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歷史文化
㈠ 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築有四個顯著特點:辨正方位、注重風水、講求對稱、突出中心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於理解,同時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
考察歷史上北京的交通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正因為自古以來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所以處於X中心點的北京,就成為天然性交通樞紐。
(2)北京是天然性交通樞紐,並且由地區性交通樞紐上升為全國性交通樞紐。遼金以來,隨著北京城市性質和城市功能的改變,即由原來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為遼的陪都南京,又升為金的首都中都,接著相繼為元明清全國大一統王朝的京師,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這一交通樞紐也由地區性的轉變為全國性的。
(3)北京的交通構成比較復雜。從道路形態來看,既有陸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運河與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鄉間人行小道。就道路功能來說,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運專路,又有兵家進軍之路,還有官家郵傳驛道。
(4)道路等級高,管理嚴,效益大。金代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內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清代從朝陽門至通州、西直門至圓明園、廣安門至盧溝橋等主要官道,都改造成條石鋪砌。諸多事例都說明歷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級是最高的。
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遼、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間,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鮮明.具體體現在三個層次的交融:即農耕文化和牧獵文化的撞擊與融會、京師文化和地區文化的輻輳與輻射、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排斥與吸納.
㈡ 北京的歷史
北京人的搖籃
距 今 70 萬 年, 北 京 猿 人 生 活 在 北 京 西 南 郊 周 口 店 的 山 洞 里,北 京 是 人 類 發 源 地 之 一。
燕薊古城──北京灣內最早的城市
公 元 前1045 年(西 周), 出 現 了 最 早 的 城 市「 燕」 和「 薊」。
公 元 前226 年(秦), 秦 始 皇 攻 取 薊 城, 薊 城 為 三 十 六 郡 之 一。
公 元 250 年(魏), 駐 守 薊 城 的 劉 靖 將 軍 開 發 車 箱 渠, 發 展 了 北 京 的 農 業。
隋唐時期的涿郡和幽州
公 元581年 -618年(隋), 北 京 被 稱 為 涿 郡, 擁 有 13 萬 人 口。
公 元 618年-907年(唐), 北 京 被 稱 作 幽 州, 不 僅 是 軍 事 重 鎮, 也 是 貿 易 中 心。
大遼國的陪都南京城
公 元 916年-1125年(遼), 北 京 作 為 陪 都 城 被 稱 為 南 京, 城 址 在 今 天 的 白 雲 觀 一 帶。
北中國的政治中心金中都城
公 元1153 年(金), 統 治 中 國 北 方 的 東 北 少 數 民 族 首 鄰海 陵 王 定 都 北 京, 更 名 為 金 中 都。
政治中心元大都
公 元1215 年(元), 蒙 古 首 鄰 成 吉 思 汗 攻 占 中 都, 更 名 為 燕 京。
公 元1272年, 元 朝 皇 帝 忽 必 烈 在 北 京 建 大 都 城, 北 京 第 一 次 成 為 統 一 國 家 的 首 都。
明朝的北京
公 元1368年(明), 明 朝 取 代 元 朝, 北 京 改 稱 北 平。
公 元1403年, 明 朝 皇 帝 永 樂 改 北 平 名 為 北 京。
公 元1406年, 開 始 修 建 規 模 宏 大 的 故 宮。
公 元1421年, 明 朝 完 成 在 北 京 的 新 都 修 建, 並 遷 都 北 京。
公 元1564年, 北 京 城 南 的 擴 建 工 程 外 城 完 成, 形 成 了 現 在 北 京 城 市 格 局 的 中 心 區。
清朝京師
公 元1644年 (清), 李 自 成 領 導 的 農 民 起 義 推 翻 明 朝 後, 滿 人 攻 佔北 京, 並 在 此 定 都 建 立 了 清 朝。
公 元1860年, 第 二 次 鴉 片 戰 爭 爆 發, 英 法 聯 軍 侵 入 北 京, 燒 毀 了 當 時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皇 家 公 園 - 圓 明 園。
公 元1900年, 八 國 聯 軍 侵 略 北 京, 鎮 壓 反 帝 的 義 和 團, 對 北 京 的 宮 殿 及 園 林 進 行 大 肆 破 壞、 掠 奪。
公 元1912年,清 末 代 皇 帝 溥 儀 退 位。
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1937年, 日 軍 侵 占 北 平, 中 國 人 民 開 始 了 八 年 抗 戰
㈢ 北京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恩!一點沒錯!
㈣ 北京的簡介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是祖國的心臟。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北京是唯一入選世界15大購物之都的內地城市,擁有百餘家大中型購物商場。王府井大街、前門大柵欄、西單商業街是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國貿商城、東方新天地、中關村廣場。
(4)北京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麵人等等。
北京是「博物館之都」,注冊博物館多達151座。國家博物館為世界最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7處)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北京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園林北海公園、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
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首都之窗-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概況
㈤ 北京有哪些歷史文化
廟宇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舊時的八個景觀,包括薊門煙樹(西土城)、盧溝曉月(盧溝橋)、金台夕照(金台路)、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處)。
北京地區八景的說法最早見金代古籍《 明昌遺事》,此後歷代方誌包括《 宛署雜記》(明)、《 宸垣志略》(清)等對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與之後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訂了燕京八景的說法並下旨建造御書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才固定下來。
京劇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愛,走在北京的街頭,經常可以聽到路邊傳來抑揚頓挫的京戲段子。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京劇集歌唱、舞蹈、武打、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所以被西方人稱為「peking opera」。除京劇外,北京還有雙簧、 相聲、評書、京韻大鼓等,樣樣堪稱國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於元朝,「胡同」一詞在蒙古語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
經調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廟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最長的胡同就是東西交民巷,全長6.5里;最短的胡同,長不過十幾米;最窄的胡同要數前門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寬僅0.7米;而位於東城區的南鑼鼓巷,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國外友人眾多,胡同兩旁明清風格的建築和各式各樣的酒吧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東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圍出一個院子,院子的外牆又組成了胡同的邊牆。院內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側為廂房,除大門外,沒有窗戶或通道與胡同相連。四合院里寧靜、封閉,是老北京的傳統民居。散落在市區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來北京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只有在二環路里還有兩片較完整的四合院區。
㈥ 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都有哪
1、故宮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6)北京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參考資料:網路-北京
㈦ 北京市歷史發展
史學界通常是把北京歷史分成四個大時期,十五個階段:
1,第一個時期(50多萬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區出現古代人類活動,到城市的起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北京地區的古代人類活動階段,時間自50多萬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說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算是屬於原始社會時期。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活躍著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東胡林人」等北京先民,並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遺存。
二、夏商時期北京地區的方國階段,時間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餘年。時屬青銅時代,人類社會也已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這時北京地區已出現臣屬於殷商的小國及其都邑——薊和燕。
三、西周、春秋時期的燕、薊古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1000餘年至公元前475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出現了兩個西周的分封國——薊和燕。於是,北京成為西周王朝北方封國的統治中心,諸侯領地的中心。
四、戰國時期的燕都薊城階段,時間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統治中心。,
2,第二個時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區從封建統一國家的東北軍事重鎮,交通貿易樞紐到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時期。這個時期內,又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秦漢時期的燕地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這一階段秦、漢(西漢、東漢)兩朝政府在北京地區設置郡(國)、州、縣等行政機構,北京成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和交通貿易樞紐。
二、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幽州薊城階段,時間是從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這一階段北京地區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據勢力的盤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軍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581年至755年,這一階段隋唐兩代政府大力營建這一地區,使幽州成為統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區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後期及五代時期的幽州階段,時間是從公元755年至937年。這一階段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封建王朝喪失了對幽州的控制,使這里成為了藩鎮割據的中心。
3,第三個時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會中後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逐漸上升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期。這個時期內,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遼代的南京(又稱燕京),時間是從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這一階段燕京是遼代的陪都,是契丹人與漢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時間是從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這一階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邊郡,但中維持了不到三年就又歸於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時間是從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這一階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國北半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時間是從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這一階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時間是從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這一階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六、清代的京師,時間是從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這一階段的京師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過程中的全國統治中心。
七、民國時期的北京、北平,時間是從公元1912年至1949年,這一階段北京先為民國首都,
1928年6月以後,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
4,第四個時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以上四個時期十五個階段基本囊括了北京從古至今的歷史概貌。這其中第四個時期由於以後開設的「當代北京」要講到,所以本課就不再涉及。前三個時期中,以第三個時期最為重要。原因很顯然,因為自遼以來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位,職能作用都遠非前兩個時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點部分。
北京歷史悠久,內容十分豐富,初始接觸,甚至給人以紛繁駁雜之感。但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總結起來,北京歷史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總體上講,北京的歷史特點,離不開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總體規律。但由於它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一)、文化源遠流長,歷史非常連貫,地位不斷遞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和區域特點非常鮮明。如我前面介紹的,北京從50多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開始,到距今20萬年~10萬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新石器時期,又有東胡林人,上宅遺址和雪山文化。這些不同階段文化的連綿不斷,反映了人類在北京地區發源、成長、演進的連續過程。進入階段社會,北京又由方國中心,到北京重鎮,最後逐漸上升為陪都,北半個中國的都城,一直到全國的政治中心,這種既久遠又連貫,而且持續遞升的歷史特點,在我國其他古都的歷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匯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這造成北京文化的豐富多彩,又造成北京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北京處在我國南北兩大文化區——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業文化的交接地帶。各民族長期在這里交融、匯合,所以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爭表現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這一地區戰爭特點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戰爭,另一方面在戰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時。當然在南北文化的撞擊過程中,尤其是遼、金以後,由於北方少數族軍事力量強大,南進的政治目的明確,但其經濟方式相對落後,使得北京在政治、軍事地位上不斷上升,而經濟發展卻常常出現短期倒退,社會發展也呈現復雜性。
(三)、由於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和北方民族較之後期中原政權封閉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內容豐富、斑斕多彩、吸收力強、開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於少數民族原來的文化層次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在中後期趨向膚淺。北京整個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與中後期的粗放、膚淺;文化上的開放、寬容與政治上的專制主義特色,形成明顯的反差。這一特點與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陽)也有很大區別。
(四)北京中後期政治、軍事地位的急劇上升,與它經濟發展的落後狀況極不相稱。北京在歷史上從來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但它軍事、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又造成極大的經濟需要。這使得它對全國的經濟依賴性極大。這種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無論在經濟生活、城市建設、交通水利、人口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與周圍城鎮關系非常密切,這些城鎮擔負著軍事防禦、經濟補給等不同任務,於是在北京周圍形成一個「首都圈」,與北京形成一個相輔相成,共存共長的整體。這一特點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圍並不明顯。
城市空間特徵是城市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北京發展歷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發展的優勢在於其獨特的空間區位優勢、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間位置上的過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間的主要特徵,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為多民族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邊緣與門戶的區位特徵,將有助於北京向國際化城市的發展。作為國都的北京,其空間區位與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於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區,也不是位置適中或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糧食的供給一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但北京依據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多方位的銜接性而成為首都的首選區位。同時,還應注意到,對北京空間格局的認識應從發展的觀點出發。分析北京與中原文化間的關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邊緣和門戶的含義及其對北京城市的發展的意義。
首先,北京處於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點,亦或是北京地處漢族文化的邊緣而承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南下的門戶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寬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質朴。也為兼收並容的漢族文化所賞識。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體現。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所不具備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終是影響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矛盾。中國的少數民族雖然眾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之稱。
再者,中國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僅是政治矛盾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間的差異。
最後,北京的邊緣與門戶作用,在當代北京城市向國際化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依然重要。中國東部地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中處於世界核心區的邊緣,同時又處於中國的核心區,而北京作為首都,依據其城市發展的空間區位優勢,仍將處於城市發展的前沿。
從空間演變的角度來研究區域城市體系。個人認為,自秦漢開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地獄開發強度的提高,頻海地區社會經濟逐漸發達,因此,區域城市體系的格局呈現由山前向頻海延伸的過程。區域的空間布局的發展,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城市交通體系。城市交通體系的形成與城市區域體系的發展過程有著很重要的聯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建立郊區新城為核心的內容,以快速軌道交通為導向,實現軌道交通與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協調發展,『『構建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
再談談北京的建築的發展:北京建築的特點
歷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萬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東方廣場工地發掘出#萬余年前古人類遺跡,在門頭溝東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發掘出距今2萬年左右的墓葬,證明此時北京先人已從山洞穴居進入河谷和平原地帶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發掘出最早的建築遺址為距今6000餘年的平谷北埝頭村10座殘存房址,平面呈橢圓形,周邊有木柱穴,內有夯土痕跡和朽木灰,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於西周初年燕國,距今已)3000餘年,位於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現仍保存古城牆、殉葬墓、車馬坑等,今建為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為北方軍事重鎮。公元)年,遼太宗將當時的幽州(今北京)定為陪都,稱南京,又稱燕京;)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位於右安門西玉林小區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關遺址,今建為遼金城垣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為遺址公園。明清北京城建成後,紫禁城作為故宮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從遼代作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從金代建成中都作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築遺產豐富技術進步顯著北京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寶貴的文化遺存和文物建築,其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罕見。北京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有:長城、明清故宮、北京猿人遺址、天壇、頤和園和明清皇家陵寢。北京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為大葆台西漢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築最早為建於西晉的潭柘寺。構造多採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塢跨 (。重要建築外檐採用斗拱,兼有結構和裝飾功能。北京古代磚石結構主要用於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遼天寧寺塔)、城牆、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築(如皇史宬、鍾樓、齋宮)等。
北京近代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磚(石)牆、柱和木屋架、木樓板、木樓梯承重,外牆用磨磚對縫、磚雕、磚拱等;如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交民民巷使館建築群、北京大學紅樓、清華學堂等。鋼筋混凝土技術於,"世紀初傳入北京,形成磚混結構和內框架、框架;其代表為未名湖燕園建築、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和北京飯店中樓等。
2000年以來,北京當代建築迅猛發展。,學習蘇聯和東歐建築科學技術,走上了建築工業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築和一大批工業、民用建築;一些領域已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十年動亂擴大了差距,從1977年代中期開始,充分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理念,完成較大規模住房、教科文衛建築、旅遊飯店、辦公商業服務建築以及亞運會場館等建設;近年來,建築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綜合性方向發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遺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採用傳統木構架雙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軸線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東西廂房和與正房相對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後牆及院牆圍成封閉的宅院。較大的宅院沿主軸線布置成「一正兩廂」多進院;更大的宅院則有幾個多進院並列,並附有花園。現存的傳統四合院多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圖。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四六條崇禮住宅,建於清光緒年間,四合院建築群有三條中軸線分成三路三進院落,北為花園。西城區郭沫若故居、東城區府學胡同等一批有保存價值的四合院,分別列為全國和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在景山東街、什剎海沿岸等處,拆除舊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觀基本不變,但功能提高,材料設備更新。20世紀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層磚木結構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於東單東北的北極閣三條協和醫學院南院住宅區為地下層、地上為單元式住宅,屋頂設有通風窗;清華園內照瀾院等聯排平房住宅,每戶各有小院。
當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樓聳立。這也是當代建築的一個顯著標志。
2008年的奧運會上鳥巢的這個建築可謂是讓國人驕傲,讓外國人贊美。這也代表著中國與時俱進的發展現狀。
㈧ 北京的歷史簡介
北京是人類發祥地之一。距今約萬年前「北京人」的出現標志著北京歷史的開始。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類創造了聚落組織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與各種文明發生著交流與碰撞。
夏商周時期的中華大地,呈現出文化融合交匯並逐漸走向統一的態勢。中原王朝或與當地邦、族結盟,或直接派重臣守護,表現出對其北面門戶——北京地區的重視。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後,即分封了燕、薊兩個諸侯國。從此,北京的歷史邁上了「方國都邑」的新台階。戰國時期,燕國成為「七雄」之一,燕都薊城一躍成為「富冠海內」的名城。
(8)北京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北京城歷史變遷
1、遼陪都城簡介: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接收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後即改國號為「遼」,並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為其陪都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所以稱「南京」,又叫「燕京」。
這一時期皇城的城垣位於今天的廣安門地區。現位於宣武區的天寧寺塔正是那個時期的建築。
2、金中都城簡介: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燕京,並將燕京更名為「中都」。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並參照北宋汴京城的規制,除北城垣未動之外,東、西、南三面均加以擴大,略呈正方形。
中都的皇城是在遼南京(燕京)城內的子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金中都大安殿的遺址就位於今廣安門濱河路的金中都宮殿紀念闕下。
3、金中都皇城簡介:皇城開四門,北為振辰門,東為宣華門,南為應天門,西為玉華門。皇城中建有供皇帝遊玩的西湖(現蓮花池)。金中都的皇宮優美非凡,金中都皇宮建築群「為古今冠」它將北宋汴京宮殿建築的精華移植到北方。
金中都皇城的建築布局直接影響以後元、明、清三朝皇城的格局,如在皇城前建有「千步廊」,後來元大都、清北京城皇城前都建有「千步廊」,金中都皇城的建設實際為開辟元大都和明清皇城建設的先河,它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㈨ 北京紫禁城的歷史文化
紫禁城是明成主朱棣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它只有999間房是南京皇宮的「內兒子」南京的容共有1000間,它的外牆的左上角是一個抹角至今是一個謎。當年他遷都北平(北京)是因為北平是他原來的封地,他在那裡建造了勢力,也是為了抵禦外來入侵者。後來明滅了清入主中原,都城在北京由於部分被毀,還修善了一下。(本人喜歡原創,不喜歡黏貼)
㈩ 北京的歷史文化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築有四個顯著特點:辨正方位、注重風水、講求對稱、突出中心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於理解,同時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
考察歷史上北京的交通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正因為自古以來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呈X形結構,所以處於X中心點的北京,就成為天然性交通樞紐。
(2)北京是天然性交通樞紐,並且由地區性交通樞紐上升為全國性交通樞紐。遼金以來,隨著北京城市性質和城市功能的改變,即由原來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為遼的陪都南京,又升為金的首都中都,接著相繼為元明清全國大一統王朝的京師,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這一交通樞紐也由地區性的轉變為全國性的。
(3)北京的交通構成比較復雜。從道路形態來看,既有陸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運河與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鄉間人行小道。就道路功能來說,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運專路,又有兵家進軍之路,還有官家郵傳驛道。
(4)道路等級高,管理嚴,效益大。金代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內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清代從朝陽門至通州、西直門至圓明園、廣安門至盧溝橋等主要官道,都改造成條石鋪砌。諸多事例都說明歷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級是最高的。
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遼、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間,北京的歷史文化特點鮮明.具體體現在三個層次的交融:即農耕文化和牧獵文化的撞擊與融會、京師文化和地區文化的輻輳與輻射、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排斥與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