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史教程
A. 急求 自然辯證法的論文
淺論自然辯證法在化學學習、研究中的應用
【摘要】: 本文先對化學給出了它的哲學定義,再從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聯結處入手定義了化學自然辯證法,結合實例,全面分析了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關系,指出了辯證法原理在化學中的應用,使化學的學習、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走向理性化,從而使人能動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斷地促進化學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化學哲學、化學自然辯證法、學習應用
一、引言
當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科學的整體化發展趨勢。科 學的整體化發展既表現在各個學科領域內部各分支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綜合及相互影響,同時也表現在不同門類的學科領域之間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響。這種整體性更深層次的發展體現為不同學科領 域的彼此靜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們從整體把握科學的內在統一性.正確認識不同學科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了現代科學技術范圍的不斷擴大。其基礎部門擴展為八個,同時,著力加強對辯證法和方法論的研究,藉以不斷提高科研效率。化學從屬於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作為八大基礎部門之一,和辯證唯物主義緊密聯系的橋梁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是人類化學史上的最高理論概括,對化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起著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因此,在化學課程中必須加強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習和應用。
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自然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論。哲學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形態、結構、屬性、變化的關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絕對和相對、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因此,研究物質的化學科學和哲學物質范疇之間存在必然內在的聯系,將自然辯證法運用於化學學習研究教學之中不僅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有深遠意義。從這點來說,學習自然辯證法不僅是全面提高學生化學素質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學教育者乃至化學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職責。
二、自然辯證法與化學
1自然辯證法
(1)研究對象。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理論與方法為指導,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結合時代的任務,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考察的研究領域。
(2)研究內容。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自然界的辯證法,即自然觀;自然科學認識的辯證法,即認識論;自然科學發展的辯證法,即科學觀。其中,自然觀部分集中論述了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基本范疇、基本規律和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認識論部分則主要探討了自然科學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和檢驗標准,並論述了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假說、演繹、歸納等方面的問題。在科學觀部分主要論述了自然科學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它的體系結構和發展的規律性問題。這三個部分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而確立了自然辯證法的理論框架。
2化學哲學
(1)研究對象。化學哲學是以化學學科為研究對象,以化學基本運動和化學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基本研究內容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化學哲學研究和探討的四個基本問題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以及化學與技術革命和社會進化的關系。化學哲學既然是以化學運動和化學發展基本規律為研究內容,那麼,它必須以化學研究的實踐為基礎,而且又反過來對後的化學實踐活動起指導或啟示作用。也就是說,化學哲學是一種有用的工具,這個工具作用的發揮還要靠強大的化學理論基礎和經驗實踐作後盾。
(2)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關系。化學是研究世界的某一個方面,顯然所揭示的化學規律只用於一定特殊的學科範圍,但在自然辯證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義;而自然辯證法則是在概括包含化學在內的具體科學的成果、特殊規律的基礎上所揭示的關於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對化學的學習、研究、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任務。化學哲學的任務就是在於運用架在化學和哲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化學哲學是化學哲學真理對化學的成果作出哲學的概括,使化學概念上升為哲學范疇,使化學原則上升為哲學原則,使化學真理轉化學哲學真理,化學真理的揚棄,就是哲學的顯現。反過來,由化學及其它學科所得來的哲學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和普遍性質揭示出來,它運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疇則通過化學哲學為中介對於化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化學哲學在實現由化學真理上升為哲學真理的過程中,發揮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橋梁作用。總之,通過化學哲學這一橋梁,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曾經促進了自然辯證法的產生和發展,而今也在為自然辯證法的新發展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化學中的自然辯證法
3.1 自然辯證法准確揭示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徵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實質,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范疇的鑰匙。同時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而對立統錕律提供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內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學史的諸多事例中充分驗證了這一規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有機化學史中的馬爾科夫尼可夫規則,它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律,不對稱烯烴與鹵化氫發生加成時,氫將加在含氫較多的碳原子上。但當分子中存在較強的吸電子基團時,則情況恰恰相反,這是馬爾科夫尼可夫規則的一個特例。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烯烴、炔烴、芳烴和醛酮等有機化合物都含有不飽和鍵,但它們發生的加成反應的性質卻不盡相同。烯烴、芳烴只能發生親電加成,而醛酮等卻能發生親核加成,這是由其內因分子結構不問而決定的。炔烴的內因決定了其既可發生親電加成,也可發生親核加成,至於到底發生何種反應,則尚需考慮其外部條件,因為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丙烯與溴化氫所進行加成反應的產物則因是否有過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致。
3.2自然辯證法深刻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涵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所以,恩格斯認為,化學史可以稱為研究物體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的質變的科學。在化學運動中.這種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表現得特別明顯,最典型的莫過於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到1869年人們通過不同的方法共發現了63種化學元素,但是對這些元素的分類及它們的相互聯系尚缺乏研究。這一階段是元素的發現和積累過程。進入19世紀以後,許多化學家都陸續研究過化學元素的分類問題。首先對化學元素進行分類研究的是拉瓦錫。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學大綱》中,對33種化學元素進行了分類。從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三元素組」到1869年2月17日晚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中間經歷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圖》、歐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邁爾的「六元素表」和紐蘭茲的「八音律」』等艱苦的規律尋找過程。1 871年門捷列夫第二張化學元
素周期表公布以後,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說,化學元素周期律應當是邁爾和門捷列夫兩人分別發現的。[21周期律表明,各種元素隨著原子量(後來證明是核電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學元素性質周期性的變化。量的增加引起質的飛躍,這一點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義。這就用科學的事實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質量互變的規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科學意義和哲學意義。
三、自然辯證法在化學中的應用
以物質為研究對象的化學領域,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與自然辯證法有關,反之,自然辯證法也滲透於化學領域的方方面面,這樣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學哲學。如果我們能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化學中的問題必將對化學的學習研究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1)化學本體論--物質--世界是物質的。①物質的組成。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實驗科學,基礎科學。這是由它所研究的對象物質所決定了的,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化學與整個世界及其規律總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因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承認與否它都是存在著的,正如列寧所說:「唯物論的基本前提是承認外部世界,承認物質存在我們的意識之外並且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著。」只有首先承認物質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學問題的唯一正確的出發點。應該說我們目前的技術已經到了只要是物質,我們的化學檢驗技術就能確認任意一種物質的元素組成,也就是說,在化學家看來,不管是什麼,只要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都逃不脫100多種元素的范圍,逃不出三種基本微粒:質子、中子、電子。②物質的結構。關於結構,我們目前能夠明確的是主要是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三方面。原子結構是所有結構的基礎。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原子結構相當於混凝土,分子結構相當於預製件,晶體結構就相當於建築物,宏觀物質相當於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質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組合,可以這樣說,四種微粒,四種作用力,構成了物質世界。
(2)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絕對性和個性、相對性的關系,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著普遍性。許多物質的性質製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表象,是果,結構是本質,是因。(因果律是構建自然科學大廈的基石。)我們無法盡知所有物質的性質,但我們可以在每個物種中找到一兩個代表物加以研究記憶,找出相似點和遞變規律,比如,烷烴中的甲烷,烯烴中的乙烯,酯類中的油脂,等等。但是這仍然沒有接觸到本質,最有本源意味的是關於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徹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學的核心主線。
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質性質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規律。在每個「家族」中找一兩個元素作代表,詳細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單質、氧化物、氫化物、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以及鹽類,對於不同的物質又分別研究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製法、用途等等。這樣,只要詳細學習了極少數的物質,依據「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遞變規律」三種方式就可推導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質的相關知識。可以說,「相似性」、「特殊性」和「遞變規律」是學習研究化學的最基本武器。
(3)物質的變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既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又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具體過程可歸納為:矛盾的發生--矛盾的發展--矛盾的完結(轉化)。化學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物質(內部、外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當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矛盾斗爭也就趨於統一,這便是化學對立統一規律。
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物質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元素化合物群體之間的轉化衍變關系。歸納、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將對我們的學習、研究、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後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種可能的途徑。
比較重要的「變化規律」有:每一個元素各種形態的物質之間的轉化;烴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變關系等,如:單質、酸、鹼、鹽、氧化物之間的「通用」轉化關系;各族主要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以及鹽類的「特定」轉化關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轉化關系等。
(4)物質的合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制備合成我們需要的任何物質,從而建設世界、改造世界,是人類的理想和每一個化學家的夢想,也是化學研究的終極目的。從古代(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觀的提出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的近代原子學說--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分子--原子論的提出--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對電子的發現--現代科學對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證明,使人們對物質結構逐步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確切的認識,進而為以後的新元素、新物質材料的發現和合成創造了條件的事實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哲學的認識論同樣是能動的革命的認識論.
四、結束語
化學是自然科學中最活躍的學科,它在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中,佔有中心位置,馬列主義是自然科學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辯證法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因此,充分運用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化學問題,不僅可以使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化學和化學教學在人類社會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對於化學學習、研究和教育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參考文獻
[1] 陳宴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唐敖慶.化學哲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學、人類、社會和化學教育[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4] 何法信,盧常源,等.化學史綱要[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阮慎康.現代化學的哲學探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頁.
[7】張家治.化學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
【9】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高教出版社,2004
B. 高中經常考的化學史的東西 如道爾頓提出實心求模型 維勒合成尿素什麼的 浙江高考
傾力、傾心搜集。請採納
C. 化學史教程
aaaaa
D. 如何確認碳原子質量
閣下的問題,需要的知識太專業,同時,又需要聽眾具有一定的知識背景。
但見到一直無人給予較詳細的解答,所以我還是努力一下,希望能有所幫助。
-------------------------------------
早期的原子量測定 用 天然 氧元素 的原子量 等於 16 作為標准。1929年,發現天然氧元素是由 16O 17O 18O 三種同位素組成,並且 16O 的不純度很高。1960-61年,國際物理學會和化學學會採納了德國 質譜學家 馬陶赫 的建議,選擇 12C 作為原子量測定的新標准。認為 12C 具有12.000個原子質量單位,原子量為12。
-----------------------------------
原子量的早期測定方法,我不知道。但是現代的測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1) 利用核反應 的能量平衡求取
在一個核反應中,反應前後能量守恆,能量和質量之間有著愛因斯坦關系。如果反應前後的某些粒子的質量或能量已知,那麼就可以根據 守恆原理 求出 某1個 未知粒子的質量。例如 不帶電的中子的質量 通常就是這樣求得的。
-------------------------
2)利用原子發射光譜中的超精細結構測定
原子可以發射光譜,光譜對於原子 就如同 指紋對於人。每種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徵光譜。光譜記錄呈現若干個獨立的 峰。用高分辨能力的 光譜儀器觀察這些峰,會發現 所謂的 峰 並非單峰,而是若干個波長很近的 峰疊加在一起而成。這若干個小峰稱為光譜的超精細結構。小峰與小峰之間的波長差 決定於原子的質量。通過對小峰之間的波長差的測量,可以推算出 原子的質量。
------------------------
3)利用分子轉動光譜中的同位素位移。
這種方法的原理與 2)很相似,不再具體描述。
-----------------------
4)質譜法
這是當代最為流行、測量精度最高的原子量測定方法。測量精度可達 10的 -18 克。在這種方法中,利用「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 測量微觀粒子的質量。其中的 「質」就是質量的意思。
世界上第一台質譜儀誕生於1919年。目前已經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質譜儀,例如:單聚焦、雙聚焦、串列、四極、飛行時間、加速器 等類型。
質譜儀的工作原理中,主要是通過對微觀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規律的測量來得到微觀粒子的質量。帶電粒子在電場中 受到庫侖力,在磁場中受到洛侖茲力。由於力的作用,微觀粒子會具有加速度,以及與加速度對應的運動軌跡。微觀粒子質量不同時,加速度以及運動軌跡就會不同。通過對微觀粒子運動情況的研究,可以測定微觀粒子的質量。
----------------------------
碳原子是中性粒子,不帶電,不會在電磁場中受到作用。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種類的碳氫化合物,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讓碳以離子形式被注入到電磁場中。這樣就可以測定碳離子、或者碳氫集團離子等的質量。同時它們的電荷也很容易測定,每個電子的質量也很容易測定。這樣,就可以推出碳原子的質量。
--------------------------------
關於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測定:
主要有:氣體動力學法、密立根油滴實驗法、布朗運動法、布拉格X射線衍射法等。這些方法都涉及很專業的知識。不再詳述。
------------
補充:
元素周期律1869年建立、電子1897年發現、原子核1911年發現。而原子及原子量概念的出現都比這些時間早很多。所以我也奇怪以前是怎麼測定原子量。帶著這個問題,在網路上檢索了下,頗有收獲。以前無非是採用相對原子量的概念,根本無法給出具體的質量。相對原子量是通過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數比來確定的。關於這方面的詳細介紹,你可以到網上 用 網路搜索一下,輸入關鍵詞:原子量 測定。可以看到很多文章。其中:
http://www.yaohua.org/teacher/chengming/70.htm
比較詳細。
----------------
為防止這個網頁以後消失,還是貼在這里,也留給我自己以後溫習。
---------------------------------------------------------------
##########################################################
原子量測定的歷史回顧
原子量的測定在化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先生所說:「沒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學反應的意義,就不可能有門捷列夫的周期表。沒有周期表,則
現代化學的發展特別是無機化學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1],在已建立了科學的原子量基準,並且通過相當完善精密的原子量測定方法測得足夠精確的原子量數值的今天,我們回顧一下化學科學發展進程中這段重要史實,對於深入研究化學發展規律,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和使用原子量,無疑是大有稗益的。
一、道爾頓的開山之功
英國著名的化學家道爾頓(J.Dalton,1766~1844)在提出原子論觀點的同時,就為確定不同元素原子的相對重量作了努力。從而成為化學史上測定原子量的第一人,成為這一領域的拓荒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確定各種元素的相對重量並非易事。這首先要確立一個相對標准,既以誰為參照基準。其次要有準確的定量分布手段,並且要明確單質和化合物分子中元素原子的數目,這在當時對於大多數化合物是很難做到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道爾頓只能採用主觀武斷的方法規定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數目比。例如,他認為水是由1個氧原子和1個氫原子組成的。這祥,根據當時拉瓦錫(A .L. Lavoisier,1743~1794)對水的重量分析的結果,以他選擇的氫原子的相對重量 為1做基準,算得氧原子相對重量為5.5。
1803年10月21日,道爾頓在曼徹斯特的 「文學和哲學學會」上闡述他的原子論觀點時,第一次公布了6種元素的原子相對重量,但他沒有宣布數據的實驗根據。此後,他又先後於1808年、1810年、1827年在其著名的《化學哲學新體系》一書的第一、二卷中不斷增加元素種類,使之最終增至37種,並對部分數值做了修正……。由於道爾頓以主觀武斷的方式確定物質的組成,因而所得的原子相對重量都與今天的原子量相差甚遠。盡管如此,他的這項極富開性和科學性,使之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他的這項工作在當時為廣大化學工作者找到了正 確的前迸方向,使得化學科學向系統化、理性化邁進了一步。正如恩格斯指出:「在化學中特別是由於道爾頓發現了原子量,現已達到各種結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對的可靠性,已經能夠有系統地、差不多是有計劃地向還沒有被征服的領域進攻,就象計劃周密地圍攻一個堡壘一樣」[4]。
二、貝采里烏斯的非凡工作
道爾頓首創的確定元素原子相對重量的工作,在當時的歐洲科學界引起了普通的關注和反應。各國的化學家們在充分認識到確定原子量的重要性的同時,對於道爾頓所採用的方法和所得到的數值感到不滿和懷疑。於是繼他之後,許多人便紛紛投入測定原子量的行列中,使這項工作成為19世紀上半葉化學發展的一個重點。
在這其中,工作非凡,成績斐然的是瑞典的化學大師貝采里烏斯(J.J.Berzelius, 1779~1848)。這位近代「化學大廈」的卓越建築師,對近代化學的貢獻涉及諸多方面。其中最為非凡的是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在極其簡陋的實驗室里測定了大約兩千種化合物的化合量,並據此在1814~1826年的12年裡連續發表了三張原子量表,所列元素多達49種[5][6]。其中大部分原子量已接近現代原子量數值,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貝采里烏斯之所以能在長達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孜孜不倦、專心致志地從事原子量的測定工作,是因為他高瞻遠矚地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他認為「這就是那時候化學研究最重要的任務」[4]。貝采里烏斯測定原子量的方法與道爾頓相似,但他的基準選定氧= 100。對於化合物組成,他也採用了最簡單比的假定。與道爾頓不同的是,他在堅持自己親自通過實驗測定化含量的同時,時時注意吸取他人的科研成果。比如像蓋·呂薩克(L,J.Gay.Lussac, 1778~1850)的氣體反應體積簡單比定律;杜隆(P.L.Dulong, 1785~1838)和培蒂(A,T,peiit,1791~1820)的原子熱容定律以及他的學生米希爾里希(E.E. Miischerlich,1794~1863)的同晶型規律等。大約在1828年,貝采里烏斯結合原子熱容定律和同晶型定律把他長期弄錯的鉀、鈉。銀的原子量糾正過來。正是由於他能夠博採眾長,持之以恆,才得出了比較准確的原子量,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後來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開辟了道路,在化學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庚尼查羅的傑出貢獻
在19世紀上半葉的五十多年裡,從道爾頓到貝采里烏斯,雖然有很多人致力於原子量的測定,但由於對化合物中原子組成比的確定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更主要的是當時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尚混淆不清,因而使原子量的測定長期處於極其混亂的狀態,陷入了困境。這期間,盡管法國著名化學家杜馬(J.B.A.Dumas,1800~1884)曾於1826年發明了簡便的蒸氣密度測定法,並曾試圖利用這一方法,通過測定分子量計算原子量。但因為他雖然
有不同數目的原子」[4]。「他還指出:「……只要我們把分子與原子區別開來,只要我們把用以比較分子數目和重量的標志與用以推導原子量的標志不混為一談,只要我們最後心中不固執這類成見:以為化合物的分子可以含不同數目的原子,而各種單質的分子卻都只能含一個原子或相同數目的原子,那麼,它(指阿佛加德羅分子理論,包括安培後來的觀點)和已知事實就毫無矛盾之處」[2].康尼查羅正是在明確區分了原子和分子的基礎上,通過測定分子量結合物質重量組成分析結果,提出了如下結論:當考慮一系列某一元素的化合物時,其中必然有一種或幾種化合物中只含有一個原子的這種元素,那麼在一系列該元素的重量值中,最小值就是該元素原子量的約值[2][4][7]。康尼查羅的上述工作,澄清了當時一些錯誤觀點,統一了分歧意見,為原子—分子論的發展和確定掃除了障礙,使得原子—分子論整理成為一個協調的系統,從而大大地推進了原子景的測定工作。對此德國著各化學家邁爾(J.L.Meyer,1830~1895)給予極高的評價[3]。與前人相比,康尼查羅在原子量的測定上沒有什麼特殊的發現,但由於他決定性地論證了事實上只有一門化學學科和一套原子量,從而在化學發展的重要時刻做出了傑出貢獻。
四、斯達與理查茲的卓越功績
康尼查羅雖然使原子量測定工作步入正確軌道,但所得到的只是原子量的約值。欲使化學真正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在通向精確的「真實」原子量的道路上還布滿荊棘,困難重重。這首先在於測定標樣的化合物必須可以提高到高純度,在諸多化合物中,只有極少數化合物能滿足這一要求。其次,必須有嚴密的實驗手段,十分干凈的實驗環境和相當精密的分析設備。最後,還要有高超准確的實驗操作技能,以確保實驗數據的高度重復性。所有這些都無不昭示要得到准確的「真實」原子量需要有非凡的實驗化學家。自19世紀中葉開始到本世紀初葉,相繼有兩位卓越的化學家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比利時化學家斯達(J.S.Stas,1813~1891)是最早進行原子量精確測定的人。他在1860年提出採用O=16為原子量基準。在廣泛使用當時發展起來的各種制備純凈物質的方法的同時,他一方面注意提高使用的蒸餾水的純度,以防引入雜質,同時,將天平的靈敏度提高到0.03毫克;另一方面選用易被製成高純度的金屬銀作為測定基準物。這些精益求精的工作使斯達在1857~1882這二十五年時間里測定了多種元素的精確原子量,其精度可達小數點後4位數字,與現在原子量相當接近。繼斯達之後,美國化學家理查茲(T.w.Richards,1868~1928)的工作更為出色。這使他因此而榮獲1914年諾貝爾化學獎。自1904年起,他和他的學生通過大量的分析工作修正了斯達的原子量值。例如,他發現斯達使用的銀中含有少量氧,於是採用如下方法改進:用經過15次重結晶後得到的AgNO3還原得到銀,再將銀放置在石灰石上在氫氣中熔化,從而得到不含氧的銀。他通過這種方法將銀的原子是從107.93修正為107.88與現代銀原子量更為接近。
五、原子量基準的演變與現代原子量的測定
原子量基準的選擇是測定原子量的重要基礎。最早的原子量基準是由道爾頓提出的H=1。接著貝采里烏斯以O=100為基準。1860年,斯達提出O=16為基準,很快得到公認並在化學領域沿用了整整一個世紀(1860~1960)。伴隨著化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和原子量數值精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1929年美國化學家喬克(W.F.Giauque,1895~1982)等人在天然氧中發現了17O和18O兩種同位素後,使得化學和物理兩大領域的原子量基準出現了差別。由於化學的原子量基準選用的是天然氧,而物理的原子量基準選用的是16O=16,因此精確計算得出化學原子量單位=1.000275×物理原子量單位,這佯就使得世界上存在兩套原子量數值,這勢必要引起一些混亂。對此,化學和物理界都認識到統一兩套原子量單位的必要性。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議。曾先後提出以4He= 4和以19F=19為基準,但都因各自的不足而被否定[2] 。
1957年,美國質譜學家尼爾(A·O·Neer和化學家厄蘭得(A.OLander)提出以12 C=12為基準的方案。由於l2 C基準有利於採用質譜法則定核素的原子量,這一方案得到德國著名質著學家馬陶赫(J.Mattauch)的支持。1959 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接受馬陶赫的意見,決定建議使用12C=12 為原子量基準.1960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C)接受了這項倡議,於是一個為世界公認的新原子基準誕生了。
現代測定原子量主要有化學方法和物理方法(質譜法)。化學方法是先制備該元素的純鹵化物,採用銀作二級基準分析鹵化物純度,再向一定量的鹵化物樣品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硝酸銀,用重量法測定鹵化銀的重量,然後通過當量測定原子量。質譜法是通過測定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後根據其在自然界的豐度計算得到的。它所使用的儀器叫質譜儀,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精度高。現代原子量幾乎都是由質譜潔測定的。在質譜儀中,被測樣品(氣體和固體的蒸氣)中的元素經陰極射線的作用產生帶正電荷的離子,正離子先後通過電場和磁場後發生偏轉。無論正離子速度的大小,只要其電荷與質量之比e/m,簡稱荷質比)相同的離子就會收斂在一處,在照相板上留下痕跡;不同e/m的正離子將收斂在不同位置,從而形成相應的線條。將這些線條的位置與l2C原子質譜上的譜線和相應的質量標度比較可求得這些離子即元素的相對質量。同時,用電流檢示計通過測定離子流的強度求出這些元素的相對豐度,進而便可算出該元素的原子量。此外還有一種核反應法。它是通過質能關系式DM=Q/C2,根據核反應的能量變化Q來計算兩核間的質量差值,進而求出原變化Q來計算兩核簡的質量差值,進而求出原子量,這種方法對測定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量是唯一的。由於用質譜測定原子量時,必須同時測定同位素豐度,而有些元素同位素的組成因來源不同而有漲落,以導致實際測得這些元素的原子量並非固定不變。因此,現在每兩年需修訂一次原子量表。
六、結束語
回首原子量測定的滄桑歷史,我們不難得到如下啟示:
開創性思維在科學發現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難設想,倘若沒有道爾頓確定相對原子重量這一極富創見性的開端,當時的化學家們恐怕還要在盲目中枉費許多時光和精力;倘若康尼查羅不在原子量測定處於非常混亂之時,創造性地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其傑出的思辨性思維和極其精闢的論述使原子量測定工作走出困境,人們不知還會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僵持多久,這樣,門捷列夫恐怕也難以攻克元素周期律這一劃時代的科學堡壘。
參考文獻
[1]張家治主編,化學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263
[2]趙匡華編著,化學通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2,122,124
[3][英]約翰.道爾頓著,化學哲學新體系.李家玉,盛根玉,潘道皚譯,武漢出版社,1992:129~130,312,513~514
[4]凌永樂編著。世界化學史簡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137~148
[5]「英]J.R柏延頓著。化學簡史。胡作玄譯,商務印書館,1979:219
[6]袁翰青,應禮義合騙。化學重要史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9~121,524~528
[7]化學發展簡史編寫組編著%學發展簡史,科學出版社,1980:113
E. 張家治化學史教程課件
建議你到書店或網上購買吧,只搜索到張家治化學史的一個教案! 教案下載地址: http://chem.lytu.e.cn/tong/xuanxiuke/huaxueshi-yutiantao.doc
F. 了解化學發展史看什麼書最好
有專門化學史方面的書,不過現在中國專門搞化學史研究的不多內
可以看下郭寶昌先生容的書,他是研究化學史的
我正在看一本《化學史簡明教程》,張德昌編的,也不錯,簡明扼要
bbc有一部化學史的劇叫《BBC 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拍的很好,看以看下,能搜到
G. 學習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學習有如母親一般慈愛,它用純潔和溫柔的歡樂來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額外的報酬,也許就是罪過。〔法〕巴爾扎克:《驢皮記》
學習不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識比任何東西更能給人自由。〔俄〕屠格涅夫:《關於〈父與子〉》
學習是勞動,並且應當永遠是勞動,是充滿了思想的勞動。〔俄〕烏申斯基:《〈兒童世界〉第一版序言》
學習是一種很幸福的機會,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擴大眼界就必須徹底利用的一種機會。〔蘇〕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
學習不可能是輕松的游戲,不可能是純粹的和經常不斷的娛樂。學習首先是勞動。〔蘇〕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英〕弗?培根:《人生論?論讀書》
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英〕弗?培根:《人生論?論讀書》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類生活最幸福的結果,無過於學習了。〔法〕巴爾扎克:《驢皮記》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來造就自己。〔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蘇〕列寧:《寧肯少些,但要好些》
畢生保持求知慾,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中〕《禮記?學記》
不知義理,生於不學。〔中〕《呂氏春秋?勸學》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中〕韓嬰:《韓詩外傳》
雖有良玉,不刻縷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中〕韓嬰:《韓詩外傳》
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中〕劉向:《說苑?建本》
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學而成者也。〔中〕韋嗣立:《請崇學校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中〕劉向:《說苑?建本》
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故學以治性,慮以變情。〔中〕班固:《白虎通義》
求知是人類天生的一種精神上的最大要求。〔中〕胡適:《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學習是一切進步的關鍵。〔中〕鄧穎超:《學會本領,做好工作》
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法〕盧梭:《愛彌兒》
問題不在於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法〕盧梭:《愛彌兒》
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法〕盧梭:《懺悔錄》
對於肯學習的人,年齡和長期的痛苦考驗可以讓他們學習無私。〔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中〕《論語?達而》
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中〕《禮記?學記》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中〕韓嬰:《韓詩外傳》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中〕王充:《論衡?別通》
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中〕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中〕傅玄:《博子》
學者之患,莫大於自足而止。〔中〕范浚:《香溪文集?拙懶軒記》
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學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才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學。學是至廣大的事,豈可以迫切之心為之。〔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學至於樂,則成矣。〔中〕程顥、程頤:《程遺書》
學貴乎日新。〔中〕程頤:《伊川先生集》
人之所學,不可為人所容;為人所容,則下矣。〔中〕晁說之:《晁氏客語》
為學是終身事。天地日月長久,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薰陶,升高自下,陟遐自邇,故能有常而日新。〔中〕胡宏:《與張鐵夫》
為學須是痛切懇惻做工夫,使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中〕朱熹:《朱子語類》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中〕顧炎武:《與人書》
待有餘而後濟人,必無濟人之日;待有餘而後讀書,必無讀書之時。〔中〕史典:《願體集》
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中〕蕭楚女:《學成了要做事么》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鑽。〔中〕雷鋒:《雷鋒日記》
在走入社會之前,與其為人事關系操心,倒不如多在自己本身學識技能上去下點功夫。〔英〕羅曼?羅蘭:《羅蘭小語》
對老鷹來說,屈尊向烏鴉學習是最浪費時間的事。〔英〕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凡是長時間勉強學習的人,都會以相應的飢渴和急迫去忘卻。〔英〕赫茲里特:《論個人品格》
為學作事,忌求近功。〔中〕黃宗羲:《明儒學案》
不能則學,貴於學而能舍;舍之乃所以為學也。〔中〕賀貽孫:《詩筏》
好學則老而不衰。〔中〕申涵光:《荊園進語》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中〕荀況:《勸學篇》
學而不化,非學也。〔中〕楊萬里:《庸言》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中〕莊周:《庚桑楚》
學問以先人為主。〔中〕申涵光:《荊園進語》
學問涵養人。〔中〕申居鄖:《西岩贅語》
學原於思。〔中〕程顥、程頤:《二程集?游定夫所錄》
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中〕劉向:《說苑?建本》
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中〕陶行知:《「偽知識」階級》
欲知則問,欲能則學。〔中〕《屍子?處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孔子:《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孔子:《論語》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中〕《禮記?學記》
開卷有益。〔中〕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學貴乎日新。〔中〕程頤:《伊川先生集》
赤子雖良,養之四壁中,長大不能名六畜;雖有忠信之資,不學不成令器。〔中〕黃宗羲:《明儒學案》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中〕《呂氏春秋》
學習不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識比任何東西更能給人自由。〔俄〕屠格涅夫:《關於〈父與子〉》
要學習,甚至從自己的敵人那裡去學習怎樣做到明智、真實、謙遜,學習怎樣避免自視過高,這總不會為時太晚的。〔法〕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少小學則壯有為,壯年學則老而不衰。〔中〕佐藤一齋:《言志晚錄》
無師自通或自學成才的人畢竟很少,因為光靠自學的人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力氣往往用不到點子上。〔英〕本?瓊森:《偶得集》
在地震後的第一天早晨,我們開始學習地質學。〔美〕愛默生:《處世之道》
遲學總比不學好。〔美〕普布利留斯?西魯斯:《警句詩集》
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它獲致的方法的。〔俄〕赫爾岑:《論學習》
學識,清潔,忠言和各種自由藝術,應該得自不論任何方面。〔印〕《摩奴法典》
多看,多學,多試。如有成果,絕不炫耀。一個人如果怕費時,費事,則將一事無成。〔英〕萊姆塞:《化學史教程》
苟學而不當,或受之不得其道,則其為惡之甚,必勝於不學無術者。〔古希臘〕柏拉圖:《教育之實在與影響》
從傳聞出發,人們不可能學好科學,正如從格言出發,不可能獲得智慧一樣。〔英〕蕭伯納:《卡歇爾?科倫的職業》
蠢人常說他們是從自己的經驗中進行學習的。我卻認為利用別人的經驗更加好些。〔德〕俾斯麥:《戰略論》
做學問要在細小處求甚解,永遠不人雲亦雲,決不沽名釣譽。……總之,安於貧賤而不妄,勤於解難而不惑。〔德〕費雪:《埃米爾?費雪》
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摒絕他好,始可謂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勤,四字是積學之要。〔中〕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後集》
H. 有沒有專門介紹化學歷史的書
有,化學史或者化學史教程都行。張德生和郭保章的《化學史》都不錯
I. 王德勝的主要學術著作
著作
《科學史》400千字 沈陽出版社1992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 253千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與沈小峰等合作)
《自然辯證法范疇論》 24.7千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版 1993年第二版(與沈小峰等合作,獲北京市、國家教兩次二等獎)
《九十年代前沿科學》 180千字 北京出版社1990年8月版(與王梓坤等合作中宣部推薦著作)
《系統科學新論》 240千字 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與姜璐合作)
《自然辯證法總論》 522千字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與孫小禮合作)
《科學前沿的疑難與展望》 20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科學蒙難集》 41.5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3月版
《中國的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 100千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 13000千字 沈陽出版社1991年9月版(政治卷主編 全書副主編)
《化學社會學》 540千字 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與喬世德等合作)
《化學家傳》 250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1991年2月版
《化學五千年》 180千字 台灣曉園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化學哲學基礎》 84.9千字 科學出版社1986年12月版(與唐敖慶、盧嘉錫、徐光憲等合作)
《化學思想史》 42.5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與張家治等合作)
《化學方法論》 300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報1989年2月(與廖正衡合作)
《科學研究的藝術》 48萬字 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版
《科學符號學》 25萬字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現代科技精華》 44萬字 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科技哲學范疇》 27萬字 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
《自然辯證法原理》23萬字 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
《科學是什麼》 25萬字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與李建會合作)
論文
《提倡簡單性原則》2千字 《人民日報》1996年5月13日
《探索科學的判據》 2千字 《光明日報》1996年12月22日
《市場經濟呼喚簡單性原則》 2千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年7月
《探索復雜性方法初探》 1.5千字 《光明日報》1989年10月版
《科學哲學的思考》 3千字 《大學生》1988年2月版
《科學前沿的哲學思考》 2千字 《北京科技報》1988年2月27日
《關於混沌的哲學問題》 15千字 《哲學研究》1988年2月版
《概率、模糊、混沌》 3千字 《北京科技報》1988年4月16日
《科學自然觀系統方法論》 2千字 《光明日報》1988年11月14日版
《自組織理論方法初探》 25千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1989年4月版
《從牛頓力學到混沌理論》 2千字 《光明日報》1989年12月14日版
《循環》 5千字 《網路知識》1987年10月版
《新三論與新思維》 3千字 《大學生》1988年1月版
《試論平衡與穩定》 9千字 《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6月版
《耗散、協同、相變的哲學分析》 1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7年2月版
《試論物質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3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6年5月版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一的趨勢和問題》《哲學研究》1986年5月版
《轉化定律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之二》18千字 《人文雜志》1985年6月版
《循環發展律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之三》 18千字 《人文雜志》1986年1月
《試論自然辯證法的三個規律》 15千字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6月
《系統層次律是自然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15千字 《人文雜志》1985年2月
《試論有序與無序的范疇》 10千字 《自然辯證法學習與探索》 1983年4月
《試論有序與無序》 12千字 《人文雜志》
《試論自然辯證法的范疇、規律、體系》 2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4年2月
《再談自然辯證法的范疇》 2千字 《自然辯證法報》1983年10月10日
《自然辯證法范疇規律體系雛議》 15千字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4年1月
《自然辯證法「不可以有別於哲學范疇嗎」》 1.5千字 《自然辯證法報》1983年10月10日
《自然系統混沌和有序的轉化》 12千字 《自然信息》1984年4月
《試論對稱和非對稱》 12千字 《人文雜志》1984年4月
《從平衡到非平衡認識系統的方法》 10千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年5月
《熵、信息、有序與對稱》 20千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5月
《化學哲學研究概況》 5千字 《化學通報》1988年5月
《縱覽群科、廣育桃李》 2千字 《自然辯證法報》1988年7月
《殫見洽聞、桃協芬芳》 2.5千字 《自然辯證法報》1985年1月4日
《要重視化學社會學研究》 1.5千字 《光明日報》1989年8月14日
《化學哲學研究新進展》 1.5千字 《自然辯證法報》1987年版
《光電磁大統一》 4千字 《科學實驗》1985年9月
《著名化學家謝苗諾夫》 8千字 《化學通報》1985年3月
《化學元素發現史的統計分析》 10千字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化學耗散》 10千字 《方法(自然辯證法)》1983年12月
《化學史教學與研究綜述》 1.5千字 《化學通報》1984年7月
教材
《自然辯證法教學大綱》 2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
《自然辯證法概論》 19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1月版
《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要點》 4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8月版
《自然科學概論》 44.5千字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2月 版(與沈小峰合作)
《科技簡史》 33.7千字 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8月版(與徐長山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概要》 31.4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化學史教程》 41.7千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與張家治合作)
在國外發表的論文
《The Method of Symmetry》蘇聯科學出版社1987年8月
J. 科學的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我的錯誤給我一個好教訓,那就是,絕不要相信在科學上有排他的定律。〔英〕達爾文:《物種起源》
科學還不只在智慧訓練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訓練上也是一樣。〔英〕斯賓塞:《教育論》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只是任何不播種的地方,它是不會使其豐收的。〔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不應該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靈的鏡子》
我一生的主要樂趣和唯一職務就是科學工作。對於科學工作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我的日常的不適。〔英〕達爾文:《物種起源》
認識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對於科學的進步,……並不比發現本身更少用處。科學研究的方法經常是極富興趣的部分。〔法〕拉普拉斯:《宇宙體系論》
多數知識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視的人們發現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們發現的。〔英〕培根:《偉大科學家的生活傳記》
播種科學,得到的是人民的收獲。〔俄〕門捷列夫:《化學史教程》
必須依靠社會科學家把自然科學的成果付諸合理的使用。〔美〕福格特:《盲人國》
主張典型的描述重大科學成就的單位不是孤立的假說,而是一個研究綱領。〔英〕拉夫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不同時改進科學本身,我們就不能改進任何科學的語言。〔法〕安東尼?拉瓦錫
科學的成就,是時間和智慧獨創的事業。〔法〕伏爾泰:《伏爾泰文集》
人藉助於科學,就能糾正自然界的缺陷。〔俄〕梅契尼科夫
正是科學給予我們對一個永恆世界的信念。〔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科學的敵人不比朋友少。土耳其諺語
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科學。〔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
科學所創造的知識方法只是間接地有助於實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還要等到幾代以後才見效。〔德〕愛因斯坦:《科學的困境》
魔術,以及人們傳說的它的一切神奇之點,其實就是對於科學的能力的一種深沉的預感。〔美〕愛默森:《歷史》
科學的態度就是批判的態度。〔英〕波普耳:《波普爾哲學》
不學無術的人輕視科學,沒受過教育的人贊賞科學,而智慧者則利用科學。〔英〕培根:《科學名言集》
在自然世界中,人藉助於科學,把各種物質的力由肆虐變為聽命於人。〔印〕泰戈爾:《一個藝術家的宗教觀》
法律不應該向科學擅施強制,這是無可辯駁的,因為科學的目的是真理。〔德〕萊辛:《拉奧孔》
科學在教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無法估計的地位。〔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科學導致著完全的意識,它證明了歷史的同時也放棄了歷史。〔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在科學中,如同藝術一樣,經常有一項基本的要求,這就是選擇。〔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
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德〕愛因斯坦:《偉大科學家的生活傳記》
科學完全有權不再理睬過去的哲學。〔俄〕赫爾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學是條理化的知識。〔英〕斯賓塞:《教育》
如果科技的進步沒有社會的進步相伴隨,那麼幾乎必然無疑地會造成更多的人類苦難。〔美〕哈林頓:《另一個美國》
科學是由事實建立起來的,正如房子是由磚塊建造起來的。但事實的堆積不一定就是科學,就像磚塊的堆積不一定等於房子。〔法〕龐加萊:《科學與假說》
科學有種種神話。〔英〕丁尼生:《洛克斯利堂》
人類的整個發展直接取決於科學的發展,誰阻礙科學的發展,誰就阻礙了人類的發展。〔德〕費希特:《費希特全集》
科學的黎明是歷時幾萬年的全部進化過程准備起來的。〔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
科學把人類生存的規律簡化到可怕的程度:一方面讓你受盡人間的苦痛,另一方面卻又命令你作樂。〔法〕雨果:《笑面人》
人類的不安來自科學的發展。只進無退的科學,從來不容許我們停步不前。〔日〕夏目漱石:《行人》
科學開端於簡明性的追求。簡明標志著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願之一。〔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自然科學如此清楚地證明,一切最神秘和最玄妙的東西將非常簡單地,公開地,沒有任何魔法地逝去。自然科學最終將能醫治一味追求渺茫而不可思議的東西的那些不學無術的可憐人。〔德〕歌德:《科學名言集》
科學的事業就是使一切存在物都上升為思想。〔俄〕赫爾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學的進步取決於科學家的勞動及其發明創造的價值。〔法〕巴斯德:《科學名言集》
科學的邊界如同地平線一樣,越朝它走近,它就離得越遠。〔法〕布阿斯特:《科學名言集》
科學的目的,一方面是盡可能完備地理解全部感覺經驗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通過最少個數的原始概念和原始關系的使用來達到這個目的。〔德〕愛因斯坦:《物理學和實在》
事實本身就能夠而且應該為我們提供科學知識。〔德〕愛因斯坦:《自述》
說到底,科學不過是一門藝術,用來創造恰到好處的幻覺。〔美〕歐文?斯通:《心靈的激情》
科學是對付狂熱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劑。〔英〕亞當?斯密:《國富論》
科學是使人的精神變得勇敢的最好的途徑。〔意〕布魯諾
人類的整個發展直接取決於科學的發展,誰阻礙科學的發展,誰就阻礙了人類的發展。〔德〕費希特
反對科學就意味著向死神和恥辱投降。〔印尼〕普拉姆迪:《人世間》
從根本上看來,科學革命就是從「經驗的東西」向著實驗的東西轉變。〔美〕杜威:《憑借自然與憑借藝術》
任何一門科學的任何一個概念都是可以被批判地置於放大鏡之下的。〔俄〕布哈林:《論世界革命》
科學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為一切人鋪平了通往科學的道路。〔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任何學科的第一位的職責便是說明真相。〔美〕薩繆爾森:《經濟學》
科學的發展是促使文明進步的主要因素,但必須正當地應用科學上的發現與發明。〔法〕約里奧?居里:《向保羅?郎之萬致敬》
語言和文化的條件促成了科學交流圈。交流圈的數目必然少於語言的種類。〔英〕貝爾納:《國際科學概況》
科學發展的辯證過程和歷史和生活發展的辯證過程相平行。〔法〕郎之萬:《思想與行動》
科學解釋按其本質來說,一般也就是用我們的心靈比較熟悉的現象來說明新的現象。〔英〕丹皮爾:《古代世界的科學》
在最普通的情況下,科學也是按幾何級數發展的。〔德〕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科學是非常愛妒忌的,科學只把最高的恩賜給專心致志地獻身於科學的人。〔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史著作選》
科學是將領,實踐是士兵。〔意〕達?芬奇:《論繪畫》
科學既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質福利的源泉。〔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
所謂科學就是各種成功實例的綜合。〔法〕瓦萊里:《經營66妙方》
科學是人的智力發展中的最後一步,並且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文化最高最獨特的成就。〔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正是科學給予我們對一個永恆世界的信念。〔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科學的事業就是使一切存在物都上升為思想。〔俄〕赫爾岑:《自然研究通信》
整個科學不過是日常思維的一種提煉。〔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傳》
說到底,科學不過是一門藝術,用來創造恰到好處的幻覺。〔美〕歐文?斯通:《心靈的激情》
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中〕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科學是從實際中總結出來的系統知識,是客觀真理。〔中〕周恩來:《周恩來教育文選》
科學就是對常識的不斷沖擊,突破和超越。〔中〕俞吾金:《思考與超越》
科學是為真理而斗爭的事業。〔中〕丁守和:《科學是為真理而斗爭的事業》
熱愛實踐而又不講求科學的人就好像一個水手走進了一隻沒有舵或羅盤的船,他從來不能肯定他在往哪裡走。〔意〕達?芬奇:《論繪畫》
它(科學)是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必須成為爭取社會正義、和平和自由的人們的同盟軍,而不是他們的敵人。〔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於人類。〔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真理的最小發現,對於進步的貢獻都要超過五十年的社會斗爭。〔法〕左拉:《勞動》
科學要征服死亡。〔法〕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鬥》
如果我沒有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辛勤努力,我就不會學會認識人的本來面目。〔德〕歌德:《歌德談話錄》
人類的整個發展直接取決於科學的發展,誰阻礙科學的發展,誰就阻礙了人類的發展。〔德〕費希特:《費希特全集》
沒有一種科學是徹頭徹尾都可以證明的,好比一座建築物不可能懸空吊起一樣。〔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對於科學,我們可以用阿基米得的話來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宇宙。〔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在我們現代世界中,再沒有第二種力量可以與科學思想的力量相匹敵。〔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必要的科學是這樣一些科學,沒有它進步就會陷於停頓,並從而引起社會的解體。〔德〕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有益的科學是所有這樣的一些科學,它們的思想的實現可以有益於社會的福利。〔德〕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科學在教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無法估計的地位。〔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科學還不只在智慧訓練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訓練上也是一樣。〔英〕斯賓塞:《教育論》
不管行政上的法規有多少種,科學上的法規卻只有一條,這就是通俗易懂。〔英〕弗?培根:《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多數知識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視的人們發現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們發現的。〔英〕弗?培根:《偉大科學家的生活傳記》
科學的領域是廣大的,人類的生命卻是很短的。〔法〕巴爾扎克:《驢皮記》
任何科學上的雛形,都有它雙重的形象:胚胎時的丑惡,萌芽時的美麗。〔法〕雨果:《海上勞工》
科學把人類生存的規律簡化到可怕的程度:一方面讓你受盡人間的苦痛,另一方面卻又命令你作樂。〔法〕雨果:《笑面人》
每一個勞動部門當它達到了某種高度的完善而能為思想提供一個活動范圍的時候,它就成為一種科學。〔德〕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科學導致著完全的意識,它證明了歷史的同時也放棄了歷史。〔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自然和科學乃是彎曲不同而又互相永遠照映著的兩面鏡子。〔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沒有經驗就沒有科學,同樣,在片面的經驗主義中也沒有科學。〔俄〕赫爾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學傳給有生命的人是有生命的,傳授給形式主義者的則是形式主義的。〔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當喉嚨發干時,會有連大海也可以一飲而盡的氣概——這便是信仰;但等到喝時,至多隻能喝兩杯——這才是科學。〔俄〕契訶夫:《契訶夫手記》
神奇的預言是神話。科學的預言卻是事實。〔蘇〕列寧:《預言》
科學所以叫作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很仔細地傾聽實踐和經驗的呼聲。〔蘇〕斯大林:《列寧主義問題》
科學的黎明是歷時幾萬年的全部進化過程准備起來的。〔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
科學,按其本質,是歷史的;歷史的繼承和批判,無疑是科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中〕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重復性是詩的致命傷,但卻是科學的生命。〔中〕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科學,總是一代勝過一代。〔中〕談家禎:《廣博、勤奮、趕超》
一切科學都是生活的科學。〔中〕於光遠:《思考與實踐》
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不應該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靈的鏡子》
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德〕馬克思:《〈資本論〉法文本的序和跋》
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問為人類服務。〔德〕馬克思:《回憶馬克思恩格斯》
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人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科學只有靠著引入一種新的尺度,一種不同的邏輯的真理標准,才能超越這些最初階段。〔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科學開端於簡明性的追求。簡明標志著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願之一。〔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
科學完全有權不再理睬過去的哲學。〔俄〕赫爾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在任何不播種的地方,是決不會得到豐收的。〔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科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有意識地取得大自然無代價地賦予青春的一切。〔俄〕屠格涅夫:《羅亭》
科學需要一個人有極緊張的工作和偉大的熱情。〔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
單調的攀登動作會感到厭倦,但每步都更接近頂峰。〔蘇〕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
人類的不安來自科學的發展。只進無退的科學,從來不容許我們停步不前。〔日〕夏目漱石:《行人》
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中〕郭沫若:《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
科學不能絲毫虛偽,它排斥違背事實的眾口一致的俗說。〔中〕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科學最反對的就是迷信。〔中〕馮友蘭:《松堂自序?四十年代》
膽怯是畏懼心理的一種表現,它是科學創造的大敵,也是造成科學蒙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解恩澤、趙智樹:《潛科學學》
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中〕錢三強:《〈居里夫人傳〉序》
只有藝術和科學能提高人,直到神聖的高度。〔德〕胡赫:《貝多芬》
如果沒有科學和藝術,人類會像動物一樣過活,跟動物毫無區別。〔俄〕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論創作》
科學和藝術正如同食物、飲料和衣服一樣,為人類所必需,甚至更加必需……〔俄〕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論創作》
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美)愛因斯坦:《偉人科學家的對話傳記》
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
在科學中,如同藝術一樣,經常有一項基本的要求,這就是選擇。〔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