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歷史
『壹』 巴南區指的有哪些地方
巴南區的前身是千年歷史名邑巴縣。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國建都。秦代置巴郡,南朝齊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改稱巴縣並沿襲至1995年。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成立巴南區。歷史上,巴縣先後涌現出了「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英雄將軍巴蔓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革命志士楊滄白、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優秀兒女。
巴南區位於重慶主城南部,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轄19個鎮、2個街道,總人口86萬,其中農村人口59.5萬。屬重慶主城核心九區之一,東與涪陵、南川接壤,南與綦江相連,西與江津、九龍坡、大渡口毗鄰,北與南岸、江北、渝北、長壽交界。
巴南區區位優勢明顯。距重慶市中心7公里,區政府距市政府駐地21公里。長江橫貫區境,李家沱和馬桑溪兩座長江大橋溝通南北,重慶「二環八射」中有「二環二射」(內環、繞城,渝黔、渝湘)貫穿區境,其中,渝黔、渝湘兩大出海通道與內環、繞城快速通道在境內交匯;正在建設的渝利鐵路巴南段,規劃中的渝黔鐵路復線綦江段經一品、界石支線,以及全市規劃的9條輕軌線中有3條線(2號線、3號線、8號線)進入境內。
巴南區資源豐富,風景名勝薈萃。全區的森林覆蓋率超過25%,境內水資源和石灰石、頁岩、鐵、天然氣等礦藏儲量豐富。境內以「山、水、園、林、洞」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區」,有雲篆山、聖燈山、樵坪山旅遊境區,南湖、姜家溶洞群,東溫泉、南溫泉名列重慶四大溫泉。境內大中型企業多,汽車、摩托車極其零部件生產等機械製造、加工是全區的支柱產業。
未來五年,我區提出了努力把巴南建設成為重慶市「科學發展先進區、和諧進步模範區、黨建工作示範區」,加快實現富民強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市委提出「1小時經濟圈」戰略的實施中,巴南是重要的參與者、實踐者、執行者和受益者,從全區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等方面來看,都迎來了一次難得的機遇。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擬定城鄉統籌綜合改革方案,積極開展重點領域試點,力爭成為全市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的排頭兵。
『貳』 巴南有什麼特色
巴南的東溫泉,市內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作為全國第10個及西部唯一的「中國溫泉之鄉」,巴南溫泉資源總儲量為85.44億立方米,占重慶市「一圈百泉」溫泉總量的40%。
未來幾年,巴南旅遊景區將投入100億元以上,鑄就「中國溫泉之鄉」金字品牌,讓「泡溫泉、到巴南」享譽全球。
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溫泉、森林、湖泊……這些元素在巴南得到極大體現。記者來到巴南這座溫泉之鄉、森林之城,隨處都可以看到山水美景,流水潺潺、樹影婆娑,空氣清新、景色優美,讓人流連忘返。
據介紹,巴南區旅遊資源極其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溫泉、森林、湖泊、河流、島嶼、濱江等資源,擁有陪都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古鎮古寨、都市旅遊等享有盛名的資源。
在巴南區,尤以東溫泉熱洞和露天裸浴最具特色。在溫泉裸浴是當地流傳已久的風俗,巴南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考慮建裸浴文化展覽館,通過聲光電等手段,全方位展示裸浴的歷史和現狀,讓這一淳樸的民風民俗得以保留和展現。
巴南區是全國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區」、「山水園林城區」和全國第十個、西部第一個、重慶唯一的「中國溫泉之鄉」。
另外,還有國家級歷史名鎮豐盛古鎮,國家級森林公園橋口壩、聖燈山、雲篆山,巴渝新十二景南溫泉、重慶市特色風貌小鎮東溫泉鎮、市級風景名勝區東溫泉風景區等知名品牌。
巴南的木洞山歌和接龍民間吹打,還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規劃「五泉四山一島」
記者從巴南區了解到,巴南區將以打造「中國溫泉之鄉」品牌為重點,圍繞溫泉、森林等特色資源,規劃了「五泉四山一島」五大特色溫泉旅遊區格局,包括36個旅遊景區、64個旅遊景點。
其中,五大特色溫泉旅遊區具體來說,是以魚洞為中心的「鳳凰谷·雲篆山時尚溫泉旅遊區」,以南溫泉為中心的「南溫泉·樵坪山歷史溫泉旅遊區」,以跳石為中心的「一品溫泉·聖燈山生態溫泉」旅遊區,以東溫泉為中心的「東溫泉·桃花島民俗溫泉旅遊區」,以石龍為中心的「金龍湖·方斗山森林溫泉旅遊區」。
以五大特色溫泉區支撐巴南區「中國溫泉之鄉」品牌建設,並成為全市打造「溫泉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四山森林資源支撐全區森林旅遊的發展,成為全市打造森林旅遊城市的核心區域。
建首個城市生態公園
巴南區有著名的南泉公園,樹木鬱郁蔥蔥,滿眼蒼翠,作為溫泉主題公園整體開發。而巴南區首個城市生態公園———大山村公園也已經開工建設。該公園位於內環高速巴南出口旁,建設面積約4.3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1500萬元。
住在巴南,不僅可以欣賞本地的美景,還可以便捷享受我市周邊以及四川、貴州等的旅遊資源。
『叄』 重慶巴南的由來 急~~~~~
過去叫 巴縣 在還沒有重慶城之前 那裡就是政府所在地的!
『肆』 巴南的特色是什麼
巴南區特色文化概況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南部,轄21個鎮街,幅員面積1827平方公里,人口86.7萬人,從秦代設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這片廣袤而美麗的土地上,誕生了「寧舍頭不舍一城的」巴蔓子將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革命志士楊滄白、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歷史文化名人,培育了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從九十年代初,先後被市文化局命名的有「山歌之鄉」、「民間文學之鄉」、「民間吹打之鄉」、「川劇之鄉」,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的「巴渝吹打」、 「民間歌舞之鄉」,同時還有80人分別被命名為民間故事家、民間歌手和民間吹打樂手。在1995年撤縣建區以前,原老巴縣走馬的民間故事、白市驛的川劇演出、土主鄉的版畫、青木關的草帽等,都是巴渝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十年代初,我區就搜集和編撰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重慶巴縣卷)》。2005年又對全區21 個鎮街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次普查。通過普查,在匯總了37本2300餘萬字的專著,進行了登記、立檔的基礎上,列出了全區過去和現在實際存在的民間舞蹈、美術、戲曲、曲藝,民間禮俗、手工技藝和體育競技等種類的147 項名單。經過篩選、審查,將其中的54項普查項目列入了本次普查成果,編印成大約40萬字的表冊上報市文化局及市藝術研究所;經區人民政府審批,將普查成果中接龍民間吹打等的23 項列為第一批區縣級保護名錄,又向市文化局推薦了其中的 「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接龍儀式戲劇」作為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經過層層審核後,「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已由國務院正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同時,「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接龍儀式戲劇」、「 接龍小觀梆鼓舞」、「木洞龍舟」正在申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接龍民間吹打隊和山歌隊多次應邀參加市、區文藝演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2006年7月底,接龍民間吹打隊作為代表重慶市唯一的一支參賽隊參加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嗩吶)大賽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特別優秀獎,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對外影響。
『伍』 巴南區有多少個鎮
巴南區前身是歷史名邑巴縣,商代時巴人就在此立國建都。1994年12月撤縣建區,成立巴南區。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南部,屬主城九區之一,東與涪陵、南川接壤,南與綦江相連,西與江津、九龍坡、大渡口毗鄰,北與南岸、江北、渝北、長壽交界。
截止2013年底,巴南區轄8個街道、14個鎮,面積1825平方公里。2010年,巴南區常住人口為918692人。
『陸』 重慶的歷史人物,5個以上
重慶的歷史人物有楊尚昆、聶榮臻、劉伯承、李伯釗、鬍子昂等。
1、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入上海大學學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2、聶榮臻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出生於重慶江津吳灘鎮。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3、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4、李伯釗
李伯釗(1911(辛亥年)—1985(乙丑年).4.17),戲劇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主席楊尚昆的夫人。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麗。出生於重慶大梁子。
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9年與楊尚昆結婚,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顧問,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歌劇《長征》、話劇《北上》等。
5、鬍子昂
鬍子昂(1897年3月-1991年11月19日),漢族,曾用名胡鶴如,四川省巴縣(今屬重慶市巴南區)人,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柒』 巴南區的歷史文化遺產
巴南區山川秀麗,前身是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巴縣名邑,古老的巴文化在這塊土地沉積深厚,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誕生了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革命志士楊滄白、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歷史文化名人。現總面積1827平方公里,總人口86.7萬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智慧的巴南人民在這塊神奇、富饒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僅創造了彌足珍貴、各類別較為齊全的包括豐盛古鎮、彭氏民居、楊滄白故居在內的文化古跡、古墓葬、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等輝煌燦爛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培育了一大批流芳千古的民間音樂、故事傳說、神話、歌謠以及喪儀、手工藝術等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花溪民間歌舞、接龍梆鼓舞、姜家龍舞等。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從八十年代起,就搜集和編撰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重慶巴縣卷)》。文物初次普查也取得了可喜成績,確立了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區級文物保護點。從九十年代初,先後被市文化局命名的有"山歌之鄉"、"民間文學之鄉"、"民間吹打之鄉"、"川劇之鄉",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的"巴渝吹打"、
"民間歌舞之鄉",同時還有80人分別被命名為民間故事家、民間歌手和民間吹打樂手。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還分別被命名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和市"優秀民間藝術"。豐盛古鎮獲國家建設部、文物局頒發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接龍鎮(民間吹打)、木洞鎮(民歌)、花溪鎮(歌舞)獲國家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接龍民間吹打、木洞山歌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龍儺戲、木洞龍舟、巴文化傳說、姜家舞龍習俗、巴南茶葉生產技藝等7項被市政府命名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人。
『捌』 巴南區何時結束無鐵路的歷史
渝利鐵路根本不經過巴南區,直接從重慶北站經渝北區、江北區、長壽區、涪陵區……到湖北省!巴南區有鐵路呀,渝黔老鐵路就經過巴南區。馬上要修的渝黔新線和重慶樞紐東南環線也要過巴南區
『玖』 魚洞街道的歷史沿革
魚洞地處長江邊,又是腹地很廣的箭灘河的入江口,因此很早就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糧食、油鹽、木材集散地,號稱重慶上游的「米口」。早在南宋,就有了魚洞之名。元朝時,魚洞成為著名的水驛。1930年設魚洞鎮。1954年原巴縣縣政府從南泉遷到魚洞,至2009年政府遷往龍洲灣街道以前,一直是巴縣(後改巴南區)的縣治所在。
魚洞的長江邊有一列礁石,礁石群中有一大斜洞,洞中棲魚甚多,魚洞因此得名。
『拾』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