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姓的歷史
❶ 姓韋的歷史名人,要多
韋氏歷史 名人
韋遐、 韋孟、韋賢、韋方山、 韋為宏、 韋玄成、韋昭、 韋叟、韋子粲、韋睿、韋元恢 、韋孝寬、 韋節、韋袞、韋桃符、韋總、韋園成、 韋匡伯、韋圓照、韋思言、 韋思齊、 韋思仁、韋貴妃、 韋尼子、 韋挺、韋弘機、韋慶嗣、韋正矩、韋思安、韋肇、韋綬、韋貫之、韋溫、韋皇後、韋湊、韋見素、韋堅、韋諤、韋應物、韋偃、韋皋、韋敻、韋綬、韋元禮、韋景駿、韋述、韋妃、韋賢妃、韋貴妃、韋處仁、韋庄、韋賢妃、韋淵、韋仲魁、韋紹光、韋昌輝、韋以德、韋朝元、韋雲卿、韋樹模、韋拔群、韋堅、韋國清、韋傑、韋祖珍、韋統泰、韋雲卿、韋榮初、韋樹模、韋統鈴、韋統淮、韋鳴恩、韋正、韋唯、韋家輝、韋禮安、韋章炳、韋鈺、韋潛光、 韋歡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韋氏屬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風姓後裔黃帝子孫彭祖孫元哲嫡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氏出自風姓彭祖之後。
❷ 求「韋」姓的來歷,謝謝!
http://..com/question/8177085.html?si=5
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尋根溯源
1、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出自顓頊高陽氏之後裔。以國為氏。
2、出自韓信後裔。漢初年,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其子逃至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改韓姓為「韋」姓。
3、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有韋姓者。
4、賜姓而來。據《唐書·桓彥范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5、其它源流。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
得姓始祖
元哲。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始祖為元哲。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姓。
繁衍播遷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 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號
韋姓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咸陽一帶),漢改右內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韋姓以「扶陽」、「京兆」為其堂號。
❸ 廣西韋姓眾多,韋姓是怎麼起源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姓氏裡面就屬韋姓最多。百家姓裡面陳王錢孫各種姓氏都有,為什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么大一個地方韋姓最多呢?
如果不是為了避難,不是為了苟延殘喘,誰又會將自己的姓氏都給改了呢?而且在那個年代,自己的姓氏是絕對不可以被踐踏的。
❹ 韋姓的來歷及其有史名人姓氏排名多少
韋姓
姓氏源流
韋(Wéi 韋)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又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韓信一族險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賜姓而來。據《唐書·桓彥范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韋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
得姓始祖
元哲。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始祖為元哲。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故元哲就是韋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歷史名人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於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齊末為上庸太守,梁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 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給後來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韋叟當面說宋武帝當得邊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
韋 堅:字子全,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繼擢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在任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期間,當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水淺灘多,運輸十分困難。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橫穿氵產水和灞水,沿渭水向東直抵華陰永豐倉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
韋 偃: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韋 庄:長安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唐至五代時詩人、詞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韋 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 堅: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巴拉鄉卻內屯的貧苦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於東蘭農民運動,發動組織農會、農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斗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講所學習。歷任鄉、區農會執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軍暴動,爾後轉入山區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委書記、東院區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斗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任職後魏綠州刺史。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應物:唐時京兆長安(今屬陝西省)人,著名的田園詩人,後人集其著作成《韋蘇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蘇州刺史。
韋紹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菜農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戲其妻,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10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103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200餘人,生俘20餘名。時番禺農民周春率沙亭岡鄉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斗。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80餘歲。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後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制械,積極准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後,被封北王、六千歲,後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後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並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率義軍。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雲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原名秉吉,秉乾,後改名萃。壯族。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後到貴州講武堂學習。1921年回東蘭領導農民同土豪劣紳斗爭,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軍。1925年1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民協會,任東蘭縣農民協會軍事部長。後創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大革命失敗後,在右江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進行游擊戰爭。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廣西省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開往江西後,留在右江地區堅持斗爭,先後任紅二十一師師長、紅軍右江獨立師師長。1931年11月被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7日在東蘭雙茶洞被叛徒殺害。
韋國清:原名邦寬,壯族,廣西東蘭人。早年參加東蘭農民自衛軍,參加百色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新四軍縱隊副司令員、軍調處執行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山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縱隊兼政委。曾任蘇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市長,中共福建省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奉命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赴越,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參加指揮邊界、奠邊府等重大戰役。1955年任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第一副書記。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2、堂號
扶陽堂: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其後代是為以此「扶陽」作堂號。
京兆堂:京兆: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
此外,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韋姓以「傳經堂」、「一經堂」、「燕貽堂」、「崇德堂」等為其堂號。
宗族特徵
1、在韋姓歷史演進過程中,涌現出眾多的軍政名人,是一個勇武果敢、講究節義的姓氏。另外,韋姓北方人口多於南方,屬典型北方姓氏。
2、在中國眾多姓氏、眾多字行輩份中,韋姓自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如現代人韋靖所纂修的《韋氏家譜》中,載有廣東中山韋姓一支字行為:「永乾佑寧嘉,延國安靖始。」
============================================================
【韋姓宗祠通用對聯】
〖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
源自高陽。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殿出韋姓的源流和郡望。
歷事四帝;
勇麾三星。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賢相韋處厚,字德載,京兆人。累官中書郎中,封靈昌郡公。歷事憲穆、敬、文四帝,以獻替為己任,一時推為賢相。性嗜學,藏書校正至萬卷。下聯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韋紹光(?-1901),又名進可,廣東北郊三元里人。祖籍香山(今廣東省中山市)。菜農出身。喜習武木。1841年5月29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他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故兵十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一百零三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故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二百餘人,生俘二十餘名。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八十餘歲。
一經教子;
五世揚名。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鄒人韋賢,字長孺,篤志好學,以《詩》授徒教子,與少子韋玄成相繼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鄒、魯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下聯典指西漢彭城人韋孟,為楚元王師傅,歷相三代,後遷家至鄒。至韋賢前後五世,稱「鄒魯大儒」。
蚌珠有兩;
鳳閣聯雙。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韋端,官太僕,與孔融友善。曾派兒子韋康(字元將)、韋誕(字仲將)去看望孔融,孔融給韋端寫信說:「想不到雙珠出於老蚌。元將學識淵博,堅毅有大度,是經世之器;仲將文思敏捷,篤厚誠實,是保家之主。」下聯典出唐代陽武人韋承慶,字延休,進士出身,官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其異母弟韋嗣立,字延構,少年時就知道敬愛兄長,遇到母親打承慶時,他就解開衣服請求替兄挨打,母親因此而感悟。中進士後,也曾官鳳閣侍郎。
恥賣公道;
倨見權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韋斌嘗曰:「假彈劾以快私仇,投細微以賣公道,吾所深恥。」下聯典指唐·韋方質,嘗屬疾,武承嗣往候,據床自若。
-----------------------------------------------------------------
〖韋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著述十萬言;
教子一經書。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後趙太子傅韋餿,字憲道,京兆人。好儒學,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綜覽。凡所著作及集記世事數十萬言,皆深博有才義。下聯典出漢代學者韋玄成,字少翁,鄒人。少明經,有文名。以讓爵辟兄事,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繼相位封侯。鄒魯間有諺雲:「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
花職關外雪;
葉似鏡中眉。
——韋承慶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詩人韋承慶《折楊柳》詩句聯。
獨媚玄冥節;
不隨妖艷開。
——韋庄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摘自唐代乾寧進士韋庄《詠梅》詩句聯。
-----------------------------------------------------------------
〖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好男兒豈為降將;
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韋孝寬,每戰有功,齊招之使降,孝寬報曰:「孝寬為鎮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下聯典指唐·韋安石,數番折辱武則天寵臣武三思、張昌宗等,群臣目見之曰:「真宰相也。」
-----------------------------------------------------------------
〖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紅袖書箋,五雲散彩;
纈袍覆體,一枕留芳。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韋陟事。下聯典指唐韋綬事。
五世大儒,鄒魯流芳奕葉;
一家賢相,父子濟美當年。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代博士韋賢,字長孺,鄒人。質朴篤學,以詩教授,兼通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授昭帝詩封扶陽侯。卒謚節。下聯典出漢代名相韋孟,彭城人。歷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諷諫,後遂去位,徙家於鄒。
累績石渠,圖史抱藏山之秘;
蜚聲翰苑,蜀袍邀覆錦之榮;
——佚名撰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韋述,萬年人。年少舉進士,為考工郎宋之問所器重,後累官集賢學士、工部侍郎。封方城縣侯。典掌圖書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儲書石渠閣二萬卷,皆手校定。又撰開元譜二十篇,主撰武德以來國史,文約事詳。安祿山之亂,他抱著國史藏到終南山。下聯典出唐代京兆人韋綬,德宗時任翰林學士,多參與機密。德宗曾偕韋妃到他家,他正在休息,學士鄭絪要跑去告訴他,德宗不許。其時天大寒,德宗拿韋妃的蜀纈袍蓋在他身上後離去。
============================================================
【韋姓典故、趣事】
〖明目張膽〗
「明目張膽」源於《晉書·王敦傳》,又見於《新唐書·韋思謙傳》。
《新唐書·韋思謙傳》里記載到:韋思謙是唐高宗的監察御史,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他認為做一個監察御史,就應該盡職盡責,所以經常出外巡察,揭發貪官污吏的罪行。
有一次在出巡中,韋思謙發現中書令褚遂良犯有錯誤,於是便上書揭發,褚良因此被降職。後來,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後,就對韋思謙進行報復,把韋思謙降為甘肅清水縣縣令,即使如此,韋思謙還是和壞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慵慨激昂地說:「大丈夫應當敢於說話,要公開地、大膽地干出一番事業來報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以保全自己妻子兒女呢?」後來唐高宗經過考察,又任命他為御史大夫。
於是,人們用「明目張膽」來形容一個人膽大妄為。後來指公開干壞事,由褒義變為貶義。
-----------------------------------------------------------------
〖韋誕題詞須發白〗
《三國志·魏書》記載:漢獻帝時期(189年-199年)任太僕的韋端,是京兆杜陵韋玄成的後裔。其子韋誕生於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字仲將,年少時愛讀書,拜邯鄲人、名儒淳為師。他苦讀《五經》,學問淵博,又酷愛書法。魏明帝在230年任他為武都太守,但他因好書法未赴任,留任補侍中。之後,他升任光祿大夫、司徒。他吸收師傅淵泉(今甘肅省敦煌人)、張芝(今河南省葉縣人)、淳等書法技藝,加以創新,能寫多種書體,以草書、楷書最有名。
魏明帝時築雲台,高25丈。竣工後,尚未題寫台名。於是,魏明帝讓人做籠一個,使韋誕坐人,用轆轤引上與榜齊,題寫台名,觀眾皆膽驚。韋誕冒險書寫,下來時須發皆白。他的書法作品飛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稱金錯書。魏明帝還令韋誕為芳林宛中樓觀題署,字間滿密,故稱填篆,又稱芳填書。他還善於制墨、制筆,著有《筆經》。其書法藝術對西晉書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在公元255年去世,終年77歲。
-----------------------------------------------------------------
〖韋玄成裝瘋救兄〗
年邁辭官居家休養的漢故丞相韋賢,每想到長子韋方山早逝,二子韋弘失禮入獄,不能襲爵承業,三子韋舜在鄒守祖業,小兒子玄成不能越兄嗣業的家事,就心情沉重。他82歲時,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語,急壞了家人。漢宣帝聞報,親臨韋賢宅第探望,讓太醫診病,又賜御食。當宣帝問及他哪個兒子將來為嗣時,韋賢老淚縱橫,但不能語。宣帝悲泣回宮。
漢宣帝離開韋賢宅第後,深知恩師韋賢心意的博士義倩與其家人商議。他說:「我知恩師的心意是想讓二子韋弘襲爵,不違長子亡、次子繼業的大禮。但眼下韋弘入獄問罪,不能襲爵守祀,只好讓有父風和才乾的少子玄成襲爵。」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於漢宣帝。漢宣帝閱奏章,認為韋玄成德才兼備,便認可了。時任大河都尉的韋玄成聞訊,痛哭失聲,知自己襲爵非父親的心意,且父親病重,兄長韋弘還在獄中,不能行大孝,悲痛萬分。於是,他在任所裝瘋賣傻,蓬頭垢面,時哭時笑,胡言亂語,不理政事。
漢宣帝對玄成的突然得瘋感到疑惑,讓丞相查驗。使者詢問他的僚屬,知情者說:「都尉一向講究禮儀和謙遜待人,認為自己越兄襲父爵,違背常理和漢禮儀。他又看兄長入獄,不能相救,更為痛心,瘋狂怕是假裝。」使者返回長安後,如實向丞相報告了實情。丞相認為韋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禮讓」,請求宣帝嚴懲。漢宣帝閱奏章,知道韋賢的心意是讓二子襲爵,但詔書已下,不可更改。玄成佯狂,是欲以讓爵營救兄長出獄,為父親行安葬大禮,沒有罪。於是,漢宣帝下詔:釋放韋弘出獄,免其罪,令其歸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襲爵扶陽侯,歸第侍候父親。韋弘、韋玄成見父親,敘說皇恩,韋賢一家皆感泣不已。不久,韋賢病逝,按丞相職安葬。守孝三年後,兩兄弟均升任了官職。韋玄成禮讓救兄的故事也傳為歷史佳話。
-----------------------------------------------------------------
〖韋氏之亂〗
唐中宗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中宗(李顯)為太子時,立為妃。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省房縣),韋氏隨行。在流放生活中,韋氏患難與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懼情緒。中宗發誓如能復位,定任她所為,不加禁制。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每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傳說三思與韋後、婉兒私通,韋後的愛女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恃寵專橫,權重一時。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
武三思通過韋後和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趨炎附勢的官僚集在他門下,其中有五人特別賣命,被稱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立她為皇太女。重俊甚為不平,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專橫,勢傾朝野,她曾將自己草擬的詔敕,掩住正文,請中宗在文後簽署,中宗竟不看詔文,笑而署敕。她和長寧公主(亦韋後所生)、昭容上官婉兒等都仗勢弄權,賣官鬻爵。受錢三十萬即自己寫好封官墨敕(不蓋官印),不經宰相審議簽署,斜封交中書省執行,稱為「斜封官」。當時,以員外同正、試、攝、檢校等名義授官的,就有幾千人。她們又大肆營建第舍,窮奢極欲。安樂公主強奪民田作定昆池,方圓數里;一幅織成裙,值錢十萬。中宗、韋後和公主們又多建佛寺,勞民傷財。其時後突厥攻掠隴右;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部攻陷安西都護府,斷安西四鎮路。內地則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年)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
〖韋昌輝殺妻〗
韋昌輝是個專好交朋,不顧女色的人,因此回家的時日較少。那王氏婆娘,便不能安居,看王艾東生得年少風流,遂不顧同姓嫌疑,竟與私通。那婆娘心腸既辣,手段又高,只道王艾東是個縉紳門戶,可以壓倒昌輝,初時猶瞞著秋蘭,明來暗去。漸漸連秋蘭也同走一路了,已非一日。人言嘖嘖,只瞞了昌輝一人。那愚民又最畏劣紳,見王艾東的父親是個舉人,自不敢說些別話了。
只這日那婆娘見艾東撞著昌輝,心裡仍不自在,因忖昌輝帶了兩人回家談話,料然有別的事故,轉令秋蘭到廚治膳,卻躡潛縱足,密聽昌輝幾人說話,聽得昌輝說道:「小弟就從明、晚帶兩位到了獄中,口稱探監,那獄卒是弟抬舉他的,弟順便遣開獄卒,開了練鎖,整備梯子,仁發兄便扶秀全哥哥,逾牆逃去,趁城門未閉,均到西門約齊同走,以圖大事可也。」胡、洪二人答應。那婆娘聽得,早記在心頭,少時把膳呈上,三人痛飲一會,昌輝有些醉意,便安置胡、洪二人打睡,自己卻回房去。
那婆娘早知昌輝進來,卻不理會。先到床上睡下,昌輝道:「你也不理我,因我數天不理家事,因此惱了?」那婆娘突然道:「你幹得好事!」昌輝道:「我沒有尋花問柳,干過那事來?卻如此生氣。」婆娘道:「結交歹人,要劫獄謀反,我明天便要出首去。」昌輝聽了大驚道:「那有此事,你休聽別人言語!」婆娘拍著胸膊,笑嘻嘻說道:「你瞞得別個,如何瞞得老娘?方才在倒廳上說什麼話,我記在心頭,你如何賴得!」昌輝此時沒話可答,只得哀求道;「無論無此事,縱有此事,豈不念夫妻情分,休要泄漏,待我多把金錢與你使用就是了。」婆娘又道:「我不是小兒,任人欺弄的,我明天要出首去,好教你看。」昌輝道:「休得如此,你要如何,便如何罷了!」那婆娘道:「這卻使得,還怕你干不來。」昌輝道;「件件依你,只管說便是。」那婆娘道:「我耐不得這般丑丈夫,你要把一紙休書,讓我改嫁王艾東,再把秋蘭也隨我去,便萬事干休!若有一個不字,老娘只是不依!」說罷,翻身向內而去。
韋昌輝聽了這話,已知那婆娘與王艾東有了私情,要陷害丈夫,不覺乘些酒氣,憤火中燒,再不多言,立時拔出小刀,窺定那婆娘身上一刀,分為兩段。這會分教:閨房滴血,殺淫婦於當堂;豪傑毀家,脫真人於陷阱。
--------------------------------------------------------------------------------
【中國人民解放軍韋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韋國清上將
韋國清(1913-1989),廣西
❺ 中國韋姓的來源
1、源於包羲伏羲氏後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篯鏗(彭祖)之後。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
4、出自賜姓而來。
5、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5)韋姓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
2、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於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的大儒。
3、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後封國宗,提督軍務。
4、韋雲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
5、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里人,鴉片戰爭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英雄。
6、韋應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❻ 韋姓來歷是什麼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❼ 關於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韋姓的來源 歷史上的韋姓名人 韋姓人口數量 韋姓族譜
關於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韋姓的來源 歷史上的韋姓名人 韋姓人口數量 韋姓族譜
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
❽ 韋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大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篯鏗(彭祖)之後。《竹書紀年》:「伯靡(彭祖曾孫)殺寒浞。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大鼓,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竹書紀年》:「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子孫四散逃難;其後,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漢丞相韋賢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只載這支說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為其後。
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明末小說《樵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裡(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
源流三
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史籍《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有韋氏部落,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後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的漢化韋氏人。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范傳》:「加賞彥范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以地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後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明、清時期,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在仫佬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元哲
為彭祖玄孫(彭祖生潈,潈生壽,壽生靡,靡生元哲),彭祖為顓頊五世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故屬黃帝後裔。韋氏先祖伯壽、伯靡均有史載,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比較古老的姓氏,形成於夏朝少康時代,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時發展為東方大國,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滅國,子孫以國為姓。子孫北上經華北進入東北、蒙古高原,稱豕韋、失韋、室韋,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進入荊楚、雲貴川、嶺南地區。
分布
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 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
屬於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國姓氏人數排行榜中第68位。
❾ 韋姓氏的由來
得姓始祖
元哲,為彭祖四世孫(第4代,曾孫),彭祖為顓頊五世孫(第5代,玄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這樣,元哲為黃帝十世孫,故韋氏屬黃帝子孫。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彭祖四世孫)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
韋(Wéi )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又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韓信一族險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賜姓而來。據《唐書·桓彥范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韋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庄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❿ 韋姓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於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齊末為上庸太守,梁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
韋 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給後來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韋叟當面說宋武帝當得邊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
韋 堅:字子全,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長安)人,曾任長安縣令,以才能卓越、辦事精幹而聞名。繼擢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在任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期間,當時運進長安的江淮糧食財帛均經渭水,水淺灘多,運輸十分困難。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築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橫穿滻水和灞水,沿渭水向東直抵華陰永豐倉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後每年運糧200餘萬石,提高效率10餘倍。
韋 偃: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省),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閑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後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並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於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於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韋 庄:長安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人,唐至五代時詩人、詞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韋 淵:今河南開封人,宋時靖康末任職親衛大夫,受封平樂郡王。曾被皇上賜給'臨安府房緡日二十千。
韋 堅:廣西東蘭縣東院區巴拉鄉卻內屯的貧苦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夏秋投身於東蘭農民運動,發動組織農會、農軍,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勢力的斗爭。1926年11月進入東蘭第二屆農講所學習。歷任鄉、區農會執委。1927年8月參加東風凌色四縣農軍暴動,爾後轉入山區堅持游擊活動。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擔任中共東院區委書記、東院區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執委、第二屆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該區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地各項建設。1931年3月撤入山區游擊。1932年在反「圍剿」戰斗中被捕,不久押至東蘭縣城殺害。
韋元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任職後魏綠州刺史。
韋子粲:北朝齊人,官任豫州(今屬河南省)刺史。韋節:隋煬帝時任御史職,曾出使西域,歸後著有《西蕃記》一書。
韋應物:唐時京兆長安(今屬陝西省)人,著名的田園詩人,後人集其著作成《韋蘇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蘇州刺史。
韋紹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人,菜農出身,喜習武術。1841年5月29 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肆行淫掠,調戲其妻,即與鄉民奮起反擊,怒殺敵兵10餘名,旋與鄉眾聚集三元古廟,聯絡103鄉人民,共商戰計,並決定以古廟三星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30日誘敵至牛欄岡,分割圍殲,斃敵200餘人,生俘20餘名。時番禺農民周春率沙亭岡鄉眾,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鄧潛率石工亦參加戰斗。事後仍以種菜為生。享年80餘歲。
韋昌輝: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後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制械,積極准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後,被封北王、六千歲,後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以德:清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被封為國宗,提督軍務,後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鎮時戰死於半壁山。
韋朝元:又名韋德明,號七綹須,南籠府(今貴州省安龍)當丈寨人,清朝南籠(今屬貴州省)起義首領。推舉能做巫行醫的布依族巾幗英雄王囊仙(王阿崇)為「皇仙娘娘」,取年號為仙大。韋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號為元順,並建立丞相,副丞相、總管仙達、仙娘等文武官職,以統率義軍。
韋樹模:清代廣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廣西同盟會分會,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雲卿:清末廣西南寧人,早年入同盟會,並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原名秉吉,秉乾,後改名萃。壯族。1916年組織討袁義軍。後到貴州講武堂學習。1921年回東蘭領導農民同土豪劣紳斗爭,組織東蘭公民會和西蘭國民自衛軍。1925年1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4月回東蘭組織農民協會,任東蘭縣農民協會軍事部長。後創辦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大革命失敗後,在右江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進行游擊戰爭。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廣西省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開往江西後,留在右江地區堅持斗爭,先後任紅二十一師師長、紅軍右江獨立師師長。1931年11月被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1932年10月17日在東蘭雙茶洞被叛徒殺害。
韋國清:原名邦寬,壯族,廣西東蘭人。早年參加東蘭農民自衛軍,參加百色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新四軍縱隊副司令員、軍調處執行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山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縱隊兼政委。曾任蘇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州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市長,中共福建省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奉命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赴越,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參加指揮邊界、奠邊府等重大戰役。1955年任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第一副書記。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