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引力模型
⑴ 貿易引力模型都包括哪些
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ofTrade)是地理學家、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為了解釋與預期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經濟、社會及政治性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經典力學中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種理論假說。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凱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會科學原理》直接應用萬有引力原理解釋社會現象。自上世紀40年代,地理學家、經濟學家才大規模在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為了說明在由多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裡,貿易流量的不對稱現象,即大國的貿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於小國的建立了貿易引力模型。80年代,經濟學家用類似的貿易引力模型說明部門內貿易的流量與流向的決定問題。
丁伯根的貿易引力模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貿易引力模型,首先寫出牛頓萬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Xij是i國向j國的總出口;Yi與Yj分別為i國與j國的GNP,Dij為i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K,e為常數,a、b為參數。該公式表明,i國向j國出口總量的大小或者i國與j國之間的貿易量的大小與i國與j國的國民收入的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⑵ 闡述地理引力模型、涵義及其在應用需處理的幾個問題
一、基本的貿易引力模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貿易引力模型,我們首先寫出牛頓萬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 中, 為物體i與j之間的引力, 是物體i與j各自的質量, 為物體i與j之間的距離,k為常數,它可依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該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與物體i與j各自的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經濟學家利用萬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貿易引力模型。在這里,我們介紹丁伯根建立的貿易引力模型: 在方程 中, 是 i國向j 國的總出口; 與 分別為i國與j 國的GNP, 為i國與j 國之間的距離, , 為常數, 、 為參數。該公式表明,i國向j 國出口總量的大小或者i國與j 國之間的貿易量的大小與i國與j 國的國民收入的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⑶ 引力模型中考察國際貿易的障礙有哪些影響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
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是地理學家、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為了解釋與預期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經濟、社會及政治性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經典力學中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種理論假說.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凱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會科學原理》直接應用萬有引力原理解釋社會現象.自上世紀40 年代,地理學家、經濟學家才大規模在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為了說明在由多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裡,貿易流量的不對稱現象,即大國的貿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於小國的建立了貿易引力模型.80年代,經濟學家用類似的貿易引力模型說明部門內貿易的流量與流向的決定問題.
丁伯根的貿易引力模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貿易引力模型,首先寫出牛頓萬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ij為物體i與j之間的引力,mi,mj是物體i與j各自的質量,dij為物體i與j之間的距離,k為常數,它可依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該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與物體i與j各自的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經濟學家利用萬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貿易引力模型.在這里,我們介紹丁伯根建立的貿易引力模型:
在方程中,Xij是 i國向j 國的總出口;Yi與Yj分別為i國與j 國的GNP, Dij為i國與j 國之間的距離,K,e 為常數,a、b為參數.該公式表明,i國向j 國出口總量的大小或者i國與j 國之間的貿易量的大小與i國與j 國的國民收入的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⑷ 中國臟錢流向哪裡——Walker引力模型與「起源地-目的地」五維分析
摘要:通過Walker引力模型,計算呈現了中國境外洗錢的主要目的地,並與中國人民銀行的《洗錢犯罪報告(2010)》進行了對比。結果進一步驗證了Walker引力模型的科學性。同時從政治、經濟、環境、文化和地理等五個維度對「起源地」(中國)和其主要目的地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只有結合起源地的特點和目的地的特點綜合分析,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境外洗錢的區域流向。
⑸ 什麼叫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
【解釋】
重力模型又稱引力模型。應用兩區間出行數與出發區的出行發生量和到達區的出次吸引量各成正比,與兩區間的行程時間(或費用、距離等)成反比的關系建立的未來交通分布預測模型。因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相似而得名,
【優點】
直觀上容易理解。
能考慮路網的變化和土地利用對人們的出行產生的影響。
特定交通小區之間的OD交通量為零時,也能預測。
能比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區之間行駛時間變化的情況。
【缺點】
重力模型僅僅是將物理法則簡單直觀上容易理解。
能考慮路網的變化和土地利用對地應用到社會現象,盡管有類似性,需要更加貼合人們出行的方法。
一般,人們的出行距離分布在全區域並非為定值,而重力模型將其視為定值。
交通小區之間的行駛時間因交通方式和時間段的不同而異,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時間。
求內內交通量時的行駛時間難以給出。
交通小區之間的距離小時,有誇大預測的可能性。
利用重力模型計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須藉助於其它方法進行收斂計算。
⑹ 劉繼生的成就
發表論著情況
1、發表論文
劉繼生,陳彥光.城市人口分布的非線性空間自相關及其局域性探討,自然科學進展,2006(7):828-834
潘順安,劉繼生.東北地區工業旅遊開發研究,東北亞論壇,2006(3)(CSSCI):20-24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形態邊界維數與常用空間測度的關系,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26-132
張林,劉繼生.信息時代區位論發展的新趨勢,經濟地理,2006(2):181-185(CSSCI)
韓鳳,劉繼生.構建汽車產業區位競爭優勢——以長春市為例,人文地理,2006(1):68-71(CSSCI)
潘順安,劉繼生.東北工業旅遊研究——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新視角,人文地理,2006(1):41-44(CSSCI)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人口分布空間自相關的功率譜分析,地球科學進展,2006(1):1-9
房艷剛,劉繼生.中國自然保護區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發展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1):37-41(CSSCI)
周麗君,劉繼生. 長春市環城遊憩地與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人文地理,2005(6):98-101(CSSCI)
徐淑梅,劉繼生.新科學發展觀定位下的黑龍江省旅遊業,人文地理,2005(6):64-69(CSSCI)
劉繼生,陳彥光.分形網路與復雜空間解集的演算法轉換模型,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5(3)
房艷剛,劉鴿,劉繼生.城市空間結構的復雜性研究進展,地理科學,2005(6):754-762
梅林,崔庠,劉繼生.論汽車工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為例,人文地理,2005(4):78-82(CSSCI)
房艷剛,劉繼生.東北地區城鄉結構的演變機理與統籌發展,人文地理,2005(4):51-56(CSSCI)
劉繼生,陳彥光.山東省城市人口-城區面積的異速生長特徵探討,地理科學,2005(2):137-144
潘順安,劉繼生.大湄公河次區域旅遊合作開發研究,旅遊科學,2005(4):1-6(CSSCI)
張春麗,劉繼生.長春市城市遊憩系統研究,人文地理,2005(3):94-99(CSSCI)
劉繼生.如何認識東北 怎樣振興東北——評《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之路》,地理科學,2005(1)
劉繼生,陳彥光.城市、分形與空間復雜性探索,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4(3):62-70
劉繼生,陳彥光.城市密度分布與異速生長定律的空間復雜性探討,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139-149
鄶艷麗,劉繼生.吉林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綜合調控作用研究,地理科學,2004(4):399-406
房艷剛,劉繼生.東北地區資源性城市接續產業的選擇,人文地理,2004(4)(CSSCI):77-82
陳彥光,劉繼生.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與研究方法——從整個科學體系的視角看地理科學的發展,地理科學,2004(3):256-263
劉繼生,陳彥光.河南省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多分形特徵及其水系分布的關系探討,地理科學,2003(6):713-721
孫峰華,劉繼生.中國毒品的來源及其空間擴散,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66-72
王文麗,劉繼生.赤峰市旅遊市場定位與營銷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3(3):64-69(CSSCI)
孟凡榮,劉繼生.CI戰略與長春城市旅遊形象塑造,人文地理,2003(2):60-65(CSSCI)
劉繼生,陳彥光,劉志剛. 點-軸系統的分形結構及其空間復雜性探討.地理研究,2003(4):447-455
房艷剛,劉繼生.生態旅遊理想與現實背離的原因分析[J].生態經濟,2002(13):79-81(CSSCI)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等級體系的多分維譜:數學模型與實證分析,自然科學進展,2002(12):1291-1296
劉繼生. Derivations of fractal models of city hierarchies using entropy-maximization principl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2002(3)
楊章賢,劉繼生.城市文化與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思考,人文地理,2002(2):25-29(CSSCI)
劉繼生,陳彥光. 人口的區位過程與城市的分形形態——關於城市生長的一個理論探討. 人文地理,2002(1):24-28(CSSCI)
陳彥光,劉繼生.基於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間互相關和功率譜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論證明、函數推廣及應用實例,地理研究,2002(6):742-752
劉繼生,陳彥光.基於GIS的細胞自動機模型與人地關系的復雜性研究. 地理研究,2002 (2):155-162
陳彥光,劉繼生.效用最大化、logit變換和城市地理學的數量分析模型,地理科學,2002(5):581-586
陳彥光,劉繼生.水系結構的分形和分維——Horton水系定律的模型重建及其參數分析,地球科學進展,2001(2):179-183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等級體系分形模型中的最大熵原理.自然科學進展.2001(11):1170-1174
李廣全,劉繼生.思維方式與人地關系理論,人文地理,2001(6):77-81(CSSCI)
張紅,劉繼生.都市生態旅遊的初步研究——以長春市為例,人文地理,2001(2):86-89.(CSSCI)
劉繼生,陳彥光.Davis規律與Beckmann模型的數理等價性——城市體系等級結構的宏觀—微觀對稱性分析,經濟地理,2001(2):231-234(CSSCI)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形態的定量描述:從信息熵到分數維,地理研究,2001(2) :146-152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系統的異速生長關系與位序-規模法則——對Steindl模型的修正與發展,地理科學,2001(5):412-416
陳彥光,劉繼生.中心地體系與水系分形結構的相似性分析——關於人—地對稱關系的一個理論探討,地理科學進展,2001(1):81-88
丁四保,劉繼生.面向21世紀優化人文地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高等理科教育,
2000(6):28-33
劉繼生,陳彥光. 東北地區城市體系分形結構的地理空間圖式. 人文地理,2000(6) :10-16 (CSSCI)
石正方,劉繼生.經濟欠發達地區旅遊開發模式研究,旅遊學刊,2000(6) :19-24(CSSCI)
劉繼生,陳彥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應用方法. 地理科學,2000(6) :528-533
劉繼生,陳彥光. 長春地區城鎮體系時空關聯的異速生長分析:1949~1988. 人文地理,2000(3) :6-12(CSSCI)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規模分布的三參數Zipf模型──Davis二倍數規律的理論推廣及其分形性質的實證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98-102
劉繼生,陳彥光. 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地理科學,2000 (2) :166-171
陳彥光,劉繼生.基於Beckmann模型的城鎮化水平公式及其理論探討,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78-83
劉繼生,陳彥光. 東北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分形特徵. 人文地理,1999(3):1-6(CSSCI)
劉繼生,陳彥光. 交通網路空間結構的分形維數及其測算方法探討,地理學報,1999(5):471-479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規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維,人文地理,1999(2):43-49 (CSSCI)
石正方,劉繼生.文化力與綜合國力關系研究,人文地理,1999(1):42-45(CSSCI)
劉繼生,陳彥光.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分形維數及其測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2):171-178
劉繼生,陳彥光.交通網路空間結構的分形維數及其測算方法.地理學報,1999(5):471-478
陳彥光,劉繼生.Davis二倍數規律與Zipf三參數模型的等價性證明——關於城市規模分布法則的一個理論探討.地理科學進展,1999(3):255-262
孫峰華,劉繼生.中國少數民族空間擴散態勢和動力機制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5):79-66
李麗娟,劉繼生.世界熱點地區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地緣政治特徵,人文地理,1998(4):75-79(CSSCI)
陳彥光,劉繼生.豫北地區城鎮規模分布的分形研究,人文地理,1998(4):22-30(CSSCI)
劉繼生,陳彥光.城鎮體系等級結構的分形維數及其測算方法,地理研究,1998(1):82-90
劉繼生,陳彥光.區位選擇與人文地理系統的分形優化——關於城市區位分形理論一般原理與方法的初步探討,地理科學,1998(4):328-335
劉繼生,孔強.中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研究芻議,人文地理,1997(4):20-25(CSSCI)
劉繼生,陳濤.人地非線性相關作用的探討,地理科學,1997 (3):224-231
陶永波,劉繼生.試論中國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內容及理論框架,人文地理,1996(4):33-38(CSSCI)
孔強,劉繼生.東北亞地緣政治關系及區域經濟合作前景,人文地理,1996(3);46-51(CSSCI)
劉繼生.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1995(1):33-41
劉繼生,陳濤.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的分形研究,地理科學,1995(2):136-145
陳濤,劉繼生.城市體系分形特徵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1994(1)(CSSCI):25-31
2、著作
王恩涌,劉繼生,沈偉烈,孫關龍,張耀光,陸俊元.中國政治地理,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
劉繼生,宋玉祥.「中國東北論壇」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2004年
劉繼生,丁四保.「中國東北論壇」2003—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春,2003年
王恩涌,趙榮,張小林,劉繼生等.人文地理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年
王興中,孫峰華,劉繼生.人文地理學概論,山東省地圖出版社,濟南,1999年
劉繼生,張文奎,張文忠. 區位論,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1994年
三、科研獲獎
楊青山,劉繼生,丁四保,徐效坡,韓傑,地理科學專業區域地理課程體系重構與教學內容改革實踐, 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吉林省人民政府,2005年4月
2004年11月 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
王恩涌,趙榮,張小林,劉繼生,李貴才,韓茂莉,《人文地理學》教材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第4名),2002年10月
趙毅,唐吉庚,柳海民,劉繼生,楊柏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面向基礎教育,實施「優師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一等獎,2001年12月。
趙毅,唐吉庚,柳海民,劉繼生,楊柏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面向基礎教育,實施「優師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吉林省人民政府,省特等獎,2001年11月。
1997年4月「面向21世紀培養高質量的中學師資」 獲吉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第2名)
⑺ 國際貿易文獻引力模型中兩個首都距離指的是什麼距離
地理位置距離,有網站可以查到。
⑻ 與中國接壤 引力模型 有意義嗎
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ofTrade)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地理學家、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為了解釋與預期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經濟經濟、社會及政治性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經典力學中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種理論假說。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凱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會科學原理》直接應用萬有引力原理解釋社會現象。自上世紀40年代,地理學家、經濟學家才大規模在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上,丁伯根丁伯根(Jinbergen,1962)為了說明在由多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裡,貿易貿易流量的不對稱現象,即大國的貿易量貿易量占其GNPGNP的比重小於小國的建立了貿易引力模型。80年代,經濟學家用類似的貿易引力模型說明部門內貿易的流量與流向的決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