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與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後產生的各種生物、物理、化學等反應的一種概念。一般地講,就是材料植入人體後與人體相容程度,也就是說是否會對人體組織造成毒害作用。包括兩個方面:1宿主反應,是生物機體對植入材料的反應;2材料反應,是材料對生物機體作用產生的反應,可導致材料結構破壞和性質改變。
Ⅱ 生物相容性的主要內容
生物相容性可以分為生物學反應和材料反應兩部分,其中生物反應包括血液反應,免疫反應和組織反應;材料反應主要表現在材料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
生物相容性主要決定於材料的性質和用途。材料及製品本身的性質,包括形狀、大小及表面粗糙程度,材料聚合或制備過程殘留的有毒低分子物質、材料加工工藝污染、材料在體內的降解產物等都與其生物相容性相關。材料與機體短期接觸會對細胞及全身產生毒性、刺激性、致畸性和局部炎症;長期接觸可能具有致突變、致畸和致癌作用;與血液接觸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和溶血等,因此,當考慮將材料用於生物醫學領域時,其生物相容性是需要考慮和評價的重要指標。
Ⅲ 生物相容性是什麼意思
生物相容性的定義
定義1:
理想的生物骨移植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謂生物相容性,是指生物材料植入體內後機體對植入物發生的反應
源自: 倍骼生生物活性玻璃在牙槽骨缺損治療中的... 《口腔材料器械雜志》 2000年 王欣!250012,楊丕山!250012,戚向敏!250012
定義2: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在特定的實際應用中引起適當的宿主反應和材料反應的能力.材料和生物機體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材料反應,即活體對材料的作用,包括生物環境對材料的腐蝕、降解、磨損和性質退化,甚至破壞
源自: 生物硬組織與塗層植入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對...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5年 鄧遲,施壽生,李健,宋九華,夏烈文
來源文章摘要:生物組織和器官是機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復雜精細結構體,作為替代組織和器官功能的人工植入體,在結構上無疑會與生物的組織和器官存在較大的差別。本文比較了生物硬組織骨和牙與相應的人工塗層植入體的基本結構和性能的異同。結果顯示,生物硬組織當看成一種復合材料時,與塗層植入體在組織結構上類似,塗層植入體能夠完成硬組織的基本功能。塗層復合材料是一種有望作為硬組織替換體的生物醫用材料。
定義3:
一般來講,生物相容性就是指血液和透析膜或吸附劑等異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當反應輕微,患者可耐受時,此種材料稱為生物相容.目前透析膜所導致的急性血液動力學不穩定,自一些生物相容性較好的膜如血仿膜等的應用以來,已經明顯減少
源自: HA型血液灌流患者外周血細胞成分的變化... 《中國現代醫葯雜志》 2005年 朱文平,曾斌,鄭會豐
來源文章摘要:目的探討HA型血液灌流對血細胞成分的影響。方法對急性中毒者、慢性腎功能衰竭皮膚搔癢症狀突出者和一般慢性腎功能衰竭者三組病例,分別進行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治療,比較治療前後血細胞成分的變化。結果血液灌流組治療前後RBC、WBC、PLT、HGB及HCT無明顯變化(P> 0.05),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組、血液透析組治療後則有明顯上升(P<0.05),但後二者升高值無顯著差異。結論HA型血液灌流器治療對患者的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無明顯影響。
定義4:
生物相容性是指所有材料設備、過樣或系統對宿主不引起明顯的臨床反應,即尢血栓形成、無毒性、無過敏或炎症反應、無破壞血細胞作}}3,小激活補體
源自: 各種血液透析器透析效能比較 《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 2000年 陳嘉曄,顏林,潘健濤
來源文章摘要:通過對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不同透析器,分別檢測各種透析器對水、肌酐、尿素氮、磷、維生素B_(12)及β_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並進行對比,發現高流量透析器對水、磷、維生素B_(12),β_2微球蛋白的清除較好,因而推薦使用高流量的透析器。
定義5:
生物相容性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對外異物的反應及耐受能力.本試驗表明動物機體對不銹鋼絲製作的支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支架置入後血管壁未見炎性及壞死改變
源自: 血管內支架的實驗研究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1998年 崔進國,張書田,馮艷姣,成繼民,孫輝臣
來源文章摘要:血管內支架的實驗研究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050082)放射科崔進國張書田馮艷姣病理科成繼民電鏡室孫輝臣隨著介入放射學在國內的廣泛開展,血管內支架的應用逐漸增多。這項新技術不僅能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療效不佳的血管病變,還能治療PTA的並發症...
定義6:
材料的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是評價新材料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復雜的生物、物理、化學反應,以及人體對這些反應的忍受程度
源自: 納米羥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5年 江捍平,王大平,阮建明,朱偉民
來源文章摘要:目的評價新型納米羥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從而為其在骨缺損修復領域中的臨床運用提供依據。方法分別進行急性毒性試驗、熱原試驗、皮內試驗、肌肉植入試驗、骨植入試驗等生物相容性試驗。結果這種納米羥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無毒,無熱原性,植入兔肌肉後逐漸發生降解。結論此納米羥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定義7:
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體組織對材料(活性和非1a),PLA和玻璃上的生長的成骨細胞形態較短小,細胞鋪展度較小(見圖1b,1c)
源自: 新型改性聚乳酸與成骨細胞相容性的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05年 蘇愛華,王遠亮,羅彥鳳,吳科達
來源文章摘要:探討了成骨細胞與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二胺改性聚乳酸(EMPLA)的細胞相容性。在PLA、EMPLA及玻璃(對照組)上培養成骨細胞,採用細胞形態學觀察法和細胞增殖法,在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在上生長情況;分別於1、2、4、6d用MTT法記數,繪制生長曲線圖。實驗結果表明EMPLA組的成骨細胞比 PLA組和對照組的形態好,增殖快,說明EMPLA比PLA表現出更好的細胞相容性,EMPLA在生物醫學,特別是在組織工程領域存在著廣泛的應用性。
定義8:
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體組織對非存活材料產生合乎要求的反應的一種性能.(2)葯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的葯用主要有3個方面二一是作為控制釋放葯物的載體
源自: 生物醫學材料和人工器官 《新材料產業》 2000年
來源文章摘要:< 正> 生物醫學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是材料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醫葯學上的應用為醫學、葯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反過來這些學科的進步又不斷地推動生物醫學材料的進一步發展。由於生物醫學材料對於探索人類生命奧秘,保障人類健康長壽做出和即將做出的重大貢獻,已經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四大支柱之一。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用它們來代替和修復人體器官和組織,並實現其生理功能。人工器官(artificial
定義9:
所謂生物相容性是指血液和生物材料之間發生的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反應.在HD過程中透析膜是引起生物不相容性反應的重要原因細胞因子與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視
源自: IL-1和TNF與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1994年 毛海蘋,朱蘭英
來源文章摘要:IL-1和TNF與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毛海蘋,朱蘭英透析膜是血液透析(HD)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理想的膜材料應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謂生物相容性是指血液和生物材料之間發生的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反應。在HD過程中,透析膜是引起生物不相容性反應的重要原因,細胞...
定義10:
生物相容性是指在所需時間內,材料在體內或體外持續完成所需功能達到的能力.寺反明顯,在大部分情況下,材料的優選標准和材料的失效原因一般屬生物相容性的考慮范疇
源自: 醫用塑料的選材 《工程塑料應用》 2001年 關鍵,顧宜
來源文章摘要:闡述了醫用塑料的選材原則,介紹了醫用塑料製品對材料性能的要求以及適用的材料種類和特性,概述了醫用塑料的發展現狀,並預測了它的發展趨勢。
Ⅳ 什麼是「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指材料在機體的特定部位引起恰當的反應。根據國際標准化組內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會議的解容釋,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體組織對非活性材料產生反應的一種性能,一般是指材料與宿主之間的相容性。生物材料植入人體後,對特定的生物組織環境產生影響和作用,生物組織對生物材料也會產生影響和作用,兩者的循環作用一直持續,直到達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終貫穿的主題。
生物相容性可以分為生物學反應和材料反應兩部分,其中生物反應包括血液反應,免疫反應和組織反應;材料反應主要表現在材料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
Ⅳ 生物相容性的評價原則和標准
評價材料的生抄物相容性遵循生襲物安全性和生物功能性兩個原則,既要求生物材料具有很低的毒性,同時要求生物材料在特定的應用中能夠恰當地激發機體相應的功能。生物相容性的評價主要參考國際標准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10993和國家標准GB/T16886的要求,通過一系列體外、體內實驗來進行。
體內的免疫反應和組織修復過程十分復雜,通過一種細胞或組織確定某種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不夠的。評價和分析某種材料的生物形容性要明確三個關鍵點:第一,沒有一種材料是完全的惰性材料;第二,生物相容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靜止不變的;第三,生物相容性不單純是材料本身的性質,而是材料與機體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Ⅵ 什麽叫生物相容性
沃爾興醫療級硅橡膠套管的生物相容性是指:硅膠管進入人體內部或者長期停留在人體內部,硅膠管與生物體內的組織和血液中的生化成分相容,硅膠管不被腐蝕且對生物體不會產生毒副作用。
Ⅶ 生物相容性與組織相容性有什麼區別
做生物相容檢測,,產品外表面的清潔肯定會有一定影響的。1、評價的依據和方法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體組織對非活性材料產生的一種性能。一般是指材料與宿主之間的相容性,包括組織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既不引起生物體組織、血液等的不良反應。生物相容性評價最基本內容之一是生物安全性。生物安全性是指材料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下必須對人體無毒性、無致敏性、無刺激性、無遺傳毒性、無致癌性,對人體組織、血液、免疫系統無不良反應。產品1栓塞劑屬於6877介入器材,與人體接觸,能夠在人體內進行降解,對其生物相容性評價依據《GB/T16886.1-201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_第1部分:風險管理評價與試驗》中的內容。產品1栓塞劑生物學評價方法流程如下:該器械與人體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獲得材料的識別信息並考慮化學表徵――材料與市場上器械所用材料相同――該材料與市售器械具有相同化學組成――製造、滅菌相同、加工助劑不同――沒有足夠的風險評定所需充分的論證和/或臨床相關數據――根據材料化學性質和接觸類別和時間對器械進一步評價――進行的生物學評價試驗的選擇――試驗和/或豁免試驗的論證――進行毒理學風險評定――最終評價。2、產品所用材料的描述產品1栓塞劑是採用明膠與甲醛交聯而成,其生產工藝與現在市售的產品2顆粒栓塞劑生產工藝基本一致,經合成(交聯)、固化、洗滌、凍干、滅菌而成,產品2顆粒栓塞劑在中國已經有使用數年的歷史,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經廣泛應用了醫療器械行業。經相關文獻報道,產品1無全身毒性、無亞急性和亞慢性毒性、無慢性毒性[1],植入符合規定[2]、無細胞毒性[3],無刺激性和致敏性[4],組織相容性好等特點。3、材料表徵3.1醫療器械材料的定性與定量的說明或分析3.1.1主要材料名稱:明膠:由豬皮中含有的膠原蛋白不完全酸水解、鹼水解或酶降解後純化得到的一種製品。購自溫州羅賽洛明膠有限公司,屬於葯品輔料,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10版標准。3.1.2加工助劑:甲醛、氫氧化納、液體石蠟、吐溫80。3.2醫療器械/材料與市售產品的等同性比較3.2.1產品1栓塞劑與市售產品產品2顆粒栓塞劑比較項目產品2顆粒栓塞劑產品1栓塞劑對比說明工作原理產品2在血管內引起機械性栓塞,使局部組織的血流減緩和中斷,阻斷腫瘤組織的血液供應,和出血性病變組織的出血。產品2的多孔海綿結構有物理吸附能力。產品2在栓塞90天內在機體內被降解吸收。產品2本身不具任何葯理作用。將產品1注入人體,以物理的方式栓塞病變部位血管,以達到梗死、機化病變部位之目的,從而維持正常組織的功能,並在栓塞14-90天後,在肌體內被降解吸收。產品本身不具任何葯理作用。一致結構組成產品2顆粒分裝於西林瓶中,經輻照滅菌,一次性使用本品系產品1分裝於西林瓶中,經輻照滅菌,一次性使用。一致項目產品2顆粒栓塞劑產品1栓塞劑對比說明製造材料明膠、甲醛明膠、甲醛、氫氧化鈉、石蠟、吐溫80增加加
Ⅷ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指什麼,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有哪些
但對於肌體來說生物相容性是指合成材料與有機體制和血液之間的適應性,這畢竟是異物。盡管高分子材料與金屬和陶瓷相比,其結構與性能等方面更接近於天然高分子
Ⅸ 誰能提供能夠通過生物相容性的醫用PVC材料
通過生物相容性檢測的一定是醫用級別的PVC,這個檢測標准國內的標準是GB-15593-1995版本。如果是血路用的產品需要做6項生物相容性檢測,如果不是液路血路使用,則做3項檢測也夠了。在國內有很多品牌,比如南亞、恆方大、上化等。如果是非鄰苯的材料,則恆方大品牌應該更適合。做好的非鄰苯醫用PVC粒料,必須使用好的增塑劑,恆方大公司與德國巴斯夫供貴司建立了戰略或作夥伴聯盟,使用全球最安全的增塑劑生產PVC粒料供應市場。
Ⅹ 什麼是生物相容性,包括哪兩方面
生物相容性就是材料在機體的特定部位引起恰當的反應。生物相容性包括分為生物學反應和材料反應兩部分。
其中生物反應包括血液反應,免疫反應和組織反應;材料反應主要表現在材料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
生物相容性主要決定於材料的性質和用途。材料及製品本身的性質,包括形狀、大小及表面粗糙程度,材料聚合或制備過程殘留的有毒低分子物質、材料加工工藝污染、材料在體內的降解產物等都與其生物相容性相關。
材料與機體短期接觸會對細胞及全身產生毒性、刺激性、致畸性和局部炎症;長期接觸可能具有致突變、致畸和致癌作用;與血液接觸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和溶血等,因此,當考慮將材料用於生物醫學領域時,其生物相容性是需要考慮和評價的重要指標。
(10)生物相容性擴展閱讀
生物相容性分類:血液相容性、組織相容性(一般生物相容性) 。
1、血液相容性:
材料用於心血管系統與血液直接接觸,主要考察與血液的相互作用;
2、組織相容性:
材料與心血管系統外的組織和器官接觸,主要考察與組織的相互作用。
3、血液相容性要求:
抗血小板血栓形成; 抗凝血性; 抗溶血性;
抗白細胞減少性; 抗補體系統抗進性; 抗血漿蛋白吸附性; 抗細胞因子吸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