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的歷史故事
㈠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50-100字)
【導讀】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本文寫吐谷渾國王阿豹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要團結一心,比喻生動,說理深刻。
【譯文】
(吐谷渾)阿豺有兒子二十個:他患病臨近死亡時對他的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枝箭給我,我要用。然後吩咐弟弟慕利延說:你拿出一支箭來並且折斷,慕利延折斷了它。阿豺又吩咐說:你拿九枝來,再折斷它們,慕利延卻不 能折斷。阿豺對他兒子們說:你們 知道了嗎?一支箭十分容易折斷,很多的箭在一起,則不能可能折斷,所以說,只要你們齊心協力,國家就可以穩固了,說完就死了。
㈡ 團結的故事
古代團結的故事1:誰醫術最高明
魏文侯問扁鵲:「我聽說你們家弟兄三人都學醫,那麼誰的醫術最高?」
扁鵲說:「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驚訝地問:「那為什麼只有你名動天下,他們兩個一點名氣都沒有?」
扁鵲說:「我大哥的醫術之高,可以防患於未然,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他一望氣色便知,然後用葯將其調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為他不會治病,他便一點名氣都沒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時,防止別人釀成大病。病人剛開始感冒咳嗽時,他就用葯將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氣僅止於鄉里,被人認為是治小病的醫生。我呢,就因為醫術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這個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後下虎狼之葯,起死回生。這樣,全世界便都以為我是神醫。想想看,像我大哥這樣治病,人的元氣絲毫不傷,我二哥治病,這個人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像我這么治病呢,命是撈回來了,可元氣大傷,您說,我們家誰醫術最高明?」
古代團結的故事2:張劭撥劍自刎
漢明帝時,汝州有一個秀才叫張劭,到東都洛陽去應舉。這一天,他住在客店裡,聽見隔壁有人喊救命,並有痛苦的呻吟聲時斷時續地傳出來。張劭問店小二,隔壁住的是什麼人。店小二說,是一個生了重病的人。就快死了。張劭要去看個究竟,店小二慌忙阻攔,說,那個人害的是瘟病,我們誰都不敢去。張劭哪裡肯聽店小二的勸,他徑自走過去查看。見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張劭趕緊為他求醫問葯,並湯水粥食,早晚小心伺候。
沒幾日,那人居然病好了。
原來,這個人也是來趕考的。是楚州山陽人,姓范,名式。因為這場病,兩人都耽誤了京都大考。範式十分過意不去,就在這家小店裡,兩人義結金蘭,拜為兄弟。
離別時。正值重陽節。范武說,明年的今天,我一定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會你的家人。張劭說,那一天,我一定設雞黍之宴,等待兄長的到來。兩人盟誓之後,飲了數杯酒,然後含淚告別。
第二年重陽這天,張劭起了個大早,灑掃廳堂,宰雞炊飯。等待範式的到來。然而直到日落。他也沒有看到范武的影子。張劭不相信兄長會違背誓約。一直苦等到深夜。
三更時分,一陣風來,影影綽綽中。有一個人影。頗似範式。張劭喜出望外,說,小弟從早上一直等到現在,我知道兄長不會爽約的。然後張劭高興地置酒設宴,准備與兄長痛飲。蹊蹺的是,范武到來之後,始終不說話,還時不時以袖掩面。張劭心疑,以為自己招待不周。範式見狀,慚愧地說,賢弟啊,實話告訴你,兄已非陽世之人,乃陰魂也。
張劭聽罷,不啻於五雷轟頂,驚問何以至此。範式說,自去年別後,我便終日忙碌在商賈中。塵世滾滾。歲月匆匆,今早鄰居送我茱萸酒,始知今日是重陽節。我怎敢忘記與賢弟的盟約,奈何山陽距汝州,千里之隔,非一日能到。有道是,人不能日行千里,魂靈卻可以做到。為了不背棄誓約,我便自刎而死,魂駕陰風,來赴兄弟的雞黍之約……
說實在的,歷史上重信守諾的故事讀過不少,然而當讀到《喻世明言》中的這個故事時,仍覺驚心動魄。也許在範式看來,一個人如果沒了信用,也就成了一具軀殼,失去了在世上行走的意義。於是,他便用生命托舉起他心目中最貴重的東西——信用。故事到這里還沒結束。
那一晚,張劭放聲痛哭。第二天,他便辭別家人,奔赴山陽,去參加兄長的葬禮。一路上,他飢不擇食,寒不思衣,行了幾天,終於到達山陽。張劭祭拜完畢,回頭對范武夫人說,願嫂嫂垂憐愚弟,不棄鄙賤,將劭葬於兄側,能陪伴在兄長身邊。張劭此生足矣。
說完。張劭撥劍自刎而死。他也用犧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給結拜兄長、也給這個世間一個感天動地的回答。
古代團結的故事3:不記前怨
唐朝宰相陸贄當宰相時,聽人們輿論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謀私利,陸贄沒做調查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李吉甫貶到明州去做長史。李吉甫當然心理很不痛快,一些人也為這件事抱不平。
後來皇帝聽了讒言,把陸贄貶到長江三峽附近的忠洲當別駕。
後上任的宰相知道陸贄與李吉甫之間的過節,就把李吉甫提升為忠洲刺使,目的是想利用他和陸贄的矛盾,壓制陸贄永遠不能回京城。
可是李吉甫是個心地寬厚又聰明的人,他主動請陸贄吃飯,誠懇的和他交談,陸贄很感動,坦直的訴說了過去的事,向李吉甫表示歉意,從此兩人共同商議工作,團結相處很和諧。
㈢ 古代關於團結的故事
答
端木戀心答
端木戀心
TA獲得超過1684個贊
聊聊
關注
成為第5位粉絲
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推薦於 2017-11-22
兒童故事集在線聽_自動連播_定時關閉
#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
喜馬拉雅, 品質兒童故事集,讓寶寶每天聽到新故事。 可自動連播,定時關閉,媽媽更輕松!
m.ximalaya.com廣告
老鼠嫁女。的故事故事大全在線聽
根據文中提到的文學體裁為您推薦
民俗故事-老鼠嫁女。的故事大全-老鼠娶親故事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多姿多彩。
ks.bjyhad.cn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_告訴你一個簡單方法_很管用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不熬夜苦讀。告別死記硬背,孩子成績直線上升。中小學生學習法1周提高學習效率!家長驚嘆:這套學習方法真棒!7天差生變尖子生
聊
成為第5位粉絲
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推薦於 2017-11-22
兒童故事集在線聽_自動連播_定時關閉
#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
喜馬拉雅, 品質兒童故事集,讓寶寶每天聽到新故事。 可自動連播,定時關閉,媽媽更輕松!
m.ximalaya.com廣告
老鼠嫁女。的故事故事大全在線聽
根據文中提到的文學體裁為您推薦
民俗故事-老鼠嫁女。的故事大全-老鼠娶親故事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多姿多彩。
ks.bjyhad.cn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_告訴你一個簡單方法_很管用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不熬夜苦讀。告別死記硬背,孩子成績直線上升。中小學生學習法1周提高學習效率!家長驚嘆:這套學習方法真棒!7天差生變尖子生
㈣ 團結協作的歷史故事
一箭易折,十箭難斷 選自《魏書》
【導讀】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本文寫吐谷渾國王阿豹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要團結一心,比喻生動,說理深刻。
【譯文】
(吐谷渾)阿豺有兒子二十個:他患病臨近死亡時對他的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枝箭給我,我要用。然後吩咐弟弟慕利延說:你拿出一支箭來並且折斷,慕利延折斷了它。阿豺又吩咐說:你拿九枝來,再折斷它們,慕利延卻不 能折斷。阿豺對他兒子們說:你們 知道了嗎?一支箭十分容易折斷,很多的箭在一起,則不能可能折斷,所以說,只要你們齊心協力,國家就可以穩固了,說完就死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枝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豹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選自《魏書》
【注釋】
1.阿豺:吐谷渾國的國王。 2.奉:捧,拿。 3.折:疊放。下文中的「折」是「折斷」的意思。 4.汝曹:即汝輩,你們。 5.知否:知不知 6.戮力:合力 7.一心:同心 8.社稷:古代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以「社稷」代指國家。
㈤ 關於團結協作的歷史故事
一箭易折,十箭難斷 選自《魏書》
【導讀】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本文寫吐谷渾國王阿豹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要團結一心,比喻生動,說理深刻。
【譯文】
(吐谷渾)阿豺有兒子二十個:他患病臨近死亡時對他的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枝箭給我,我要用。然後吩咐弟弟慕利延說:你拿出一支箭來並且折斷,慕利延折斷了它。阿豺又吩咐說:你拿九枝來,再折斷它們,慕利延卻不 能折斷。阿豺對他兒子們說:你們 知道了嗎?一支箭十分容易折斷,很多的箭在一起,則不能可能折斷,所以說,只要你們齊心協力,國家就可以穩固了,說完就死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枝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豹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選自《魏書》
【注釋】
1.阿豺:吐谷渾國的國王。 2.奉:捧,拿。 3.折:疊放。下文中的「折」是「折斷」的意思。 4.汝曹:即汝輩,你們。 5.知否:知不知 6.戮力:合力 7.一心:同心 8.社稷:古代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以「社稷」代指國家。
滿意嗎?
㈥ 關於團結統一的歷史典故
左宗棠收復新疆 康熙平定三番之亂
㈦ 關於團結的歷史典故100字。
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㈧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並肩作戰。1841年1月初,英軍發動突然襲擊,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滿族)率4000餘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死。
恩格斯在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
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聖事業。在此後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爭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
尤其是台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當台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後,「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他們相繼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在保衛台灣的戰斗中,不畏強暴的台灣各族人民在外援盡失的艱苦條件下,先後戰斗100多次,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直至因彈盡糧絕而失敗。台灣各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4、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
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
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5、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後見面很少說話。
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朝廷提拔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郭子儀就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緊接著朝廷又令郭子儀帶兵征討安祿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怕郭子儀整到他們全家,就硬著頭皮去郭子儀那裡去賠禮去說:「過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對了,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您怎麼處罰我都行,只要您放寬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實郭子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見李光弼這樣說,趕緊從座上下來抱著他說:「您說哪去了?,我怎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再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現在,國家正處在動亂之機,我們更應該緊密團結,共同對敵才對啊。」
從此兩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處理。
㈨ 關於團結的小故事
團結的小故事一: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令人驚心動魄的事。一個秋日的下午,一片臨河的草叢突然起火,順著風遊走的火舌像一條紅色的項鏈,向草叢中央一個小小的丘陵包圍過來。
丘陵上無數的螞蟻被逼得連連後退,它們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別無選擇。但是就在這時,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現了,只見螞蟻們迅速聚攏,抱成一團,滾作一個黑色的「蟻球」沖進火海。烈火將外層的螞蟻燒得噼啪作響,然而,「蟻球」越滾越快,終於穿過火海,沖進小河。
河水把「蟻球」卷向岸邊,使大多數螞蟻絕處逢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化險為夷、戰勝困難,只有團結起來,這些螞蟻才能絕處逢生。
團結的小故事二: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團結的小故事三:
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裡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裡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說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團結的小故事四:
兩頭驢,被一根繩拴住了,它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它們反向走各去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草。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
團結的小故事五:
在遼寧省師范大學教育系裡,有兩位特殊的學生,一位叫周婷婷,另一位叫王錚。她們一個雙目失明,一個雙耳失聰。
然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組成了「海倫`凱勒」號聯合艦隊,兩人在生活上、學習上互幫互助,周婷婷聽不清看得清,她做了王錚的眼睛;王錚看不清,她做了婷婷的耳朵,兩人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他們為什麼會取得成功?那是因為她們掌握了成功的一個法寶——團結友愛,互相協作。
㈩ 歷史上團結協作的故事
我想,最能夠說明事實的是兩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勝利
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還有就是赤壁之戰,孫劉兩家聯盟,共抗曹操,以少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