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生活的聯系
1、 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 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套傳統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原因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多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
3、 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4、 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我國主要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除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 55 個,人口雖然佔全國人中的約 8% ,居住面積卻約佔全國面積的 50% - 60% ,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地形、氣候、植物、礦產資源、農業生產,以及他們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隨之形成的服飾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種的服飾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少數民族順應自然,熱愛生活,勤勞智慧的燦爛文化。
1、高寒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青藏高寒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5% ,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到 1% ,在這因新構造運動大幅度的差別上升造成地勢高峻,地貌復雜的山原上,居住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氣壓低,日照強,高原形成了氣溫低、日溫差大,干溫季分明,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的特點。為了適應這樣的高寒氣候,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利用高原牧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製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時,在皮袍的製作上多採用開胸、長袖連接下身擺裙,以應付高原地區溫度變化大,天氣變化異常的惡劣氣候,以藏族男子為例:袍內著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熱時褪下纏於腰間,早晚寒冷時穿好,只露出右臂便於勞作。青藏高原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為方便放牧抵禦猛獸,他們的服飾設計上採用腰帶短、長刀、火石等飾品,由於深受佛教影響,藏族和門巴族服飾上多戴佛珠,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少數民族腰間掛有銀飾和銅飾的品種形式繁多,走動時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2、乾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3、季風區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深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活躍西部,干濕季節交換明顯,東南季風活躍東部,氣候終年濕潤、濕度大,冬雨多,因處於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地區,山地高原多,河流縱橫交錯,地貌類型多樣,這里聚居生活著的少數民族較多有黎族、壯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當然這些民族服飾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風「擦爾瓦」,蹲著休息時自然形成小圍帳,可以遮風和避雨防寒,還有羌族,因為祖先是以畜牧業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與前襟下擺等處均露出長的羊毛,敞開搭在肩上,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裝的衍化物,除此之外還有基諾族的尖頂帽等明顯反應了西南少數民族在服裝上的個性。在飾品的選擇上,有的民族比較簡潔,有的民族非常重視,如佤族所居住的滄源和西盟地區,蘊藏著金、銀、石英、雲母等礦藏,女子習慣在小腿和腰間繞藤圈,上臂及手腕處戴銀飾,項間還要戴上銀項圈、項珠,有的掛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頗族的銀飾,苗族的銀鳳冠都表現出西南少數民族豐富的想像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民族因散居幾處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居山裡者,裙略短,便於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長,踏草行壠,居水邊者,衣簡潔,適於洗滌。
4、冷濕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東北地區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由於緯度較高,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如鄂倫春族頭頂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個身體、適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氣,還有赫哲族,由於久居江原野以捕魚為生,穿的是魚皮長衫,腳下踩魚皮靰鞡。不同的是由於東北地區晝夜溫差不大,沒有藏族制皮袍將一袖褪下纏於腰間的習慣。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數民族,如朝鮮、滿族服飾的線條明確多用綢緞和土布,冬夏服裝分明,衣著比較寬大。在飾品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除了配戴銀飾外、源於漁獵部落的愛以羽毛、獸頭作飾品顯示其勇猛無畏。
② 地理與生活的聯系
太多太多了,《2012》里最多,地震、板塊移動、太陽風暴、各國的建築、海嘯、火山噴發……還有《後天》,海嘯、低壓中心(氣旋)、台風……《冰河世紀》,冰川漂移……《狂蟒天災》,熱帶雨林……中國電影的話也很多,地理其實很廣泛的,比如《黃河絕戀》,提到了黃河的知識,《我的父親母親》、《鄉村愛情故事》,就有農村地理知識、涉及到種植業、土壤、區域環境等等。地理無處不在,還有就是,所有的電影里都有的:交通工具,這也是地理與生活
③ 地理和衣食住行有什麼聯系
吃飯穿衣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1.對衣著的影響:氣候的不同,會影響穿衣的多少和布料等等。
2.對食品的影響:由於土壤和氣候不同,造成了東方吃辣除濕,西方吃酸中和鹼土的現象,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不同,南甜北咸。
3.對住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水熱條件不同,南方以竹樓或牆體較薄的樓為主,樓間距較小,北方牆體較厚,樓間距較大,更看重風水,吸收陽光。
4.對行的影響:南方河網密布,主要以船和其他工具為主,北方河流較少,主要以各種陸上交通為主。
(3)地理與生活的聯系擴展閱讀:
人們的穿著與地理知識中的「氣候」有關。
氣候炎熱時,人們會穿薄點。
氣候寒冷時,人們會穿厚點。
補充:自然地理知識包括 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 、 水文地理學 、 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 醫學地理學、冰川學 、凍土學、 物候學 、火山學 、地震學等。
因為氣候是自然科學,文化是社會科學,經濟建設、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氣候影響。
地理氣候環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發展基礎中孕育、產生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業,
這也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國家裡也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氣候對文化影響的部分則是相對恆定的。只要這種條件繼續存在,其影響就不會消失(當然可以發展)。
④ 地理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
舉例說一些吧
下面,我就從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產生什麼楊的制約作用,以及制約強度的大小進行評述。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⑤ 談談地理與生活的關系
1.地震。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災害。 2.氣候。每天大家都在關注著它。 3.降水。每個地區的降水量都不同。 4.風土人情。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風俗都不同。 5.位置。你所在的是亞洲,但是還有其它幾個大洲與我們共同存在在這個地球。 6.地理標志。某些時候所看見的一些地理符號的識別。 7.山脈。
⑥ 地理與生活有哪些聯系 我要寫地理小論文,需從生活找例子, 當然,最好與日常生活有緊密的關系
記得幾個例子,
1.就是到野外旅遊迷了路,用北極星和樹木的年輪辨別東南西北,
2.如果你經常版出差的話,那麼懂權得一些地理知識尤為重要了,如果出國,最重要的一點要知道時差和當地的氣候狀況,以決定你要帶什麼衣服
⑦ 淺談地理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地理與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一年中日出日落的時間太陽高度等等都與生活密切相關,另外地理中的氣候我們的,穿衣服多少有關
⑧ 地理與生活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⑨ 地理與生活有哪些聯系
記得幾個例子,
1.就是到野外旅遊迷了路,用北極星和樹木的年輪辨別東南西北,
2.如果你經常出差的話,那麼懂得一些地理知識尤為重要了,如果出國,最重要的一點要知道時差和當地的氣候狀況,以決定你要帶什麼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