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長城歷史悠久

長城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 2021-08-01 11:40:20

㈠ 中國長城算悠久歷史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㈡ 長城歷史悠久表現在那裡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

㈢ 歷史最悠久的長城是在哪叫什麼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位於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在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里處。

㈣ 長城為什麼歷史悠久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長城的歷史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龍頭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㈤ 萬里長城歷史悠久寫具體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㈥ 中國長城歷史悠久大全

長城綜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㈦ 長城的歷史一共有多少悠久的歷史

最早的長城是春秋戰國時候修的,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原來北方各國的長城連了起來,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明清時期修築加固的。說起來長城最遠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了。

㈧ 長城歷史悠久,歷朝歷代有不少的文人都領略

0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02.
清晨控龍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澗,聯翩度碧潯。
苔流染絲絡,水潔寫雕簪。一御瑤池駕,詎憶長城陰。
【詠飲馬應詔】(唐·楊師道)

03.
騮馬照金鞍,轉戰入皋蘭。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
【紫騮馬】(唐·盧照鄰)

04.
虜騎三秋入,關雲萬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
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節旄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盧照鄰)

05.
常經絕脈塞,復見斷腸流。送子成今別,令人起昔愁。
隴雲晴半雨,邊草夏先秋。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
【送人之軍】(唐·賀知章)

06.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齡)

07.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唐·王昌齡)

08.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塞下曲】(唐·常建)

09.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朝驅東道塵恆滅,
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驄馬】(唐·萬楚)

10.
送君卮酒不成歡,幼女辭家事伯鸞。桃葉宜人誠可詠,
柳花如雪若為看。心憐稚齒鳴環去,身愧衰顏對玉難。
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無限水漫漫。
【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城】(唐·劉長卿)

11.
玉塞抵長城,金徽映高闕。遙心萬餘里,直望三邊月。
霜靜影逾懸,露晞光漸沒。思君不可見,空嘆將焉歇。
【關山月】(唐·徐九皋)

12.
天下今無事,雲中獨未寧。忝驅更戍卒,方遠送邊庭。
馬飲長城水,軍占太白星。國恩行可報,何必守經營。
【送部四鎮人往單於別知故】(唐·徐九皋)

13.
一門同秘省,萬里作長城。問絹蓮花府,揚旗細柳營。
詞鋒偏卻敵,草奏直論兵。何幸新詩贈,真輸小謝名。
【奉酬路五郎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唐·李嘉佑)

14.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薊門行】(唐·高適)

15.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莫將遼海雪,來比後庭中。
【梅花落】(唐·劉方平)

16.
銜杯吹急管,滿眼起風砂。大漠山沈雪,長城草發花。
策行須恥戰,虜在莫言家。余亦祈勛者,如何別左車。
【送劉判官赴豐州】(唐·盧綸)

17.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登長城】(唐·李益)

18.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於台。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塞下曲】(唐·李益)

19.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統漢峰下】(唐·李益)

20.
雁塞日初晴,狐關雪復平。危樓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度關山】(唐·李端)

21.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
【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22.
孤城笛滿林,斷續共霜砧。夜月降羌淚,秋風老將心。
靜過寒壘遍,暗入故關深。惆悵梅花落,山川不可尋。
【長城聞笛】(唐·楊巨源)

23.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24.
獨向長城北,黃雲暗塞天。流名屬邊將,舊業作公田。
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知君住應老,須記別鄉年。
【送流人】(唐·張籍)

25.
將家難立是威聲,不見多傳衛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後,馬頭行處即長城。
【邠州詞獻高尚書三首】(唐·李涉)

26.
臨壇付法十三春,家本長城若下人。芸閣少年應不識,南山鈔主是前身。
【題悟公禪堂】(唐·陸暢)

27.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28.
日日風吹虜騎塵,年年飲馬漢營人。千堆戰骨那知主,
萬里枯沙不辨春。浴谷氣寒愁墜指,斷崖冰滑恐傷神。
金鞍玉勒無顏色,淚滿征衣怨暴秦。
【飲馬長城窟】(唐·陳標)

29.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
【聽箏】(唐·張祜)

30.
秦帝防胡虜,關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盡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猶自哭風沙。
【長城】(唐·朱慶餘)

31.
秦皇無策建長城,劉氏仍窮北路兵。若遇單於舊牙帳,卻應傷嘆漢公卿。
【送從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唐·趙嘏)

32.
秦興版築時,翦伐不知誰。異代餘根在,幽人得手持。
細看生古意,閑倚動邊思。莫作鳩形並,空將鶴發期。
【賦得長城斑竹杖】(唐·李頻)

33.
遠水猶歸壑,徵人合憶鄉。泣多盈袖血,吟苦滿頭霜。
楚國連天浪,衡門到海荒。何當生燕羽,時得近雕梁。
【長城下】(唐·曹鄴)

34.
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
【杞梁墓】(唐·汪遵)

35.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長城】(唐·汪遵,一作褚載)

36.
獨夜長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窮磧遠來人。
月黯氛埃積,風膻帳幕鄰。惟聞防虜寇,不語暗傷神。
【失題】(唐·許棠)

37.
當時無德御乾坤,廣築徒勞萬古存。謾役生民防極塞,
不知血刃起中原。珠璣旋見陪陵寢,社稷何曾保子孫。
降虜至今猶自說,冤聲夜夜傍城根。
【長城】(唐·羅鄴)

38.
柳色尚沈沈,風吹秋更深。山河空遠道,鄉國自鳴砧。
巷有千家月,人無萬里心。長城哭崩後,寂絕至如今。
【秋深】(唐·周朴)

39.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唐·盧汝弼)

40.
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
【續古】(唐·陳陶)

㈨ 長城的歷史一共有多少悠久的歷史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們一行人就來長城遊玩。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縣,是開放最早的一段長城,城牆全長3741米,八達嶺長城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此段長城修築工程非常宏大,城牆高大堅固,敵樓密集。城牆隨著山峰的走勢,蜿蜒起伏,如巨龍盤繞。 剛剛要進長城的時候,有一座石碑,上面是毛主席親筆寫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優美字體。那裡積滿了人,大家都想在這合影。我們也「不甘落後」地拍了幾張照片。因為有霧,所以八達嶺長城顯得更加嚴嵩巍峨。我們開始向上爬。這爬不要緊,一爬嚇一跳。長城的地竟然是歪斜的,所以身子不能往後,如果摔下去,那可不得了。我們每爬到一個城樓,都要停一停,吃吃東西。只不過我比他們都了個動作,就是用力踏踏地板。你問我為什麼要踏?因為不是有個故事,說孟姜女哭倒了長城嘛,我越來越發現孟姜女厲害了,可以把這么堅硬的長城哭倒。休息片刻後,我們繼續向前爬。我們一直爬到一個高點後,就停下了。風呼呼地刮,我們抬頭向下看,因為霧氣的關系,眼下的長城似乎少了一節。該回去了。我們向下走,可走得我膽戰心驚的,我牢牢的抓住我的

熱點內容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