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滄口歷史

滄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0:47:56

1. 解放前青島的歷史

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小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山東軍區為配合解放軍向江南進軍,決定解放青島,並成立了青(島)即(墨)前線指揮部,許世友任總指揮。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32軍和膠東軍區、濱海軍區及地方武裝部隊發起了青即圍攻戰,經過20多天的戰斗,連續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三道防線,1949年 6月2日午12時青島全部解放。由於解放軍攻勢迅猛,加之青島地下黨發動護廠、護校等斗爭有力,使青島解放時水電未斷,電訊通暢,港口設備和工廠企業完存無損,生產和社會秩序很快得以恢復。青島解放的當天,為了「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財產,維護社會治安,確立革命秩序」,青島市軍管會根據山東軍區的命令,正式掛牌成立,並發布第一號布告:在青島實行軍事管制。青島市人民政府也於當日成立,馬保三就任新青島第一任市長。晚上8點30分,青島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音。

2. 青島歷史簡介

http://www.qingchina.org/culture/cul.
http://www.51766.com/img/lswhbwg/htm
青島歷史大事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戰國時期,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攻克齊國70餘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當時的即墨城位於今青島平度市古峴鎮的大朱毛村一帶,是與臨淄齊名的齊國大邑。當率眾守城的田單得知燕王以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時,便進行反攻。田單下令將城中千餘頭牛集中起來,牛角上綁上尖刀,牛身上披五彩繒衣,牛尾上捆葦草並灌上油脂。夜間,在城牆上開幾十處洞穴,將牛縱出,燃其尾部葦草,牛被燒痛,便瘋狂向燕軍營壘沖去,5000名壯士隨後發起猛攻,城中老幼鼓噪助威,燕軍潰敗。田單乘勢收復了齊國全部失地。

3. 滄口和李滄是一個地方嗎

關於這個問題吧 還是讓26年的老滄口和你講點歷史

不知道你小時候 奶奶爺爺給你唱兒歌沒

「121 上街里 買書包 買鉛筆」

這里的街里 指的是現在沒落的中山商圈

那個年代 那裡是全青島的中心

當時全青島 只有兩個有街道的地方

一個是中山路 一個是滄口街

順便掃下盲 當時滄口這個概念 大約是南起酒精廠(現在四啤)北到公園 東至永清路 西至下街這么個地區

而中心 就是現在的振華路 三盛樓和新華書店的位置

那個年代 什麼台東(當時叫東鎮 現在也有人這么叫)什麼東部 什麼李村

好點的是村落 差點的是菜地 還有很多根本就是荒山野嶺

建國後 市內分了市南 市北 四方 滄口四區

原先的滄口區 是北起樓山 南至北嶺 東到小白幹路(現在叫重慶路 閑的沒事改個路名 閑的蛋疼啊?) 西至海邊

主要因為前幾年市政府的SB 搞了個JB李滄區

劃出去了北嶺 水清溝 勝利橋

劃進來很多滄口人覺得是農村的地方

比如李村 東李 南渠之類的 還有最北和最東的荒山野嶺

而且還把區中心往李村那邊擱

以至於老滄口城區的沒落

但是 現在滄口 個人認為是青島市內難得的一片凈土

外地人少 打架的少 晚上安靜

永安路派出所經常整月沒事干

這就是恬靜的滄口

有人說:滄口臟
這是SB 我覺得除了每天有N個人掃的東部街道 哪裡比滄口乾凈?四方的水清溝 市北的台東 市南的中山路 李村的京口路 哪點比滄口乾凈了

有人說:滄口亂
永安路派出所能全月沒接到一起打架群毆什麼的 其他地方有嗎 滄口都是本地人 本地人亂你媽啊

有人說:滄口人素質差
素質?我擦 別TM在中國談素質 因為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素質多錢一斤?」再說了 滄口人怎麼素質差了 是打架了?還是偷搶了?還是黃賭毒?誰告訴你的?你媽嗎?

有人說:滄口?沒去過。沒印象~
正常 畢竟歷史原因 政府原因 滄口到市中心交通不便 尤其是市南那邊的 誰閑的坐1小時車來滄口體驗生活?這個可以理解

有很多外地人都是:滄口?就是李村吧~
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SB認為北京就是天安門呢
現在政府開眼了 其實我估計是沒地方可發展了 再往東發展就到巨峰頂了個蛋的

要在青島建火車北站 據說客流量要超過青島站

現在南日鋼的拆遷已經啟動

滄口房價也過了5位數

漸漸的 也會發展 也會繁華 也會臟亂 也會魚龍混雜 也會被更多的人知曉

但是作為一個老滄口

我不希望這樣

我還是喜歡小時候 那個恬靜 安然的滄口

一個沒有喧囂 沒有嘈雜 沒有雜亂

一個屬於真正老青島的地方

直到我老去

真的

可能這些說的有點個人觀點

但都是實話的說 可以經得住考證

4. 德國是什麼時候侵佔青島的 德國侵佔中國青島的歷史

1897年11月13日,德國借口「巨野教案」,派三艘軍艦由迪特里希率領駛進膠州灣,據《山東通史》守兵將領章高元派人盤查,德國謊稱「來此游歷」,章高元信以為真並發出邀請宴請德軍官遭德方拒絕。

1897年11月14日,德軍下最後通牒後,章高元請示朝廷,獲回電:」非奉旨不準妄動。」然據青島著名學者李明考證,根據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手記等史料,清廷收到消息已經至少是15日後了,所謂當日不抵抗命令存疑。然縱使細節淹沒,最終史實已然確鑿,最終青島不戰而降。

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與德使海靖在北京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自此青島淪為德國殖民地,歷史被徹底改寫。

(4)滄口歷史擴展閱讀

德國殖民者到來之後,在青島實行了包括鋪設鐵路、開設工廠、建設港口等方面的一系列工業建設,在開啟了青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為青島之後的工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青島經濟產業的發展方向。

青島當今經濟上的幾大支柱產業,包括航運業、軌道交通產業以及紡織業,大多都可以追溯到德佔時期由德國當局建立的工業。

誠然在紡織業和航運業上,青島有著很大的地理區位優勢,但是客觀上而言,德佔時期的建設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和帶來的先發優勢是不能忽略的。同時,在佔領青島期間,德國在社會治理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5. 青島滄口飛機場是干什麼用的

滄口機場規劃涉及到駐軍合作,屬於部隊設施。

《青島北站及滄口機場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編制完成。而青島北站圍繞交通商務區的設立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規劃研究工作,正在按照控規逐步實施中,各項目的建設情況將採取社會公示的方式及時對外發布。

滄口機場介紹:

位於今李滄區四流中路1號的滄口飛機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成為從青島飛往全國各地的航空港。1938年1月,日本海軍佔領滄口飛機場,成立「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青島出張所」,開辟北平—青島—日本京城—福岡—東京,隔日定期飛行航線。

1948年11月,美軍在滄口飛機場設有電台、加油部、汽車修理所和憲兵隊。1949年2月16日,美軍重新裝置滄口飛機場已拆除的雷達設施。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滄口飛機場。

以上內容參考:

鳳凰網- 滄口機場有新消息 青島啟動2020-2035城市規

6. 青島的歷史資料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1898年3月,簽署《膠澳租界條約》。11月,宣布青島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為青島市,設青島、鮑島、李村等區。大港碼頭、膠濟鐵路相繼開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員七十多人以及恭親王等人移居青島。1913年發動癸丑復辟失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成為亞洲唯一戰場,11月,日英聯軍佔領青島。
1919年,巴黎和會將青島租界主權讓給日本,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索。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後改膠澳商埠局),下轄青島市,直屬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設青島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沈鴻烈以東北海軍司令兼任青島市長,1932年正式擔任青島市長,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學校、定規劃、興建設、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島發展的堅實基礎。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1939年,即墨、膠州劃歸青島市管轄,統籌規劃建設。
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直屬民國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攻佔青島。青島改為山東省轄市,轄市南、市北、台東、台西、四滄、浮山、李村7市區和嶗山郊區。
1978年,膠縣、膠南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同時設立黃島區。
1983年10月,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
1984年5月4日,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1987~1990年,青島市郊五縣先後改為縣級市;1988年,嶗山縣恢復為嶗山區。
1986年,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設立國家級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青島保稅區。
1994年,青島市區劃調整為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和即墨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萊西市。
2003年,設立國家級青島出口加工區。
2004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園區。
2006年,設立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
2008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港區。
2011年1月,國家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作為其核心城市、龍頭城市。

7. 青島的悠久歷史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8. 李滄的過去、現在、未來

這是我轉的帖,字數有點多,但很全,很詳,參考一下:

李村的過去、今天與未來
在德國人來到之前,李村還只是個村子,後來形成了城鎮,再後來升級為縣城,直到現在變成了區府。如今的李村已很難找到縣城時代以前的遺跡,閑暇無聊時,我就會慢慢尋找那些不算古老卻又陌生的舊影,既從遺跡中也從記憶中,再加上對區府時代一點兒感性認識,拼接成這個已經班駁稀疏卻也穿梭了百年的影子。

一、李滄的過去

1、村莊時代
按:李村,1897年前隸屬山東省即墨縣仁化鄉鄭疃社。

當1897年德國人佔領時,李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是個村莊。李村在史籍中也不過寥寥幾筆,還是沾了李村集的名氣。李村集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到清朝中葉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市集,想來那時李村集的名聲要比李村本身響亮的多。

如今在李村城區還能看到村莊的影子,比如河北村,只是從這些村子中很難找到村莊時代的遺跡。還好,從李村的老照片中看到了村莊時代磚瓦平房的舊影,看起來與現在各村中的磚瓦平房也沒什麼大的變化。令人痛心的是這些城中村都成了藏污納垢之所,從那裡抓出幾個逃犯已不是新聞,而夜幕下的霓紅燈和可疑的女人也成了那裡的招牌,不知道這算時代的進步還是墮落。

2、殖民時代

按:到1913年止,在李村已設立膠澳副臬司衙門、巡捕房、華人監獄、基督教信義會教堂、李村學校、消防隊以及公路、實習農場、苗圃、廁所、電話機房等近代城鎮設施。已建成二層樓44座、西式平房28座、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大平房6座、廁所13處以及小平房、大機器房、倉庫、溫室各1座。

李村的殖民時代存在於史籍中,與青島老城不同,如今的李村很難找到那時的影子。我不得不沿著史籍粗略的記載,在李村的街道中細細的找尋。最先找到的遺跡就是位於濱河路的李村教堂,由德國牧師建於1904年。屋頂上的十字架曾經令年少的我倍感神秘和莊重,只是直到現在我也從沒進去過,我是無神論者,走進教堂是一種心靈上的煎熬。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對這座傳說中的殖民時代的遺跡考究一番,遺憾的是,從教堂的建築風格上很難看到殖民時代的印記,所以,我一直懷疑1904年的教堂不是現在的教堂,只是繼承了名稱罷了。
從李村教堂過了京口路走幾步就來到監獄的地界。青島監獄在殖民時代的官方名稱是李村區華人監獄,理論上這里應該是殖民時代遺跡的富礦區,不過搜尋半天,也只有幾座殘破不堪的疑似德式平房。其中一座很有意思,屋頂是傳統中國瓦,立面是三角形山花和歐洲古典式廊柱,有點兒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自行建造的仿西式房子風格。一時間又有些迷茫,看來殖民時代的影子還真難以捕捉。
終於,在九水路青島師范學校附近找到了較為正宗的殖民時代的遺跡。一個院落里安靜的矗著幾座平房,一座德式平房就隱藏其中。暴露她身份的是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裝飾山牆,只是這裝飾山牆寒酸了些,顯然沒有青島老城一些老建築那樣精緻。雖然糙了點兒,不過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印記,讓人觸摸到殖民時代的脈絡。
除了上述三個地方,在李村再也沒找到殖民時代的遺跡。按照《膠澳志》記載,到1913年,殖民者在李村修建了許多房子和公共基礎設施,這一切如今早已被歷史長河席捲干凈,連尋點兒殘磚瓦礫也是那麼的困難。我站在京口路與源頭路路口處,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想尋找膠澳副臬司衙門那座二層樓房,映入眼簾的只有90年代的居民樓,愣愣的我也只能在蘇寧電器嘈雜的音樂中感慨滄海桑田了。

3、縣城時代

按:1914年德日戰爭爆發,李村隨同青島又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從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至1988年嶗山縣撤縣劃區,李村走進了縣城時代。

李村區的建制非常早,在1898年德國人第一次區劃時就已經有了。李村區的定位一直是鄉區,其實與縣城也就差別在官方文件上,到1961年撤區劃縣成立嶗山縣後,李村也就實至名歸的成為縣城了。幸運的是童年的軌跡正好劃過縣城時代的末期,所以,在搜尋遺跡的同時,我還可以從腦海中翻找出那些早已成過往煙雲的舊影。

2 李村的過去、今天與未來

李村的縣城時代可分為解放前和解放後。1933年,李村中心區居民為2732人,已建成李村公共汽車停車場、民眾憩游所、涵噸飯店、書報閱覽室、李村河兩岸的商店(商號已達30餘家),而3條街道已整修展寬可通汽車,李村中學、李村實驗小學及運動場、禮堂等也已擴建,又增植行道樹和垃圾箱等。除了行道樹,史籍上記載的這些東西如今已難覓蹤影。在京口路和向陽路的南段路至今大樹林立,如果不看街道,恍惚間還真與樹蔭茂密的八大關街道有些神似。感謝前人種的這些樹,也慶幸這些樹能保留下來。草地只能代表著文化的膚淺,樹木的滄桑才蘊涵著深厚的底蘊。

1987年,嶗山賓館、工人文化宮、嶗山體育館、嶗山縣招待所3號樓及縣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等現代樓房建築拔地而起,城區主要街道全部鋪設瀝青路面,城區總人口已達63352人。這些遺跡有些還保留著,也構成了我對縣城時代的全部印象。縣城時代的建築,顏色都是灰暗的,不管是機關還是民宅,無一不是庄嚴而又呆板的。印象中,老縣府和縣法院、武裝部是其代表,後來都拆了,如今遺址處已成為李村廣場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的李村城區,比如今小了許多,大體上穿過幾條馬路就可以看見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所以馬路上時常能看到馬車也就不奇怪了。那時的李村車站就在如今利客來購物中心的下面,雖然幾乎沒在那裡乘過車,但感覺那時坐車就像現在坐長途車一樣,居然還有侯車室、快餐店等配套設施。八十年代的李村也偶爾趕一下時髦,在如今李滄區法院對面的地方有一處咖啡館,每次路過那裡總是好奇得很,於是想長大了一定進去瞧個新鮮,可惜這咖啡館沒熬過我的信念,大約90年代初倒閉了,留在我記憶里的,只有那偶爾飄散出的咖啡香味。

印象最深的是國營嶗山美發廳,是座火柴盒式的三層樓房。小時候理發還真是個難事,裡面的理發師傅一看是個小孩就愛搭不理的,常常理個發要費半天時間。那時候對理發店門口處圓柱形三色旋轉的招牌很是好奇,可惜現在的理發店都看不到這個了,至今也沒弄明白為什麼那時的理發店都願意懸掛這樣的招牌。嶗山美發廳舊址今年剛剛被拆除,據說遺址處將建成花園酒店。

橋頭的嶗山照相館是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那時最喜歡照相,一聽照相就來精神,擺個pose異常的簡單,小時候的照片還曾被放在照相館的櫥窗里做招徠顧客之用,為此,幼小的我也曾得意了好長時間。照相館的建築至今還保留著,典型的文革筒子樓風格。三年前還曾到那裡照過工作照,發現小時候照相用過的木馬等道具居然還在,親切的讓我想哭,當時就打算將來我有孩子一定領他到這里用這些道具照相,但願照相館能撐到那個時候。

留在記憶深處的還有嶗山浴池,小時候經常洗澡的地方,那時候房子小,也沒熱水器,嶗山浴池便成了解決冬天洗澡的去處。曾經是李村標志性建築的浴池已於上個世紀末拆除了,遺址處為李村廣場。嶗山體育場是常去鍛煉和開運動會的地方,可惜早已被拆除,遺址處為利客來購物中心。

童年時代留在八十年代的李村應該是幸運的,你可以在幼兒園里與小朋友做游戲,也可以准時收看動畫片,可以到李村公園溜旱冰、玩電動火箭、盪鞦韆、壓翹翹板,還可以在書店看小人書、到百貨商店買玩具,更可以吃著雪糕穿過幾條馬路到玉米地里捉螞蚱、偷人家玉米、躲在草垛里捉迷藏,到河邊、池塘邊抓小魚、小蝌蚪……,童年的生活真的是豐富多采,現在的孩子倒顯得可憐多了。

縣城時代的李村有第一百貨和第二百貨兩家大型商店.第二百貨就是如今在青島坐第二把交椅的嶗百,而第一百貨後來改制為華隆集團,曾經輝煌過,但倒閉也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遺址處為五星電器。兩個同時起步的商場,結局卻如此大相徑庭,不得不讓人唏噓。那時的李村集還大概有個印象,起先在李村河河床上,不過那時的李村河在汛期經常有水的,所以李村集也被經常逼到附近的馬路上。那個時代還沒有超市,李村集就成了周邊居民采購的去處,小時候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趕集去」。不過,那時的我很少去李村集,所以當現在的我努力從腦海中翻找兒時有關李村集的點滴時,最終發現都是徒勞。

3 李村的過去、今天與未來

說起李村集不得不說李村河,兒時的李村河在夏季經常有水的,還都是清水,去河邊抓魚是最大的樂趣,曾經在河中收獲過一隻大泥鰍。如今的李村河幾年沒水都正常,今年夏天偶爾發了一次水倒成了新聞。如今的李村河床中有條排水用的小溝,裡面的黑水臭氣熏天,想想年少時的李村河,只得感嘆發展的代價真的很沉重。

二、李滄的現在

4、區府時代

按:1988年,嶗山縣撤縣設區,成立嶗山區,1994年青島區劃重新調整,次年李滄區政府的牌子在李村掛了起來,李村走進了區府時代。

區府時代的影子隨處可見,用不著我苦苦的尋覓,只要細心的感受、用心的體會就行。區府時代,李村長大了,比起十幾年前,李村已擴張了好幾倍,再也不是那個穿過幾條馬路就來到玉米地的小縣城。當然,最深刻的記憶還是李村商貿的突飛猛進,1991年嶗山商貿開業(今天的利客來),第一天銷售額就達到500萬,創造了全國記錄。我至今還記得,那時的嶗山商貿很得意的在大門處炫耀著國家商業部的賀電,不知道這份賀電現在還有無保存,將來書寫李村商貿史時,會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也就自那時開始,李村上演了商貿奇跡,大商場一家接著一家的開門納客,人流被從四面八方吸引過來,以至90年代中期,青島十大商場中李村就佔了五席,李村商貿顯赫一時。

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外資零售業大量湧入青島,李村商貿曾出現過短期的彷徨,華隆、萬隆相繼倒閉,五朵金花只剩下三劍客。痛定思痛後,三劍客也開始學習外資,引進先進的零售業形態和經驗,三劍客又是擴建又是劃地建超市,到現在也模仿的有板有眼了:利客來十萬平米的購物中心已成為青島商業的航母,維客、利客來分別在李村廣場和文化廣場地下建的超市也成為李村商圈成熟的標志。百盛進駐李村後,在三劍客的夾擊下顯得異常狼狽,三劍客瓜分李村算是成功了,而國美、蘇寧、五星、大中這家電零售四巨頭鏖戰李村,也成為李村商圈靚麗的風景線。

進入本世紀,李村逐漸洋氣了。上個世紀的李村還土的很,連尋個有點情調的飯店都是難事。如今的李村就像剛從山裡走出來的小姑娘一樣,學著別人的樣子,也刻意打扮,開始追求時髦了。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在李村早已是尋常之物,如今肯德基在李村第四家店正在裝修中,難以想像在這幾百米方圓的彈丸之地上,居然有四家肯德基競爭,還要加上麥當勞和必勝客分羹,競爭的殘酷可見一斑;前幾年在李村還難以看到的牛排館、咖啡店如今也大街小巷比比皆是;飯店也終於上了檔次,二星三星開了幾家後,李村也擁有了四星級的錦江飯店;向陽路的步行街建的挺漂亮,讓李村商圈提升個檔次;四星級的永樂電影城也提升了李村文化建設的水平;以前李村還沒有超過十五層的樓,如今已經動工或即將動工的三十層高樓也有十幾座,相信再過三年,廣場一帶也會出現一種高樓林立的繁榮之像,不管是不是虛假的,起碼視覺上的沖擊力會大大改變李村的形象。

不得不說李村集是21世紀的奇跡,十年前還以為李村集也會像青島其他的集市那樣走進歷史的回收站。想不到如今的李村集反而煥發了青春,比以前更加的興旺。青島市唯一的集市已成了金字招牌,而屢試不爽的民俗牌也吸引著無數的眼球,不管是城裡人、農村人還是外國人。如今的李村集大到汽車小到針頭線腦無所不有,可貴的是一些已經從購物中心銷聲匿跡的傳統工藝品還能在李村集上一睹芳容:碾子、卡花、秤桿、布老虎、地主帽、小棉襖……,活脫脫一個民俗博物館。如今的李村集年交易額高達5億,完全可以和一個大型購物中心媲美。過去的李村集哺育了李村,而如今的李村集又成了李村的人脈。

商圈的發展是好事,帶來的問題也讓人煩惱。記的90年代以前的李村,街道雖稱不上一塵不染,但絕對可以說是干凈。如今的李村,尤其是商圈范圍內,臟的讓人不忍目睹:滿地的痰跡,成堆的廢紙、垃圾、包裝袋,橫流的污水、無所不在的小廣告……李村商圈基本上就是個大垃圾場。除了臟,一個亂字又讓人昏聵: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人群、望不到尾的車流充斥著自己的視野,各種喧囂一次次挑戰耳膜的承受極限……若是心情好,倒也沒事,若是心情不好,怕是要崩潰了。如今李村戶籍人口大約有十萬,流動人口則高達20萬,再加上商圈和李村集的號召力,吸引如此多的人氣也就不奇怪了。有時,置身於李村,飄入耳朵里的東北話、朝鮮語、各類南方口音,讓我恍惚間分不清我到底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而大街小巷懸掛的用韓國文字製作的招牌,又讓人陡然產生走出國門的錯覺。令人擔憂的是,治安問題也隨即而來,李村發生的惡性案件這幾年已是屢見不鮮。繁榮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一樣,得到了什麼,肯定也會失去點兒什麼,得到的東西可以拋棄,失去的怕是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5、李滄的未來時代

按:根據李滄區十一五規劃,五年後,位於李村中部的休閑商務區、李村東部的青島市中央居住區都將初具規模,僅李村東部的常住人口就將達到20萬……

未來時代的影子,只有靠我的理性認識來加以描繪了。商圈如今是李村的根基,把商圈做強做大是李村未來的保障。總投資80億、能居住三十萬人的青島中央居住區今年就要在李村東部開工了,五年後,李村城區的規模又要成倍的擴張,人口也要幾何的增長,帶來了人氣,也就留住了李村的未來。在李村極度擴張的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成了發展的瓶頸。如今的李村城區最寬的路也不過四條車道,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李村堵車的問題便顯現出來,到如今已欲演欲烈,堵車幾十分鍾已成了家常便飯,基礎設施改善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未來李村的走向。而諸如環境問題、治安問題、文化設施配套等問題都將或多或少影響未來李村影子的模樣。

李村的影子已穿越了百年時空,雖然有了很大變化,但氣質上永遠沒有改變,就像一個成年人再怎麼打扮也改變不了他的氣質一樣,李村再如何打扮,那古樸的氣質也會保留。有人嫌棄這氣質太土,其實在這個越來越像流水線製造出來的世界,保留自己的特點,保留一份兒古樸,會是一種優勢,這種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體現出來。最後,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李村吧:人們悠然的在步行街閑逛、在裝修豪華的購物中心選購、在必勝客里大嚼皮薩餅,而距此二百米遠的李村大集的生意依舊紅火…

--------------------------------------------------------------------------------

9. 青島的歷史

青島是來一座歷史文化源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調登州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口,標志著青島市建制的開始。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修築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島山炮台遺址。
「一戰」結束後,1919年英、美、法等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將青島的主權和山東的權益一概交給日本,於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為紀念該運動,青島修建了五四廣場,該廣場現已成為了青島的新標志。
1922年12月,中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正式收回青島主權。抗戰勝利後,青島被國民黨政府接管並成為我國的海軍基地,現已建成為海軍博物館。

10. 青島市李滄區的名勝古跡

青島梅園 位於李滄區樓山鄉十梅庵村村東的山坡上,佔地700餘畝 ,擁有126個品種的梅花共計10000餘株。梅園與青島禽鳴園、十梅庵碑林融為一體。冬春之際,各色各樣暗香浮動的梅花、匯集全國書法名家手跡的碑林石刻與離鳴園的花鳥蟲魚相映成趣,吸引八方來客。199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第六屆中國梅花臘梅展覽會和老三屆梅花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及部分國家和地區的10餘家單位和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展覽會,遊客達到50餘萬人。 鄉村 滄口地區長期為青島市郊區,鄉村佔比重較大。解放初期屬四滄區,所轄村莊有:十梅庵、樓山後、坊子街、南嶺、大棗園、小棗園、東小庄、石溝、文昌閣、姜家西流庄、褚家西流庄、曉翁村、西大村、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閻家山、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小水清溝、大山、湖島、東廣場、小村莊、十三村、十四村、十五村等30個。1951年7月市區調整時,四滄區劃分為四方區、滄口區。滄口區所轄村莊有:曉翁村、姜家西流庄、褚家 西流庄、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等11個。後來幾經變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坊子街、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東小庄、閻家山、香里等15個村莊。上述各村,曾分屬西流庄、樓山兩個人民公社。樓山人民公社於1984年改為樓山鄉,所屬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坊子街、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員會。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生產大隊的農戶,1982年10月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1984年9月,成立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1990年又改稱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原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6個工貿公司,1990年又改稱企業總公司。 第一節 樓山鄉 地理位置 樓山鄉位於區境的最北端,是陸路出入青島市的咽喉地帶。東倚嶗山山麓,同嶗山區夏庄鎮、李村鎮接壤;西瀕膠州灣,與嶗山區紅島鎮隔海相望,南與板橋坊街道辦事處轄區相接,北同嶗山區流亭鎮毗鄰。全鄉總面積為11.93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東南部為丘陵山地,有圍子山、虎頭石、南尖口、鳳山、樓山等山巒。西北部地勢較平坦。境內有灣頭村河、樓山後北河、樓山後南河3條季節性河流。鄉境東南部土地、水利資源較為貧乏,適合發展採石、建材行業;西北部土壤疏鬆,地下水源極為豐富,適宜種植糧食、蔬菜作物,沿海灘塗盛產蛤蜊等貝類海產品。境域南部有樓山,樓山鄉由此而得名。鄉政府機關在小白幹路523號。 歷史沿革 樓山鄉轄區原有17個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初年,距今已有500餘年。在德國、日本侵佔青島以前,樓山地區隸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後,德國殖民當局將膠澳租借地劃為青島區和李村區,樓山地區隸屬李村區。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時,樓山地區南部諸村劃入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夏庄區。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樓山地區劃入仙家寨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樓山地區南部劃入滄平鄉歸屬四滄區;北部劃入海濱鄉歸屬夏庄區。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其鄉區由南海專署嶗山行政辦事處統一管轄,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南部諸村仍歸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嶗山辦事處一區。1951年7月青島市進行區劃調整,將郊區調整為9個區。1951年10月成立樓山區,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劃入流亭區外,其餘12個行政村歸屬樓山區。1956年1月,郊區改劃為27個鄉,實行農業合作化時,樓山地區各村分別劃入棗園鄉和雙埠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又全部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個行政村改為13個生產大隊。1961年10月嶗山縣成立後,將樓山後,坊子街、小棗園、東小庄、西南渠、東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8個生產大隊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歸滄口區領導。1962年5月,又將以上8個生產大隊仍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2年11月,經青島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樓山地區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西南渠、東南渠、灣頭、坊子街、樓山後、大棗園、小棗園、十梅庵、南嶺、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從仙家寨人民公社劃出,組成樓山後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5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樓山後人民公社劃入滄口區,但農業生產仍由嶗山縣管理。1978年轉為蔬菜專業生產後,全部歸滄口區領導。 1984年體制改革後樓山後人民公社改為樓山鄉人民政府,所屬13個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 機構設置 1991年底,鄉設有黨委、政府、紀律檢查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及鄉工會、共青團、婦聯、武裝部等機構。鄉黨委下設組織、宣傳、信訪等部門;鄉政府下設經委、財政、審計、民政、司法、土地、計劃生育、農機、農技等部門。區有關部門還設立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機構駐鄉。 人口土地 1991年全鄉總戶數1.02萬戶,總人口2.9萬人。 由於國家建設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到1991年底全鄉可耕地面積僅有2 000餘畝,糧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種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個村分別於1982年、1984年和1992年辦理了集體農轉非手續。至1992年非農業人口已佔全鄉總人口的55.8%。全鄉9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商業等多種經營。 文物古跡 鄉境內有文物古跡多處,現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遺址——古城頂和大棗園石牌坊。 商周遺址——古城頂 位於十梅庵村東,據考此處屬商周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處海防城堡,佔地約10畝。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頭、短劍、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還發現了夯土城堡的基礎和穴居洞室。 大棗園石牌坊 大棗園村中心大街矗立的兩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時飾物被毀,現僅保留主體)。據牌坊上刻字和大棗園村《王氏祖譜》載,該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為表彰「國師」王懿及其祖父、父親而立,建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屬村莊 坊子街村 位於樓山鄉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南臨鳳山,南接小棗園村,北鄰樓山後村和青島汽車製造廠。村莊佔地0.28平方公里,住戶460戶,人口1 500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小的村莊之一。 據該村《李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李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於、王、孫等姓陸續遷來,多以開坊子(小吃店)為生,故名坊子街。該村歷史上延續下來一集市,農歷逢四遇九為集日,俗稱棗園集。村東原有一自然小村——劉家台,解放後劃歸該村為一行政村。 該村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樓山後、小棗園、東小庄聯合成立一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坊子街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坊子街村至今。 該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南嶺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石山,南與嶗山區李村鎮石溝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與大棗園相鄰。村莊佔地面積0.35平方公里,住戶680戶,人口1 900人,均為漢族。 該村始建於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地處丘陵地帶,故名南嶺村。 該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南嶺生產大隊,1984年後改稱南嶺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餘畝,後土地被陸續徵用。從60年代初開始創辦一些副業項目,以採石、燒磚為主。改革開放後,由農業轉向工商業。至1991年全村企業11個,固定資產700餘萬元,年總收入1 800萬元,人均1 600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該村建有幼兒園、小學、醫療保健、液化氣站等設施,村民子女免費入學。1986年起,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1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 十梅庵村 位於樓山鄉東部,東臨圍子山,南臨虎頭石山,西南與大棗園村相接,北與灣頭村相鄰。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993戶,人口2 829人,均為漢族。 該村起源於明永樂初年,庄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有臧、張等姓也陸續遷來。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廟宇,門前種植十株梅花樹而得名。該廟於解放前戰亂中被毀,遺址在「四清」時被清除。 解放前,隸屬李村區、四滄區、夏庄區等。解放後,劃歸樓山區。1956年劃為棗園鄉。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十梅庵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十梅庵村。該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於土地多為山嶺薄地,貧瘠乾旱、產量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單純的農業經濟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從60年代起該村因地制宜,發展建材業,以採石、燒磚為主。至1991年,村辦企業已達30多個,固定資產1 000多萬元,年總收入4 300萬元,人均收入1 128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1989年開始發展外資企業。1988年和1989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分別授予花園式單位、文明衛生村稱號,1987年起,連續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198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樓山後村 位於樓山鄉中部,東與青島汽車製造廠相鄰,西靠四流北路,南與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義路。村莊佔地面積0.3平方公里,住戶1 156戶,人口3 650人,均為漢族。 樓山後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南臨樓山,故名「樓山後」。 樓山後村公益事業發展較快,建有醫療保健、幼兒園、液化氣站、體育場、公園等設施。1980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1989年開始均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灣頭村 位於樓山鄉東北部,東、北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西接東南渠村,南鄰十梅庵村,西與東南渠村相接。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1 025戶,人口3 069人,均為漢族。 據考,該村始建於1404年(明永樂二年),張、趙兩姓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有一天然大灣(池塘),故取名「灣頭」。原灣頭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欒家泊子,村東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許家庵子,合作化時劃歸灣頭村為一行政村。現欒家泊子與灣頭村連成片,許家庵子住房也陸續遷至灣頭村內。1956年灣頭村與東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灣頭生產大隊。現稱灣頭村。 西南渠村 位於樓山鄉北部,東臨小白幹路,南至遵義路,西靠青島鋼鐵總公司,北到青島人造板廠。村莊佔地面積0.27平方公里,住戶640戶,人口2 100人,均為漢族。 據考西南渠村始建於1410年(明永樂8年),相傳該村張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北處有一處土埠(現歸東南渠村),村名定為安家(甲)埠。後因戰亂,村民不堪騷擾和負擔,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將村名改為南渠(諧音「難去」)。1936年分為東、西南渠兩個村。 西南渠村在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東南渠、灣頭村合並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後人民公社,稱西南渠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西南渠村。 劉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接膠濟鐵路,西與徐家村相接,北臨瑞金路,南靠樓山火車站。村莊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243戶,人口3 716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大的村莊之一。 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即墨縣留村鎮東葛村遷至,時已有石氏居於西部,後又有徐氏遷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國初年建立村行政時分為三村,該村冠以劉家宋哥庄。合作化時曾與徐家村合為一個高級社。1958年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劃歸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為樓山後人民公社劉家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劉家村。 該村建有中共劉家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徐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連劉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島鋼絲繩廠,北至青島電站閥門廠。村莊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000戶,人口2 900人。 據該村《徐氏族譜》記載,清朝初年,徐氏從萊陽遷至。時已有劉、石兩姓居此,統稱宋哥庄。民國初年宋哥庄一分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時,曾與劉家村合並成立高級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兩村分別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該村稱徐家生產大隊。1962年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劃入新成立的樓山後人民公社,為徐家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改稱為徐家村。 該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大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頭石山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南與南嶺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靠樓山鄉政府。是樓山鄉較大村莊之一。村莊總面積0.7平方公里,住戶1 480戶,人口3 988人。多為王姓,漢族。 據該村《王氏族譜》記載,該村祖先王氏於明朝萬曆初年由青州府臨朐縣禮讓鄉寺泊社四甲棘村遷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後因此名陋俗,且本地當時多棗樹,遂將村名改為棗園村。後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遷至村西南處,至20世紀30年代,取名小棗園。原棗園村改名為「大棗園村」,沿用至今。 大棗園村王氏家族人丁興旺,繁衍較快,且崇尚科舉。清康熙年間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舉入仕。據《王氏世譜》載,王懿曾入翰林院,做過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師傅,故有「國師」之說,盛極一時。現大棗園村內尚存建於康熙24年(1685年)為表彰王懿祖孫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兩座(「文化大革命」時其飾物被毀,現保留主體)。近代書畫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棗園村人,青年時曾東渡日本留學,後因生活所迫回村務農,閑時潛心書畫,尤對山水畫造詣頗深,風格獨特,曾被編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 大棗園村解放前屬四滄區,1951年劃入樓山區,1956年以該村命名的棗園鄉為郊區27個大鄉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時稱大棗園生產大隊。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為大棗園村。 該村建有中共大棗園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總公司管理村辦工商企業。 大棗園村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餘畝,後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從60年代開始陸續辦起了一些小型工、副業項目。改革開放以後,該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工商企業,到1991年共創辦工業企業48個,商業網點34個,處全鄉領先地位。全村固定資產總額1 747萬元,年總收入5 870萬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大棗園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發展村民公益福利事業。建有醫療保健室、幼兒園、液化氣站等各1處。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0年被青島市、滄口區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小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與青島鹼廠宿舍相鄰,南接東小庄,北靠鳳山。村莊佔地0.18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750人。是樓山鄉最小的村。 東小庄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鄰興城路小學、青島造紙廠倉庫,西鄰原青島園藝六分廠,南靠青島泡花鹼廠,北接小棗園村。村莊佔地面積0.2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800人,是樓山鄉較小的村之一。 東小庄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村子周圍土地原歸即墨縣大族黃家所有,並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漸成村,取名小庄。民國時期,為與海西(陰島)的「小庄村」相區別,遂改為東小庄。 東小庄解放前作為鄉區歸四滄區管轄,日本侵佔青島時期曾在此設「卡子門」(封鎖線出入口)。解放後,劃入樓山區。合作化時曾和坊子街、樓山後、小棗園合並成立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東小庄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東小庄村。 東小庄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隨人口逐年增長和耕地逐步減少,從60年代開始興辦一些小型工、副業。改革開放以後,村辦企業發展較快。至1991年,村辦企業共5個,固定資產達123萬元,年總收入256萬元,人均收入800元。東小庄村建有幼兒園一處,從1986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 第二節 西流庄人民公社、滄口區第二工業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轄區域在青島解放初期屬四滄區,1951年7月劃歸滄口區。經過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1955年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8月,在原13個自然村形成的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滄口區紅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稱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屬滄口區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劃歸嶗山縣領導,居民生活供應、文教衛生仍歸滄口區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劃回滄口區統一領導。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屬嶗山縣李村人民公社領導的香里大隊、閻家山大隊先後劃歸滄口區西流庄人民公社領導。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農業戶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 1984年9月,公社體制改革後,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為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原生產大隊,先後更名為經濟公司、工貿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改名為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各分公司遂更名為企業總公司。1991年底,設局黨委、局機關、局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共青團、工會、婦聯、武裝部等組織。下設板橋坊、曉翁、鹽灘、水清溝、香里、閻家山等六個企業總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於滄口區東南部,東至小白幹路,與嶗山區的李村鎮毗鄰,西接滄口區四流中路一帶的工廠和居民區,南至水清溝南山,與四方區接壤,北至樓山,與樓山鄉相連。面積6.9平方公里。境內多丘陵,牛毛山和東南山是境內的兩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東南山河、板橋坊河均屬季節性河流,自東向西流入膠州灣。 經濟情況 1991年底,滄口區第二工業局所轄工業基層單位64個,工業產品品種51個。其中局直屬工業企業8個,工業總產值4 239萬元,利潤總額73萬元;村辦企業56個,工業總產值4 065萬元,利潤額443萬元。另有第三產業網點36個,營業額4 515萬元,利潤總額111.1萬元。

熱點內容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