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兵團歷史

兵團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05:03:18

❶ 在軍隊歷史上曾有過兵團,兵團規模一般有多大

兵團的規模非常的龐大,在當時的中國歷史上組建了十幾個兵團,這些兵團的人數非常的多,總量大人口達到了60多萬人左右。組建兵團是當時的歷史所需,它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兵團的組建它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發展,同時這些兵團的戰鬥力也是非常的高的,它有利於當時的解放戰爭。

正是因為對這些兵團有了一個好的劃分和控制,才有了我們對他好的管理,因此兵團在當時的戰鬥力是非常的高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勢力在這些兵團的打擊下迅速的潰敗,我國由此迎來了一個全面解放全面發展的時代,後面兵團還有一部分的擴張。因此這些兵團的數量一共達到了19個,這19個兵團為保衛我國的安全和邊境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這些兵團的將士們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的,我們應該不忘歷史刻苦前行。

❷ 新疆建設兵團的意義與來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組建於1954年,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職責,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是中央一級預算單位。兵團從成立後,以轉業官兵為基礎,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轉業退伍軍人和城鄉青壯年,按照「不與民爭利」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架橋修路,興建了一大批團場、企業和新城鎮。
兵團管轄范圍7.43萬平方公里,有耕地105.56萬公頃,分布在自治區16個地(州、市)的69個縣(市)境內;人口254.22萬,轄有14個師、174個團場,其中58個邊境團場;5000多個工業、建築、運輸、商業企業;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金融、保險等社會事業和司法機構;百花村、新疆天業、新天國際、新農開發、伊力特、新中基、天宏紙業、天富熱電、冠農果茸、青松建化、新賽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已與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新疆16個一類開放口岸中兵團轄區內有9個,具有東進西出,向西開放,發展貿易的優勢;有國家級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園區。長期以來,兵團始終以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在「三個文明」 建設和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實踐中,弘揚了「熱愛祖國、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奮進」 的兵團精神,成為新疆經濟建設、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邊防鞏固的重要力量。
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給兵團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兵團把發展作為履行屯墾戍邊使命的第一要務,著力「調高調優農業、做大做強工業、拓寬搞活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一些特色產業和產品已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和規模優勢。
兵團以履行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使命為己任,以「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群眾」為工作目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擴大開放,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成績,不斷推進了屯墾戍邊事業的新發展。
兵團與國內外的經濟技術協作和交流日益頻繁,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希望繼續同各方面加強聯系,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交流。
我們真誠地歡迎各界人士、中外朋友來兵團考察交流、投資洽談、旅遊觀光;本著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原則,積極探索加強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的新路子,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❸ 新疆建設兵團的資料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生產建設兵團,也是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區劃單位。
兵團屬於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事務;司法事務受新疆的高法高檢領導管理,由新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任免兵團各級法檢的組成人員;行政業務受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兵團部駐烏魯木齊市;分支機構遍及克孜勒蘇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兩周一線"〔即"兩大沙漠"和一個邊境線(中國西北邊境)為主,管理多個縣級市,擁有健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司法機構。

❹ 歷史上出名的十大兵團是

十大兵團:
1、李牧騎兵兵團;
2、王翦兵團;
3、韓信兵團;
4、霍去病兵團;
5、陳慶之七千白袍軍;
6、岳家軍;
7、成吉思汗怯薛軍;
8、常遇春兵團;
9、袁崇煥關寧鐵騎;
10、滿清八旗軍;

❺ 新疆建設兵團的來龍去脈

1949年9月25、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別通電和平起義,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駐新疆各地區,新疆的屯墾事業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命令。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
1954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發電報給西北軍區、西北局和軍委總參謀部,提出關於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其領導機構、名稱的請示報告。8月6日,軍委總參謀部復電:同意第二十二兵團部與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並,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7日,新疆軍區遵照軍委總參電令,發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25日,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於11月1日正式開始辦公。
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新疆屯墾事業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為正規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同時,兵團工業生產也蓬勃發展。1961-1962年,中央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兵團各項事業很快進入一個全面大發展時期,農牧團場基本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園林化。「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鑒於新疆農墾事業面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1983年以後,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如今,兵團以佔全疆1/7的人口,生產新疆1/5的糧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紗、棉布、食糖,並交納1/5的稅金。

❻ 新疆兵團發展史有哪些

1954年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職責,是在自己所轄的墾區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雙重領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稱中國新建集團公司。兵團現有14個師(墾區),174個農牧團場,4391個工業、建築、運輸、商業企業,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金融、保險等社會事業和司法機構,總人口245.36萬人,在崗職工93.3萬人。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駐新疆人民解放軍部隊為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到1954年,解放軍駐新疆部隊經過艱苦創業,共建成農場34個,牧場8個,擁有耕地77.2千公頃,收獲的農牧產品解決了駐新疆部隊的後勤供給,而且還興建了一批現代工礦商貿企業,興辦了學校、醫院等一批事業單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1956年5月起,兵團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屯墾戍邊是中國幾千年開發和保衛邊疆的歷史遺產。據史料記載,中國歷朝歷代都把屯墾戍邊作為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國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區大規模屯墾戍邊始於西漢,以後歷代相襲。這對統一國家、鞏固邊防,促進新疆社會和經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則是這一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艱苦創業中發展壯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以屯墾戍邊、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為己任,朝著工農商學兵相結合,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交商建服綜合經營的方向發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團按照「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興建水利,開墾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個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路。兵團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發展現代工業,逐步形成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隨著兵團國民經濟體系的確立,兵團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到1966年底,兵團的各項事業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決定恢復曾於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建設兵團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其建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到200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兩大沙漠邊緣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建起了數千公里的綠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頃新綠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興城鎮;國內生產總值占自治區的13.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新疆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兵團的農牧團場、工交建商企業在依法向當地政府納稅的同時,幾十年來堅持為新疆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支援地方建設,每年抽調大批技術人員到附近的縣、鄉、村舉辦種植、農機等各類培訓班,推廣先進技術;從1964年起,每年籌集資金幫助地方搞規劃和建設,為各民族群眾送醫送葯,給予各方面的幫助。為支持新疆工業發展,兵團還把已經建設起來的規模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業無償移交給地方,為自治區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兵團作為新疆穩定、邊防鞏固的重要力量,堅持勞武結合,與軍隊、武警、人民群眾共同在邊境地區建立了「軍、警(武警)、兵(兵團)、民」四位一體的聯防體系,近五十年來在打擊和抵禦境內外分裂勢力的破壞和滲透活動,保衛祖國邊疆的穩定和安全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墾戍邊中建立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兵團自覺接受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領導,遵守政府的各項法規和法令,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努力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辦實事,積極發展融合型經濟,密切了與各族群眾的血肉聯系,做到邊疆同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繁榮。

兵團的發展,始終得到了自治區各級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幫助與支持。在屯墾初期,各族群眾當向導,提供生產工具,給予各種支持;自治區各級政府給兵團劃撥了大片的國有荒地和草場、礦山及天然林等資源,奠定了兵團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自治區人民政府出台的相當多的政策都明確適用於兵團,促進了兵團和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

在長期發展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個民族成分。墾區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口約25萬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貫徹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使兵團成為各民族團結的大家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近五十年的發展,對加快新疆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鞏固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❼ 組建新疆建設兵團的歷史背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於1954年10月7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和第六軍的大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全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大部組編而成。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1956年5月起,兵團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前身是湘贛蘇區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1944年10月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北返,中原突圍,於1946年秋返回延安,與獨立四旅組成第二縱隊(後獨立六旅歸二縱隊建制),次年3月西渡黃河。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6月,歸一野一兵團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衛反擊、解放大西北、進軍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榮任務。
1946年11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後改稱第六軍,由新四旅和教導旅組成。新四旅前身是1927年黃(安)麻(城)起義組建的光山獨立團發展的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後與一方面軍的三十九團合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參加過"百團大戰"。教導旅的前身是中央蘇區紅軍的一部,參加了創建和保衛中央蘇區諸戰役和長征,還有一部分是陝北紅軍和紅二十五軍,後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開辟根據地的斗爭。後一二九師七七一團等3個團赴延安組成新四旅,晉察冀、冀魯豫的勁旅到邊區,組成教導旅。
第六軍先後參加了保衛延安等重大戰役,解放西安,攻克蘭州。1949年11月,由二兵團轉隸一兵團建制,由王震司令員、徐立清政治委員率領進軍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起義部隊於1949年12月7日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新疆三區革命民族軍於1949年12月20日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一兵團從二、六軍中抽調大批優秀政工幹部到二十二兵團和五軍的軍、師、團中,建立起各級黨委會和政治工作機構及制度,加強了二十二兵團和五軍黨的工作和部隊建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中堅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二、六軍。這是一支從紅軍、八路軍延續下來的英雄部隊。據兵團辦公廳1995年徵集統計,1954年兵團成立後,仍在兵團工作的老紅軍有195名,老八路2098名,其中不包括40年中已調出兵團的師以下老紅軍老八路。這些老紅軍老八路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各個時期。全國解放後,他們又堅定地執行毛澤東的命令,一手拿鎬,一手拿槍,在新疆亘古荒原上譜寫了屯墾戍邊的壯麗詩篇,並成功地改造了國民黨駐疆7萬起義官兵。他們的英雄業績將永垂史冊,留芳千古。他們激勵著年輕一代兵團人在新世紀創造新的輝煌。

❽ 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沿革

經過40多年來的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擁有職工百萬餘人,總人口220餘萬人。除十個農建師,還有一個建築工程師(簡稱工建師),三個農業管理局。現有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共172個;耕地面積9.3萬多公項;各農建師沿著塔里木河、孔雀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中蘇界河等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頭渠以上渠道4470多條,總長度達5.22萬多公里;實
有造林面積12萬余公項。生產建設兵團的宏偉規模和巨大成績,是中國共產黨實行屯墾戍邊政策的偉大勝利。
為進一步貫徹屯墾戍邊的方針,1952年,黨中央軍委命令駐新疆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的一部分將士,就地轉業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以擔負起邊疆經濟建設的任務。1954年,黨中央又決定將這支退出現役的轉業部隊集中編成一個兵團,並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光榮稱號。從此,新疆的軍墾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以來,保持了人民解放軍一整套政治機構和制度,並賦予生產建設新的內容;它實行了工農學商統籌兼顧,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生產建設方針,並堅持平站結合,寓兵於農,體現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一致性,使人民軍隊「三個隊」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兵團還大力發展了工交、財貿事業,創建、改進、逐步完善了農工商聯合經營。兵團工業的成就,對改變新疆工業基礎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 為生產建設奮戰不息的兵團全體指戰員,始終不渝地肩負戰斗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任務。到1998年,兵團的工農總產值占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的19.7%。
從1983年開紿,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農場經濟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農業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交、商、建企業推行承包經營。在運行機制上,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變,內引外聯,使兵團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6月30日,沈陽軍區黨委據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以原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3年8月21日,「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納入黑龍江政府領導,改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6年2月25日兵團撤銷,改編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現今是黑龍江農墾系統,也稱之為北大荒集團或黑龍江墾區。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其編制體系採用兵團——團——連隊的體制。1975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撤銷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7月16日至21日農林部召開改變生產建設兵團體製做好交接工作座談會。

❾ 歷史上的原始兵團的起源

根據刑起於兵,可以推斷,兵在夏已經有了,當時在原始社會,生產資料低下,主要靠天收,各種族為了爭奪肥沃土地,而利用原始的生產工具為兵器作戰爭奪土地,這應該是起源…

熱點內容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