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歷史文化
肇慶古稱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端州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肇慶」城名為其登基後親筆所賜,意為「開始帶來吉慶」。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土著文化、端硯文化、宋文華、龍母文化等等異彩紛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跡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端名郡肇慶宋城牆
位於城區內,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政和三年(1113年)擴建為外皮磚砌,內位夯土,高6.5~10米,寬8~18米,周長2800米,現城牆保存完好。「宋城攬古」為肇慶八景之一。
❷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❸ 肇慶有什麼風俗習慣
肇慶的風俗習慣有很多,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爆龍、財神誕、佛爺誕、炸獅子、搶炮會、包公誕、聖妃誕、天後誕、龍母誕、歌圩燕子節、河燈節、舞火龍和祭孔大典。
❹ 有關肇慶的資料
肇慶簡介
有「西江明珠」之稱的肇慶市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居西江中游,北回歸線橫貫其境。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為215C。系著名的歷史文化、風景旅遊名城。
肇慶古稱端州,宋朝重和元年,改稱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唐代文學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葉挺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肇慶留下足跡。全市有歷史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物景點300多處。
星湖風景區(七星岩和鼎湖山)風光自古聞名遐邇。星湖水面達530公頃,七座挺拔的岩峰,狀如天上北斗七星。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處處是景,景景皆奇。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以佛教文化為主線建成的大型「東方禪林」已對外開放,為七星岩增添了新的景區。鼎湖山雄居廣東四大名山之首,乃北回歸線上的明珠,「活的自然博物館」,集風景旅遊、科學研究、宗教朝聖於一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這里設有「人和生物圈」生態定點科研站。「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的慶雲寺掩映於亞熱帶雨林之中,每年吸引大批遊客。
在端州城區,保存著以宋朝城牆、披雲樓、梅庵、閱江樓、崇禧塔、麗譙樓等為重點的文物古跡,使肇慶成為歷史悠久面充滿著濃厚文化氛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以環市公路為連線,鼎湖硯洲的包公祠、四會的貞山、懷集的燕岩、封開的龍山景區、德慶的悅城龍母祖廟等景區組成一個旅遊網路,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每年接待中外遊客超過500萬人次。
肇慶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坐落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肇慶早在14萬年前便已有人類活動。自古以來,這里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結合點,歷來都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徽宗趙佶和包公也曾到過這里;到了近代,這里又成為兩廣總督府駐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裏手書「眾生平等,一切有情」八個大字。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肇慶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自然景觀,城區有一江浩盪、兩湖映碧、三峽爭險、四塔擎天、五樓斗麗、六崗七岩八洞,相映爭輝。城外,德慶縣的悅城龍母廟、封開縣的龍山、懷集縣的燕岩、廣寧縣的竹海大觀、四會市的貞山、鼎湖區的硯洲、九龍湖,肇慶瑰麗的自然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肇慶的豐富物產更是讓來肇慶旅遊的人,不僅可以大飽眼福,還可以滿載而歸!
❺ 請問肇慶市的一些介紹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駐端州區城中路49號。
肇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置高要,隋稱端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親賜御書,將端州改為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肇慶人文薈萃,古跡林立。梅庵、宋城牆、七星岩摩岩石刻、悅城龍母祖廟、德慶學宮等數十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佛教禪宗六祖惠能、李邕、包拯、湯顯祖、利瑪竇、孫中山、葉挺等中外名人的足跡交相輝映,撰寫了肇慶文風流遠的璀璨詩篇。
肇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城區的七星岩,湖山一體、波光岩影,兼有陽朔之山、桂林之水形勝,美不勝收,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巒競秀,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鳥語花香,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和生物圈」生態定位研究站。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岩等景點次遞展開,構成了千里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
肇慶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肇慶東鄰穗、深、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背靠祖國大西南,是經濟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1線、324線,三茂鐵路(廣州至湛江)貫穿全境;西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初步形成了陸路、水路、鐵路協調互補、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體系。
肇慶物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擁有豐富的土地、農林資源和水力資源,而且擁有黃金、玉石等50多種礦產資源,被譽為廣東的「黃金之鄉」、「中國硯都」。
肇慶民風淳樸,文明法治蔚然成風。在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過程中,肇慶人形成了「開放兼容、務實進取」的現代肇慶人精神,愛國愛鄉、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營造了文明法治、和諧安康的社會氛圍。
天有厚贈,人當勉力。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肇慶市已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體制基礎和環境基礎:國民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力度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十項民心工程」順利實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教興市戰略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上新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政府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轉變機關作風效果明顯。在新的時期,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肇慶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肇慶為目標,謀全局、促發展、重為民、抓落實,努力將肇慶建設成為花園式、生態型、現代化大城市。
❻ 肇慶有無什麼特色文化
歷史文化:宋城牆、閱江樓、梅庵、悅城龍母祖廟、七星岩摩崖石刻群等。
語言文化:肇慶是粵語和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
風景旅遊:七星岩旅遊風景區、仙女湖旅遊風景區、鼎湖山旅遊風景區。其中七星岩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而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人文建築:星湖牌坊音樂噴泉,奇幻多變,精彩紛呈。
商業文化:市中心廣百、好世界、大潤發、沃爾瑪四大商場組成一個密集的商業圈。
飲食文化:裹蒸是肇慶的特產食物,正宗裹蒸色香味俱全,採用糯米、綠豆、肥豬肉等原材料,以冬葉包制,呈四角山包形狀,講究葉綠、米粘、豆軟、肉香,另需配有上等芝麻,才算是肇慶正宗的裹蒸,等閑不易吃得到的。
❼ 肇慶民俗有哪些..肇慶的歷史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肇慶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民俗,且具有其獨特的歷史個性。比如,肇慶的醒獅、古法造紙、客家山歌對唱、客家婚俗、疍家婚俗等等這些具有肇慶特色的嶺南民俗.具體介紹可看 http://www.ctsgz.cn/tpl/index/display_article_detail_web.do?bh=20071029144201肇慶的歷史文化可看:肇慶市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報告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54467/54468/54471/3823037.html
❽ 肇慶市歷史
歷史古跡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❾ 肇慶簡介,最好詳細D``急用!!!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先。三國時的士燮一家及南朝至隋唐時期的瀧州陳氏,不但是一方豪族,而且頗有學識。他們在西江一帶的活動,對促進肇慶古代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州(今封開縣)人莫宣卿高中狀元,時年17周歲,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 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文人駐足詠嘆。僅唐代就有15位宰相來過肇慶。唐代的李邕、李紳、沈亻全期、宋之問,宋代的包拯、郭祥正、鄭敦義、黃公度,明代的陳獻章、俞大猷、湯顯祖、王泮,清代的王夫之、屈大均、陳恭尹、翁方綱、袁枚、阮元、張之洞、景日珍、林召棠等,都曾在肇慶興利除弊,為為老百姓辦好事。文人學者們或開設學堂,傳播文化知識;或以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精彩的詩文,尤其是李邕,以《端州石室記》一文,使端州譽滿長安。這些人的活動,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肇慶是我國佛教傳播重地之一。唐代禪宗六祖惠能,開創了禪宗南派,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中國思想史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惠能弟子、唐代佛教學者石頭和尚陳希遷(高要人),所著《參同契》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誦經典。他的肉身至今還供奉在日本橫濱總持寺。 端州與海外文化交往始於唐代。日本留學僧榮睿因與鑒真五次東渡未果,於天寶七年(公元748年)輾轉來到端州,染病圓於龍興寺。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鑒真終於按榮睿遺願東渡日本成功,傳授中國佛教、醫學和文化藝術。1963年鑒真和尚圓寂1200周年,在鼎湖山建立榮睿紀念碑,日本友好代表團專程來參加落成典禮。 深厚的文化基礎,有賴於源遠流長的教育傳統。宋代開始在西江興辦官學。西江各縣大部分學宮,均始建於宋。包拯興建的星岩學院,是嶺南最早的書院之一。明萬曆年間創辦的端溪書院,至清初發展成為嶺南學術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學派鼻祖全祖望,以及何夢瑤、馮敏昌、馬俊良、謝蘭生、林召棠、蘇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紹年、傅維森等全國知名的學者也曾在該書院掌教。清代肇慶除了端溪書院外,還有星岩書院、三都書院、培風書院等20多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康有為的學生陳煥章在今鼎湖區硯洲創立穎川兩等學堂,為兩廣近代學堂之較早者。此後的肇慶府中學堂、廣羅肇工藝學堂等,培養了不少傑出人士,著名社會活動家譚平山就畢業於廣羅肇工藝學堂。民國年間成立的賓興局,贊助本地子弟出洋留學,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吳大任、經濟學家吳大業,就是出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❿ 提供一些關於肇慶的風土人情的資料
懷集落花燈節 ---東部山區奇特民俗
元宵節過後,熱鬧的春節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落下帷幕。但在懷集東部的鳳崗、洽水、甘灑等山區鎮,人們過了正月二十落花燈節,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到了正月二十那天,吊燈的主人和初二上花燈時一樣,拿著煮熟了的全雞、豬肉、齋菜、香燭和鞭炮,喜氣洋洋地來到祖堂酬謝祖先。這時,祖堂內燭光明亮、香煙纏繞,炮竹聲彼起此落,震耳欲聾。一家有喜,四鄰同慶,鄰居們也拿著雞、肉拜祖先,爆竹聲陸續不斷,將新春又推向高潮。
六月六歌圩
從前,懷集橋頭鎮有趕廟會的習俗。一到農歷六月六,村村寨寨的人都來到岩西立琴,有的在河灘上搭棚唱大戲,有的在河畔擺賣,有的在石崖上捕燕窩,有的在石筍旁對歌......如今的燕岩六月六歌圩,大概源於此。
龍母誕
悅城龍母誕,時間:每年農歷五月初八
德慶悅城龍母祖廟(舊稱孝通廟)是為紀念龍母而建的,傳說在周秦時,在悅城河邊住著一位聰明賢惠的姑娘,她能耕善織,能漁能牧,能預知禍福、醫治百病。她養育了五位龍子。行雲播雨、保境安民。被當地百姓尊稱為龍母。每年農歷五月初八為龍母誕的正誕,誕期從農歷五月初一日至五月初九日止,氣氛熱烈。誕期一開始,來自廣東、廣西、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帶的進香東船便紛紛駛至,爭相泊岸。一連數日,龍母廟香煙繚繞、炮竹聲聲,進香祈禱者多達數十萬人之眾。
星湖金秋歡樂節
「星湖金秋」歡樂節是肇慶市兩年一次的大型文化活動。歡樂節把傳統的民間藝術和現代藝術、舞台藝術和廣場藝術、動態藝術和靜枋藝術、專業藝術和群眾藝術、本地藝術和外地藝術、表演藝術和游樂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形成一個項目多、檔次高、表演方法新、群眾喜聞樂見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以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歡樂節以各種藝術形式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融娛樂性、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
歡樂節的表演項目主要有:專業、業余文藝演出和獅子、武術、雜技表演;交誼舞、時裝表演;歌舞和健身表演;花燈、燈飾展、燈謎;少兒書畫大賽等。
四會柑桔節
四會柑桔節,時間:每年的金秋時節
四會市是有名的桔子之鄉,有著悠久的柑桔種植歷史。據史料記載,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四會就開始較大面積栽培柑桔,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稱四會為"凍柑"。由於四會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土產和柑農豐富的栽培經驗,四會柑桔以其皮薄、清甜爽口、味鮮無渣特點而聞名海內外。從明朝開始,四會每年都要選送最好的柑桔進貢朝廷,故稱"貢柑"。明末清初,綏江河畔的鄉村大面積種植柑桔。時至今日,柑桔種植業更是成為四會的一大產業,柑桔品種達三十多個,四會真正成為了柑桔王國,在廣海北線、四連線公路兩旁也形成了大規模的柑桔集貿市場。每年的金秋時節,四會市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柑桔節,以柑桔為媒,舉行大型的商貿洽談和文化藝術表演活動,吸引四方賓客,前來品嘗柑桔,洽談生意。
燕子節
懷集燕岩燕子節,時間:每年農歷六月初六
懷集縣距肇慶城區185公里。橋頭鎮位於懷集縣城西南部,距縣城約40餘公里。橋頭一帶屬喀斯特地貌,四周岩洞遍布,溪流縱橫,田園風光秀麗。距橋頭鎮一公里處,有一巨穴名稱"燕岩"。燕岩者,燕子寄居之洞府也。燕岩洞高約66米,寬約40米至9米,洞口面向東南,有一小河由南往北,趟洞而過。流經洞內河長約660米,洞內石筍、石幔、石乳,千姿百態。每年的農歷六月六系橋頭鎮的廟會日,系游岩佳節盛日。
浴佛節
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的鼎湖山慶雲寺,其浴佛節定於農歷四月八日,和我國漢地佛教浴佛節的時間相同。是日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張彩,然後聚集在大雄寶殿內舉行誦經法會(又叫灌佛會)。誦經法會開始,先由佛教徒誦經,接著由大師捧出釋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釋迦牟降生時有雙龍分別吐溫水和涼水為之沐浴的故事,仿龍吐水為小玉佛沐浴,並用預先以各種名香浸得之香水為小玉佛灌頂。禮畢,佛教徒便用剩餘的香水澆灌各種花卉。浴佛節前一兩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前來,他們等待著四月這一吉日參謁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結善果。
肇慶特產
燕岩的金絲燕窩
懷集二寶:金絲燕和金絲窩
肇慶「三奇、八寶」與肇慶土特產
沙浦:廣東最大肇實集散地
端溪石美涌紫雲
名人與四會沙糖桔
竹雕走進肇慶工藝市場
【星岩蛋花】 【肇慶草席】
四會柑香飄四海
鼎湖舉行特產行業協會儀式
肇慶那聞名於世珍寶--端硯 產量極少的文鯉和麥溪鯉
放養於溪邊竹林下的封開杏花雞
名山名茶:鼎湖山茶餅
懷集燕窩和金絲燕窩酒
柑中之珍品:德慶貢柑
肇慶蓮藕和糖蓮藕
鼎湖山的特產--紫背天葵
土特產品:何首烏
四大南葯之一:德慶巴戟
難得的滋補佳品:肇實 四大名硯之首-端硯
傳統食品:肇慶裹蒸
肇慶七星岩獨有蜂蜜
七星劍花和七星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