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的歷史
Ⅰ 會寧會師的時間和歷史意義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Ⅱ 甘肅會寧縣大山頂起源於哪個朝代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
會寧縣
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會寧縣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3]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3]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Ⅲ 會寧縣中川鎮歷史概況
中川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四千多年),鎮 中川鎮 域范圍已開始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年(新莽時期),先屬天水郡,後屬漢陽郡;220年,北方由魏統一,並入永登縣,屬金城郡;公元385年,隸屬於由鮮卑族乞伏國仁建立十六國之一的西秦政權;南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被大夏國所滅;元代隸屬於金城郡,明洪武二年起經清代、民國隸屬於永登縣;1949年8月永登解放,建立西槽鄉人民政府,後隨永登縣隸屬於蘭州市;1999年撤西槽鄉設中川鎮至今。請採納
Ⅳ 會寧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936年10月22日,紅軍的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大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
Ⅳ 會寧縣志有沒有完整地記載歷史上明清兩朝舉人的名單
一般都會記載的很詳細的舉人的名單,因為舉人已經算是有功名的
Ⅵ 甘肅會寧歷史上有什麼大名人
在這里找找吧:
http://huining.he-nan.com/
http://www.hn0943.com/huining/introce.asp?action=show&cs_id=18
Ⅶ 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是: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由於張國燾推行分裂路線,兩軍會合後旋即分開,紅四方面軍南下,然後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南下途中,張國燾另立「中央」。後來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再與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
1936年9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圖在一帶切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道路。中央命令紅四方面軍阻止胡宗南部,但張國燾心生膽怯,不執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黃河奪取寧夏。
(7)會寧的歷史擴展閱讀:
「十二五」將是會寧紅色旅遊提升層次、豐富內涵的加快發展時期。會寧縣將緊扣紅色主題,瞄準國內市場,大力實施「21235」紅色旅遊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兩大改造提升項目」。
完成會師舊址紀念館布展設施改造提升項目,進一步充實、提升、完善會師舊址內涵;完成長征勝利景園改造提升項目,建設集紅色旅遊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長征勝利景園,力爭把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與長征勝利景園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國有重要影響的著名紅色景區;精心打造「一台常規紅色演出」。
Ⅷ 會寧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曹 銘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 勛 字鼎彝,丁溝鄉人。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以廉勤薦調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給餉濟飢,刑清弊絕,遷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所至之處,謳思載道。
栗在庭 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尋升吏、戶兩部給事中,後調山東僉憲,繼任湖廣左參議,擢山東參議,升右布政使。壬辰左遷山西參議,後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復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李玩蓮 四方吳鄉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進士。
柳邁祖 字宜齋,縣城東關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進士。歷任平番縣訓導,長安縣教諭,翰林院庶吉士,戶部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後調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簡約,躬親查核庭訟糾紛。善長書法,凡得一幀者,視為珍品收藏。
吳思權 字平一,柴家門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由內閣中書銓升浙江補用知府,歷任杭州、溫州同知,所至有政聲。
康 節 字邵亭,祖籍陝西武功,先祖曾為會寧地方官,後遷居會寧。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陝西即用知縣,補授韓城縣知縣,以卓異升補耀州知州,河南滎陽知縣。在任七年,政績卓著。去任後,民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淵 字時庵,縣城東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進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後遷升員外郎,復調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繼調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獄訟,衙無積案。
劉 灝 清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進士。官陝西某縣知縣。
吳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鄉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選任平涼府教諭。性情耿介、學識淵博。曾主講安定育英書院、會寧枝陽書院。治學嚴謹,善誘後學,兩縣鄉會試獲售者多出其門。
張汝洽 字潤甫,會師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歷署陝西大荔、洋縣、淳化知縣。性剛果、不畏強御、所到豪黠斂跡。斷決積案,甚有能名。
劉慶篤 字吉甫,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進士。即授內閣中書。未幾父喪居家,不久主講平涼柳湖書院,成就士子多人。後仍供職京師,旋考京察一等,任小軍機,繼升軍機章京。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兩宮西巡,護駕至西安,議和後又護駕返京,欽賜二品銜,任外務部兼行內閣承宣廳僉事。民國建立,受薦以甘肅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議國事。博覽群書,擅長詩賦,善書法,喜金石,好樂彈。
秦望瀾 字少觀,縣城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選司、職方司總辦,後任貴州道、遼沈道監察御史。因敢言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後,任西分廳總辦。民國時,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獲二等寶光嘉禾獎章;任第二屆參議員時,獲得二等大綬嘉禾獎章。後任總統府顧問、國務院咨議、清史館協修,參與編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蘇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進士。官浙江即用知縣,積功晉直牧,歷充衢州、石桐榷務,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權新昌篆,縣故多梟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車,即捕治渠魁,豪強斂跡。嚴馭胥吏,不稍縱。勤聽斷,求民隱,嘗微行鄉區,理清冤獄。離任時,百姓焚香跪送,並立去思碑。任烏程知縣時,力圖治理,事心躬親,因勞成疾,卒於住中,歸葬故里時,士紳民眾沿途設祭,並贈「萬民傘」以志悼念。
楊 思 字慎之,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未畢業即回國,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後歷任縣議會議長,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安肅道尹,省第三屆議會議長、蘭山道尹、代理甘肅省長、甘肅民政廳長等職。民國36年(1937年)10月當選「國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國政府在南京召開的「行憲國民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協主席。1956年10月,病逝蘭州。
蘇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官禮部主事。民國初,薦任民國政府審計院協審官,繼調內務部僉事。生性耿直,不隨同流俗。居官清廉,能舉賢薦能。喜讀詩書,尤愛讀史。擅長詩詞,著有《詩敬齋詩草》4卷。喜作書,其書法古味盎然、筆力雄勁、神氣凝貫、名震都下。
萬寶成 字玉田,郭城驛鄉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政速成班學習政治法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回國,任戶部主事。民國建立,任山西定襄縣知縣。期間,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時有少數人以傳教名義,詐騙錢財,他查實後予以處理,深得民心。離任時,民眾贈「萬民傘」稱頌懷念。民國二年(1913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後無意仕途,閑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騰漢 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初授御前侍衛,因功遷升江南浦口營都司,復擢海州營游擊,淮安城守營參將,膠州營副將,明威將軍,貴州安龍鎮總兵。在任勤勇干練,忠於職守,地方安寧,屢受褒獎。
王萬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進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進士。
郭蝦蟆 金代會州(今會寧縣郭城驛)人。與兄祿大俱以善射應募。金興定初,祿大以功遷,遙授同知平涼府事兼會州刺史。適夏人攻會州,城破,祿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憐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須化裝,相謀潛逃。事泄,祿大被害,蛤蟆獨自逃脫,遙授鞏州鈐轄,同知蘭州軍州事。興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萬余入侵定西,蛤蟆敗之,斬首七百,獲馬五十,以功遷同知臨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騎數十萬攻鳳翔甚急,蛤蟆總領軍事,敗之,升靖難軍節度使,尋改通遠軍節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騎兵五百,收取會州。皆穿紅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見,疑為神兵。守城夏軍有舉手招人者,蛤蟆射,貫手,凡射死數百人。夏人恐懼,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據近四年的會州復為金有。正大初,田瑞據鞏州叛金,詔陝甘兩行省並力平叛。蛤蟆率眾先登,田瑞開門欲逃,被其弟田濟所殺。叛軍首領皆被蛤蟆斬之。依此遙授知鳳翔府事兼領蘭、洮、會、河四州兵馬之帥。天興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無不歸順,獨蛤蟆堅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軍並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積城中所有金銀銅鐵,雜鑄為炮,以擊攻者。殺牛馬以餉將士;焚廬舍,以堅軍心。日與血戰,將士死傷甚重。勢不能支,遂集家寶及將士妻女於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盡。蛤蟆獨上草垛,以門板自蔽,射殺元兵二三百人。矢盡,投弓劍於火,自焚殉國。
王萬祥 字瑞宇,號鐵山,漢家岔鄉人。少英武雄偉,慷慨有奇氣。年18應募游擊將軍王進寶麾下。愛習武略,槍法嫻熟,勇敢善戰。每遇敵,奮勇先入。恢復臨鞏平涼諸郡,進取漢中,攻取武關,屢建大功,遂授定海總兵,後調興化總兵。清廷統一台灣後,選調赴台鎮守,晉為福建陸路提督,統轄八郡。在閩任職一十七載,布德施威,疆域平安,邊隅大治,百姓樂業。閩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於福建寓所。帝特下旨為其賜文立碑,謚號「敏壯」。
Ⅸ 會寧會師塔的來歷
會寧縣,位於甘肅中部,北與靖遠縣接壤,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連定西、榆中縣,東靠靜寧縣和寧夏的西吉、海原縣,歷代為兵家重地。會寧古城,城辟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
在會寧縣城。舊會寧城城垣已不完整,現僅存城西門(西津門)及南北城牆各47米。西津門建於城門底座上,有城樓兩層,為清代所建。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主力勝利會師於此,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至此勝利結束。會寧城樓因此被稱為會師樓。
Ⅹ 會寧的歷史是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
會寧縣
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