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歷史
1. 尉氏縣是哪個市的
尉氏縣是開封市的。
尉氏縣位於豫東平原,東鄰通許、扶溝縣,南與鄢陵、長葛縣接壤,西與新鄭縣交界,北與開封縣、中牟縣相連。南北長40.77公里,東西寬43.76公里,總面積約1307.7平方公里。尉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於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縣,境內文物古跡眾多。
(1)尉氏縣歷史擴展閱讀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是我國著名的八朝古都,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
截止到2019年5月底,開封轄杞縣、通許縣、尉氏縣、蘭考縣、祥符區、龍亭區、順河回族區、鼓樓區、禹王台區和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共4縣6區,其中蘭考縣系省直管縣。全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人,共有91個鄉鎮(場)、27個街道辦事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尉氏縣
參考資料來源:開封市人民政府—開封概覽
2. 尉氏縣崗李鄉霍庄村西小古城歷史
秦始皇置。
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縣,屬潁川郡,治所在今新鄭市龍王鄉。秦屬潁川郡。西漢屬河南郡。東漢改作菀陵縣。晉泰始二年(266),新鄭縣並入,屬滎陽郡。東魏屬廣武郡。隋初屬鄭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其西境復置新鄭縣,大業年間(605~618)並入新鄭縣。後到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治所移至山氏城(今河南省尉氏縣南,貞觀元年(627)又廢。
3. 河南尉氏縣從古到今有什麼名人
尉 繚 戰國時期,開封尉氏人,鬼穀子的門生,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著有兵書《尉繚子》。他曾獻計秦始皇「捐金反間諸侯」,助秦統一天下。
蔡 邕 東漢末年,尉氏蔡庄人,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通天文、數術,以焦尾琴知名於世,工書法尤擅八分書,創「飛白書」;與楊賜等審定《六經》;著有《述行賦》、《郭有道碑》、《九嶷山碑》等詩、賦碑銘,書記四百餘篇。
蔡文姬 東漢末期三國初期,尉氏蔡庄人,蔡邕之女,善鼓琴,精音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等。
阮 瑀 東漢末年,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文學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與陳琳齊名,擅長書檄等文體的寫作,代表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等。
阮 籍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名士,字嗣宗,阮瑀之子,為當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人物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權貴,與嵇康齊名。其代表有散文《大人先生傳》,八十二首《詠懷詩》等。
阮 咸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阮籍之侄,阮瑀之孫,「竹林七賢」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禮法,精通音律,擅長古琴製作及音律研究。至今以其姓命名的古琴「大阮」、「小阮」到今天還一直使用。
高僧神秀 唐朝武則天時期高僧,尉氏張市沙門人,我國佛教禪宗北宗創始人。他的詩作《菩提樹》至今留傳海內外,詩曰:「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神秀很受武則天皇帝、中宗皇帝的器重。
陳 越 宋朝初期,尉氏人,他與劉筠、陳從易共同主持了《冊府元龜》的纂修,一生清貧,學識淵博,為我國斷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望採納
4. 河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2200年嗎
河南省,古稱中原,省會鄭州,簡稱“豫”,與河北省相對應,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其中,就尉氏縣來說,人口超90萬,隸屬於地級開封市。對於尉氏縣這一建制,始於秦朝時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三
最後,元朝這一歷史階段,尉氏縣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汴梁路總管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尉氏縣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清朝取代明朝後,尉氏縣屬河南省開封府。到了1913年,尉氏縣屬豫東道。一年後,尉氏縣屬開封道。1928年,尉氏縣直屬於河南省。1958年通許、尉氏兩縣合並稱尉氏縣。1962年,恢復了尉氏縣、通許縣原先的建制。1983年9月,尉氏縣屬開封市。截至2018年底,尉氏縣總面積達1307.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96萬人。在河南省各個縣中,尉氏縣是一個人口較多的縣。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5. 尉氏 的來源尋根問祖 越詳細越好
蔚氏 =尉
歷史來源
「蔚」源出:
蔚(Y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周宣帝時,鄭國公子翩被封於蔚邑(今山西省平遙縣和靈丘縣一帶),世稱蔚翩。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封邑名命姓,稱為蔚姓。
2、出自以地名為氏。南北朝時,北周宣帝置蔚州(今河北省蔚縣),蔚州人有的以蔚為氏,稱蔚姓。
得姓始祖:公子翩。據《姓氏考略》記載,以邑為氏,蔚州,代地,周宣帝置,望出琅琊。或去草作尉。實則系出姬姓的鄭公子翩封邑於蔚,其後以邑為氏。」蔚州,即今河北省蔚縣一帶。漢朝以前,該地是代國之地,到了漢代被置為代郡之治,被正式置為蔚州,則始自南北朝的北周,至清代時,開始改州為縣,屬於直隸省宣化府,民國成立,正式定名為蔚縣,而迄於今。春秋時鄭國的公子翩的封邑在蔚州,其子孫後代便以受封地名為姓,稱蔚氏。望族居琅琊郡(今山東省諸城縣)。故蔚氏後人奉公子翩為蔚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蔚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蔚姓源出古代有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一帶),當地人以地名為姓,稱為蔚氏。另一支蔚氏也是出自蔚州(今河北省蔚縣),據說是小國代國建都於此,當地的居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為蔚氏。上古周朝時,周宣帝將鄭國的公子翩封於蔚邑(今山西省平遙縣和靈丘縣一帶),於是公子翩又被稱呼為蔚翩,而其後代,就以封地為姓,蔚姓也就如此產生了。蔚姓大多繁衍於北方,如宋朝初年著名將領蔚興、蔚昭敏父子,便是當時的祥符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人。蔚姓望族居琅琊郡(今山東省諸城縣)。
堂號
清慎堂:明朝時蔚能,官拜光祿寺卿,後又升禮部右侍郎,仍掌寺事。他任光祿寺卿超過30年,清慎守法,從未取過俸祿之外的一絲一毫。先後在光祿寺為官的官員,都不如他清廉。
此外,蔚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琅琊堂」等。
============================================================
【蔚姓宗祠通用對聯】
〖蔚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時陳八事;
威鎮三關。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合肥人蔚春,字景元,弘治年間進士,官兵科給事中,曾上書陳時政八件事、邊務七件事,多被採納。後參政廣西,因耿直為人所忌,遭到中傷而辭官。下聯典指北宋祥符人蔚昭敏,字仲明,曾被選人襄王(真宗)府中,真宗即位後,他歷官崇儀使、冀貝行營兵馬都監,曾擊敗遼兵。咸平年間,官鎮定高陽關三路先鋒,又多次擊退遼兵。後歷官唐州團練使、保靜軍節度使。
望隆八秩;
威鎮三關。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蔚元,官至司徒詔曰:「元以八十之年,官處三老之重。」下聯典指宋·蔚昭敏為鎮定高陽關先鋒,抗遼有功。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蔚 興:宋代武將,跟隨宋太宗攻打太原,立有戰功。
蔚 春:字景元,和蔚緩是同鄉,都是安徽省合肥人。明代弘治進士。任兵科給事時,上疏議論時政八條,都施行了。由於為人耿直,不容奸詐,在官場中很很不順利,常遭小人妒嫉,後來辭官回鄉了。
蔚 緩:明朝安徽省合肥人,在朝中當禮部尚書的大官,很能幹,又勤奮廉恭象這樣有才學,又能幹,又有修養的人在官場中難得,人們都加以稱贊。
蔚昭敏:字仲明,宋代保靜軍節度使。咸平時任鎮定高陽關三路先鋒。遼兵退趨莫州,他斬敵萬餘人,拜唐州團練。
分布地區
琅琊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東南部諸誠、臨沂、膠南一帶。
6. 開封的歷史及變化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位於豫東平原,西距省會鄭州40千米。
相傳夏代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遷至西河,共歷6世,成為當時政治、經濟中古都開封心。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庄公(前743一前701)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鎮附近古城村構築城邑、取名啟封(漢初因避文帝劉啟諱、改為開封)。此為開封故城。今開封城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為大梁。戰國時期,魏國為爭霸中原,惠王於六年(前364)由安邑遷都大梁,此為開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歷6君140年,在秦統一戰爭中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為秦所滅。秦將大梁改置浚儀縣。以後浚儀、開封各為縣治,互不隸屬。直至東魏天平元年(534)設梁州,以浚儀為州治,轄開封縣。北周時,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煬帝開通濟渠,使其與黃、淮溝通,發展水上運輸,汴州地位日益顯要。唐延和元年(712)開封縣並入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列為附郭首縣,原古城村的開封城,遂日趨廢弛。唐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來汴州,成為唐王朝最強大的藩鎮。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先是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最終廢棄唐帝而自立,在開封建立後梁政權。朱溫稱帝後,升汴州為開封府,稱東都,洛陽為陪都,稱西都,長安則降為雍州。從此,開封府不斷擴大管轄范圍,後梁時轄15縣。右圖為開封保存完好的城門。
至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相繼在開封建都,開封府亦擴大,轄18縣24鎮。開封、浚儀稱赤縣,其餘各縣稱畿縣,浚儀縣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稱祥符縣。開封最繁盛的時期是北宋,建都長達167年。公元1127年,為金人所破,毀於兵燹。金人先後在開封扶植張邦昌、劉豫兩個傀儡政權,終因人民唾棄而夭折。金人將開封降為汴京路。海陵王於1153年以開封為南京,作為南進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顏珣受蒙古逼迫,遷都於此,仍稱南京。蒙古滅金建元,在全國設立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中原地區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這是河南稱省之始,省會及路治都設在汴梁路的開封。元末劉福通率農民起義軍於龍鳳四年(1358)攻佔開封建為國都,僅維持了—年零三個月,在元軍圍攻中又退回舊都安豐。明洪武元年開封菊花(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以開封為北京,不久又撤銷開封縣並入祥符縣,從此結束了一城由二縣分治的局面。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銷了開封北京稱號,並封五子朱棣為周王,鎮守河南。此後一直是河南的省會,清代繼之。民國二年(1913)廢府改道。祥符縣改為開封縣,屬河南省豫東道、開封仍為省會,並為豫東道治所。民國三年(1914)改豫東道為開封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民國十八年(1929)成立開封市,市、縣同城不相屬,開封仍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七年(1938)6月,日軍佔領開封,省會西遷。翌年3月,日偽河南省會由安陽遷來開封。1945年日寇投降,開封復為河南省會。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開封, 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仍為省會。開封縣政府仍設在市內,1949年5月,開封縣政府遷往朱仙鎮。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開封變為省轄市。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至開封,改名開封專員公署,轄開封縣等10個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帶縣」體制,開封專員公署撤銷,原轄5縣屬開封市領導。
7. 尉氏縣歷史上的水傳說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8. 河南的尉氏縣為什麼叫尉氏
尉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地名一個是官名。地名尉氏縣位於豫東平原,在北緯34°121ˊ—34°37ˊ,東經113°52ˊ一114°27ˊ之間,屬河南省開封市。
尉氏縣位於豫東平原,在北緯34°121ˊ—34°37ˊ,東經113°52ˊ一114°27ˊ之間,屬河南省開封市。中共尉氏縣委、尉氏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尉氏縣地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趨勢,西部7條崗系交錯,14條主脈南北起伏,最高點海拔133米(崗李鄉冉家村北);西南部為海拔?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東部為黃河淤積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點海拔59米(永興鄉李崗村北)。境內南有雙洎河、杜公河,尉氏
東有賈魯河,中有康溝河,蜿蜒東南,先後匯流出境,注入淮河。尉氏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千均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平均日照2481.9小時。本縣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澇普遍,之後,漸呈乾旱趨勢。尉氏縣的地形和氣候特徵,決定了本縣適宜各種林木和農作物生長。林業西部以刺槐和大棗為優勢,東部以泡桐和楊柳為普遍。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為盛。已被國家確定為平原綠化先進縣,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優質棉生產和出口基地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大棗生產基地縣。尉氏縣歷史悠久。早在7000——8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勞動生息。春秋時為鄭國別獄,為獄官鄭大夫尉氏採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襲至今。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縣,歷經分並廢置,隸屬關系多變。在民主革命戰爭、抗美援朝、中蘇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反擊戰中,有407人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生命。尉氏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素有反抗剝削壓迫,反對侵略的斗爭精神。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本縣水坡一帶人民協助李自成起義軍大敗明將左良玉的幾十萬官兵。清咸豐三年(1853年),尉氏人民積極響應林風翔、李開芳率領的太平天國軍隊北伐。咸豐三年至同治五年(1853--1866年)的十二年間,尉氏人民先後9次支援協助捻軍抗擊僧格林沁和曾國藩清兵。咸豐四年(1854年),本縣南曹鄉農民王天佑領導農民抗捐、打官府、圍縣城,大燒涼馬寺,大戰四柏橋,雖遭失敗,但給統治者以沉重打擊。1927年,共產黨員石文卓回尉氏、次年創建了尉氏縣第一個黨組織,組織農民協會,農民赤衛隊,領導人民同統治階級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1930年農歷九月九日,領導了震驚豫東的農民暴動。1930年10月,蔣、馮、閻中原大戰,尉氏處於馮軍後方,承受了兵佚糧餉的掠奪,深受軍閥混戰之苦。1938年6月,日軍犯尉,燒殺奸擄,無惡不作,激起了尉氏人民的強烈憤怒,程庄、蘆木張、寺前張、朱崗、朱曲、要尉氏
庄、小寨等村人民對日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939年4月,中共黨員周廷雲奉命返尉,恢復了尉氏縣黨組織,領導了尉氏縣的抗日救亡運動。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尉氏人民先後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五分區,劉鄧大軍、華野八縱、四次解放尉氏縣城和洧川縣城,建立了人民政權,1948年11月人民政權機關進駐縣城。之後,組織兵員和擔架隊,支援了解放開封的戰斗和淮海戰役,迎來了全中國解放的曙光。
9. 尉氏縣有沒有地震的歷史
尉氏屬於開封,開封位於華北斷塊南部,開封凹陷屬斷陷盆地,歷史上多次地震,影響較大的有13次!
10. 河南的尉氏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在河南開封有一個小縣城,它是以一個姓氏命名的縣城,交通不是很便利,經濟也不是很發達。總面積有1307平方公里,人口將近100萬,是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這就是一個不為太多人所熟知的尉氏縣。
尉氏縣,一個漸漸淡出人民視野的古縣城,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故事和歷史古跡值得我們去探尋,相信未來的尉氏縣會越來越好,再次回到大眾的目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