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高中物理
物理學中的美,它不像藝術中用顏色、技法、造型等手段來表現美,而物理學中的美是通過迷人的現象,完整的理論,巧妙的構思方法,簡潔的方程形式等,給人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從意念中體會到物理中的美。所謂物理,是指事物的道理、規律。古文中的「格物」,主要指物理。宇宙中,萬物皆有規律,而人類現階段發現自然界的規律是及其有限的,自然界中還有大量規律人類還未發現。當自然界的規律還未被發現以前,人們認為它是高深莫測的,但人類一旦掌握了它,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它來為人類造福,比如:牛頓的三大定律,特別是牛頓第二定律,牛頓把力、質量、加速度這三者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物用一個最簡單的數學表達式F=ma 表示出自然界的復雜規律,我們無不為這個公式感到驚嘆,驚嘆它的簡單美,驚嘆它揭示事物的聯系之精妙。再如:法拉第經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1831年的秋天終於利用磁場產生了感應電流,並得出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及規律,在此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發電機、變壓器、電磁爐、磁懸浮列車等,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使人類從蒸汽時代走進了電氣化時代。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 E=mc2 揭示了原子分裂的奧秘,為人類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論依據,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物理學研究的既深奧又簡單的規律,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深深的吸引著人們,大自然留給人類的趣味不斷地激勵人們對它進行研究,這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美,也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的趣味。
㈡ 有一道高一物理趣味題,誰會
老鼠第一次從A運動到B時用去的時間=1.2m/(0.3+0.1)=3s 這時被污染是B點左側0.9m的部分,老鼠開始回A,第一次回到A時用時=1.2m/(0.3-0.1)=6s 這時被污染的是上方的AB段及下方B點左側0.6m的部分,老鼠又去B了,第二次到達B時經過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時3s ,被污染的變成上下都是B點左側0.9m處,老鼠開始回A,距最後需污染的傳送帶上哪一點1.5m 相對於帶的速度為0.3 故又經過5s完全污染傳送帶。
用時:3s+6s+3s+5s=17s
。老鼠一個來回只有在,退回來時才會在沒有油污的傳送帶上沾油污。(第一次除外)。第一次沾了1.5m第二次以後都,沾0.3。2.4m的傳送帶需要第一次和外加3次才能完成。也就是4個9秒
㈢ 有沒有可以趣味學高中物理得軟體
你搜一下,nb物理實驗室,正版要錢的,我不是打廣告,所以沒給鏈接,你自己搜一樣的。
㈣ 一道簡單的高中趣味物理
解此題的關鍵是怎樣將兔子撞樹的過程轉化為物理情景
兔子在撞樹過程中在彈力的作用下回速度由 v 減為 0 ,兔答子撞死彈力至少為F彈=Mg
兔子撞樹過程中沖量 I=F彈t ,由動量定理 I=mv2- mv1 =Mv
則 v= F彈 t / M= Mg t / M= g t =9.8*0.2=1.96 m/s (g 取9.8)(g取10時v=2 m/s)
㈤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趣味性
聯系實際,主要是聯系自然現象和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及現代科技。要在物理教學中努力滲透和體現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教育思想,讓學生充分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讓他們既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探索科學的興趣與能力,又能清楚地認識其對人類和社會生活的危害,自覺地樹立環保意識。[1]換句話說,要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學生感到物理對他們有用,懂得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實用價值和社會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展現出物理世界的無窮魅力,引導學生思維向深處延伸,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從而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他們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理性與科學思維,提高人文素質,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夠形成關於科學技術與人類福利、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
物理學與自然現象密不可分,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自然現象,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物理現象充滿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學習物理,應該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良好習慣。如講光的折射時解釋「三日同輝」:2002年某日清晨,遼寧葫蘆島市上班的人們在東方的天空中發現「三個太陽」,一大二小,小太陽輪廓不很清晰,持續40分鍾消失。實際這是太陽在大氣中玩的「把戲」,是太陽通過折射的光線在人們眼中產生的虛像。學生對這些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知識很感興趣,急欲要探求其中的奧妙,會很快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
結合教材內容,介紹與個人、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了解物理學能為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服務。如講靜電可介紹雷雨時不要在大樹下避雨,不用有金屬傘尖的傘,不用手機等防雷擊的措施,尤其是說明太陽能熱水器室外天線必須接地,因為它安裝的高度大於該建築物的最高避雷針,若不接地,一旦遭雷擊,雷電流將通過熱水器的管道、電源線、信號線直接進入用戶室內。學生從中體會到物理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大。另外,還可從一些古典詩詞中引入或理解物理學一些概念,或利用物理知識欣賞中國古典詩詞,這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已有教師對此做了有益的嘗試。[2]
結合教材內容,介紹與工農業生產、軍事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如講靜電屏蔽和並聯電阻時介紹坦克為什麼不怕高壓電網的兩種原因;講紅外線時簡介透視相機;講能量守恆定律時介紹英國的發明家發明的步行鞋發電裝置:將一種微型發電機安裝在經過加工的普通鞋底中,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機械能就轉化為電能,這些電能足以為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充電。如此等等,學生對這些知識不僅感興趣,而且能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配合教材的閱讀材料介紹課外科技普及讀物,介紹新型電池、室溫超導體、光纖通信、激光、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國際、國內最新科技成果及其未來發展趨勢,使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促進學生為未來發奮學習,鼓勵他們「奇思異想」。如講物態時可簡介固體內存在「流動的液體」;講人造衛星介紹「惠更斯」探測器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時發回的照片所展示的神秘河道,並介紹我國的 「神舟七號」飛船將進行太空行走、交互對接等實驗;講磁場時可介紹未來的地球磁場可能會反轉,到時太陽粒子風暴將猛擊地球大氣層,對地球氣候和人類命運產生毀滅性的影響;講電磁波時可提到能烤焦敵人的微波武器,並介紹國外生物工程專家設想用「充電式」和「磁化式」將知識「拷貝」到大腦中去等等。
2.2多做實驗和多開展課外活動
實驗有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小游戲、科技小製作等等,要多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變為學生實驗,給學生更多的動手動腦的機會,讓他們在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外活動小組有攝影小組、無線電小組、家電小組、航模小組等等。要用實驗和活動不斷構建學習物理的最佳情境,將其作為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主要途徑,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形象直觀地展示物理現象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加深和拓寬所學物理知識,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其獨立鑽研和創造精神,提高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2.1 演示
做演示實驗時,教師應想方設法自製教具、改造實驗,並盡可能多地把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實驗,為學生提供參與動手的好機會,讓學生輪流到講台上邊講、邊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例如講圓周運動、向心力時,把一個裝有乒乓球的罐頭瓶倒扣在講台上,要求學生手拿倒置的瓶子且瓶口不能用任何東西擋住,連同瓶內的乒乓球一起運到教室後面去(提示學生抓住瓶子在桌面上做勻速繞圈運動,帶動瓶內的乒乓球沿著瓶子內壁作旋轉,然後移動瓶子)。學生踴躍演示,對向心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2.2 實驗
教學生經常做一些很能說明問題的小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磁場時教學生把吸力較強的磁鐵放入水壺內燒水,一周左右壺內的水垢甚至熱水瓶內的水垢就會自動脫落;講完氣態方程、克拉珀龍方程後,叫學生准備一隻酒瓶、一隻沒有吹起來的氣球、一個臉盆、熱水、一根細線,然後把氣球放進酒瓶里,要求不用嘴將氣球吹起來(提示學生把氣球的嘴子套在瓶口上,把瓶子放進熱水盆即可)。這些小實驗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去研究問題,獲取活的物理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也培養了創造性思維。
2.2.3 小游戲
通過一些學生親身經歷過的簡單易行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物理概念,這不僅對掌握物理知識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對知識的接納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如講完力的合成、平衡後,叫兩個學生與一塊磚「拔河」。即用短繩子把磚頭系好,再把磚頭系在一根兩米長的粗繩子中點,一人拉住粗繩子一頭,把粗繩子拉直扯平算學生獲勝,但結果是磚頭獲勝。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加深了對「兩分力夾角越大,合力越小」的理解。
2.2.4科技小製作
對一些科技小製作,要求學生動手製作,親自實踐,並組織小製作展評,頒發獎品,以鼓勵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創造性能力。如講完動量守恆定律、反沖運動後,可教他們做一個「噴氣船」:先在空鐵筒(或圓罐頭盒)裡面裝一些水,注意水量不超過鐵筒容量的三分之一;再把鐵筒用一個蓋或是別的東西堵死,不讓裡面的水流出來,然後再在蓋上鑽一個小眼,用鐵絲把鐵筒固定在金屬小鐵盒(扁罐頭盒、金屬肥皂盒均可)上;在鐵筒下面放二三節蠟燭,點著蠟燭以後,鐵筒里的水過一會兒就會燒開,把「噴氣船」放進水裡,當蒸汽從鐵筒的小眼裡噴出來時,就會推動小鐵盒向另一個方向前進。通過這些小製作,學生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2.2.5攝影活動
給學生介紹一些光學成像原理和照相的基本技術,組織學生開展攝影活動,其興趣會很高,拍出的照片質量也會不錯。這樣既掌握了相關理論,又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學會了一項技能。
2.3以「疑」引趣。
用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講課要不斷啟發、點撥和誘導,激發他們為解開疑點而積極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在參與中學習,學習中參與,勤思苦練,憑智慧收集知識信息,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樣越學越會學,越學越愛學。
2.3.1 課前提問
上課前可首先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石激起千層浪」。利用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教師從設置的情境中引出新問題並導入新課。情境的創設可多種多樣,可以在復習已學知識中誘發新問題,或從司空見慣而又未被引起重視的物理現象中發現新問題,如講磁場前問學生:為什麼信鴿能從千里之外飛回自己的窩里?如講動量前可問學生:傳個排球給你,你敢接,一個速度很大的大鐵球向你丟來,你為什麼不敢接?創設情境要突出趣味性,別具一格的創意能一下扣住學生的心弦而進入角色;提出問題要注重啟發性,要啟發學生自己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導出課題;情節設計還應符合科學性,既要使內容哲理准確,又要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去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一節課的講授不可能求全,在結束課前提問,有意留下餘味,讓學生自己去「品嘗」,可促使學生課後自己獨立思考探索。如講完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後,要求學生自己去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適合這些定律。
2.3.2 課堂討論
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動腦動口,質疑辨疑,教師捕捉反饋信息及時點撥,適時啟發,循循善誘,把握討論的熱點,掃除認識過程的障礙。如講動量守恆定律時問學生節日禮花在大爆炸瞬間為什麼是球形?講向心力時提問:生活中為什麼很少見到凹橋,怎樣過生銹的鐵索橋(慢慢地走),怎樣過不結實的石拱橋(快快地跑)?講力的合成時問做引體向上為什麼老師要求兩臂與肩同寬?這樣的問題個別平時上課注意力渙散的學生也很可能不甘示弱,不再坐冷板凳,會爭先恐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就使他們能發現自己學好物理的潛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也解決了疑難問題。
㈥ 物理趣味題(高一)
1.這人要是掉在地面上,就與地面保持相對靜止了。
因此是沒有加速度的。從飛機上掉下來的加速度是地球加速度。
2.把竹稈丟在地面上就可以與地面保持相對靜止。
㈦ 那位能介紹一些與高中物理有關的趣味型東西啊
明人:
牛頓等人的故事! 小時的最好~
一些趣味理論:相對論,(不講重點,講神奇點引起學生興趣。即一些謬論:如你不可能從學校到你家,因為要過無數個中點。(知到這些嗎?)
在講這些時引出牛頓定理,
加速度等~
㈧ 趣味物理題!!
線提冰塊小實驗(不同溶液不同凝固點的原理)
用一根線不必打結,手不碰冰塊就能把它提起來。
把線浸入水中的一頭,然後把這頭放在冰塊(不要太大)上;
把鹽沿著線的這一頭撒在冰面上。等大約30秒;
提線(不要太快),冰塊就被吊起來了。
㈨ 有哪些笑話或趣味只要具備了高中物理知識就能聽懂
只有高中知識才能聽懂的笑話:小姐姐,小姐姐,你長得好mg啊;你慢一點,你追我的加速度,能不能不要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