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難
A.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好難,尤其是地球運動那塊內容,怎樣才能學好請地理大神解答
地球運動的那一章的題目主要是算時間,所以,我給你一些地理時間的計算方法。 一、地方時的計算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同緯度上不同的地區見到日出的時間有早有晚,東邊的時刻比西邊的時刻要早,這種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由於時刻東早西晚,所以每向東15°時間要早1小時,每向西15°時間要晚1小時,經度相差1°,時間相差4分鍾。 二、區時的計算 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交流,1884年國際上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按照這個劃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分24個時區,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該時區的標准時間區時。區時的計算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 1. 時區的計算: 如果要求某一經度的區時,首先要計算出該經度所在的時區。經度換算時區的公式:經度數÷15°=M(商)……n(余數)(n<7.5°時,時區數=M;n>7.5°時,時區數=M+1)。根據此公式也可以計算M時區所跨的經度范圍,即:15°×M(時區數)±7.5°(15°×時區數為這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經度)。 2. 區時差的計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區時,求乙地的區時,首先要計算兩地的區時差。如果甲、乙兩地位於中時區的同側,計算區時差用減法,如東八區與東二區差6個區時,西九區與西二區差7個區時。如果甲、乙兩地位於中時區的兩側,計算區時差用加法,如西六區與東六區差12個區時。 3. 區時的計算: 區時的計算遵循「東加西減」的原則。已知甲地的時間,求乙地的時間,那麼乙地的時間=甲地的時間±甲、乙兩地所在時區的區時差(乙地在甲地的東側用「+」,乙地在甲地的西側用「-」)。 4. 計算結果的處理: 由於全天採用24小時制,所以計算結果若大於24小時,要減去24小時,日期加一天,即為所求的時間;計算結果若為負值,要加24小時,日期減一天,即為所求的時間。碰到跨年、月時,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閏年。 三、日界線 日界線簡單地說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從本初子午線開始,
B.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怎麼那麼難,地理學不好怎麼辦,會考考怎麼才能及格
完全沒必要擔心。我高中那會連地理書里有啥內容我都不知道。。會考還不是照樣過。。會考之前,學校會有半個月或者一個星期的復習時間,復習期間,老師會給你們劃重點,然後出題,你只要在復習期間,把老師畫的重點看懂,出的題做的滾瓜爛熟,基本就能過了。(老師出的題70%都是原題,所以讓你認真做)
C. 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怎麼這么難,該怎麼學
我是文科生,但我地理很爛。但我可以給你幾點建議畢竟我高三了。首先就是好好聽講了,課堂的重要性我不必多說你清楚,何況你才高一,更尤為重要。學校應該會發一本地圖冊,沒有的話去買一本,裡面東西特別全,把裡面的東西都理解了,那就離成功不遠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最難的一部分,不懂就問。必修一的什麼大氣環流啊熱力環流啊甚至三圈環流,天氣系統等等一系列內容都是很難理解的。你要反復的研究那些圖,反復看,反復畫。大多數同學都不可能在高一就完全理解,高二高三老師還會反復講解,不用太擔心。
D. 必修一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好難啊
姑娘別急,我理解你的心情。
高中時期我的地理還可以,不妨在這里交流一下。
首先,你要多看圖,學會看圖很重要。理解的記憶,同時要聯系前後。很多題都是一張圖就問你很多問題,所以要聯系的理解,區別的記憶。
然後,做一些經典的例題,這很好找。考點都差不多,只要把例題吃透,那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還有其他不懂的可以問我,沒關系的。
最後祝你復習順利,加油!
E. 還有160天高考 地理必修一什麼都不會。,怎麼辦啊,而且自己看過必修一後覺的必修一好難。。。
我就是一個文科生,剛經歷了高考,地理必修一的確有些難度,但是現在你就不能放棄,你們高中肯定會定 很多資料啊,你現在重新學都不晚,你就從頭開始記重點內容就好,並且必修一必須要多看圖才行,多翻地圖,多畫圖,並且這個時候也要多多做關於必修一的題目,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問老師、問同學,問會每一個題目都是很關鍵的。加油,要有信心!高考沒那麼神聖!
F. 高中地理哪部分最難
最難的首推時間計算,也就是地球運動這一塊~狂汗~把我們班女生們都做哭了!而且這一塊又年年必考……
空間定位,如果對地圖不感興趣的話,很難判斷出來的……嗯~本人太懶,不去背,按經緯度都不能判斷,只能看輪廓……
還有就是一些小考點,比如氣候類型全球分布的特例、裏海沿岸的氣候類型、南極洲板塊北界等……
其他的,注意專題的歸類,稍微背背,特別是人文地理,很簡單的啦~~
G. 學好高中地理必修一
我也是名高三文科生,地理,是很難,但,只要有恆心 就能學好。
我自己有些學習地里的心得,與你分享。
1、每天早晨看20分鍾地理圖冊
(多看地圖,在有意識、無意識之間,大腦會記住某些地理名稱、事物......還能增加自己的認圖感,不會使自己,一看到沒有標注的地圖就一頭霧水)
2、一天過一個地理知識點
(地理的知識很碎,很難掌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注意一點點的積累、慢慢地吸收、一步步踏踏實實的提高)
3、掌握扎實基礎知識時,多做練習
(做地理題,有時就像在做數學題。要算、要轉換,所以在把握基礎知識後,一定要做練習,只有通過做題才能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識沒掌握牢,才能進一步提高)
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地理很有趣的哦,學進去你就知道了。
加油
o(∩_∩)o...
H. 高一理轉文,感覺地理必修一比物理還難,有什麼訣竅嗎
地理有點困難,但是相對來說我覺得還是比物理要簡單很多,該記的東西一定要背
I. 高中地理必修一最難的部分
高一地理:學習方法總結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後,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後,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麼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麼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麼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麼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