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縣歷史
A. 石家莊市行唐縣怎麼樣
地形上,行唐屬於半山區縣。縣城在東南部平原,往西北地勢逐漸升高,逐漸從平原過渡到山區。
歷史上,行唐是千年古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交通上,行唐位置相對較偏,並不在國家大動脈上。但是隨著京昆高速的建成,到省會石家莊有了直達高速,半小時可直達市區,極大方便了出行。
經濟上,行唐位居石家莊各縣(市)中後的位置,比贊皇、靈壽略強,跟東部平原縣市尤其是石家莊周邊縣市相比,差距還很大。
城市建設上,行唐縣城建設較為滯後。縣城至今沒有一座像樣的公園或者標志性的建築。
B. 行唐古今名人
古代: 郤縠 (? — ?)春秋時期晉國人,行唐城寨為其故里。晉文公建立三軍,選拔元帥,趙衰說:「 郤 可以。」公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呢?」衰說:「 郤 喜歡禮樂而又熟知詩書,所以必然懂得用兵的道理。」文公就讓 郤 為帥,統領中軍,而讓 郤 溱幫助他。後屢建戰功 ,成就文公霸業,是歷史上著名的儒將。
李左車 (? — ?),西漢南行唐史家莊人。初仕趙王歇,封為廣武君。漢王三年(前 204年)劉邦派韓信、張耳攻趙國,成安君陳余聚兵井陘口。
齊士員 (? — ?),恆州行唐人,唐右監門中郎將(禁軍首領之一)。在隋開皇年間( 581~ 600年),士員就宿衛宮闈,做宮廷衛士。
邸享 (? — ?),金元之際行唐縣甘泉鄉(今上滋洋鄉)聖明峪人。金貞 佑( 1213 年~ 1217年)間,黃河北部兵起,邸亨組織豪傑保護鄉里,鄉人都依賴他;後隨蒙古真定路都元帥使史天澤打敗金將武仙,繼而取河中(山西永齊縣蒲州鎮)雙門、倚尖之寨;又隨蒙古大將伯顏攻宋,占青山磯。忽都虎奏其戰功,皇上賜金符牌,統管真定、河間、西京、洛磁、懷孟、穎、濱七路萬戶府。死後,贈昭勇大將軍,真定河上萬戶輕車都尉,中山郡候。
關思義 (? — ?),元代行唐人,學識淵博,胸懷遠大。至大二年( 1309年)任南台御史,奉命主觀郡縣的和顧和買事宜。總是把物品和人力按時價合理摺合,如數償付,民眾都很感激他。
周時雨 (?~ 1638),明代行唐中羊社(玉亭一帶)人,住城內北街,有兄弟 6人,時雨為大,為四川潼川(四川三台縣)州同。 時雨、霖雨都封為護國鎮國將軍,甘雨封為護國定國將軍,宣封為明威將軍。
C. 行唐縣故郡在最早的歷史上是什麼地方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縣,治所在今故郡村,屬鉅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立為趙王,屬趙。
D. 行唐縣有多少鎮
截止2009年底,行唐縣下轄4個鎮、11個鄉。
1、4個鎮:龍州鎮、南橋鎮、上碑鎮、口頭鎮。
2、11個鄉:獨羊崗鄉、安香鄉、只里鄉、市同鄉、翟營鄉、城寨鄉、上方鄉、玉亭鄉、北河鄉、上閻庄鄉、九口子鄉。
行唐縣隸屬於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淺山丘陵區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
(4)行唐縣歷史擴展閱讀: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後,簡化地方建制設置,原來的府、州、廳一律改稱為縣,在省與縣之間設置了「道」一級行政機構,河北境域共設置了4個道,行唐劃為直隸省范陽道轄縣。1914年,范陽道改稱保定道,行唐為保定道轄縣。
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撤銷了省與縣之間的「道」一級編制,河北各縣直屬省政府管理,行唐遂為省直轄縣。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行唐很快淪陷。日寇尚未到來,國民黨政府即攜帶財物望風南逃,全縣一時陷入無政府狀態。
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隨即挺進太行山,廣泛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1937年10月,具有行政職能的全縣「抗日救國總動員會」成立。
次年2月,成立了由晉察冀邊區臨時政府領導的行唐縣抗日聯合政府,先後劃歸冀西第二專區、第三專區、第五專區及北嶽區第五專區、第四專區、冀晉區第四專區等晉察冀邊區下屬專區領導。
抗日戰爭勝利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行唐又先後隸屬北嶽區第四專區、察哈爾省建屏專區、河北省定縣專區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行唐縣民主政府」改稱「行唐縣人民政府」,仍歸定縣專區領導。1954年定縣專區撤銷,行唐改歸石家莊專區領導。
1958年,在「一大二公」「左傾」思潮影響下,將行唐與新樂縣合並,統稱新樂縣,縣治從兩縣原址遷出,另在新樂縣東長壽鎮建立了新縣城。
1962年,兩縣分治,重新恢復行唐縣,縣治遷回原址。此間,均屬石家莊地區行署轄縣。
1993年6月,撤銷石家莊地區,地、市合並為石家莊市,行唐為石家莊市轄縣。
E. 千年古縣「行唐縣」的歷史文化古跡 要寫學期論文,要幾個代表性的
三峽調查報告
在我的記憶中,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的成功,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時刻,自那時起,到壯麗的長江,壯麗的長江三峽,到宏偉的三峽工程成為長期待已久的夢想。水庫蓄水目標,三峽工程工程完成後,向時刻來了175米,我們創造了難得的機會,終於有機會進入的神奇,美麗,壯觀的長江三峽,神奇險??峻的山水風光,燦爛的和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宏偉的三峽工程處處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在的重慶朝天門沿河,形成第一次的經驗後,三峽工程高峽平湖航運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像帆船巡航在靜止的水,沒有顛簸感,光滑的我們到長江三峽的起點 - 白帝城朝演講白帝彩雲間「英雄在每個人的心中會迸發出來,和」白帝城託孤「,多少讓人們有些壯志未酬的身體到死悲傷和灰暗的故事,於寫在他的文章」三個三峽「:」白帝城已投兩種聲音,翻了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歌,戰爭,英雄和黑暗的朝聖和爭奪的山山水水,自然之美佔主導地位的權利。 「在這樣一個安靜的早晨,我希望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戰爭,大自然總是那麼安靜,美麗,每個人的心有什麼樣的詩人靈活別致。
告別白帝城進入其地勢險峻,風景秀麗,磅礴的氣勢和眾多的名勝古跡,世界三峽,第一個在「紅」說的瞿塘峽,由於蓄水三峽工程的水浪陡峭的,但雙方懸崖切片?斧頭絲毫不輸氣勢的夔門天下雄。瞿塘峽,大寧河寬谷來了深刻而美好的入口的巫峽,巫峽,由於在三峽大壩蓄水的影響,我們能夠很容易地訪問的幽深秀麗的大寧河小的船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峽兩岸峰巒疊嶂的場景在燦爛的紅色葉點綴,體現在綠色的河流,河流,蜿蜒,從遠方的山牢牢鎖定在河的前面,但峰迴路轉,在不久的驚人,所謂「山重水復毫無疑問,Vista中,返回,俯瞰巫峽神女峰美麗的傳說令人難忘。進入西陵峽,珊瑚礁和淺灘是早已逝去的人都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險災區「鬼愁」的「地獄之門」成為過去的事情,我看到了雙方蜜蜂壁立的懸崖變成支流的強大的,美麗的,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三峽大壩,這條河是越來越廣泛的多霧重,已經酈道元所描述的,「兩岸連山,略闕沉重的石頭峰,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但是不僖個月。 「宏偉,但沒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的聲音浸滿淚水的民生。」的不幸。
今天,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80年前在攔江築壩勾勒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理想的偉人毛澤東「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平湖」已成為現實。如果說,長江是一個宏大的史詩,中國??民族,三峽是一個美妙的詩,詩眼,那麼,三峽工程是這首詩的眼睛最燦爛的寶石英寸
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中間??三斗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該項目的主體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通航建築物。大壩的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85米,全長2309米,壩軸線。布局方案:放電壩段位於河床中央,原產地雙方水力發電廠,總長度為483米,河床部分,留下的廠房安裝14台水輪發電機組,對工廠安裝了12台,機組容量70萬千瓦,通航建築物位於左岸。永久船閘兩連續梯級船閘,萬噸級船隊一行垂直升船機,一個3000噸級客貨輪1;另一家工廠暫時持續通航船閘,升船機。的三峽大壩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十八個字:中的溢洪道,雙方的發電。大船爬樓梯,小船電梯。 「布局巧妙讓人贊嘆不已。
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旅遊,生態保護,清潔的環境,開發性移民北美,供水,灌溉等10個綜合效益。防洪是三峽工程,中,下游的長江防洪標準的主要功能是十年一次在一個世紀的情況下,聯合使用的荊江河段防洪滯洪區,可達到千年一遇防洪標准。的三三峽水力發電站是的的8水力發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安裝容量的26家單位中,一個總容量的18200000千瓦,在平均每年功率輸出達到847億,以滿足1000公里半徑電力的范圍,以緩解中部,東部,四川東部能源緊張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純粹的人,在面對這樣的神奇和美麗的大自然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在浩瀚的人類遺產似乎是如此的無知作為一個水人,在面對如此宏偉的水利似乎非常自豪,雖然我在水文和水資源專業的防汛抗旱工作,工程設計,施工微薄的,但我仍然深深地震撼了,在前面的這個偉大而巧妙的工程進行了嚴格的保安措施,工程和情緒工程航運和發電起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興奮的繁榮,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幸福的綠色寒冷的水庫水。但是,作為一家專注於水資源的利用和工程的水文人們更關注生態,水文的影響,以及防洪,更清醒總是利弊任何大型水利建設工程,在工程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缺點總是攜手,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安置大量流失文物,並期待在長期的經營項目,該項目是非常困難的綜合調度,防洪,發電,導航和下游補水總是有很多矛盾。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汛期汛限水位145米,枯水期最低水位為155米,總存儲容量,存儲容量的防洪和興利庫容393億立方米左右波動,22.15億立方米和16.5億美元立方米。通過一些信息,工程指標意味著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更新不同的概念,因為乾旱的影響和下游用水需求的上游汛後來水減少,三峽庫區傳統的調度模式轉型的目標是175米的水還沒有實現,專家們建議項目的調度,應該是汛期蓄水,汛後水「的汛期的水,汛後,請在水面上的新的調度模式,調度模式的變化可能會被暴露的巨大風險的防洪,調度的艱巨任務可以被想像的,因此,綜合調度的項目需要繼續以開拓我們的知識也需要不斷地更新,雖然很多國外的專家已經預測,中國三三峽工程將繼續在無盡的煩惱,但我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水利專家積極探索,做工精細,三峽工程管理,調度,將探討最和諧,最輝煌的管理的道路,從而使三峽工程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不朽!
F. 聽說行唐縣不富裕,是嗎
富裕或者不富裕,要看跟哪比了。下面是唐縣的簡單介紹。
唐縣轄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總人口51萬。總面積14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總面積82%,全縣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唐縣毗鄰京津,交通四通八達,為晉冀蒙往來之要塞。全縣電力、通訊服務設施齊備,商業、文體、衛生、科教設施完善。
唐縣物產豐富,資源充足。主要礦產有石灰石、石英石、花崗岩、大理石、金礦、鐵礦等十七種。且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全縣可利用水能資源 3.6萬千瓦。唐河、通天河有8處可建水電站。糧食作物主要盛產小麥、水稻、玉米、穀子。以紅棗、柿子為主的干鮮果品年產2700萬公斤以上。唐縣皮毛加工業十分發達,唐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羅庄、(山同)(山龍)等大型皮毛交易市場,年成交額4000多萬元。唐縣是河北省小尾寒羊基地縣,國家秸桿養羊示範縣,羊只存欄已達35萬只,魚、鱉等水產每年產量達330萬公斤。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大小景點三十多處,其中有西大洋遠古生物苑的恐龍化石,華北道教聖地--青虛山、古北嶽恆山--大茂山、倒馬關、戰國長城、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等多處人文景觀。
全縣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皮毛皮革、儀器加工、建築建材、玩具、紡織、玻璃工藝、礦產、機械鑄造等八大骨幹行業。唐縣出產的罐頭、布絨玩具、玻璃工藝品、羊剪絨產品、地掛毯已遠銷國外,成為主要出口創匯產品,為唐縣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外開放以來,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德國、英國、台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到唐縣投資興業,促進了我縣經濟發展。唐縣人民政府和勤勞朴實的51萬人民,竭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到唐縣大展宏圖,共謀發展大業。
G. 行唐的古縣文明
南王莊新石器遺址
滋陽縣遺址
玉亭縣、玉城縣遺址
古縣城遺址
馬凹遺址
齊村戰國遺址
郜河戰國遺址
東秀戰國遺址
唐代遺址
箕山潁水遺址 西石邱戰國墓
北高里漢代墓群
北橋隋墓
中伏流唐墓
東霍同宋墓
東霍同明墓
廟上戰國墓
馬凹墓葬群 封崇寺大殿位於縣城龍泉中學院內,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均曾重修。大殿高約9米,面積169.5平方米,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有側角升起。檐下有斗拱,明間三朵,次間二朵,為五彩雙下昂。攢拱為抹角式明間一朵,大而出如意,拱中間螞蚱頭出龍頭,為磚木結構。
封崇寺天王殿位於縣城東街小學院內,與封崇寺大殿同時建造、重修。座北朝南,高約8米,面積130平方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布瓦歇山頂,無斗拱。每個柱頭上出一個如意頭,為磚木結構。
城隍廟位於縣城北街縣政府招待所院內。始建於明天順六年(1462年),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四年(1726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均曾重修,為磚木結構,大殿建在0.5米的高台上,殿前有長方形月台。殿高約12米,面積220平方米。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布瓦歇山頂,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築。
琉璃廟位於更差更取村,因外部裝修基本上採取了琉璃構件,故名。此廟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形式特殊,結構精巧。高約7米,面寬、進深各一間,面積34.17平方米。東山牆現存一組琉璃浮雕,內容是觀音菩薩救28難民的佛傳故事,人物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廟內四面繪滿壁畫,內容有「竹林七賢」、「松鶴延年」等。頂部天花板是由24塊鐫刻精細的木雕雲龍戲珠圖組成,至今保存完整。
文廟大成殿位於縣城東南行唐中學院內。始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六年(1707年)、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均有重修。大殿建在一米高的磚台上,殿前有正方形月台。殿高約9米,面積300平方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琉璃歇山頂,大殿月台前石刻斜面台階,階正中有方形雲龍石刻浮雕,形象生動。
伏魔閣位於西石邱村,建於明崇禎七年(1635年)。面積約40平方米,坐落在1.83米的石台上。台下為實腹式圓弧石拱流水洞,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為磚木結構。 九頂蓮花山石窟位於梨沿庄村北、九頂蓮花山主峰的南面,建於清代,現存石窟及殘碑四座、石灶兩處、石臼一處並有大量磚瓦。石窟座北朝南,拱形窟門,高1.5米,進深3米,寬2.1米,拱形頂高2.1米。正面依窟刻供桌一張,雕彌勒佛一尊,高0.8米;石壁雕千手菩薩一尊,高1.75米;供桌左下角浮雕跪式小神像一尊,高0.8米;在浮雕左上角刻坐式小神一尊,高0.2米。
西彩庄東平峰石窟位於西彩庄的東平峰上,在一塊突出的半圓形巨石壁上鑿有方窟,窟內有兩座彩塑造像:主像是釋迦牟尼,另一尊是左側的協持菩薩。石窟座北朝南,高2米,四邊各長2米,平面基本呈正方形。窟內兩尊彩塑著力刻畫了衣紋、手勢、面容等細微之處。塑造年代為金、元時期。
兩嶺口摩崖石刻在兩嶺口村東北阿牟院遺址,東側的一塊長4.5米、高2.5米的巨石上,雕刻石龕54個,佛像56尊,左側刻有「大定十一年(公元117年)歲次辛卯」,是河北省首次發現的有具體紀年的金代石刻,為研究金代石刻藝術提供了一個較為准確的標尺。 行唐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為通往山西的古驛道;一條為通往五台山的進香道。
山西古驛道山西古驛道南接恆州,北通渾源,經我縣龍興庄、龐家莊出界牌嶺過王快而至渾源州。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駕幸五台山,行至阜平縣王快村時,出一上聯曰「王至王快王快樂」讓隨行大臣對下聯,大臣行走百里對答不出。當來到行唐縣劉興庄村時,一大臣對出「龍到興庄龍興庄」下聯。康熙龍顏大悅,遂敕封劉興庄為龍興庄,並將龍興小米封為貢米,馳名華夏。
五台山進香道《元和郡縣圖志》《五台山圖》都記載了恆(鎮)州至五台山之間的這條進香道,即從今正定出發,經行唐的口頭、兩嶺口出小關嶺到阜平至五台山。這是一條極具文化意義的道路。在磁溝村段,有一座著名的清涼寺,寺內壁三尊菩薩畫像文物價值極高,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升仙橋坐落在舊縣城西門外護城河上,始建於唐代。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重修,是一座並列砌築的單孔弧敞肩石拱橋。長15.3米,寬6米,橋面到河底高4.7米,主拱劵用20道單劵並列砌築,現存跨徑11.3米,中間高2.7米。主拱兩端各負小劵,用8道單劵砌築,跨徑2.45米,拱矢0.5米。大劵和小劵的劵臉右石上均有雕刻。升仙橋與趙州安濟橋、永通橋結構基本相似,被譽為安濟橋的姊妹橋。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軍服山澗橋軍服山澗橋又名金谷殿橋,坐落在上方鄉許由村西北溝壑間新樂至阜平公路上。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三月初十日,清咸豐四年七月曾重修。該橋為圓弧石拱橋,長16.4米,寬4.8米,橋面至河底高度為3.2米。拱劵石用42道但劵橫向排列砌築,全橋除臉石的鎖口為糙白玉石外,其他均為石灰岩石。 行唐縣城坐落在郜河之濱,是一座千年古城,古稱犢乾城,今稱龍州鎮,自北魏後期行唐縣治遷治於此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行唐城池始建於唐天寶年間,為土城,天寶元年(742年)動工,歷時十五載完工,其時周長五里七十五步,高二丈,闊三丈五尺。池深八尺,闊二丈。行唐城池其形似罐,西門為口,南北門為耳,東無門為底,世號「罐城」。三門皆有其名:南曰「俯郜門」,以郜水繞其前;西曰「晚照門」,愛夕陰也;北曰「平恆門」,以恆山之下以此甫平之意。城池四周皆有護城河環繞,常年流水不息,閉起南北門,非經西關升仙橋莫入。 在中國古幣文物中,有一枚三孔布珍品,稱「南行易」,為戰國時期鑄幣,是行唐古文明的標志性文物。
據古幣專家認證,「易」字與「唐」通假,「南行易」也就是「南行唐」。換句話說,這種鑄有南行易(唐)銘文的三孔布是戰國時期我們行唐的傑作。
「南行易」鑄造於中山國時期。從中山國到現在,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也就是說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山國時期,行唐縣就已經具備獨立鑄造貨幣的資格。一個被允許鑄造發行貨幣的地方,當時的經濟也必然是較為發達和繁榮的。這一點,可以從我縣的出土文物和故郡在趙國時被列為城邑的史實作為印證。
H. 河北省行唐縣自古至今都有什麼名人越詳細越好。
「上方出個張玉皇,井底出個高拔釘,許由出個張果老。」
1、據傳內說,玉皇大帝出自行容唐縣上方村。上方村南1000米原來有一座玉皇廟,碑墓林立,建築宏偉。毀於上世紀中日戰火,其廟宇廢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變為耕地。
2、據傳說,古時候西井底村有一個叫高拔釘的人,日食擔糧,力大無窮。古時候固定棺木的大鐵釘,他倆指一捏就可以拔出來。
3、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曾居住在許由村。後來因許由村的人欺生,張果老一起之下倒騎著毛驢要離開許由村。走出村子的時候又覺得氣不過,於是倒騎著毛驢沖著村子裡撒了一泡尿,一下子沖掉了半個村子。至今許由的村落還是半拉子村布局。
I. 行唐的歷史沿革
據《正定府志》、《行唐新志》記載:初,帝堯封於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後,諸 侯來歸,治平陽即帝位,南行經歷,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秦置南行唐縣,北魏去「南」字為行唐縣,後曾易名章武縣、永昌縣、恆陽縣等。明復稱行唐縣。
歷史上的行唐:
行唐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上有夫城,滋陽,玉亭,張武,永昌等稱謂,據南王莊、南賈素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聚居,勞動生息。
堯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陽即帝位(前2357年),南行歷此地,因名南行唐。夏、商、周分屬並州、冀州。
春秋時,屬鮮虞國。戰國初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前296年)後,屬趙國。趙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縣,治所在今故郡村,屬鉅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立為趙王,屬趙。
西漢初,屬趙國恆山郡。文帝時改恆山為常山郡,屬常山。景帝三年(前154年),夏改常山郡為中山國,屬中山。東漢因之。
三國時魏改南行唐屬常山國。
晉及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均屬常山郡。
北魏去「南」字為行唐縣,屬恆山郡。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縣治移至夫人城(今曲陽縣石城一帶)。二十一年(497年)郡廢,縣治復歸。熙平中(約517年 )移治犢乾城,即今龍州鎮。隋屬恆山郡。
唐因之。長壽二年(693年)周改為章武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行唐縣。大歷三年(768年)於行唐置詆州,轄靈壽、曲陽、行唐。九年(774年)州廢,縣屬恆州。
五代後梁開平初(907年),又改行唐為章武縣。後唐元年(923年)復名行唐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行唐為永昌縣。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復名行唐縣。
宋屬真定府。
元改行唐為恆陽縣,屬保定路。
明仍為行唐縣,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隸真定府。
清清康熙年間曾兼並阜平縣.屬定州。
民國3年(1941年)屬保定道,17年(1928年)廢道,屬河北省統轄。27年(1938年)晉察冀邊區建立,屬冀西區,同年秋,劃歸冀西區三專區,29年(1940年)改屬冀西五專區,32年(1945年)晉察冀區第四專區,35年(1946年)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翌年又改屬四專區。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撤銷定縣專區,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並入新樂縣,1962年復置行唐縣。1970年石家莊專區改為石家莊地區,行唐隸之。
1949年秋季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秋後改河北省建制,又劃歸定縣專區。1954年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行唐與新樂兩縣合並為新樂縣。1961 年12月新、行兩縣分開。1962年復置行唐縣。1970年石家莊專區改稱石家莊地區,行唐隸之。1993年,撤銷石家莊地區,行唐縣屬石家莊市。
1961年12月恢復行唐縣,並調整公社規模,分別建立墳台、齊村、獨羊崗、賈庄、南橋、北龍崗公社,其餘一個自然鎮、六個自然村為城關公社。 1984年全縣取消人民公社,改社為鄉(鎮),轄區不變;大隊改為村委會。1996年鄉並鎮工作,將原有28個鄉(鎮)調整為15個鄉(鎮)。
J. 河北省行唐縣左市仝村歷史
這個要查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