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史概況
❶ 湖南的歷史
湖南省歷史文化]被稱為「芙蓉國」的湖南是中國著名的漁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內非金屬礦之鄉,是綠色容大省、生態大省。湖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張家界等山水名勝,享譽海內外,人稱「人文湘楚、山水湖南」。
湖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西漢古墓、三國吳簡、里耶秦簡、南方長城等考古發現,極大地豐富了湖南的歷史文化遺存寶庫;而以「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為精髓的湖湘文化,更是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史上的一代代美玉良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有識之士開啟中國洋務運動之門;蔡鍔、黃興高舉反對帝制、倡導共和的大旗;而毛澤東、劉少奇等共和國的締造者,更是湖南人引以為豪的歷史偉人。
❷ 長沙市的歷史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
吳晉南朝,臨湘縣析出湘西縣,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縣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並入益陽)等6縣。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12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2)湖南歷史概況擴展閱讀:
長沙的文化傳統:
1、方言
長沙方言屬新湘語長沙話,主要以長沙城區和長沙縣、望城區為代表。長沙也有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諱,比如以前因為有虎出沒而忌說「虎(fu音)」,把「腐乳」讀作「貓乳」、「府正街」讀作「貓正街」。
2、地方戲
長沙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其腔調最初以江西弋陽腔與長沙等地的民間宗教音樂結合而形成,舊稱「人戲」、「大戲」。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4種聲腔構成,用長沙方言演唱。其風格或粗獷、奔放,或委婉。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3、民俗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4、美食
長沙境內主要以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
❸ 湖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湖南省,省會長沙市,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長江的中游,因大部分區域是在洞庭湖的南邊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
湖南省的東邊是江西省,西邊是重慶市和貴州省,南邊是廣東省和廣西省,北邊是湖北省,湖南省的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2%,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918.38萬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14個地級行政區劃;68個縣(其中7個自治縣)、18個縣級市、36個市轄區、共122個縣級行政區劃。
省會長沙市,其他的地級行政區劃是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