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紅安的歷史

紅安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1:16:10

『壹』 紅安將軍的故事

湖北紅安---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紅安,位於鄂東北大別山南麓。總面積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15.2萬畝,耕地51.9萬畝。全縣總人口為61.68萬人。縣城距武漢112公里,距黃州130公里。京九、京廣鐵路聯絡線從縣南穿過,加快了紅安與外地的聯系和交流。紅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革命戰爭年代,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8人,中將軍銜的13人,少將軍銜的58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將軍縣」。 紅安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也是孕育將軍的搖籃紅安(原名叫黃安)是聞名中外的「將軍縣」(同時也被譽為「將軍城」)。這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孕育了兩位共和國的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以及韓先楚、陳錫聯、秦基偉、王誠漢、周世忠、謝富治等223位將軍。徐向前、葉劍英、許世友、徐海東、陳賡、陳再道、劉華清等我軍一代高級將領都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在我軍歷史上有五支紅軍部隊在紅安成立、重建和改編。從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爭中,紅安有14萬優秀兒女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10大軍區,其中8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治委員由紅安籍將軍擔任。後來10大軍區改為8大軍區,先後又有6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委是紅安人。紅安,一個山區小縣,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縣」,一個孕育將軍的搖籃,一座熠熠輝煌的「將軍城」,這不僅是一個「中國之最」,而且也一個「世界之最」。 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建國後紅安籍授銜將軍上將8名:曾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的郭天民,曾任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的周純全,曾任.中央軍委顧問的王建安,曾任.中央軍委常委的韓先楚,曾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秦基偉,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錫聯,曾任成都軍區司令員的王誠漢,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謝富治。中將12名:曾任南京軍區顧問的劉飛,曾任廣州軍區顧問的詹才芳,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的張仁初,曾任北京軍區顧問的徐深吉,曾任解放軍二炮政委的李天煥,曾任國家一機部副部長的徐斌洲,曾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的張天雲,曾任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的胡奇才,曾任公安部副部長的王近山,曾任北京軍區顧問的吳先恩,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聶鳳智,曾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的劉昌毅。少將52名:程儒珍、韓衛民、袁克服、金世柏、羅厚福、李世炎、耿錫祥、黎錫福、鄒國厚、徐紹華、賀鍵、熊應堂、程悅長、殷國洪、盧燕秋、張天恕、鄭國仲、況玉純、秦光遠、陳美藻、李定灼、江波、劉福勝、趙鶴亭、馬忠全、閔學勝、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羅應懷、甘思和、胡正平、汪運祖、何德慶、張志勇、塗錫道、張竭誠、詹少聯、謝正榮、周世忠、江騰蛟、高厚良、肖永銀、肖永正、肖志賢、吳世安、吳振挺、張潮夫、伍瑞卿、何輝燕、黃立清、吳傑。 徐向前元帥曾為紅安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紅 安 將 軍 譜 上將 按姓氏的漢語拼音排列(A-Z) 陳錫聯 郭天民 韓先楚 秦基偉 王建安 王誠漢 謝富治 周純全 中將 按姓氏的漢語拼音排列(A-Z) 胡奇才 李天煥 劉 飛 劉昌毅 聶鳳智 王近山 吳先恩 徐斌洲 徐深吉 詹才芳 張仁初 張天雲 少將 按姓氏的漢語拼音排列(A-Z) 陳美藻 程啟文 程儒珍 程悅長 戴克林 戴克明 甘思和 耿錫祥 韓衛民 何德慶 胡正平 黃立清 江 波 金世柏 黎錫福 李定灼 李世焱 劉福勝 盧燕秋 羅厚福 馬忠全 秦光遠 吳林煥 吳世安 吳振挺 蕭永銀 謝正榮 熊應堂 徐紹華 姚運良 袁克服 張竭誠 張天恕 趙鶴亭 鄭國仲 周世忠 鄒國厚 軍事將領 按姓氏的漢語拼音排列(A-Z) 陳海清 程 彪 戴季英 戴修福 鄧運興 董紹明 杜少剛 方和明 黃從述 黃宏儒 黃宏伸 黃 華 金仕華 康啟華 來顯吉 李振華 李 質 林凱成 劉 敏 劉友海 盧光合 羅映臣 羅映清 馬友才 梅宏德 閔學文 倪忠珍 潘陽泰 秦 振 阮官華 阮官清 石世良 陶 勵 塗其友 汪進先 汪立勇 王漢臣 王積功 王進前 王興友 王佑林 吳昌恆 吳大奎 吳大勝 吳茂福 吳慶海 席紹先 熊心樂 熊友剛 熊志生 徐洪才 徐青山 楊輝明 楊家泰 楊世忠 楊興忠 楊子明 曾傳六 曾 琨 詹浩生 趙紹明 鄭炳禮 鄭 強 鄭維孝 鄭 重 鍾光國 周光坦 祝順鵬 鄒 德 鄒新華 另附(紅安的將軍真正授銜的只有79人,不過加上一些在解放時期相當於部級幹部加起來一共有223人,還有在解放時期犧牲的軍級幹部. 所以說紅安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這個觀點沒有什麼問題.) 《一代性情戰將——王近山《亮劍》李雲龍原型》 從朝鮮戰場上歸來,王近山曾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後被任命為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副部長。1955年,剛剛不惑之年的他又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偏偏打這時起,王近山觸上了巨礁。將軍的耿直,天生養成的不屈不撓的個性,以及感情的變故終於使他從輝煌跌落塵埃,經歷了一番痛苦的人生曲折。 戰爭篇:徐帥之勇、劉帥之謀、鄧政委之斷 「我算什麼?一個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帥學的,謀略是向劉帥學的,果斷是向鄧政委學的。」 ——王近山 1943年秋,劉鄧首長交給王近山一道作業:由於蔣介石妄圖襲擊陝甘寧邊區,中央命令王近山帶領386旅第16團迅速秘赴延安並擴編部隊,保衛黨中央;同時護送一批幹部及家屬轉移到大後方。 這是一項十分棘手的任務:一方面上級要求盡快到達延安,路上盡量減少戰斗,甚至不得戰斗;另一方面沿途又因為日軍即將進行掃盪,根據地外圍布滿了封鎖線,不得不戰斗;更重要的是16團還要拖家帶口,保護大批非戰斗人員,不能利索地投入戰斗。 王近山卻胸有成竹,所有人馬化裝成普通老百姓,離開太行山,在敵人眼皮底下迅速穿過同蒲路和汾河兩道封鎖線。 10月下旬,部隊到達洪洞縣附近的韓略村,王近山卻不走了。韓略村地形險要,是天然的伏擊戰戰場;而且根據情報,日軍經常大搖大擺經過該村調動兵力。王近山決定把老首長陳賡「路上不要求戰斗」的指示撇到一邊,准備在此狠狠教訓教訓日本人。部隊迅速展開部署:偵察、警戒、埋伏……整個晚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次日上午,日軍13輛汽車旁若無人地進入16團預設的地獄。一聲槍響過後,王近山振臂高呼:「跟我來,沖啊!」不到3個小時,120多個日軍除3人逃脫外,悉數就殲。 王近山見好就收,善後工作交給地方武裝處理,部隊迅速轉移。日軍駐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卻炸了鍋。原來,16團消滅的這股日軍並非普通的小分隊,而是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茨從各地抽調的100多名軍官組成的「戰地觀戰團」,其中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准備赴太岳前線觀戰,結果剛走到韓略村就見了閻王。岡村寧茨獲悉後,暴跳如雷:「再犧牲兩個聯隊,也要吃掉這股共軍!」由於王近山早料到日軍會來報復,大部隊又化整為零,3000多日軍連16團的影子也沒找到。 日酋慍而致戰,日軍對太岳軍區的「掃盪」草草收場,岡村寧茨自創的「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因此流產。這次戰斗在電視劇《亮劍》中得到了生動地藝術再現。而李雲龍的原型之一就是王近山。 消息傳到太行、太岳和延安,人們都為吳下阿蒙的傑作盡情歡呼。當王近山到達延安時,毛澤東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我早就聽說有個紅四方面軍的王瘋子現在成了吳下阿蒙了,了不起呀!」中央軍委當即命令王近山為新組建的新4旅旅長,保衛延安。遠在太行的劉鄧首長也為學生的膽略和謀略感到欣慰。 打仗第一數陳錫聯 革命生涯中的許多第一 大革命時期,他是家鄉「首任」兒童團長。參加了游擊隊,是游擊隊員中年齡最小的。改編為紅軍後,他第一個被提拔當了班長,又第一批加入了共產黨。他曾經說過,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一個很大的遺憾是沒有擔任過「排長」。因為作戰勇敢、 且打仗聰明,領導很早就發現並著意培養這棵「苗子」,從班長直接提拔為連指導員,接著又升為營政委、團政委。有人認為陳錫聯進步太快,找領導提意見。領導 說:昨天晚上,陳錫聯帶著三個通訊隊去攻打敵人一個前哨連。這個前哨連駐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連部。按常規的打法,應當是從下往上攻,這樣 打下來算勝利,打不下來就撤回來。但陳錫聯不這樣干。他帶著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頂,先幹掉敵人的連部,然後從山上往下打,也就是從敵人的屁股後面打, 很快就消滅了無頭的敵人的班、排。戰斗結束天還沒亮。陳錫聯所部沒有傷亡一人,卻活捉了一百多個敵人。這樣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來?「小鋼炮」(陳錫聯 的綽號)就是有一套,這樣的幹部就是要培養提拔。後來不久,陳錫聯擔任了師政委、師長,成為紅四方面軍最年輕的師級指揮員。 抗日戰爭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錫聯任129師769團團長,他率部打響了129師抗戰第一槍,首戰即奇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 一舉擊毀日軍飛機24架,開創了我軍步兵打飛機的先例。一位英國記者稱這是「神奇的戰斗」。這一戰例已作為我軍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優秀範例載入軍史,至 今仍為人們所研究、學習。 解放之初,陳錫聯作為第三兵團司令員出任新中國第一任重慶市長,盡管只幹了十個月,但他在向政務院匯報工作時,令聽取匯報的民主人 士驚嘆不已,史良說:真沒想到你這個領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這樣好。他是我軍第一任炮兵司令員;1955年授銜時,年僅40歲的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最年輕的上將之一……這一系列「第一」、「之最」,構成了陳錫聯的傳奇人生。

『貳』 紅安縣金沙河的由來

紅安縣城西北有條河流,名叫金沙河。提起金沙河的名字來,還有一段優美的傳說呢。

金沙河的上游附近有個小集鎮叫華家河。華家河背後有座山叫金牛山。傳說很久以前,金牛山中有條金牛。華家河街頭一家菜園中有棵靈芝草,這條金牛經常出來吃這棵靈芝草。

有一年,這家菜園里種了一棵絲瓜。這裸絲瓜長得藤青蔓壯,鋪了半邊菜園,可只結了一根絲瓜,這根絲瓜足有一丈二尺長。

一天,一個「迭寶的回仔」(識寶的回族人)從這兒經過,看見了這根絲瓜,察看了周圍的山水,心中暗喜,囑咐主人要好好保護這根絲瓜,等它成熟了,要多少錢給多少錢。主人聽說這根絲瓜將來能賣好多錢,就加倍細心地保護這根絲瓜。

秋天來了,絲瓜成熟了,主人把它摘下來,吊在樓板下。

過了幾天,那個識寶的人果然來了,他出高價買下了根絲瓜,又到他的菜園里找到了那棵靈芝草。原來這絲瓜是金牛山的一把鑰匙。

第二天,識寶人在金牛山下擺起了香案,把絲瓜和靈芝草放在香案上。

他點燃香紙,接著向著金牛山磕頭禮拜起來,只聽「轟隆」一聲,金牛山裂成兩半。識寶人迅速爬起來,雙手捧起絲瓜往前一托,絲瓜, 「唰」地一下飛到裂口中,將兩半山牢牢撐住。

這時,只見金牛山內金光燦燦,耀眼奪目。一隻金牛在山中睜大眼睛四處觀望。它一眼看見了擺在香案上的靈芝草,就一下沖了出來。當它沖到香案前張口去吃靈芝草時,識寶人手疾眼快,一下子抓住了金牛的鼻子。金牛出來了,金牛山又合攏了,絲瓜掉進了山內。

識寶人牽著金牛,來到一條大河邊,被滔滔河水攔住了去路,他便喊來了渡船,牽著金牛上了船。

船到河中心,船老闆便向識寶人要過渡錢,識寶人對艄公說: 「艄翁,你莫急,錢已放在你的船尾上了。」

艄公一望,哪裡有什麼錢?只有一堆牛屎,他生氣了,跑上前去,一腳將牛屎踢進了河裡,又怒沖沖地對識寶人說: 「你這客人好不講禮,渡你過河,不想把錢還騙人,你快交錢來,不然可別怪我不客氣了。」識寶人笑了笑說: 「艄翁,我不騙你,你再仔細看看剛才堆牛屎的地方吧。」

艄公又走到剛才堆牛屎的地方,仔細一看,不看則罷,一看傻了眼,原來那剩下的牛屎金光閃閃,全是金子,他後悔得差點打自己的腦袋。他趕快把粘在船板上的金子颳了下來。

船到對岸,識寶人牽著金牛走了,不知去向。艄公回到村裡,向大家講著這件奇聞。這消息象長了翅膀,一下傳遍了一河兩岸的村莊,大家都知道這河裡有金子,於是窮苦的人們都到這河裡來淘金子,金沙河便由此而得名。

『叄』 被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的紅安,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作為身處大別山南麓的一個山區小縣,紅安卻因為新中國貢獻了249位將軍,成為中國第一將軍縣。而且,這200多名將軍,並不含1988年以後新授予的將軍和國民黨籍的將軍。由於紅安縣對革命的巨大貢獻,徐向前元帥曾親自為紅安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王近山一家

此後,王近山歷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等職。1978年因病在南京逝世。

『肆』 紅安歷史文化

2005年11月12日,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揭曉,,湖北省總共兩個鎮,一個村版入選,他們是:紅安權縣七里坪鎮,監利縣周老嘴鎮,黃陂縣木蘭鄉大余家灣村.</P>
<>七里坪鎮是黃麻起義策源地,紅四方面軍誕生地,共誕生將軍143名,有國家級重點文物23處,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長勝街.</P>
<>七里坪鎮自元代起形成集鎮,一直是武漢的重要農副產品來源地,紅安第一大鎮,明清兩代被稱為"小漢口",有"拖不完的七里坪,填不滿的李家集(新州)"一說.現在是中國有名的花生購銷大鎮.</P>

『伍』 紅安九焰山的文化歷史

北城門保存較為完整,城牆雖有些殘缺不全,但有的殘牆高出了人頭,隔不多遠就有一個瞭望口,或是一個瞭望台,想必這兒古時一定布有很多山寨守軍,城門兩邊的「立門石」寬大而又厚實,雖歷經千年風吹雨淋,卻依然穩健有力地支撐起城門上橫跨的過梁,我們爬上右邊的一堵殘牆,登上北城門,坐在橫跨的過樑上小憩。向導小何指著城牆邊的一塊界牌介紹說:「這牆里邊是湖北,牆外邊就是河南了。」我觀那層巒疊嶂的遠山近嶺,仰視飄盪著絲絲縷縷薄雲的天空,有一種北望中原闊,南看楚天低的感覺;時令正值仲秋,山外還未見楓葉添紅掛彩,可是山裡已經是層林盡染,像是到了深秋時節,有的樹木開始落葉了。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想起古人李贄夜宿對面的天台山寫下的詩句:「縹緲高山起暮秋,壯心無奈忽同游。水從霄漢分荊楚,山盡中原見豫州。明月三更誰共醉,朔風初動不堪留。朝來雲雨千峰閉,恍惚仙人在上頭。」此時已過上午十二點,大家都飢腸轆轆,把所剩無幾的煙台雪梨吃光了。我發現城門下的牆壁邊一塊石頭上好像刻有字跡,就縱身跳下城門去,同伴們還以為我是不小心滑下去的,嚇得大喊大叫起來,見我沒事,大家才放下心來。我將那塊石頭表層的樹葉和塵土拂去,上面的字樣就變得清晰可辨了,是繁體「元朝」二字,詩人熊明修老師說:「這可稱得上是文物啊!」我想,它至少對開發這里的旅遊資源很有價值和意義,相信上級開發九焰山的腳步在不久就會走到這里的,到那時它就不會再躺在山上無人識,一定會派上很好的用場,引來眾多的遊客。
至此我們只剩西城門沒去了,經過一刻鍾的小憩,大家都鼓起了向終點沖刺的信心和勇氣。從這兒去西門的路沒有了懸崖峭壁,顯得很平緩,只是因為繞樹繞岩而變得蜿蜒,有的路段已被雜草封行,好在有向導小何在前面引路,我們才不至於迷失。由於消除了懸崖峭壁帶來的那種恐懼感,一路上大家都開心起來,有的在樹上採摘野生獼猴桃,有的採摘野山楂,我只採摘了兩個「八月張」,揣在衣袋裡,准備帶回家給妻子和孩子一人一個。路上還遇著一大片沼澤地,水草蔓生,浮泥遍地,我們只好繞道而行,見那濕潤的泥草地里有些坑坑窪窪的痕跡,而且那些痕跡分明都是新添的。這就奇怪了,山上沒有一個村莊,也很少有人上山來,哪來這么多新添的痕跡呢?小何說那些痕跡都是山上的野豬拱成的,他指著一個個鍋狀小水坑說:「這些都是野豬擦過泥的地方。」他還說山上的野物很多,若是春季來登山,不僅會碰到野豬,還會碰到豪豬,豬獾、狗獾、鼬獾、花面狸、大靈貓,山上不時還有狐、狼、豺、豹等一些狡詐兇猛的動物出沒,更有小松鼠、灰竹鼠、華南兔、黃鼠狼等一些小精靈們在樹木草叢石縫中上跳下躥,鑽進鑽出的身影。
快到西城門時,我們看到了一塊三、四百平方米的天然石板,略成斜坡狀,覆蓋在一片青翠的松樹林旁邊,坡下有幾間殘存的屋基,我們背依松林,腳踏石板拍了幾張照片,小何介紹說,這石板名曰「曬谷場」,是古代山寨寨主用來曬谷的地方。往前走不過一公里,我們就見到了在史料上看到的那尊明代兵部尚書所刻的「司馬岩」石刻,這尊巨石有五米見方,躲在參天的古樹之中,若不是山路正從石下經過,是很難被人們發現的。石刻只有中間的「司馬岩」三個繁體大字一眼就能辨認清楚,左邊的小字石刻由於年代久遠而風化,顯得模糊不清,需要仔細辨認,方能看清是刻字者的署名。離開「司馬岩」斜穿了一段茂密的叢林,我們到達了西城門,門樓保存完好,但兩邊城牆倒塌在雜草樹木叢中,大家駐足觀摩了一會便出了城門,見不遠處有一條長長的石階從坡下向上伸延,坡上有一巨大平台,四周殘存著牆基石腳,我們惴度良久,認為這兒可能是昔日山寨某位首領聚眾議事、決策和發號施令的重要場所。
從這兒下山的路是一條長長的陡山坡,坡上有一條岩石凸出的筋脈,可能是林工們就勢將這條岩石筋脈兩旁的樹木砍掉後,才形成這么一條供人上下山的通道,道路雖然寬闊,但又陡又滑,樹葉落在岩石上,雜草長在岩石縫,像是自然形成的掩體,當腳踏在樹葉和雜草上時,若草葉下的石塊是光滑的,就會打起滑來,不時將我們中間的一位同伴滑倒。我們只好拄著拐杖試試探探,摸摸索索地往山下緩慢地前移,一條山坡走了半個小時才到達山腳,繞過一大片竹林,我們終於回到了上山時起點,也到達了這次登山行動的終點——九焰山林場。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半,我們繞山一周,花了五個半小時。
返回住地的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九焰山既然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奇險秀麗的自然風光,那麼她遲早是會成為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熱點的,總有一天,她會迎來四面八方遊客的紛至沓來,再現昔日那樣人聲鼎沸的輝煌!

『陸』 紅安縣在中華民國的時候叫黃安,到1949年屬於孝感,那之前屬於哪裡管轄

推薦答案 紅安縣的歷史: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麻城、黃岡、黃陂三縣析置黃安縣。以「地方安謐,生民安妥」之意得名。
1927年爆發了黃麻起義,
1931年12月紅四方面軍奪取縣城後,改為紅安。
1947年復置黃安縣。
1949年屬孝感專區。
1952年因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此創建(紅安是大別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又改為紅安縣,素有「將軍縣」之稱,屬黃岡管區。
1970年屬黃岡地區。

『柒』 湖北紅安縣將軍城有多少年歷史

我是湖北紅安人,你說的將軍城是指縣城的將軍城市場吧,這個市場是1992年建立的,市紅安縣最大的集貿、批發和零售市場,造型有點像北京天安門~

『捌』 紅安的戰爭遺址

紅安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中心。紅安又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大本營,產生了多支人民革命軍隊,誕生了湖北最早的第一支人民軍隊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重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改編了紅二十八軍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抗日戰爭和解放時期,紅安還是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堅持敵後抗戰的主要區域,又是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要立足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安是鄂豫皖最高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常駐地,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還是鄂豫皖特委、新四軍第四支隊留守處、鄂豫邊區黨委、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劉鄧大軍的晉冀豫野戰軍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原局等指揮機關。在這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召開過許多重大軍事會議,進行過許多重大戰役,從1923年紅安建黨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紅安人民奮戰了26個春秋,有「大別山紅旗始終不倒」之稱。徐向前稱紅安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的搖籃」,這是對紅安為中國革命的作出的巨大貢獻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這不僅是紅安人民的光榮,同時又是黃岡乃至湖北人民的光榮。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紅安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徐向前題寫的「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為紅安的革命歷史增添了輝煌的篇章。兩百個將軍是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中產生的,是這一時期人物的傑出代表。戰爭年代,紅安有數以萬計的工農群眾參軍參戰。大革命前紅安只不過是一個48萬人的小縣,從土地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紅安參加的工農群眾約6.5萬人,參加新四軍,解放軍的約6000人,當時的狀況是青年人幾乎都參加過革命軍隊、打過仗,中老年和婦女、兒童絕大部分做過革命工作。
據資料統計,紅安有14萬人戰死在韁場或是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僅紫雲區由原來的6.5萬人殺得剩下的只有1.7萬人,現在已查清登記在冊的烈士達2.2萬餘人,其中黃麻起義和鄂豫皖根據地的黃安籍主要領導人和創建人有三分之二在戰爭年代中犧牲。其中犧牲的同志有省軍級11名,地師80多名,縣團級有400多名。犧牲如此多的革命將領,這在全國其它根據地中是沒有的。到新中國成立時,全縣健在的老紅軍只有600多人。他們是槍林彈雨中拼殺出來的倖存者,是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寶貴財富。為了國家繁榮昌盛和人民幸福,他們鞠躬盡瘁,再樹功勛。他們之中有2人任過國家主席,3人任過全國人民常委會副委員長,5人任過國務院副總理,有12人任過中共中央委員,有24位乒團級幹部,130多位省軍級幹部,他們之中有一名軍事家,有8人被授予上將銜,有10位授予中將軍銜,4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些還不包括已劃出的原黃安籍將領的老紅軍。一個縣出了這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出了這么多將軍和高級幹部,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玖』 紅安縣的由來

紅安縣是湖北省黃岡地區轄縣,原名黃安縣,位於省境東北部,大別山脈南麓。面積1796平方公里,人口59.66萬,縣府駐城關鎮。大別山在境內分出2支脈,自北向南伸延於縣境東、西兩側,成為舉、倒、灄三水的分水嶺,構成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全縣均為半山半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縣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處杜家灣海拔30米。倒水流貫全境,兩岸有河谷平原分布,「天台雲霧茶」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區為湖北省花生集中產區之一;平原區主產稻、麥。縣境西北有中國重要螢石礦產地。
紅安縣又稱將軍縣,原名黃安,位於鄂東北大別山南麓,鄰接河南省。面積178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43146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516662畝,林地面積118萬畝。縣城距武漢80公里,距黃州130公里,京九、京廣鐵路聯絡線從縣南穿過。

歷史沿革(紅安縣的由來):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麻城、黃岡、黃陂三縣析置黃安縣。以「地方安謐,生民安妥」之意得名。1927年爆發了黃麻起義,1931年12月紅四方面軍奪取縣城後,改為紅安。1947年復置黃安縣。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因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此創建(紅安是大別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又改為紅安縣,素有「將軍縣」之稱,屬黃岡管區。1970年屬黃岡地區。1995年屬黃岡市至今。

以上是網上查找的,希望有幫到你的?

『拾』 紅安名稱的來源,歷史沿革,相關故事,相關信息

紅安,原名黃安,隸屬於湖北黃岡。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東鄰黃岡版麻城,西接孝感大悟,南臨武權漢黃陂,北接河南信陽,縣城距省會武漢80公里,車程1小時左右。
全縣國土總面積為1796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場,396個行政村,人口66.3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2.9萬人,城鎮人口13.46萬。
紅安之名起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在黃安(今紅安)麻城一帶爆發了黃麻起義,建立了後來的鄂豫皖蘇區。1931年12月23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軍民配合下,攻克黃安縣城。鄂豫皖中央分局為了紀念黃安戰役的偉大勝利,表彰黃安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宣布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了不影響國共合作,國共雙方統一縣名,稱為黃安。1952年9月,為了表彰黃安人民革命斗爭業績,湖北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核准,將黃安縣正式改名為紅安縣,屬黃岡管區。

熱點內容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