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俄語的歷史

俄語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3:59:02

❶ 俄羅斯的歷史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早期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大公國

伊凡四世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留里克王朝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的統治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實行獨裁統治。此外,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名為「俄羅斯聯邦」,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俄羅斯聯邦加強了與西方的合作,但車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❷ 俄羅斯的歷史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革命,此後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❸ 俄語的歷史演變

斯拉夫人早期使用象形文字,在斯拉夫文字的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希臘字元和拉丁字元的直接影響,Кирилл(英文為Cyril,中文為「西里爾」或「基里爾」,826-869)和Мефодий(820-885)簡化了希臘字母而創立了西里爾字母(Кириллица,英文是Cyrillic,中文也稱「基里爾字母」或「塞瑞利克字母」),當時的西里爾字母無論是個數還是形狀都和現在使用的西里爾字母有所不同,後經幾次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西里爾字母。
當今的斯拉夫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分為兩類: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最具代表性的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本是同一種語言,塞族用西里爾字母,而克族用拉丁字母。由於傳統及感情的因素,現今的斯拉夫民族中親俄的用西里爾字母,親西方的用拉丁字母。俄國人在無法使用西里爾字母輸入時,也只好使用拉丁字母,如發電傳及不支持西里爾字母的通訊軟體,電傳上的俄文都是拉丁字母的。
蒙古國使用西里爾字母,製造了西里爾蒙古文(俄文字母33個,蒙古國創造了2個,共35個),現哈薩克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東幹人是中國陝西、寧夏、甘肅一帶回族穆斯林的後裔,他們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漢語方言-稱為Дунган(東干語),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拼音化的漢語方言了
直至1917年,俄語是沙俄的唯一官方語言,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時期,每個成員共和國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俄語就成為俄羅斯一體角色的語言。在1989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獨立國家鼓勵了他們本國的母語,從而扭轉了俄語獨大的狀況,但是它作為大部分東歐和西亞國家溝通的角色不變。
在拉脫維亞,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俄語人口,主要來自兩次大戰前的俄國和蘇聯移民。而俄語在課堂的使用依然在辯論中。而在愛沙尼亞,蘇維埃時代的移民和他們的後裔構成國家的當前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左右。
在立陶宛,俄語人口代表少於十分之一國家的整體人口。然而,大約80%波羅的海地區的人口能用基本俄語交談。而在芬蘭,曾經是俄國的一部分,仍然有幾個俄語社區。
在20世紀,俄語廣泛被華沙條約的成員學校使用,這些國家包括波蘭、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通常都不流利,因為俄語不再在學校使用。此外,由於受到蘇聯影響,一些亞洲國家,譬如寮國、越南、柬埔寨和蒙古,依然會教授俄語。而在阿富汗的幾個部落,俄語仍然被使用作為混合語。
在以色列,至少750,000的前蘇聯猶太移民使用俄語(1999年人口調查)。以色列的新聞、網站及出版物亦經常使用俄語。
在北美洲,有相當大的俄語社區,特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市區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多倫多、邁阿密、芝加哥和克利夫蘭郊區的里士滿高地。單在紐約、洛杉磯俄語人口估計達50萬人。他們發布他們自己的報紙,和居住在自足的區域(特別是在六十年代開始的移民)。
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調查,美國有1.50%的人口說俄語,即大約420萬人,在美國語言的第十位。
從20世紀的初期,歐洲亦有不少講俄語的移民。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希臘和土耳其講俄語的社區共有三百萬人。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的滿洲里、額爾古納等地俄羅斯族聚集地,並使用俄文。(網路)

❹ 俄文的發展史

俄語的由來
俄羅斯民族屬於斯拉夫民族中的一員,斯拉夫人用文字來記錄語言的歷史很短,斯拉夫人歷史上曾長期在外族的奴役和指使下生活,在英語中「斯拉夫」和「奴隸」是同根詞,但這同時也造就了斯拉夫人獨特的沉穩、憂郁、
堅忍不拔的性格,這在俄羅斯音樂中有充分的體現。
斯拉夫人早期使用象形文字,在斯拉夫文字的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希臘字元和拉丁字元的直接影響,Кирилл(英文為Cyril,中文為「西里爾」或「基里爾」,826-869)和Мефодий(820-885)簡化了希臘字母而創立了西里爾字母(Кириллица,英文是Cyrillic,中文
也稱「基里爾字母」或「塞瑞利克字母」),當時的西里爾字母無論是個數還是形狀都和現在使用的西里爾字母有所不同,後經幾次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西里爾字母。
當今的斯拉夫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分為兩類: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最具代表性的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本是同一種語言,塞族用西里爾字母,而克族用拉丁字母。由於傳統及感情的因素,現今的斯拉夫民族中親俄的用西里爾字母,親西方的用拉丁字母。俄國人在無法使用西里爾字母輸入時,也只好使用拉丁字母,
如發電傳及不支持西里爾字母的通訊軟體,電傳上的俄文都是拉丁字母的,如:konsignacija zapchastjej(консигнация
запчастей)。其實俄國沒有必要死抱著西里爾字母不放,畢竟拉丁化是語言的發展方向,既便於使用也便於推廣到世界。
俄國還把西里爾字母強加於人,製造了西里爾蒙古文,西里爾土耳其各種語言,土耳其有一個民族是我國寧夏、甘肅一帶漢族先民的後裔,蘇聯幫他們設計了西里爾語言叫Дунган(東干語),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拼音化的漢語方言了。
這一點蘇聯及俄國領導人就不如毛澤東了,毛澤東倡導了漢語新文字運動,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了拉丁化的漢語,當時建議國民寫信時要採用雙語,以便習慣和過渡,可惜由於漢語有四個聲調並且同音字詞過多,更重要的是習慣難改,最終沒有實現,於是新文字
取代了老式拼音成了漢語拼音方案。即便如此,拉丁化的漢語拼音為我們及國際友人學習漢語提供很多方便。這里順便說一句,漢語最終沒有拉丁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習慣問題,英國BBC的漢語教學教材就完全是漢語拼音,沒有漢字,但它的歐洲學生完全可以和中國人進行口語交流,只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的姓氏中有那麼多的方位詞:「尚」,「夏」,「錢」,「侯」等。

地理分布

俄語是聯合國和俄羅斯的官方語言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少數民族正式語言之一。直至1917年,俄語是俄羅斯帝國的唯一官方語言,但在蘇俄時期,每個成員共和國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 俄語就成為俄羅斯帝國一體角色的語言。在1991年以後, 獨立國家鼓勵了他們本國的母語, 因而扭轉了俄語獨大的狀況, 雖則她作為全國溝通的角色不變。
在拉脫維亞,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俄語人口,主要來自兩次大戰前的俄國和前蘇聯移民。而俄語在課堂的使用依然在辯論中。而在愛沙尼亞, 蘇維埃時代的移民和他們的後裔構成國家的當前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左右。
在立陶宛,俄語人口代表少於十分之一國家的整體人口。然而, 大約80% 波羅的海地區的人口能用基本俄語交談。而在芬蘭, 曾經是俄國的一部分, 仍然有幾個俄語社區。
在20 世紀,俄語廣泛被華沙條約的成員學校使用, 這些國家包括波蘭, 保加利亞,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但是, 年輕的一代通常都不流利, 因為俄語不再在學校使用。此外,由於受到蘇聯影響, 一些亞洲國家譬如寮國、越南、柬埔寨和蒙古,依然會教俄語。而在阿富汗的幾個部落, 俄語仍然被使用作為混合語。
在以色列, 至少750,000前蘇聯的猶太移民使用(1999 年人口調查)。以色列的新聞、網站及出版物亦經常使用俄語。
在北美洲, 有相當大的俄語社區, 特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市區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多倫多、邁阿密、芝加哥和克利夫蘭郊區的里士滿高地。單在紐約、洛杉磯俄語人口估計達50 萬人。他們發布他們自己的報紙, 和居住在自足的區域(特別是在六十年代開始的移民)。
根據美國2000 年人口調查, 美國有1.50% 人口說俄語, 即大約四百二十萬人, 在美國語言的第十位。
從20 世紀的初期, 西歐亦有不少講俄語的移民。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希臘、巴西和土耳其講俄語的社區共有三百萬人。

官方語言

俄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未得國際承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的官方語言。它也是聯合國六個官方語言之一。在俄羅斯及前蘇聯境內,對於以俄語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的人士來說,用俄語上課是熱門的選擇。
雖然俄羅斯人人口在俄羅斯佔了78%,在白俄羅斯佔10%,在哈薩克佔26%,在烏克蘭佔17%,在吉爾吉斯斯坦佔9%,在摩爾多瓦佔6%,在亞塞拜然佔2%,在喬治亞佔1.5%,在亞美尼亞及塔吉克佔了不足1%,但是以俄語授課的學生在俄羅斯佔了97%,在白俄羅斯佔75%,在哈薩克佔41%,在烏克蘭佔25%,在吉爾吉斯斯坦佔21%,在摩爾多瓦佔7%,在亞塞拜然佔7%,在喬治亞佔5%,在亞美尼亞及塔吉克佔2%。
除非政府嘗試減少以俄語教授的科目,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仍然有以俄語教學。

字母

主條目:俄語字母
俄語的書寫系統使用西里爾字母的修訂版。共有33個字母。有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區別。分為母音和輔音兩種。輔音又分為清輔音(聲帶不振動)和濁輔音(聲帶震動)。此外,俄語的輔音還可以分為軟輔音和硬輔音,二者發音動作基本相同,區別主要在於發軟輔音時,舌中部需要向上顎抬起。
下面是一個俄語字母表,列出了所有字母的大小寫及其字母名稱。
Аа
а Бб
бэ Вв
вэ Гг
гэ Дд
дэ Ее
йэ Ёё
йо Жж
жэ Зз
зэ Ии
и Йй
短и
Кк
ка Лл
эль Мм
эм Нн
эн Оо
о Пп
пэ Рр
эр Сс
эс Тт
тэ Уу
у Фф
эф
Хх
ха Цц
цэ Чч
че Шш
ша Щщ
ща ъ
硬音符號 Ыы
ы ь
軟音符號 Ээ
э Юю
йу Яя
йа

發音

俄語的語音系統發源於斯拉夫語系,但在早期歷史上改變很多,大約1400年大致成型。
它有5個母音,根據前面的輔音是否發顎音(硬顎音化)寫成不同的字母。典型輔音成對出現:普通型和顎音型。傳統上叫做硬輔音和軟輔音。(硬輔音通常軟顎音化,特別是在後母音前面,雖然在一些方言裡面顎音化只局限於硬音/l/)。標准俄語基於聖彼得堡方言,有很強的重音和適度的音調變化。重音母音有一點拉長,而非重音母音傾向於減少成閉母音或者模糊母音/ə/。 俄語里一個音節里的聲母和韻尾最多可以含四個輔音,所以音節結構會很復雜。用公式表示如下(V代表母音,C代表輔音): (C)(C)(C)(C)V(C)(C)(C)(C)

語法

主條目:俄語語法
俄語中的詞分為10類:
有詞形變化:
名詞:комната(房間)
形容詞:большой(大的)
數詞:один(一),первый(第一)
代詞:он(他),это(這個)
動詞:слушать(聽)
無詞形變化
副詞:хорошо(好)
前置詞:на(在...上)
連接詞:и(和)
語氣詞:да(是)
感嘆詞:ах(哎呀)
名詞和形容詞有單復數六格:主格(1格)、賓格(4格)、與格(3格)、屬格(2格)、工具格(5格)和方位格(6格,前置格),動詞有完成體和未完成體,還有形動詞和副動詞之分。

❺ 俄語的起源是

俄語屬於東斯拉夫語言家族。它的形成是在15-16世紀由古俄語分裂成俄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這段時間里,偉大的羅斯部族發展成俄羅斯民族,而偉大的羅斯語言轉變為俄羅斯民族語言。偉大的羅斯部族的民間口語,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民族語言成為了莫斯科,及其鄰近地區的俄羅斯中部語言,俄羅斯北部的輔音體系(發音方式-譯者注)和俄羅斯南部的母音體系(發音方式-譯者注)是這種語言的特點。最早的保存至今的基里爾文字記錄是用古俄語在9世紀時寫成的。這個時期已經形成了兩種文學語言形式,兩者的區別在於其功能作用和口語特點。

❻ 誰知道俄羅斯歷史要具體點

歷史

從國家和國際法律的角度來看,現代俄羅斯民族國家在1917年11月7日出現。1991年12月25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通稱為「俄羅斯」、「俄聯邦」或「俄國」,是蘇聯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繼承者。

俄羅斯地域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862年諾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的邀請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第一個羅斯公國,留里克王朝始自於此。882年,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征服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公國,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基輔羅斯起源於7世紀上半葉,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3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

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羅斯法典(Русская правда)。基輔羅斯在公元13世紀被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建立了沙皇俄國。從16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到17世紀中葉成為全球固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最終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沙皇統治日益腐敗,拒絕下放權力予資產階級,加上對外戰爭失敗與經濟不振,人民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建立了俄羅斯共和國。但很快的,蘇聯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以全球首個共產政權摧毀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不久,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

在列寧和其後繼者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紅色超級大國。

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病入膏肓,斯大林模式也逐漸僵化,最終於1991年解體。

1991年12月26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主權國家。

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未具有如蘇聯、美國等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被國際承認是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經濟曾一度面臨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現過1993年憲政危機,但就目前經濟狀況有了決定性的改善。

建國歷史的變遷

1、基輔羅斯(古羅斯國家,862年至1242年)

2、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1157年至1389年)

3、莫斯科公國(1246年至1389年)

4、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

5、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6、俄羅斯帝國(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7、 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8、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屬於蘇聯)

9、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10、俄羅斯聯邦(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國家政權首都的變遷

1、862年至882年 -諾夫哥羅德

2、882年至1243年 -基輔

3、1243年至1389年 -弗拉基米爾

4、1389年至1712年 -莫斯科

5、1712年至1728年 -聖彼得堡

6、1728年至1732年 -莫斯科

7、1732年至1918年 -聖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8、1918年3月12日至今 -莫斯科

簡介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 。

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

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 。

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

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6)俄語的歷史擴展閱讀:

譯名由來

按照俄語發音「Россия」,其名稱應譯為「羅西亞」。元朝時根據蒙古語譯為「斡羅思」,到清朝初年許多文獻中曾稱為「羅剎」,但在以國家相稱時則多譯為「鄂羅斯」或「俄羅斯」。

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時將其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

另一說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原居於歐洲,屬於斯拉夫人分支的羅斯人,開始橫越西伯利亞東來至黑龍江上游一帶,准備占據當地。

由於羅斯人抵達中國邊境時,最先與蒙古人與達斡爾人等接觸,這些民族於提及人名或地方名時,慣於前面加上「俄」的發音,於是「羅斯」即變為「俄羅斯」。

舊時上海人將俄羅斯譯為「羅宋」,因而有羅宋湯、羅宋人、羅宋麵包等詞。



人口

俄羅斯2014年人口1.46億。雖然政府對生育家庭給予補貼,但由於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

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

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民族,俄羅斯人占總人口82%,其餘的民族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摩爾多瓦人等120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少數民族是韃靼人(3.8%)。

以下依次為楚瓦什人(1.2%)、巴什基爾人(1.1%)、車臣人(0.8%)、摩爾多瓦人(0.7%)、烏德穆爾特人(0.4%)、馬里人(0.4%)、阿瓦爾人(0.3%)等。

語言

俄語是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最多之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主要在俄羅斯、前蘇聯其它成員國使用,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曾被學校作為第一外語教學。

蘇聯時期,俄語在其加盟共和國中極受推崇。雖然很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今日多重視自己語言,俄語仍於這些地區被廣泛使用,尤其使用於這些國家之間之交流。


❼ 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俄語曾是世界第二大語言,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被普希金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俄語地位卻一落千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又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角度講,俄語的興衰與俄羅斯在其國內外的戰略利益休戚相關,對於俄語地位的下滑,近年來一直十分關注俄語發展問題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聲疾呼:「俄語正處於危難之中。」俄專家同時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說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對俄語面臨的殘酷現實的真實描述。俄最高領導人已開始從戰略高度審視該問題,並把「俄語地位問題」列為俄高層需重視和關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縱觀俄語在我國的發展,俄語經歷了一個從繁榮到低谷然後漸漸回暖的曲折過程。
一、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俄關系有悠久的歷史和幾百年的傳統。最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紀的元朝。那時就已經有一批俄羅斯人居住在中國境內,據《元史》記載:至順三年(1332年)「諸王章吉獻翰羅思百七十人,酬以銀七十二鋌,鈔五千錠」。
俄羅斯人兩次較大規模地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對俄語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於中東鐵路的修建。19世紀俄沙皇決定要在中國建一條聯系俄國遠東地區和內地的鐵路。根據1896 年6 月3 日滿清大臣李鴻章與沙俄財政大臣福特簽訂的《中俄密約》,東清鐵路(又稱中東鐵路,東省鐵路)在哈爾濱修築。這條鐵路於1897-1903年築成,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隨著鐵路的修建和運行,哈爾濱從一個漁村逐漸興起,大批俄羅斯人遷入東北。沙俄政府倚仗這條鐵路企圖獨霸中國東北並將其納入俄國版圖,建立「黃俄羅斯」。因此,沙皇俄國以派遣護路軍和輸送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名義,向哈爾濱大量移民。特別是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和國內戰爭時期,大批不滿蘇維埃政權的沙俄貴族、資產階級、富農、舊軍官和知識分子來到哈爾濱,俄國僑民人數驟增。俄國僑民遍及哈爾濱社會的各個領域。城市的宗教、飲食、服飾、生活習慣、建築風格迅速地俄化,俄僑勢力超過中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居民,是中國最大的俄僑聚居中心,有「俄僑首都」之稱。到1928年,「哈爾濱的俄僑已佔哈埠居民總數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間。工農革命的勝利使反動的資產階級失去了一切,他們不甘心失敗紛紛外逃,同時將大批不明真相的群眾裹脅到中國,後來逐漸集中在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我國東北地區。解放以前哈爾濱不過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但在這里卻居住有「俄語人口約十萬」。1930年時,中國東北計有俄僑111584人。可見其人數之多,比例之大。這也就不難估計俄語在該地區的影響。

❽ 俄羅斯的歷史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語:The Russian Federation),或稱俄羅斯,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大,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 2018年9月17日,烏克蘭解除了與俄羅斯之間的友好條約,雙方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級。2019年3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停止履行《中導條約》的法令。

❾ 老一輩學俄語的歷史

解放前是一個階段,有很多留蘇的軍官,或者先進青年。
解放後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段是中蘇關系的小春天,中國外派了不少留蘇的人員,斷交後俄語學習的人就少了,只有軍校和個別師范類或外交學院開設俄語課程。這些學校一般都在北方東三省為主。
當時我們和蘇聯的關系好,好多基礎設施和廠礦都是有蘇聯的專家在做顧問,用的教材方面也是向蘇聯看齊,好多蘇聯給的機器設備都是俄文的,還有,當時公派留學也主要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這樣,我們就有很多老一輩的都學俄語!
到了80年代,中蘇關系有所緩和,東北地區的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俄語課。兩邊貿易開始往來,俄語又迎來一個短暫的好時間。
蘇聯解體後,葉利欽上台,對俄貿易收到沖擊,學俄語的人也少了。
2000年以後普京上台,中俄貿易迎來黃金期,對俄語人才的需求也開始加大,各地都出現了不同類型的俄語培訓機構,各高校也相繼開辦了俄語專業。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