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歷史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市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
;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船閘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來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西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簡稱別稱
「如皋」之名源於春秋時期。歷史上如皋還有一些別稱、簡稱,茲一並輯考如下:
「如」,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齊」、「如莒」等辭,戰國列禦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訓,是動詞,今用作如皋的簡稱已是名詞。[5]
「皋」,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亦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荀況《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據1990年新版《辭海》釋義:皋:通「高」,指沼澤,亦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的地理為「鍋背形」,據史載:「1931年黃淮大水,泛濫成災,蘇北里下河各縣一片汪洋,唯如皋憑借地勢較高而安然無恙」。「皋」作為如皋的簡稱亦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新皋橋」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過《皋報》、《皋鳴報》等。「皋」也是該市機關團體行文的約定簡稱。[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載「賈大夫如皋射雉」的傳說。明《嘉靖維揚志》載:「春秋傳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從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為如皋的別稱常見於本邑歷代文人的書畫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詩詞書畫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與冒辟疆同時代的吳偉業等人在和冒的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雉皋公子」。[5]
「雉水」,與「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今易名為秀水港矣。」如皋歷史上曾是一片沼澤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陽盪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雞在歷史上是頗有名氣的,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詩雲:「聞得羅敷未有夫,支機肯許問津無?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雉水」通常被用於書畫作品的落款中,有時也用作地名和學校名,清邑人劉鍾愉《王學士宅碑記略》中有「在雉水之東阡,有龍圖之舊宅」句,又如舊時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聯為「情聯雉水,誼篤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學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廷健創辦的「雉水書院」,清邑人劉枝芬專門作有《雉水書院賦》。[5]
「澤雉」,是由「雉水」演變面來的,偶見於詩文書畫中,例1926年曾任民國江蘇省長的韓國鈞(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書感》一詩中雲:「竟叫澤雉畜樊中」。當然這個別稱有點貶意。[5]
「東皋」,源出西晉潘岳《秋興賦》中「耕東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選注》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辭海》釋義:「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這句詩是描寫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當然是十分優美的。又唐代如皋與江都同屬揚州所轄,而如皋在江都之東,因此,如皋的歷代文人,就借用帶有詩意且方位明確的「東皋」一詞來比喻美好的家鄉。一說春秋時長江以北屬吳地淮夷(古代的東方人),如皋地處其東南隅故別名「東皋」。「東皋」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商號、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蘇北民謠:「金如皋,銀泰興。」1984年9月14日原揚州地委宣傳部長鄭鐸同志在《游如皋》一詩中雲:「古說如皋一片金,相鄰泰興只稱銀。」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皋人民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皋」的美稱。「金城」常見於商號中。[5]
「海陽」,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源於本縣地理位置。如皋稱海陽最早始於西周,當時如皋為海陽地,隸揚州。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楚東有夏州海陽。」後來戰國、秦時如皋亦為海陽地。晉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縣,至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改置如皋縣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寧海」,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今海安。古代既曾領轄如皋,又曾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寧海路即源於此。
「鄖」,源於如皋古地名。春秋時國內有三處地方名「鄖」,分別位於鄖、衛、吳三國,其中屬吳國的鄖地即在今天的如皋東。杜預註:「鄖,發陽也。」《羅泌路史》:「海陵東南有陽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橋即其地。」《如皋力發橋石碑》碑雲:「日惟立發,古稱發陽,魯衛今鄖,雲是斯地,春秋時有也。」據清乾隆《一統志》記載:「力乏橋即立發橋,又稱發繇口,發繇亭,立發口等。今已劃屬海安縣。」[5]
「海陵」,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如皋屬吳王所轄,改海陽名為海陵。清嘉慶《維揚志》載:「因其地並海而高,故名海陵。」《辭海》載:「海陵,古縣名,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蘇泰州市。」漢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設置臨淮郡海陵縣。東漢、三國(時海陵縣曾幾經興廢,最終由吳國大司馬邑人呂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屬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縣入州,領如皋一縣。[5]
此外,如皋歷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別稱,台北市如皋同鄉會出版的《如皋文獻》第一輯中所載的柯新民《全國第一大縣——故鄉如皋》一文中雲:「如皋別稱有三:『曰臏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3]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
周時如皋為海陽地。
春秋時如皋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
戰國時如皋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時,如皋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稱海陵縣。[2]
東晉時期,屬廣陵郡海陽縣。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如皋五縣。
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如皋市風光(12張)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為中下縣。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升為上等縣。
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6]
1938 年3 月19 日,日軍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往李堡、豐利、馬塘。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於如城成立,轄如皋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泰縣(今泰州市區)、泰興縣、東台縣、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等12縣。[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6]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3 年後,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 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如皋縣,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3 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省直轄,並暫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6]
古城城門
如皋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門、澄江門、餞日門、拱極門)及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8]
如皋古城池(8張)
1951年因城牆多處傾塌、城門狹窄而拆除,僅有東水關完整留存至今。為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復修建了靖海門。
⑵ 如皋在歷史上屬於過揚州嗎
1950年1月,揚州專區與劃出如皋、海安給南通專區,劃出東台、台北(今大豐)給鹽城版專區權以後的泰州專區合並,滁州劃出六合縣給揚州,並劃出江浦縣給南京。最終揚州專區共轄揚州市、泰州市、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靖江縣、泰興縣、江都縣、泰縣、儀征縣、六合縣2市9縣
http://ke..com/subview/5257/5416338.htm?fr=aladdin
網路裡面是這么說的
⑶ 如皋有哪些歷史名人生活過在這里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岱, 字定公,東漢海陵如皋人。[42]
北宋著名教育學家胡回安定,又名胡瑗,字翼答之,最早提出文理分科教學理念,比西方早800年。[42]
宋初著名詞人王觀,其作品中以《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最為公眾熟知。[42]
明末文學家冒襄,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家。[42]
明末清初著名才女董小宛:「秦淮八艷」之一,冒襄之妾。[42]
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原名仙侶,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祖籍浙江蘭溪。[42]
戴聯奎字紫垣,如皋縣城人。《清史稿》有傳。
⑷ 如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裡
如皋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歷史悠久,環境優雅。「七十多來西,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到過江蘇如皋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個有著145萬人口的縣級市,擁有200多位百歲老人,4000多位90歲以上老人,4萬多位80歲以上老人,500多個家庭「五世同堂」。在如皋「五世同堂」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崇尚道德情操,成為如皋人「長壽基因」之一。據說,在如皋癌症患者很少。當然,這與如皋的土質也有關,如皋土質「硒」的含量恰到好處,這片土地上的農產品自然受益。緊接著,主人又為我們每人舀上一小碗稀飯,它是用粳米、玉米面、大麥糝等煮成,這又讓筆者想起一句俗話:「玉米糝打個底,活到九十底」。一盆盆蒼古拙樸、風姿雋永的松柏盆景,令人駐足凝視、流連忘返。我們看到兩盆五針松大盆景,已有180年樹齡,造型雍容華貴,雲片錯落有致,1985年獲我國第一屆盆景評比展覽二等獎,它的另外兩盆姐妹樹,已被送到北京,陳設在毛主席紀念堂。如派盆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盆景的百花園中獨占鰲頭、藝壓群芳。據說在世界盆景藝術的評選專家中,唯一的華人評委花先生就來自如皋。如皋的朋友介紹說,這里人與樹、人與竹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也是如皋人長壽的要素之一。
⑸ 如皋有什麼名人
一、呂岱
呂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將領。建安二十年(215年),隨孫權進取長沙三郡,擊降安成等四縣,成功平定三郡。後討平吳碭、袁龍叛亂,升為廬陵太守。
二、董小宛
明末「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號青蓮,江蘇蘇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
三、顧延卿
顧延卿(1848—1917),名錫爵,以實穩平,以壯見長。如皋縣(現如皋市)顧家埭人。光緒十五年顧隨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為首席隨員知州銜秘書,歸國後授正五品知州、從四品朝議大夫。參與維新變法,後回鄉助張謇興辦實業和教育。
四、劉季平
劉季平,男,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原名劉煥宗,筆名力花、滿力濤等。江蘇如皋縣東鄉(今如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兼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兼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等。
五、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鳴周,號飴原,別號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蘇如皋(今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師。主要著作有《左右修竹居詩集》,《味蔗存草》,《虹嵐詩草》。
⑹ 江蘇如皋有多少年歷史了
從公元411年(東晉義熙七年)正式置縣算起,如皋已經有1600年的歷史。
⑺ 江蘇省如皋市有趣地名及來歷
下地名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是各民族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的「活化石」。我國一些市縣地名的得名來自各種因 素,有的地名來源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的地名與歷史和地理地貌有關,有的與神話傳說有關。了解地名的歷史形成過 程,可以幫助熟悉和記憶地名。現將一些市縣地名名稱由來簡述如下:
江西[贛]
贛州 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婺源 因位於婺水之源故名。
分宜 以分處宜春縣而得名。
橫峰 以縣北有橫峰山而得名。
浙江[浙]
杭州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里,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寧波 由於下屬有個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故名。因境內有甬江,故又簡稱「甬」。
紹興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升越州為府,以年號而得名「紹興」。
江蘇[蘇]
南京 因戰國時楚國在此築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國吳時稱建業,又叫石頭城。晉時稱健康。明肛稱南京。 清時為江寧府治,故簡稱「寧」。
蘇州 以姑蘇山而得名。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采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台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河南[豫]
開封 相傳春秋鄭庄公命築開封城,作為囤糧儲粟之地,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
修武 在商代名寧邑,周武王伐紂,由孟津渡河向東,到此遇雨,歇兵三日,即將寧邑改稱修武。
偃師 相傳周武王伐紂,功成旋師,至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鄢陵 以古鄢陵塔而得名。
山西[晉]
河曲 因位於黃河轉彎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
介休 相傳春秋時晉侯介之推,不言祿,乃偕其母隱於介山至死不出。故名「介休」。
神池 以神池而得名。
聞喜 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南越破,乃置聞喜縣。
山東[魯]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台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台,防倭寇,故名煙台。
河北[冀]
河間 因處於水涸斷流的滹沱河上,子牙河在境內流過,縣城位於二河之間而得名。
圍場 舊名木蘭圍場(「木蘭」乃哨鹿之意),為清代統治者狩獵地,光緒初年即以「圍場」為名。
福建[閩]
福州 福州之名始於八世紀唐開元時,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內多植榕樹而又稱「榕城」。
其他
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1949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采葯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岩[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沖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紀念革命先烈的地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1925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靖宇縣(吉林省) 原名
⑻ 如皋的歷史沿革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周時為海陽地。春秋時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戰國時屬楚,稱九夷海陽。秦時歸九江郡,漢稱海陵縣 。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前置如皋縣,隋時並入揚州寧海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為如皋縣,隸屬泰州。後歷代沿襲縣制,宋時為中下縣,元時升為上等縣。明清仍隸屬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民國時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成立如西縣政府。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行政專員公署於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年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
⑼ 如皋人都是從哪兒來的
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今天安徽蕪湖以東到海邊大陸架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海拔高度2米左右,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大批古生物在這里生活,由於地質板塊的運動,在運動中這里成為一塊下沉帶,平均每年以2毫米左右的速度下沉,大約一千年時間全部沉入海水中,樹林、動物在海邊生存,如此持續下沉了五六十萬年,這塊遠古地面下沉到今天海底1100米-1200米間,成為西起安徽省東部,東到與日本交界的東海底部一片貯量豐富的石油區。由於西高東低,石油大多流向東海,而安徽、江蘇兩省油田所開採的只是油層頂部的少量原油,著名的蘇北油田下屬的勝利油田、邵伯油田、李堡油田開采量遠遠抵不上日本在東海一個油井的產出量。
一萬七千年前,由於黃河泥沙堆積海底,「揚(州)泰(州)崗地」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從海里隆起成為陸地,在「崗地」北側形成了方圓幾百里的低凹地帶,這便是「里下河地區」。揚泰崗地成陸後的七八千年裡一直是野獸、飛鳥、魚蟲的樂園,成片的森林、茂密的草原、充沛的水源、溫暖的氣候適宜千萬種萬物自由自在地生長,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來自今天河南一帶的原始人開始在這片廣茂的森林居住;又過了三四千年,大約在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南的原始人己經開始采銅、鑄青銅器、開荒種田、燒窖制罐、釀酒、造字的時候,泰州的原始人在今天曲塘鎮附近青墩村建立了原始氏族公社,形成了至今已知的本地區最早的的「城市」,人們在「城裡」集中居住,城外有壕溝,有統一的墳場,人們統一勞動,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從事打獵、耕種、捕漁、採摘、收藏、製造等工作,使用火及經過精細加工的石器、陶器,學會曬鹽和腌制海邊灘塗所產的貝類,並與遠在今天安徽、河南的原始氏族公社進行食物交換的貿易活動,使生活在內陸的原始人吃上了海鮮和食鹽,使自己吃上了果酒和高粱,最遠的腌制貝類賣到的雲南,雲南的原始人吃完這神奇的海鮮後捨不得扔掉美麗的貝殼,作為珍寶收藏起來,成為他們的氏族內部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相當於現在的黃金),最終演化為貨幣在社會上流通,今天人們說的「寶貝」一詞就源於這里。
當青墩的原始人在江海大地茂密的叢林中生活了一千二、三百年的時候,在今天高郵湖邊的神居山中,誕生了一位對中國歷史具有影響的人物——堯,堯長大後成為當地又一支氏族的首領,他聯合東部各氏族建立了一個面積廣闊的原始氏族社會,區域相當於今天北到河南,南到江南,東到海邊,西到湖北、湖南中東部。這是早期國家的芻形,堯自立為王。
當時在今天中國的版圖上,已經形成了東夷、西狄、南蠻、北戎四大原始社會早期國家,各國都創立了自己的圖騰,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堯以龍為像,象徵駕馭江海河淮,武震東方,發展農耕文化,產生了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神龍降子等優美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其中神龍降子演化為龍與皇權、帝王的關聯,影響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化。與此同時,西狄創立了以昆侖山為主體的玉皇大帝、西王母為主角的神化,發展為氏族首領是天帝的兒子,是玉皇的弟弟,玉皇掌天,首領掌地,這個「天子」的傳說改變了首領與人民的社會地位,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皇權」,而它的初祖人稱「黃帝」。北戎創立山神、地鬼、河神、洛神的神話,並演變成太極、陰陽學說;南蠻創立以征服天地及崇山峻嶺為主體的軒轅造車、伏羲降獸、女媧補天的神話,其中伏羲畫卦演變成八卦學說,史稱上古先天八卦,後來周文化發展了這一理論,結合太極、陰陽、河圖、洛書,創立後天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論體系,一直影響了此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而四大神話體系演生了東方逢日祭神、西方常年敬神、南方逢事托巫、北方大事占卜,四大風俗中,以占卜影響最深,著名的甲骨文就是上古朝廷占卜大事的獸骨龜甲。後來國家統一,四種文化互相交融,人們綜合四種文化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神學體系——道教,成為中國文化的國粹之一,所以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基大抵在道教,研究中國文化必然要研究道教。」
堯統一四方後,成為堯帝,從高郵神居山遷都山西平陽,建「金殿」,龍文化至此一統天下,堯拆散了原來各方首領統領的早期政權,使他們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內部民主選舉,討論國家大事。同時分化了過去的大氏族社會,在各地設立了七十二個小氏族社會,由中央政府指定氏族首領,各氏族稱「氏」,著名「氏」有「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各氏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經濟、文化,但必須服從中央政府,全天下統一稅制、統一標識——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其中龍居首位,代表中央政府;統一時間、統一月份日子.統一季節交替時刻,發明了春夏秋冬四季學說,制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季節的交替日期,對應天下四方氏族,「春」對應堯之東方位於四季之首,「夏」 對應黃帝之西方位於四季之二,又取東西兩方之「春夏」二字指代天下,但發現這種指代容易與四季混淆,又改「春夏」為「華夏」,其中「華」是「花」,春天開花,以此喻春。從此「華夏」成為天下的合稱,這種叫法延用了五千多年,直到唐宋時代對外開放,「中國」一詞才開始出現並成為與外國人交流的一個俗語,但一直不充許寫在政府公文中,政府公文、國內交往只許寫「大唐帝國」、「大宋聖朝」;清朝時更是嚴禁使用「中國」一詞,以防排斥滿清的「外國人」,直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國」才正式寫入國號,孫中山又首創性地將「中國」和「華夏」合並,成為「中華」,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中華」成為一個新詞流布深遠。
堯稱帝七十五年時去世,帝位禪讓給舜,舜改「氏」為「國」,著名的「國」有「泗水國」、「巢國」;舜後來禪讓給禹,禹因治水有功,民主選舉時常委一致通過讓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啟,啟在位後破壞了民主選舉,建立了夏朝,成為中國有史可考的第一個朝代。
大禹治水九分天下水土為九州時,將江海大地稱為「揚州」,「揚」為「盪」,水草盪盪之意。入夏以後這里成為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的一個部分,到周朝時稱這里為「海陽」,屬吳國管轄,都城在今蘇州;春秋時期,「如皋」開始從「海陽」的東南部海里「長」出來,齊國「總理」賈大夫72歲時以權謀私,娶了16歲的青春美少女為妾,結婚後人家身歸他而心不歸他,成天悶悶不樂,一次公費旅遊時將她帶到今天如皋大明村一帶的江邊上拚命射殺野雞,以炫耀自己老而不衰,以博她一笑,「如皋」一字由此載入《左傳》,但只是吳國「會鄖」鎮(今海安立發鎮)治下的一個小漁村;戰國時吳王夫差為了攻打衛國(在今河南省)在「海陽」挖「邢溝」(今大運河的前身)勾通江淮以便水師從長江直接進軍;後吳國為越國滅,這里又屬越國,越國又為楚國滅,這里又屬了楚國。
秦朝時廢揚州,將這里劃屬九江(今江西),後又劃屬東陽(今山東)。漢朝時劉邦將這里封給吳王劉濞,更名叫「海陵」,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國家中央政府才開始在這里設立第一個縣級行政機構——海陵縣,隸屬臨淮郡(今淮陰),始建海陵縣城(今泰州海陵區)。東漢末年,因海水泛濫淹沒海陵縣城,曹操挾天子,下令搬遷居民去邢江(今揚州),廢除海陵縣的行政建制,海陵以東(包括如皋)全部成了空地。
三國時這里屬吳國,孫權在這片肥沃的空地上養馬,形成了這片廣漠的土地上許多與馬有關的地名,如「白馬」(今靖江縣城南部)、「馬塘」(今如東縣馬塘鎮)、「馬陵」(如皋縣馬塘鄉),負責作戰指揮的吳國大司馬(中央軍委副主席)呂岱將軍常駐在這里與馬為伍,依軍隊建制劃分地塊屯田養馬,每50人為一個屯,分田5千田,養500匹馬,海陵大地共有肥田沃土400多萬畝,分成800個屯,動用軍民4萬人,養馬40萬匹,由於當時馬匹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相征,組織一次大型戰爭大約要損耗、淘汰5至8萬匹成年、健壯的良馬,這個龐大的軍事工程不亞於後來張愛萍將軍駐扎羅布泊搞兩彈一星的歷史功勛,為東吳迅速強大、最終能的鼎力三國作出了偉大貢獻。當時為了保密,將「屯」寫成「屯卩」字,讀「村」,這個字成為當時政府、軍民使用最多的一個字,演化為「村」的異體字,在東吳故土上流傳沿用很久。
呂岱養馬成功後,向孫權申請重建海陵縣,孫權批復,讓他兼任海陵縣第一任縣長,退休後舉家搬離海陵縣城,定居到高陽(今如皋市林梓鎮),帶領並傳授子孫做木工活,種梓樹、打傢具,幾年後梓樹成林,「林梓」因此得名,後人為紀念他重建海陵縣,泰州有呂岱廟,如皋有呂岱祠(原北門航運公司處),如皋今有「大司馬路」(從陸橋小學到麗都大酒店)。
正是因為有了這段廢縣移民、屯兵養馬的歷史,在海陵大地上(北起徐淮,南到江陰、張家港,西起安徵境內,東到海邊)遺留了許多與軍隊有關的方言及風俗,如尊稱別人的丈夫為「男將」、尊稱別人的老婆為「女將」;吃飯時不許將筷子豎插在飯菜上,因為這是軍中、及地方百姓為開赴前線、上陣殺敵的將士們送行時的禮儀,表示站立不倒、吃了就跑,後來不打仗時,紀念陣亡將士也用這個禮儀,至今一些農村供祖宗時還沿用這個禮儀,從而產生一項忌諱,平常吃飯不許這樣搞。呂岱將軍還規定,農歷七月半集中祭奠陣亡將士、向其家屬發放撫恤金,每到這天各屯都要認真操辦,不得有誤,違令者斬。這個風俗演化為本地區民間祭祖風俗流傳至今;其中有一項特殊的祭品叫「貝食」,實際上應該叫「贔食」,傳說龍生龍子,「 贔」是龍的第六個兒子,全名叫「 贔屭」,形似龜,喜負重,力大無窮,是馱石碑的神,陣亡將士的英靈刻在石碑上,它終年承重,這一天同時祭祀它一下,用大的樹葉包裹飯菜供在桌上首要位置,以圖陣亡將士英靈永久不朽、不沉沒,這個風俗演化為用麥面做成皮子包裹飯菜,極像後來唐宋時期從中原傳來的「角子」,「角子」到明清時演化成了「餃子」,與南方傳來的「餛飩」一起融合在江淮之間,貝食受其影響,成了現在祭祖用的「餃子」。貝食包的是熟食,蒸了就可吃,餃子包的是生食或半熟食,要煮熟了才可吃,因此南方人為了方便它們區別,稱餃子為水餃,這個叫法流傳至今,而「干餃」早已失傳,它演化為「粢飯」和「燒賣」在東吳故國流傳開來,現在已成為享譽全國的風味點心,海陵人功勞大也;元朝時,軍隊祭奠陣亡將士及發放撫恤金的日子定在農歷十月初一,明朝時定在農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海陵大地兼收並蓄,將三個朝代的祭奠日全部用上,一年祭奠三次,但以七月半為主,也只有七月半才用貝食,這個風俗全國罕見。而貝食的源流來自春秋時代越國人每年春末用大葉植物的葉子包裹米飯敬龍,越國滅吳後這個供品傳到江淮流域,楚國滅越後將這個風俗引入軍中,成為供應軍需的方便食品,稱之為粽子,並隨楚軍傳遍中國東南各地,強令駐地居民家家必須裹粽子慰勞軍隊官兵,楚國作為侵略者,它的文化不能被征服地人民接受,楚國人就胡說八道粽子是紀念他們楚國被頃襄王錯劃為壞人後蒙冤而自殺的正義大夫屈原的,人們痛恨楚王搞侵略戰爭,對這個冤死的屈鬼便十分敬重起來,信以為真為楚國侵略者日夜裹粽子,讓他們吃飽了有勁頭繼續侵略、奴役弱小的人民,而愚蠢的人民一直口口相傳這個屈鬼的故事,越傳越神奇,到抗日戰爭的時候,延安文化再次抬出屈原,借屍還魂宣傳愛國抗日,把屈鬼打扮得無比偉大崇高,在激發民族的抗日熱情上起了一定作用,但這個屈原早己不是歷史上那個真正的屈原了,以至日本人質疑屈原的存在和粽子的起源,郭沫若因此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終於揭開了屈原「愛國主義」的真相不過是宮廷斗爭,簡單而說,相當於後來的林彪和四人幫,林彪要奪權而四人幫不肯,不代表四人幫就是好人,屈原「愛國」實是歷史的誤傳或者叫騙局,而粽子起源是越國敬龍更與他無關。由於這個研究成果顛覆了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尤其推翻了延安文化的根基,更不利與今後宣傳「愛國主義」,因此被人為地封堵了,郭沫若後來也遭到打擊,後來郭沫若沒事了,而屈原依然活躍,粽子依然與他又關,社會至今依然知之甚少。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中央政府提升海陵縣為海陵郡(相當於地區級),下設建陵(今邢江)、寧海(今曲塘)、如皋(今如皋)、臨江(老石庄鎮,在今石庄以南30里的江水中)、蒲濤(今白蒲)五縣,隸屬南兗州;50年後如皋縣政府遷往發揚(今立發,發是開始的意思,表示這里是揚州的開始,是今天所說的「發揚」一詞的源詞)。南北朝時,北周王朝宣布蒲濤縣並入如皋縣,縣政府回遷如皋(今如皋);臨江縣並入寧海縣,縣政府在曲塘。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廢郡,降級為海陵縣,建陵縣並入海陵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消如皋縣,並入寧海縣,縣政府從曲塘遷發揚。
唐武德三年改海陵縣稱吳陵縣,撤消寧海縣,並入吳陵縣,縣政府從發揚合並到海陵(今泰州);大和五年(831年)吳陵縣恢復原名海陵縣,分為東西南北四個「鄉」(相當於現在的區),「鄉」下設「場」(相當於現在的鎮),「場」下設「庄」(相當於現在的鄉);其中「東鄉」下設「如皋場」(今如皋),後改為「如皋鎮」。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副省級),泰州之名由此開始,下轄海陵縣;保大十年(952年)分海陵縣的東鄉為興化、如皋兩縣,重建如皋縣,縣政府在如皋,這才是今天如皋縣(市)真正的開始,如皋建縣應該從這一年算起,至今1055年,而不是從東晉義熙七年(411年)至今1596年。
後周時,全國四分五裂,後周政府一度建都南京,劃分如皋東鄉建立「通州」 ,「通州」 是一個行政建制,作為軍事州,駐軍、種田、勞教貪官污吏和發配充軍的「刁民」,其中「通」是一種官職,叫「通判」,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通州」是它下屬的國家級「農場」,明朝時,遷都北京,中央政府為管理方便,在京郊重新開辟了一個國家級「農場」,仍叫「通州」,而沒有撤消南方建立的「通州」,為區別兩個通州,分別冠以「南直隸通州」、和「北直隸通州」,簡寫成「南通州」、「北通州」,清朝沿用這個叫法,但取消了兩個通州的軍事州建制,開辟了東北寧古塔為勞教貪官污吏及發配充軍的國家級「農場」,兩個通州成為普通州衙。民國初年廢府裁州,兩個通州全部降級為「通縣」,其中南通州正式定名叫「南通縣」。「南通」一詞正式成為地名出現在中華民國的政府公文中。
至今南通市區以東約3平方公里的地塊上遺存一種奇怪的方言,即不屬西北部的江淮語系,也不屬東南部的江南語系,這在全國十分罕見,它們是後周及宋元明四個朝代從全國各地捉來胡擄、當兵、充軍的人及其家眷長期生活而遺傳、融合的一種特殊語種。
宋初,長江南漲北塌,黃海西漲東塌,老石庄鎮被江水沖毀後沉入江底,石庄人一再北遷,一直動盪了近一百年,遷三十多里,最後在今石庄位置上安定下來,百年間如皋縣政府一再投資加固江堤,江水依然年年北侵,最後請來京城的道士采來幾塊泰山巨石,鑿八卦、刻神符立於江邊,滔滔江水還是吞沒了這些巨石,最後剩下一塊巨石時才不漲了,這塊巨石成為石庄的福音,人們為它砌廟建園,常年供奉,後來廟廢,被政府佔用,至今這塊石頭還立在石庄鎮政府大院中。
過去老石庄鎮南邊20里有一座深紅色的麻石山,叫蝦蟆山,高40米,山南10里才是長江的北岸,唐朝時,揚州的鑒真和尚、日本的圓仁和尚、碎葉(前蘇聯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僧伽和尚都駐足登山過,鑒真和尚還把它繪入地圖帶到日本,圓仁和尚將它寫進入唐游記中,僧伽和尚定居泗州城(今在洪澤湖底),後在泰州、如皋,以及蝦蟆山、狼山修煉,後來下落不明,傳說得道升天,被尊為「大聖菩薩」,泗州、泰州、如皋、蝦蟆山、狼山均建大聖廟供奉他,康熙年間泗州城沉入洪澤湖底,傳說就是大聖菩薩發怒,以大聖廟門口石獅子眼睛流血為約,下達淹城計劃的。
長江北侵、老石庄北遷後,蝦蟆山成了江心巨石,蔚然壯觀,曹雪芹、冒辟疆都渡江登山呤玩過,石庄北遷30里後,距此山50里,乾隆年間長江北岸開始退潮,此後一百多年間江岸向南漲20里,出現了「永安沙」、「又來沙」、「二百畝」、「頭案」、「二案」、「三案」.「四案」、「頭圩」、「二圩」、「三圩」、「四圩」、………等新的地名;與此同時,江南也開始退潮成沙,在蝦蟆山南邊10里江中長成一片沙州,石庄人紛紛渡江遷往沙州圍墾種田,漸成村鎮,自稱「石庄」,歸屬如皋,縣政府稱它為「沙州」。
光緒年間沙州與常熟、江陰長成一片,常熟、江陰、靖江三縣與如皋爭搶沙州土地,後經江蘇省政府裁定:如皋地處江北,隔江管理沙州不便,將沙州劃入常熟。宣統元年,沙州向北漲了15里,蝦蟆山離開江中,成為距江南岸邊5里的一座小山,底部十多米被沙埋沒,只剩了30多米高。為了北渡方便,首墾沙州的「石庄人」在蝦蟆山以北江邊駁岸建港,分別有蝦蟆港、段尾港、張家港。
1948年沙州從常熟劃出,成立「沙州縣」,隸屬蘇州,1958年沙州縣政府下令開山取石,拆了蝦蟆山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大聖廟,炸了山體,又在山根下挖了一百多畝深十多米的石坑,取走石頭,填沙造田,歷時4年,到1962年底完成,永載歷史的蝦蟆山從此在地球上消失。1987年沙州撤縣建市,以江邊的張家港為名,取名「張家港市」。至今「張家港」附近還有幾個村鎮的人使用如皋方言,自稱石庄人,沙鋼集團黨委書記沈榮慶說他的祖上是石庄吳窖一帶的,對如皋很有感情,在如皋沿江開發中,他投資在如皋港開發區建沙鋼集裝碼頭。
元朝時,泰州一度為也成為軍事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全國設28個「路」(相當於現在的省),這里改為「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稱泰州,劃屬江南道(今蘇州)管理,下轄海陵、興化、如皋、江都;明朝時改江南道為蘇州府(省級),泰州隸屬蘇州,下轄各縣不變;清朝時合並蘇州、江寧兩府,各取一字合稱「江蘇」省,江蘇由此得名,泰州下轄各縣不變;清乾隆間分興化的東鄉為「東台」、「鹽城」兩縣,隸屬泰州。
民國建立,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縣級),縣城在泰州城,下轄各縣全部歸江蘇省政府直管。抗日戰爭中,江蘇省政府從蘇州遷往泰縣黃橋鎮,新四軍包圍黃橋,圍繞黃橋建立了五個「縣」,其中在泰縣境內成立「泰興縣」(宣家堡)、「泰東縣」(今海安)、「紫石縣」(今營溪)三縣;在如皋縣境內成立「如西縣」(今江安),在靖江縣境的季市鄉成立「靖江縣」與此同時,在東台縣境內成立「大東縣」,後更名 「大豐縣」;在如皋縣東部建「如皋縣」(今丁堰);在南通縣境內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解放戰爭後期,「紫石縣」攻佔海安,更名海安縣;「泰東縣」攻佔泰州城,更名泰縣,後泰州縣城成立泰州市(縣級)作為泰州專區所在地,將泰縣縣政府遷往姜堰,將「泰東縣」曲塘以東劃給海安縣。「如西縣」攻佔如城,民國如皋縣政府逃往李堡,「如皋縣」縣政府隨之從丁堰遷往李堡與之作戰,後又遷往馬塘、再定於掘港,更名如東縣,同時如西縣更名如皋縣,將民國如皋縣的鄧元、戴庄、袁橋、夏堡、搬經劃給泰興縣,屬泰興縣「城西區」;將原如皋縣的立發、葛橋、柴灣、新民、宏壩、東陳一線以東劃給如東縣,屬如東縣「城東區」;將原南通縣天生港、九圩港、平潮、九華、勇敢、龍舌劃歸如皋縣,屬如皋縣「天生港區」,後更名為平潮區。
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22日成立泰州市人民政府,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5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在泰州成立「蘇北泰州專區」、在如皋成立「蘇北如皋專區」,如皋專區下轄東台縣、大豐縣、如皋縣、如東縣、海安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1950年成立南通市(縣級),南通縣遷往金沙,如皋專區遷往南通市,更名南通專區;同時建立揚州專區、鹽城專區,將泰州專區邢江、江都兩縣劃歸揚州專區;將如皋專區東台、大豐劃歸鹽城專區;昔日地面廣闊的「泰州」成了一塊窄長的地塊。
1950年泰興縣歸還「城西區」給如皋,成為如皋縣城西區;
1951年劃出如皋縣平潮區、薛窯區、石庄區,南通縣唐閘區、靖江縣西來區,合並成立「通如縣」,縣政府駐薛窯,劃薛窯以南至江邊碾砣港為「城區」,下設天生港、九圩港、碾砣港、張黃港等沿江客運、貨運碼頭,以及內河運輸、灌溉港閘,開發江中沙島圍墾建設,建立長江北岸的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作為蘇中、蘇北軍事防備、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1952年取消「通如縣」建設,唐閘區劃回南通,平潮區、薛窯區、石庄區劃回如皋,西來區劃回靖江,而「通如縣」的「城區」因為已經投資建設,砌好了縣委縣政府大院、邊防公安局、軍分區、糧食局、港務局等辦公用房、大型倉庫及宿舍,不便歸還給如皋白白浪費,於是劃屬南通專區直管,成立「薛窯農場」,與如皋縣平級。
同年底,將「通如縣」港口城市計劃更改後在南通市落實,著重開發天生港、南通港、狼山港,南通縣劃出狼山港至南通港一線給南通市,如皋縣歸還平潮區除九華、龍舌、勇敢三鄉之外的地區給南通縣。
與此同時,將如東縣的柴灣、新民、宏壩、東陳、雪岸、丁堰、林梓、白蒲劃歸如皋縣;將如東縣的李堡、西場、洋蠻洋、立發、新生、壯志劃歸海安縣;將東台縣的白甸、瓦甸、古賁、仇湖、角斜、老壩港劃歸海安;從而使海安縣成為一個「大縣」。
1950年泰州專區與揚州專區合並為「泰州專區」,專署駐泰州市(縣級),下轄泰州、揚州兩市及泰縣、泰興、靖江、江都、興化、高郵、寶應、儀征,六合9縣。同年將江蘇省劃分為上海、南京、蘇南行署(蘇州)、蘇北行署(泰州)四個省級單位,揚州市從泰州專區劃出,由蘇北行署直管,泰州專區轄1市9縣。1953年蘇南、蘇北、南京三個省級單位合並為江蘇省,上海脫離江蘇省升為國家直轄市,泰州專區遷往揚州,改稱揚州專區。
1954年11月21日,泰州市(縣級)改為省轄市(地級)。1958年7月泰州市改為地轄市(縣級),屬揚州地區。1950年5月8日泰州市(縣級)與泰縣合並為泰縣,至同年10月7日分開。1959年1月9日泰州市(縣級)與泰縣合並為泰州縣,至1962年5月24日又分開。以上兩次合並縣政府均駐泰州城。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縣級)屬揚州市。1995年泰縣撤縣建市,成立姜堰市。
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爭論,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泰州市(地級市),下轄興化市、姜堰市、泰興市、靖江市、海陵區、高港區,原泰州市(縣級)改為海陵區。全區下轄8個街道、4個鎮、4個鄉。8個街道是:城中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城西街道、下壩街道、西倉街道、泰山街道、豐樂街道;4個鎮是:九龍鎮、鮑徐鎮、塘灣鎮、寺巷鎮;4個鄉是:東郊鄉、西郊鄉、泰東鄉、朱庄鄉。2000年增加新區街道,改鮑徐鎮叫泰東鎮,泰東鄉、朱庄鄉並入泰東鎮,海陵區轄9個街道、4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02355人。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姜堰市蘇陳鎮十里鋪、凌竇兩個村劃歸海陵區泰東鎮管轄。
⑽ 如皋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南通市境內,得名和建制最早的是如皋。如皋的得名,源於《春秋左傳》中的一則賈大夫射雉(野雞)的故事: 春秋時期,在如皋一帶定居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如皋瀕江臨海,河港眾多,蘆葦叢生,麋鹿、野雞成群,常有人到這里游獵,是有名的射雉場所。 有一位姓賈的大夫,生得很醜,卻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妻子因丈夫貌丑,鬱郁寡歡,三年不說不笑。這可急壞了賈大夫,給她吃最美的食品,穿最華麗的衣服,聽最悅耳的管弦,可她還是不言不笑。賈大夫想盡了種種方法也不湊其效,最後想到了帶妻子到水面的高地上去遊玩。賈大夫駕車陪著妻子,來到水面的高地,突然「撲通」一聲,從蘆葦叢中飛出一隻五彩繽紛的野雞,拖著長長的尾巴,美極了。賈大夫連忙張弓射雉,那隻野雞應聲落地,賈大夫一個箭步上前逮住,雙手獻給妻子,其可笑的舉止終於搏得美妻的回眸一笑。後來賈大夫高興地對人說:「看來人還是要有點本事,我如果不能騎射,連博得妻子一笑,也都是不可能的。」 從這只故事有了如皋的地名。賈大夫駕車陪著妻子,來到水面的高地,就是如皋的意思,如皋在古文中的意思:「如」是動詞,是「到」的意思,就像我們到廁所說是「如廁」;「皋」是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就是到水面的高地。根據賈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有別名「雉皋」、「雉水」,這里的雉就是野雞。 西晉文學家潘岳的《秋興賦》中有「耕東皋之沃壤兮」的佳句,如皋的歷代文人為贊美家鄉的美好,就借用賦中的「東皋」一詞作為如皋的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