安徽省地理位置
㈠ 安徽到底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安徽省既包括南方也包括北方,是南北跨界省份。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在安徽境內穿境而過。淮河以南的安徽地區為南方,淮河以北的安徽地區為北方。
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連線,此線經過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
(1)安徽省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川流橫貫省境。全省水域面積廣闊,大小河流有300多條,總長度約1.5萬多千米,通聯全省81%的市、縣,能與9個省市相通。
㈡ 安徽屬於哪個地區
華東地區。
安徽,簡稱「皖」,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西接河南、湖北,東南接浙江,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華東地區簡介:
華東地區,簡稱「華東」,位於中國東部,建國初期,華東區曾為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為當時一級行政區,於1954年撤銷,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台灣等地,江西當時屬中南區,後又劃歸華東區。
1961年,華東經濟協作區成立,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等地,1978年後撤銷。
華東仍被用作地區用名,包括(現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七省一市,其中,台灣因特殊性,而單獨列出,統計資料時一般也不包含在內。除此以外,其餘六省一市的行政區劃代碼均以「3」開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華東地區
㈢ 安徽省安慶市按照地理位置劃分,是處於哪個地區
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萬版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權第一州」之美稱。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皖」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為「錦綉河山".安徽省潛山縣有天柱山,是大別山脈的最高山,也叫萬尖山,古時候是皖國,皖伯大夫的封地,天柱山也叫皖山。天柱山也是最早的五嶽之南嶽,舊稱衡山。山下的河流叫皖河,注入長江。水叫皖水,也叫潛水。城,叫皖城。安徽屬於華東地區的,因此安慶在全國內是屬於華東地區的,如果只看省內的話,安慶在安徽的西南部位,是皖西南中心城市
㈣ 安徽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安徽是個好地方,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㈤ 安徽在什麼地理位置!!!
安徽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清初屬江南省,康熙6年(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位於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多變。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為 770-1770毫米,主要集中在6 至 9月,且年際降水量懸殊較大,洪、澇、旱、漬等自然災害頻繁。淮河、長江橫貫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域。淮北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江淮是崗巒起伏的丘陵,江南是重山疊嶂的山區。全省總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耕地面積6378萬畝,總人口 6152萬,其中農業人口佔81%。
安徽位於東經114°54′一119°37′與北緯29°41′— 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 3位,全國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6461萬人,居全國第8位。
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處暖溫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帶淮,吳頭楚尾,承東啟西,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 130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 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326公里,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達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樹為黃山松,省花為皖杜鵑,省鳥為灰喜鵲。
㈥ 安徽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落後
安徽的地理位置看上去不東不西地跨南北是個居中的位子,但實際上安徽是從南到北劃分了三個不同的地理經濟單元,一個是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區,此地以阜陽為中心,是傳統的中原地區,面積很大,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經濟發展的重心,計劃生育做的不是很好,是勞務輸出的重要地區,但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占安徽省GDP的比重很低。一個是淮河和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此地以合肥為中心,積聚了安徽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但合肥有其先天不足便是它是建國後由一個小縣城發展而來的,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其經濟總量才超過省內的蕪湖,現在雖說是安徽的經濟重心,卻是靠舉全省之力硬拉上來的,安徽大量的資源被用來投資合肥薄弱的基建了,自然其他產業發展就被拉了後腿。一個是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地形復雜,多山地丘陵而且面積狹小,但自古以來便是富庶之區,在安徽GDP中佔了很重要的比重,此處以蕪湖為中心,但因離南京太近,經濟文化上和南京走的更近,有個說法叫白天看合肥,晚上看南京。三個地區形成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發展思路,整個安徽的經濟建設就被自然肢解如同散沙。而三個地理單元實際上形成了三種不同地域文化,單從口音上講皖北地區更接近河南,江淮地區則是江淮官話,皖南地區主要是徽語有些地方甚至更接近吳語,這完全就是三個不同的族群,文化上其實沒太多認同感,皖北學生到皖南來剛開始都很不適應。合肥和蕪湖長期以來都在撕逼,互相看不慣,蕪湖一直認為自己省會的位置被合肥搶了,要造反,合肥則是要鎮壓。( 建國以後以曾希聖為書記的安徽省委就沒有考慮過安慶當省會了,但是在蕪湖和合肥當中糾結了好久,比較傾向選蕪湖當省會,並向中央打了報告。1958年太祖到安徽視察,給曾希聖一封信上寫:「 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以為如何? 」由此定下了合肥的省會地位。所以說蕪湖人一直認為合肥搶了蕪湖的省會)。 實際上這從側面反映了合肥對皖南等長期以來經濟發達地區的控制力之薄弱。從交通來說自從鐵路發明之後,水運的地位便大大降低,除了極大宗貨物還靠水運外大部分運輸都依靠鐵路完成,由此位置偏西南處於鐵路交通末端的老省會安慶越來越難以成為省會。而安徽鐵路運輸之糟糕是難以想像的,京廣,京九,隴海,滬昆等干線鐵路要麼繞開了安徽要麼擦著安徽過,並未將省內的幾個重要城市串聯起來,鐵路主要是依靠淮南鐵路,皖贛鐵路,寧蕪鐵路,這幾條鐵路還並未連在一起,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蕪湖長江大橋修通之後安徽南北鐵路才連為一體,只到現在安徽大部分鐵路還未進行電氣化改造,路上跑的是東風機車,運力非常緊張,實質上安徽一個地處南北交界過渡的地區成為了中國鐵路交通的支線末梢地區,這極大的制約了安徽經濟的發展。【來源:網路】
㈦ 安徽省在哪裡
安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內陸的一個省份,簡稱皖,建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府、徽州府(府即今歙縣)兩府首字合成,因安徽安慶市潛山縣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安徽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中東部經濟區。省域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
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擁有徽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徵。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
㈧ 安徽地理位置怎麼樣
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物產豐富、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中部,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安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安徽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240公里。
㈨ 安徽的自然環境特點是什麼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處中國東部,位於東經114° 54′--119°37′、北緯29°4
1′--34°38′之間,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
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
面積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別山區。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區。
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
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
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
(9)安徽省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