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粥歷史

中國粥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1:59:52

1. 中國歷史簡介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10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初期,日軍憑借其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在中國戰場上是屢打勝仗,以至於狂妄到三個月就可滅亡中國。但是不久之後,日軍就遇到了此後一直讓他們心驚膽顫的對手——桂軍,以至於後來的日軍指揮官一看到穿著黃色軍服的桂軍就頭疼不已。

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全民族的抗戰情緒空前高漲,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真正讓日軍對桂軍懼怕的還是桂林保衛戰。

桂林保衛戰日軍出動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反觀桂林守軍卻只有第一三一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桂林各地自參加戰斗的民團,總兵力不足2萬人。他們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只有火炮22門。此戰桂林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餘7000多人因日軍釋放毒氣昏迷而被俘虜。

雖然最終日軍還是攻下了桂林,但是他們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日軍後來遞交給大本營的報告,日軍此役陣亡一萬三千九百多人,傷一萬九千一百多人,失蹤三百多人。

幾十年後,很多日本老兵回憶當年的侵華戰爭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歷的最殘酷的戰役就是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甚至日軍在戰史里這樣評價道:「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

2. 中國歷史大事件

1、傳說時期:

參見:炎帝、黃帝、堯、舜、禹。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炎帝、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史稱「禪讓」。

2、先秦時期:

參見: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黃帝炎帝部落聯盟成華夏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出現東夷人,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即商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3、秦漢時期:

參見:秦朝、漢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4、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5、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6、五代十國: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7、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

8、明清時期:

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9、近代時期: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粥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

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3. 簡述中國歷史(簡單一點)

中國歷史: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中國粥歷史擴展閱讀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4. 中國歷史簡要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三皇五帝

先秦時期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春秋戰國
: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秦漢時期

: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宋元時期
: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明清時期

:明朝、清朝

清朝末期(近代)
20世紀至今

: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5. 中國歷史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的特點如下:

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文化上:在學術領域,經歷了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演變,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基礎。

4、文學上:《詩經》和楚辭分別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5、科學上: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

(5)中國粥歷史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始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中國社會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沉淪」與「進步」共生的發展態勢。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君主專制王朝,但並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裡越陷越深。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後,中國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國史,實在是一部中國社會的沉淪史。

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沒有能完全阻止中國社會向現代轉型的步伐。在與帝國主義抗爭的過程中,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封閉型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被打破,中國被迫開始了痛苦的現代化歷程。在中國逐漸融合於世界的過程中,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了。

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封建勢力遭到嚴重的沖擊,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資本主義性社會。一部民國史又實在是一部封建勢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資本主義的成長史。

一方面由於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中國社會在一步步沉淪;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力抗爭,中國社會在一步步轉向現代,「沉淪」與「進步」共生,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大特徵。

6. 中國的歷史起源

中國起源於華夏文明,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6)中國粥歷史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

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7. 中國古代史概述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文明沒有斷過流的大國,而且還給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這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那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等等等等。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中國粥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8. 中國歷史簡述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影響的人類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綿延不斷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自黃帝時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代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若從政治和社會形態來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據史書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完結。19世紀60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餘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首都定於北京,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9. 中國詳細歷史是

史前時代

啟蒙時代

先秦時代

夏商周三代

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 秦始皇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贏政[1][2]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與趙高合謀殺害太子扶蘇,胡亥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目睹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輕徭薄賦,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議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 漢平帝(劉衎(liu 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公歷紀元開始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漢平帝政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編輯中國第一本斷代史《漢書》的班固,重新開辟絲綢之路的班超,改進造紙技術的蔡倫,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本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本段
隋唐時代

梗概
581年,楊堅(曾經名為普六茹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徹底失去了地方軍閥的控制。907年軍閥朱溫(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地方藩鎮勢力也紛紛自行割據一方,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已經走過了近三千年。而夾雜著經營、典制、天道等各種因素的政權更迭從歷史的軌跡上看,又呈現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極為相似,又極明顯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現這種「周期律」的內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師學者均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他們也制定了許多根治這種王朝興衰絕症的有效措施,但從總體效果上來看,人的智慧與典制的力量,顯然還是沒有勝過天道循環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繼續沿著起起落落、興興衰衰的老路子前進,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如果又把相對短期的王朝興衰放到更長期的進程中看,從春秋五霸以後,以八百年左右為一個長周期,又分別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統一的大趨勢。第一個長周期,可以從春秋稱霸興起直至東漢黃巾大起義。春秋稱霸的興起直接導源於鄭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戰周王朝的正統地位,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的春秋戰國之亂正好五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秦王朝短暫統一與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此後強盛的漢王朝統一中華三百多年。第二個長周期,從東漢末年軍閥興起直至唐末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引發了軍閥董卓(公元189年領兵入洛陽)對漢王朝中央權力的挑戰,此後中國處於頻繁戰亂與大分裂之中,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直至隋文帝滅亡南方陳國(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國跟秦王朝建國極為相似,在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二世而亡,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戰亂與大分裂。接下來就是輝煌燦爛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統一中華也近三百年。
編輯本段
宋代歷史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強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莊周的故鄉),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宋太祖 趙匡胤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人和120萬人,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編輯本段
蒙元時代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並大力宣傳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明朝清朝)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金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成吉思汗大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編輯本段
明朝時代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建都南京。法理變異時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21年遷都北京,歷史進入一個法理疑惑的打著朱氏明朝的旗號的「全盛」時期。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 明太祖 朱元璋1449年,明英宗於北伐瓦剌時戰敗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但是,明朝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又出現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
編輯本段
滿清時代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於1644年入關,自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攻打並佔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歷史上落後了。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 上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這是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武裝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18個省份,並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斗爭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所謂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字。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雖然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本段
20世紀至21世紀

10.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大全

中國近現代史重要歷史事件時間表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

1.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6月在虎門海灘銷煙。英國政府決定發動侵略中國戰爭。

2.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從廣州轉攻廈門,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3.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國簽訂《穿鼻草約》,道光帝不滿,派奕山到廣州主持軍事,對英作戰。關天培在虎門炮台抗擊英軍,壯烈犧牲。5月,英軍進逼廣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進行抗英斗爭。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總兵抗敵犧牲。

4. 1842年:6月,陳化成堅守吳淞口以身報國。鎮江守軍與敵人血戰到底。8月,英艦到達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5. 1843年:英國強迫清攻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6.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7.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8. 1853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4月,發動北伐與西征。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1.1856年:秋,「天京事變」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2. 1858年:沙俄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愛琿條約》。英法聯軍佔領天津。俄、英、法、美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3.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換條約文本,蓄意挑釁,炮轟大沽口。中國守軍開炮還擊,擊沉擊毀敵艦十多隻,英海軍司令受重傷。

4.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三、洋務運動時期

1.1861年:11月,那拉氏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創設安慶軍械所。它是洋務派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

2. 1862年:太平天國軍民進行天京保衛戰。

3.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

4.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它是洋務派辦的第一個與民用有關的工業;廣東南海商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創立。

5.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

6. 1884年:8月下旬,法艦突然襲擊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清政府下詔對法國正式宣戰。10月,劉銘傳的清軍擊退進犯台北的法軍。

7. 1885年:3月,法艦進犯浙江鎮海。劉永福黑旗軍和越南人民配合,在臨洮大敗法軍,收復十多個州縣。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乘勝追擊,收復諒山等要地。6月,《中法新約》簽訂。

四、維新變法時期

1. 1888年:康有為第一次向光緒帝上書,要求變法。

2.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佔領漢城。7月,日軍突然襲擊在牙山附近的中國運輸船和駐軍,挑起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左寶貴在平壤戰役犧牲。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林永升等犧牲。日軍侵入遼東半島,東北人民英勇抗敵,保衛國土。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3. 1895年: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海軍覆滅。清政府向日本求和,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徐驤領導的台灣義軍和劉永福配合,抗擊日軍;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

4.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嚴重;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在《國聞報》上定期發表。

5.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任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接著又派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參預變法。9月,那拉氏(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稱「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1. 1899年:秋,山東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美國提出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2. 1900年:夏,在京津地區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其他各地也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浪潮。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義和團在廊坊、老龍頭車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在北侖配合清軍阻擊八國聯軍。沙俄出兵侵略我國東北,製造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3. 1901年:9月,《辛丑條約》簽訂。

六、辛亥革命時期

1. 1902年: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蘇報》上發表。

2. 1903年:鄒容著《革命軍》,章炳麟為《革命軍》作序。

3. 1904年: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成立。陳天華著《猛回頭》和《警世鍾》。

4.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提出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民報》。

5. 1906年:革命黨在萍鄉、醴陵、瀏陽起義,安源礦工六千人參加斗爭,最終失敗。

6. 1907年:孫中山領導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和鎮南關起義,旋敗。徐錫麟在安徽起義,失敗被害。秋瑾准備在浙江響應,被捕慷慨就義。

7. 1911年:4月,孫中山和黃興發動廣州起義,失敗。5月,保路運動爆發。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8.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成立臨時參議院,不久,頒布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等准備組織責任內閣,以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9.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殺害了宋教仁。7月,爆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強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權力進一步擴大。

七、新文化運動時期

1. 1915年:1月,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2月,袁世凱當上了中華帝國皇帝,改年:號為「洪憲」。蔡鍔在雲南起義,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掀起新文化運動。

2. 1916年: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總理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權。

3.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段祺瑞下令對德宣戰,宣布不再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

4. 1918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社會。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5.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八、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1. 1920年:夏,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建立;

2.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3. 1922年:1月-3月,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7月,中共「二大」召開;

4. 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

5.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6.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5月30日,發生「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7. 1925年6月-1926年10月:香港工人大罷工;

8. 1926年:3月,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蔣介石策動「中山艦事件」;5月,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9. 1926年10月-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10. 1927年:1月,武漢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3月,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在漢口);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12月11日,廣州起義;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九、抗日戰爭時期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2.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戰;3

月,日本操縱的偽「滿洲國」成立;

3.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主力紅軍開始長征;

4.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2月,東北抗日聯軍建立;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12月,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5. 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10月,全國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12月,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6.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7月15日,中共提出國共合作的抗日宣言;8月13日,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8月,中共洛川會議,頒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八路軍平型關大捷;10月,八路軍創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7. 1938年:春,台兒庄戰役勝利;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0月,中共召開六屆六中全會;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8. 1940年:1月,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8-11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9.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10. 1941-1942年:中國共產黨採取「三三制」原則,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進行反「掃盪」斗爭,保衛解放區;

十、國共內戰時期

1.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8月28日-10月10日,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0月中下旬,上黨、邯鄲戰役,粉碎國民黨的局部進攻;12月,昆明學生發動「一二·一」愛國運動;

2.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政協會議開幕;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12月,北平學生發動抗議美軍暴行的運動;

3. 1947年:2月28日,台灣人民舉行「二·二八」起義;3月-7月,延安保衛戰,孟良崮戰役,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5月,全國學生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6月30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月,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9月,中共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

4. 1948年:9月-11月,遼沈戰役;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12月-1949年1月,平津戰役;

5.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而進軍令,解放軍渡江作戰;4月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結束;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熱點內容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