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養蜂歷史

養蜂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5:05:00

㈠ 誰知道養蜜蜂的歷史過程啊

養蜂的歷史
養蜂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在西班牙發現了山崖上的取蜜壁畫。2000萬年前我國東部溫帶區即有蜜蜂存在。據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記載,也證明了早在3000年前我國人們已開始取食蜂蜜。中華蜜蜂最早的飼養記載是在3世紀的書籍中。晉·皇甫謐《高士傳》中記載東漢(公元158-167年)時人姜岐,「隱居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於天下,營業者三百餘人」。而有關養蜂的科學記載在公元3世紀以後的書籍中,就能片斷見到了。如晉·張華的《博物志》,詳細記載了蜜蜂收集方法;宋·羅願的《爾雅翼》(1184年前)記載了蜜蜂的種類及蜜的色、味與蜜源植物的關系。而全面介紹養蜂的著作當屬清·郝懿行的《蜂衙小記》(1819年),書中關於蜜蜂形態、生活習性、社會組織、飼養技術、分蜂方法、蜂蜜的收取與提煉、冬糧的補充、蜂巢的清潔衛生以及天敵的驅除等都提到了。在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蜂由日本引入我國,活框飼養也隨之引入。1926年,美國E.F菲利普斯的《養蜂學》和本世紀多位專家執筆的《蜂箱與蜜蜂》的出版,標志著養蜂學的形成。
詳情請看參考資料!

㈡ 中國歷史上第一養蜜蜂的人是誰啊

這個好像沒有確切記錄,養蜜蜂從遠古就開始了,
人類利用和飼養蜜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代養蜂、活框蜂箱養蜂和現代養蜂3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不同的發展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們獵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蠟,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類的優良食品。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國山東省萊陽市北泊子與臨胸縣山旺發現的蜜蜂化石,證實2000萬年前中國東部溫帶區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紀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記載,說明中國蜂業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中華蜜蜂的傳統養殖特點。
中國古代蜂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們開始是用原始的方式來獵取野生蜂的產品,逐漸過渡到粗放飼養中華蜜蜂,並對蜂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與利用。

從原始社會到漁獵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搗毀蜂窩,燒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後,人們有意識地利用蜂群再生產能力,學會用煙霧驅蜂,保留部分蜂窩,獲取蜜、蠟和蜂子。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採收蜜、蠟和蜂子的實踐中,又學會了用泥草、牛糞等塗抹蜂窩洞口,並留一小孔,讓蜜蜂出入,最後在樹幹上刻痕為記,以示蜂窩有主,按時採收蜜蜂產品。這一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養蜂意識。這種採收蜂產品的方法,在雲南部分少數民旅中沿用至今。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對蜜蜂的習性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對蜂蜜、蜂子等天然產物的利用也不斷進步。在《詩經·周頌·小毖》中記載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詩句,即警告人們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東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用蜂蟄治病,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蜂蜇療法。當時對蜂產品的利用主要用於食品。《札記·內則》中記載有「子事父母、棗栗館蜜以甘之」和「雀、鵝、嫡、蟹皆可供應用,則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費、鮮之,人君燕食」等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於孝敬老人和長者,營養價值很高的蜂和蟬的幼蟲是帝王貴族的珍貴食品。在《楚辭·招魂》中記載有「瑤漿蜜勺」和「櫃枚蜜餌」之句,即用蜜調製成蜜槽,用蜜與米、面做成蜜餌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漢時期在嶺南今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已有用蜂蠟製作蠟燭的工藝。當時還有工匠利用蜂蠟製作印章和工藝品。除了這些利用外,中國古人於漢代發明了蠟綴 (即蠟染絲織品)技術。此後,蠟染紡織品成為歷代皇宮的貢品。
東漢時期,養蜂先驅者為便於採收蜂產品開始了移養蜜蜂,他們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窩的樹干,掛在屋牆下飼養。這一進步,對以後深入地觀察蜜蜂生活習性,改進飼養方法,提高養蜂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自生自滅狀態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採收蜂產品,逐漸轉變為將野生蜂收回家中馴化飼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養蜂的開端,同時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對蜜蜂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從此,為中國養蜂科學的發展和中華蜜蜂傳統飼養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山區養蜂者「以木為器」,「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誘引野生蜂,春月築桑生育」。還有鄭輯之著《永嘉地誌》記述了家人「以蜜塗桶」、「舉群悉至」的誘引蜂群的技術。
晉代皇甫溢著《高士傳》記述了漢代一位養蜂先驅姜吱,傳授養蜂技術,教授天下,營業者300餘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幹家。皇甫溢贊他「牧家調蜂,天涯笑傲」。這說明中國古代已經有人注重傳授養蜂技術。當時人們對蜂群的築巢、分蜂等生物學特性的觀察都作了記載。276年至324年,郭湊的《蜜蜂賦》首次記述了蜂群中有 「吮瓊」、「營堂」、「閘衛」等分工,認識到蜜蜂是社會昆蟲。還有 「咀嚼華滋,釀以為蜜」的詞句。這個時期養蜂巳由移養的半人工狀態,進步為用原木仿製蜂窩誘蜂的家庭養蜂初級階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察的深入,中國古人對蜜蜂的觀察更加仔細。唐代養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陽雜姐》一書中記載「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過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學特徵。
韓鄂在所著的《四時纂要》中開始把「六月開蜜」列為農家事宜。宋、元時期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重要時期。從宋代開始,對防治蜘妹、螞蟻、蛇、雀、蛹蠍、狐狸等蜜蜂的敵害,就已有了記載。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養蜂生產技術和科學理論的日趨進步,甚至出現了專業的養蜂場。
元代名士劉基所著的《郁離子·靈丘丈人》一書記載了靈丘丈人父子兩代經營一個專業蜂場盛衰演變情況,從而總結出根據蜜源情況建場選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並蜂群增強群勢、取蜜方法和原則。書中還有如何防治蜜蜂敵害等的記載。書中記載有「木以為蜂之宮,不館不之」的字句,這說明當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木製蜂箱,而且養蜂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布局。該書還記載「蔫則縱之析之,寡則與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勢強就可以進行人工分蜂,群勢弱則加強飼喂,以強補此外,在養蜂技術上還有一些重要發明,如兩人配合用煙驅、蜜誘的方法收集分蜂群,還有三面撒水揚塵,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學家郝謎行編著的《蜂衙小記》對蜜蜂生物學特性、養蜂技術、養蜂經驗等都作了記載,成為中國第一部養蜂專著。當時養蜂生產規模已很可觀,一般農戶養蜂十多窩(群)。養蜂者在生產實踐中,對蜜蜂的生物學特點的觀察更為深入細致,同時進行一些科學研究。明清的一些學者對蜜蜂個體發育四個階段的蟲態分別進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啟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關系,總結了利用物候學預測當年產蜜豐歉的方法。蒲松齡(1640-1715年)在他的《農桑經》中指出「門戶清凈,來往不繁,經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1760年張宗法在《三農記》中記述,分蜂時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對面並肩」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蜂王性別的爭議。截止清朝末期,中國飼養的中華蜜蜂約有20萬群左右。這個時期的養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㈢ 中國養蜂的歷史誰知道啊可以告訴我嗎

在北京植物園卧佛寺西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院內,坐落著中國蜜蜂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個有關蜜蜂專題的博物館。

該館於1993年第33屆國際養蜂大會在京召開時籌建,因其內容頗具中國特色得到了中外遊客的好評,而今被列為海淀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走進這個150平方米的博物館,彷彿走進「蜜蜂的王國」。在這里,可以了解「蜜蜂世界」種種引人入勝的生物學特性和社會性行為的奧秘,從六七千年前古人養蜂的史料中獲知中國養蜂的歷史……

在形態大小各異的蜜蜂標本中,「無刺蜂」最吸引遊人的注意力。它是所有展出標本中最小的一種,僅3毫米左右,而通常蜜蜂有6到7毫米。這種蜂之所以被稱為無刺蜂,是因為沒有蜇針,所以不會傷害人類和動物。據介紹,無刺蜂體小靈活,能夠深入花管采蜜,可以充分為農作物、果樹和中葯材授粉,是農業的「好幫手」!

中國是世界上的養蜂大國,也是主要的的蜂產品消費和出口國。在我國境內飼養的蜜蜂,主要有中華蜜蜂、義大利蜂、東北黑蜂和新疆黑蜂。養蜂業對農作物的增質增產和促進農民增收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第二個展區則揭開了養蜂的神秘面紗:養蜂人將蜜坯(蜂群生活和繁殖後代的處所)放進分蜜機中,只需搖動連桿,其中的蜂蜜就輕輕鬆鬆地分離出來。這樣一來,不但能使蜜坯不被破壞而重復利用,而且得到的蜂蜜產量高、質量好。一個櫥窗里,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利用蜂產品製作的產品——牙膏、巧克力、飲料、肥皂……工作人員指著一個服飾艷麗、表情逼真的日本絹人介紹:這是一個日本老人以個人名義贈送給本館的,他特別欣賞中國的養蜂技術和蜂產品。因為植物園不允許開車入內,那天老人是直接把「她」抱進來的。

距博物館百米之遙,還有個蜂蜜專賣店,出售各種蜂產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告訴我,每次來植物園他都會帶些蜂蜜回家,「這兒的蜂蜜純!」他贊嘆地豎起大拇指。

地址:北京海淀區香山植物園卧佛寺西側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院內

開放時間:每年3月15日至11月15日開館

溫馨提示:蜜蜂博物館坐落於香山植物園中,參觀者需先購買北京植物園的門票,門票5元,學生票2.5元。蜜蜂博物館屬於免費參觀

結束語:本世紀以來,北京地區博物館數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遞增,其中,行業博物館迅速發展,企業、學校以及私人興辦的民辦博物館也紛紛涌現,博物館事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據專業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博物館的建設,正在由大而全向專業細分方向轉變,為遊客提供了多種選擇。到2008年,京城各類博物館將由現在的136座增加到150座。包括國家博物館、汽車博物館等一批大型博物館以及一些有特色的新型博物館,如科幻、環保、玩具動畫、IT、氣象、電話、四合院等博物館,都將陸續揭開面紗。(張冕 胡春梓 謝康利)

㈣ 最早養蜂的中國人是那位

姜岐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進入蜜蜂的人工飼養階段。公元1世紀初,出現了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位養蜂專家-姜岐。據《高士傳》記載,姜岐隱居山林,「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天下,營業者三百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千家」。當時教授養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清光緒年間,余澤春主編的《秦州直隸州新志·卷之十三·人物》也做了姜岐生活在天水一帶並教授養蜂技術的記載。

㈤ 人類是從什和時候開始養蜂的

蜜蜂是人類在採集野生蜜蜂的蜂蜜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產生和出現的。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用陶罐蜂窩飼養蜜蜂了,並在尼羅河上下游開始轉地放養,從而提高蜂蜜的收獲量。據記載,我國養蜂也有近3000年的歷史。公元25年前(戰國至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廬」,這是對蜂蜜和飼養蜜蜂的最早描述。我國古代養蜂技術在一些農書里也有大量記載。

早在西周時期(公元11世紀至前771年),我們祖先已開始從事「原洞養蜂」。所謂「原洞養蜂」就是在蜜蜂棲息樹洞的洞口刻以標記,表示此窩蜂已有主,以後,原洞蜂主對洞蜂加以看護,按季節開洞割脾取蜜。

秦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5年),由於「原洞養蜂」有諸多不便,如蜂洞較為分散且遠離住處,不能及時采蜜和管理,於是出現了「移養法」。

「移養法」是將有野生蜂蜂巢的樹干砍下,運回家中,掛在庭院的屋檐下或房屋周圍任其繁殖、釀蜜。這一段有空洞的樹干就是最早的蜂窩。「移養法」養蜂顯然要比「原洞法」進步了一大截,它不但管理方便,收獲蜂蜜也方便。現在雲南的怒族、苗族、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沿用此法養蜂。
東漢時期(25—220年)出現了我國第一位養蜂專家——姜歧。由於當時推行重農耕政策,養蜂業也隨之發展。到東漢後期,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蜜蜂的人工飼養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
西晉時期(265—316年),張華《博物志》中記載有誘捕野生蜜蜂進行家養的方法,全文是:「遠方諸山出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日漸益,逐持器歸。」翻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邊遠山區產蜜、蠟的地方,用木料做成蜂桶,中間開小孔作巢門,將蜜、蠟塗滿內外;到了春天,蜜蜂繁殖分蜂季節時,捕捉兩三隻蜜蜂放入桶中;待蜂飛出去,不久就領著同伴飛來桶中,經過若干時日,蜜蜂逐漸增多。此時,便可將蜂桶搬回家進行家養。這里雖然對誘捕蜜蜂的方法介紹得過於簡單,也有欠妥之處,但文章首次提出用木桶收養野生蜜蜂的方法及過程,說明在我國西晉時期就已有人會收野蜂家養了。
唐、宋時期(618—1279年)農家養蜂已開始普及,養蜂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關於養蜂文字方面的記載卻不多。
到了元朝時期(1279—1368年),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資料顯示,元朝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興盛時期。在一些蜂種和蜜源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專飼養蜂者(相當現在的養蜂專業戶),養蜂技術日臻完善,創造了土窩蜂箱、磚砌蜂箱、荊條編制蜂箱及獨木蜂箱;建立蜂群四季管理原則;發明人工分蜂法。養蜂技術的提高必然促進生產力發展和蜂蜜產量的提高,養蜂經濟效益自然越來越好,從而促進家庭養蜂業的發展。
到明、清時期(1368—1911年),人們對蜜蜂這種能釀蜜的益蟲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更科學、更深刻的了解,例如,人們已經知道蜜蜂的觸角就是嗅覺器官;知道了收野蜂家養的最佳季節是「芒種前」;觀察到處女王出巢交尾婚配現象;三型蜂(蜂王、工蜂、雄峰)的發育和變化特性和蜜蜂逃亡的預兆,並在次基礎上提出一些科學養蜂方法,如怎樣建蜂場,如何排列蜂群及分群、敵害防治、取蜜等系統經驗。對蜂箱和蜂具也有所改良。明、清是我國養蜂業發展較快的時期,據記載,這時期不但有養蜂專業戶,而且還有專業養蜂場。
從西周到清朝這漫長的數千年,盡管我們的祖先在對蜜蜂生活習性的認識、養蜂技術和養蜂工具諸方面都不斷地有進步,但基本上還是處於非常落後的原始養蜂階段,每年只能取一次蜜,取蜜只能採用「殺雞取蛋」的落後方式,生產效率低,蜂產品質量差。
20世紀初期,我國引進西方蜂種(義大利蜂)、活框蜂箱和活框養蜂技術。所謂「活框蜂箱」及人工製造的木箱(現在的蜂箱),箱蓋可以隨時打開,箱內擺放一定數量的木框子,限制蜜蜂在木框范圍內修造巢脾。這種活框蜂箱有諸多優越性:如檢查和處理蜂群可以連脾帶框子一起取出來;采蜜時可以將貯滿蜂蜜的巢脾取出來,放進搖蜜機把蜜分離出來,然後再把搖完蜜的脾子返回蜂群,這樣取蜜不致於誅殺蜜蜂,也不會破壞蜂巢;還有一個特別好處是便於搬動。過去,無論「原洞養蜂」或「樹段養蜂」,它們只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活框新法養蜂,養蜂者可將蜜蜂連同蜂箱一同裝在車上,隨心所欲地搬往蜜源豐富的地方放養,這種流動式的放養蜜蜂,提高了蜂蜜收獲量。目前,活框養蜂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已廣泛推廣並基本取代了原始落後的「殺雞取蛋」養蜂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養蜂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養蜂業突飛猛進。蜂群從解放初期的50萬群發展到現在的650萬群左右,年產蜂蜜從8000噸到20萬噸,年產王漿從零到1000多噸,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及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並榮幸地成為當今世界第一。

人工馴養,中國應該是秦漢時期。

㈥ 我國歷史第一個養蜂人

姜歧 天水人

㈦ 我國養蜂歷史與現狀如何

從原始社會到漁獵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採集天然植物與獵捕動物的同時,就從樹洞、岩穴里的蜂窩中獵取蜂蜜、蜂子。
最初是搗毀蜂巢,掠食蜂蜜、蜂子。後來有意識地利用蜂群的再生能力,學會用煙薰驅趕蜜蜂,保留部分蜂窩,獲取蜜、蠟和蜂子。後來人們又學會了用泥土、牛糞等塗抹蜂窩口,並留出巢門,讓蜜蜂出入。後又在樹幹上刻痕,以示蜂窩歸屬。經過幾千年的衍變,中蜂逐漸從野生蜂巢取蜜轉為收回家中馴化飼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養蜂的開端,為中國養蜂科學的發展和中蜂的傳統飼養方法打下了基礎。隨著近代西方文化和新技術的傳入,帶動了中蜂飼養新技術的試驗和推廣。本世紀初,中國積極引進西方蜜蜂,創辦專業化蜂場,帶動了蜂業科研、教學和社團組織的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發展養蜂業十分重視,中國的養蜂業從此進入高速全面發展時期,成為舉世矚目的養蜂生產大國,到1988年,國飼養蜂群數已達769萬群,達歷史最高紀錄。年蜂蜜生產量達20多萬噸,王漿年生產量達1000多噸。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實用葯用動物養殖技術》

㈧ 祖先養蜂可以說歷史悠久嗎

養蜂的歷史悠久,可以和人類馴養動物時可能就養蜂了

㈨ 蜂蜜有多少年的歷史

哪么蜂蜜最早記錄時間呢?迨至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在《詩經回·周頌·小毖》有「莫答予荓蜂」的詩句,這是「蜂」字的最早文獻記載。「蜜」字則首見於《禮記。內 則》(前3世紀)。東周時期(前770~前256),出現了現存最早的有關養蜂的文獻——《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經》(約前3世紀)。其中,「蜂蜜」二 字開始組合成雙音節詞並沿用至今。該文描述了「其狀如人,而二首」的原始蜂窩形狀和「用一雄雞禳而勿殺」的祭禱蜜蜂的習俗。

㈩ 蜜蜂發源自哪個國家

蜜蜂的起源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科學家們各持觀點卻都無法最終說服對方。雖然爭議一直無法解決,但是人們根據目前的化石和被子植物起源學說認為第一隻 蜜蜂誕生於在1.3億年前的華北古陸早白堊紀。所以蜜蜂的發展歷史要比人類的深厚得多,如果把整個蜜蜂王國看成是現代人類社會,無疑是非常先進的社會模 式。
在古埃及人眼中,蜜蜂是太陽神眼淚的化身,是太陽神將他們灑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在希臘,梅里莎(意為蜜蜂)是一位絕色的美女,是克里特國王梅里塞之女。據說,她向主神宙斯奉獻山羊奶和蜂蜜,由此留下她化為蜜蜂的神話。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原始社會時期的蜜蜂處於野生狀態,岩穴、樹洞是天然蜂窩。那時候的人類以採集天然植物和漁獵為生,野生蜂巢也是採集 對象。原始人從野生動物掠食蜜蠟中受到啟發學會了從樹洞、岩穴中尋取蜂巢。那時候蜂蜜是唯一的甜味來源。最初,人們是搗毀蜂窩、火燒成蜂來掠食蜜蠟、蜂 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改變了這種對於蜜蜂來說是「既毀我室又取我子」的原始掠奪式採集方法,原始的野外養蜂就此萌芽。人們開始嘗試 對樹洞或其他地方的蜂群略加照看由採摘野蜂巢發展到「原洞養蜂」。割蜜人用煙火驅散蜂群;用炭火加寬蜂洞;再用泥草、牛糞塗抹洞口留一小孔容蜂出入;最後 在樹幹上刻痕為記以示蜂窩有所歸屬。此後除按時采蜜外毫無其他管理措施。至今中國西南僳僳族、怒族、獨龍族等民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驅蜂取蜜法和原洞養蜂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蜜蜂和食用蜂蜜產品的國家之一。蜂蜜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4000年前我國殷商甲骨文中。

熱點內容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
老師在講課擴句 發布:2025-07-08 17:30:09 瀏覽:125
辦公傢具有哪些 發布:2025-07-08 17:23:21 瀏覽:765
教師節彩鉛 發布:2025-07-08 16:20:39 瀏覽:975
老師的始祖 發布:2025-07-08 16:07:30 瀏覽:585
幼兒園老師安全責任書 發布:2025-07-08 15:51:12 瀏覽:85
班主任推薦語 發布:2025-07-08 15:40:04 瀏覽:547
舞蹈老師小蕊 發布:2025-07-08 15:33:13 瀏覽:470
護膚老師菲菲 發布:2025-07-08 15:21:12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