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漢舒歷史

漢舒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1:33:09

①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 ),記載了( )的歷史

《漢書》是東漢時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由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起自漢高祖劉邦,止於平帝、王莽,寫了西漢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班固的父親班彪,繼《史記》之後,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繼承父業,完成《漢書》一百卷。班固死時,《漢書》的八表和《天文志》還沒有完成,後來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補寫。 《漢書》大體上沿襲《史記》的體例,只是把《史記》的世家並入列傳,改書為志,共分紀、表、志、傳四類。《漢書》十志的規模比《史記》的八書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藝文》四志,是《史記》沒有的。 《漢書》吸取過去許多歷史著作的長處,有《史記》、《後傳》作基礎,所以它的敘述「文瞻而事詳」,周密而有條理。但班固依附於外戚竇憲,熱衷於功名利祿,所以在《漢書》里,他歌頌權勢集團,迎合統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記》某些方面的成就。 ------------------------------ 《漢書》,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班固(32—92),本卷丁編別有傳。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班固於志書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顯示其博學貫通的特點。如《百官公卿表》是現存最早的秦漢官制大綱,雖事略不詳,但極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藝文》、《食貨》五志,獨具匠心,是探討秦漢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氣象和生物變異、先秦秦漢典籍源流、財政經濟狀況的必讀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對漢武帝以後的歷史,班固除參據班彪所著《史記後傳》外,也利用了劉向、劉歆、揚雄、馮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紀》徑用劉向《高祖頌》,《藝文志》脫胎於劉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襲用揚雄補作的《封禪書》,《張湯傳贊》則引用了馮商的案語。內容豐富,敘事極具條理。《王莽傳》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對照《東觀漢記》和《後漢書》有意無意地美化劉秀貶斥王莽的情況,《漢書》此傳,客觀翔實,愈發顯得可貴。 班固深受正統儒學的熏陶,恪守封建禮教的規范,又崇信天命圖讖,不能像司馬遷那樣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諱。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書的傳統影響,因而不敢輕改《史記》已著的史實,並能曲折地反映西漢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為,是閱讀中必須留意的。 《漢書》多古字古訓,較為難讀。為此作注者甚多。據《漢書》注中引延篤說推測,延篤在撰《史記音義》時,同時撰有《漢書音義》。而現確知最早的《漢書》注,當推應劭、服虔兩家。他們所作《漢書音義》雖均亡佚,但在唐顏師古注中頗多徵引,可略窺其概。顏師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漢書決疑》為基礎,集東漢以來二十三家之說,總為《漢書》注,較為精核,成為歷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漢書》諸本,均採用顏注。 有關《漢書》的重要考訂之作,有如下數種: 清王念孫《讀漢書雜志》,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 清錢大昭《漢書辨疑》, 清朱一新《漢書管見》, 清沈家本《漢書瑣言》, 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 近人陳直《漢書新證》。 王、周之作,長於音訓文義。二沈、錢、朱諸氏精於考證。楊樹達之訓詁校勘也頗有可取。惟陳直別開生面,系統利用居延和敦煌漢簡、漢碑、秦漢銅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漢印璽、封泥和瓦當等文字,以作新證,多所發明。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伏疏證,尤為精當。 此外,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是研究漢代經濟的重要參考書。岑仲勉的《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則是研討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讀書。 清末王先謙集六十七家考訂之作的精華,撰《漢書補注》。其個人發明雖不多,但綜合抉擇能力極強,成就斐然,至今無可替代,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其缺點是對錢大昭、周壽昌諸人之精說,採摭均有未備。 所以清代學者的考訂之書仍不可輕廢,而近現代學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視。 清人有關《漢書》表志的校補之作甚多,成就亦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二書中。其中夏燮《校書八表》、梁玉繩《人表考》、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校》、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最為重要。 《漢書》版本,可看中華書局點校本,也應參考百衲本。 工具書首推黃福鑾《漢書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所編《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魏連科《漢書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漢會要》七十卷,取資《史》、《漢》,將西漢典章制度的有關資料,分隸於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門凡三百六十七事。雖便於翻檢,但取材狹隘,重要資料仍有遺漏,引文節略過甚,時有錯誤,使用時皆當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② 《漢書》的歷史地位如何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 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 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 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 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 」,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③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什麼書記載了什麼歷史

1、《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3、《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4、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④ 漢書和史記的區別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而《漢書》則是班固所著。《史記》和《漢書》無論在歷史觀點、語言風格或體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1)司馬遷作《史記》,雖以孔子作《春秋》自許,但他卻不贊成《春秋》的「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對於帝王貴族的罪惡,都能據實的揭露出來。他又不以成敗論人,如把陳涉列入「世家」、項羽列入「本紀」,給予他們很高的歷史地位。《漢書》是受詔而作的官書,其立場是為封建王朝服務,所以沒有《史記》那樣強烈的批判精神。(2)《史記》在語言運用上,大量吸取民間口語、諺語和歌謠,具有通俗流暢、淺易近人的特徵。而《漢書》的作者班固是東漢著名的賦家,重鋪排,尚藻飾,並多用駢偶句法。史家范曄所說的「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正指出《史記》和《漢書》不同的風格。(3)《史記》參考各種史料文獻,貫通和總結自有史以來至漢武帝為止數千年的歷史,運用「本紀」、「世家」、「表」、「書」和「列傳」五種體例組織配合起來,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漢書》是斷代史,只記載西漢一代史事,其體例多繼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並入「列傳」。《漢書》雖不及《史記》規模宏偉,但由於時代只有二百餘年,加以有《史記》作參考,故所記史事較為詳盡。

⑤ 漢書記載的歷史時期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⑥ 《漢書》記載了哪些歷史資料

《漢書》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史籍。班固曾任蘭台令史,負責掌管皇家圖籍,典校秘書,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資料;又加上編寫《漢書》有《史記》、《後傳》作為主要依據,因此,使《漢書》保存的歷史資料比較豐富。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記載,雖然《漢書》基本上移用了《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一,移用時也常常增補新的內容。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晁錯傳》補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賢良策」,《路溫舒傳》增收了「尚德緩刑疏」,《鄒陽傳》增補了「諷諫吳王濞邪謀書」,《公孫弘傳》補人了「賢良策」等,在不少人物的傳記中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漢書》還在《史記》之外新立了一些篇目,僅紀傳部分就增加了《惠帝紀》和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李陵、蘇武等傳。至於漢武帝中期以後的西漢歷史,班固在《後傳》的基礎上,博採其他書籍,斟酌去取,綴集成篇。就保存西漢歷史資料來說,現存的史籍以《漢書》最稱完備。

⑦ "漢書"記載歷史事件的真實可信是多少

基本都可信,但是它在文學性和人民性上不如史記,漢書開始,二十四史徹底成了魯迅先生所批判的帝王家譜。

⑧ 《漢書》是什麼朝代什麼人寫的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後又由唐朝顏師古釋注。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建武三十年(54年),其父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建初中基本修成。

⑨ 歷史《漢書》是不是史學著作

歷史《漢書》是史學著作。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⑩ 漢書屬於哪一類歷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熱點內容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