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歷史
A. 築洛城美名遠揚的庄浪歷史名人是誰
劉滬:康定元抄年(1040年),任渭州瓦襲亭寨監押。當時夏兵壓境,任福敗亡,形勢異常危急。劉滬率兵進入水洛,深入敵區二百里,擊破黨留諸族,開拓了水洛地區,穩定了局面。
水洛古城位於今庄浪縣城所在地,地處北、南水洛河交匯處。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加強水洛地區的防禦能力,從1044年初開始,劉滬著手擴築水洛城,陝西四路總管鄭戩指派著作郎董士廉到水洛,幫助劉滬建城。大約在當年七月,水洛城修築終於完工。
1047年(慶歷七年)5月,劉滬因因頭部潰瘍發作而去世。劉滬死後,水洛城人民十分悲痛,劉滬遺體安葬在水洛城北塬,並建立祠廟,命山名為廟坪山,四時祭享。
B. 關於庄浪河的歷史記載
庄浪河位於甘肅省永登縣境內,屬於黃河幹流水系,是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在河口達川鄉附近匯入黃河。
庄浪河流域位於黃河中游左岸,在甘肅省西部蘭州以上,北自北緯37°27′南至36°10′。西起於東經102°29′東至103°30′。北以雷公山、烏鞘嶺、毛毛山與古浪河流域為界,東以大松山、小松山與騰格里沙漠為界,西以朱固大阪、黑剌山、馬營山、馬牙山與大通河流域為界。流 域 長 度 為1 7 9公 里,平均寬度僅23公里,北寬南窄,全部流域成為狹長三角形。
庄浪河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兩岸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傳說中伏羲氏、女媧氏的活動區域之一。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春秋中期,歸秦國版圖。秦始皇滅六國,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庄浪地區為涼州刺史部(州治隴城,今年秦安縣隴城鎮)下的天水郡所轄。縣域分屬天水郡之略陽道(治所今甘肅秦安縣。)、街泉縣(治所今甘肅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成紀縣(治所今甘肅靜寧縣治平鄉)。縣城東北屬安定郡的涇陽縣(治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轄。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 」,還曾設阿陽郡,庄浪地區又分屬上述兩郡。東漢明帝永平17年(74),改涼州刺史部的天水郡為漢陽郡(今甘肅甘谷縣),廢街泉縣,並入略陽縣,庄浪又分屬略陽縣及阿陽兩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39),從漢陽郡中又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庄浪地區又分屬永陽郡的阿陽、街亭縣(縣治在今甘肅省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
三國時期,庄浪縣域屬曹魏雍州管轄。獻帝建安19 年(214),更永陽郡為廣魏郡 (郡治臨渭,今年內甘肅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庄浪在那時屬廣魏郡略陽縣。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又恢復廣魏郡為略陽郡。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氐、羌、鮮卑、羯等「五胡」相繼內遷,戰亂頻繁,民族政權林立。庄浪縣域 全部處於民族政權 之下。從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間,大體上先後統治我縣的少數民族政權 有 前趙、前秦、後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國。其中,前趙時庄浪屬略陽郡。前秦永興二年(385),皇帝苻豎置「平涼郡於高平鎮。」意欲平定涼國,此時庄浪縣北部之一小部分屬涇州平涼郡轄,北部的大部分 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陽郡轄。東晉安帝七年、乞伏乾歸更始三年(411),西秦乞伏乾歸攻後秦南安太守王璟於水洛城,這是庄浪現存地名見於史冊的最早記載。「水洛」之名在歷史潮流上延續 達1587年之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麝年間,庄浪縣北屬秦州略陽郡 阿陽縣,南屬隴城縣;東屬涇州平涼郡華亭縣。孝庄王元子攸永安三年(530),關隴起義軍領袖之一的王慶雲,曾稱帝於略陽郡 的水洛城,爾朱天光平水洛城,擒王慶雲,此段史料見於《北史》。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水洛城為水洛亭。亭在當時為地方基層組織,相當於現在的村級機構。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庄浪在魏時屬北秦州安陽郡 轄;北周改北秦州為交州,庄浪又屬交州安陽郡。隋初行州、郡 、縣三級;開皇三年罷郡 ,以郡統縣,大約在此時改秦州為天水郡。略陽郡於開皇二年廢郡 為縣,並改縣名為河陽縣;開皇六年又改名為隴城縣。
C. 庄浪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庄浪縣隸屬抄於甘肅省平涼市襲,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家川縣、秦安縣接壤。東西長56.37公里,南北寬46.60公里,總面積1553.14平方公里(2013年),轄1街道7鎮11鄉。人口449570人(2013年)。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D. 庄浪縣歷史名人
1、柳之可
明柳梁鄉人,萬曆十五年(1587)歲飢,出粟賑救鄰里族人10餘家,又煮粥散舍,活人甚多。
2、楊復振
清南湖鎮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歲荒,出粟500石救災;去世時,焚燒債券,知縣旌表其賢。雍正十一年(1733)飢荒,其子楊國楹出粟百石濟貧,不索還,知縣贈「市義可風」匾額。事載民國《甘肅通志稿》。
3、杜純修
清南湖鎮人,同治七年(1868)大災,隆德人李磐夫婦逃荒來庄浪,棄男嬰於河。純修給粟三升,收養嬰孩。光緒六年(1880),李磐夫婦由陝西回籍,純修又典田得錢四萬余文,送李養老。視男嬰如親生,讀書中秀才。縣丞贈「義方垂教」匾額。
4、馬正槐
韓店鄉人,回族,1983年2月22日,拾到麵粉一袋,經尋找,系高庄村馬世俊所丟。時當地糧食緊缺,正槐主動送還,馬世俊全家感激不已。共青團庄浪縣委表彰。
5、王恭
清水洛城人,往來貿易於平涼、慶陽一帶,途間拾一布袋,內裝銀200兩,恭坐等候失主,半日無人問津,於是送到慶陽府衙,貼出招領啟示。慶陽知府之子外出歸來,告訴其父銀兩丟失的事情,知府請恭至府衙,酬謝王恭銀數十兩,但他堅辭不接受就走了。
(4)庄浪歷史擴展閱讀
庄浪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家川縣、秦安縣接壤。
庄浪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群山起伏,地勢東高西低,六盤山聳峙於東,余脈分六支回環盤互,貫穿全境。基岩山地和丘陵溝壑占總面積的93.5%,境內海拔高度在1405~2857米之間。
縣境處於新生代以來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構造地區。喜馬拉雅新構造運動中,隆起六盤山山脈,東北部成為基岩裸露的高山區,受孟家台(華亭縣)至上店(鄭河鄉)斷層控制,西南部成為低山丘陵區,低構成現代地貌骨架。
後經線狀侵蝕,切割成千溝萬壑,河谷、丘陵、高山相間。東北高,西南低群山層巒。最高峰桃木山海拔高度2875米,最低處葫蘆河下游張家大灣1045米,相對高度1452米。
庄浪縣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1、紫荊山
紫荊山,平地突兀於庄浪縣城之中,因山陰遍植紫荊樹而得名。紫荊山游覽區面積1.5萬平方米,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洛河橫煙」、「紫荊香靄」等景觀及其玉虛宮、十王殿、文昌樓、關帝廟、顯聖閣、葯王洞等十多處名勝古跡。
2、雲崖寺國家級森林公園
雲崖寺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庄浪縣東部。西距縣城25公里。雲崖寺以山崖懸空如雲而得名,以北魏石窟群而聞名。雲崖寺開創於北魏,後經北周、金、元、明、清歷代擴建,已形成八寺、三洞、一灣、一潭的奇觀異景,是古絲綢之路的驛站。
3、陳家洞
陳家洞石窟又名龍眼山石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條、土坯砌牆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長100米,高60米的峽谷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現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
E. 庄浪人歷史移民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內史事件的一容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F. 庄浪縣簡介
庄浪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川縣、秦安縣接壤。東西長56.37公里,南北闊46.60公里,總面積1553.14平方公里,轄13鄉5鎮,293個村1521個社, 1個街道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5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48萬人。全縣共有耕地91.66萬畝,農業人均佔有耕地2.19畝。境內海拔在1405-2857米之間,近十年平均降雨量565毫米,年平均氣溫9.0℃。人多地少,乾旱多災,資源匱乏,遠離交通干線,是全省18個乾旱貧困縣和4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庄浪縣幹部群眾經過34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於1998年建成了第一個「中國梯田化模範縣」,實現了整縣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庄浪縣人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長期實踐中,磨礪出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庄浪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奮力拚搏,加快發展,使全縣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方面的工作還在全省或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先後獲得了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文化模範縣、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和全省社會治安模範縣等榮譽稱號。
庄浪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探明儲量2億多噸的優質石灰石和銅、鉛、鋅等金屬礦產可開采利用,年產優質亞麻原莖2萬噸,年產商品洋芋30萬噸,是隴東胡麻、蕎麥、蠶豆、白雲豆、胡椒的主要產區之一,大黃、柴胡、黨參、甘草、冬花、杜仲等40多種名貴葯材進入全國大部分葯村市場;有天然和人工沙棘林帶12萬畝,以蕨菜為主的山野菜深受消費者喜愛。洛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光熱充足,是種植蘋果、桃、梨等優質瓜果蔬菜的適生區,素有「瓜果之鄉」之美稱。
庄浪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的早期發祥地之一。境內已發縣古文化遺址400多處,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G. 庄浪縣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庄浪一中始建於1942年,初為「庄浪縣初級中學」。1958年始設高中部,2003年被評為平涼市示範性高中,2006年被評為甘肅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佔地182.2畝,建築面積35528平方米。先後投入800多萬元,建成了校園網中心機房,多功能電子教室5個,電子閱覽室1個,多媒體語音室2個,建成了校園網站,裝備了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演播廳,為教師配置了筆記本電腦,實現了「三網四進」和「四機一幕」進教室。2010年學校投資240多萬元,在56座教室安裝了互動式電子白板。按國家一類標准,配備了理、化、生實驗室15個。圖書室現有藏書10萬多冊。學生公寓容納近兩千人住宿,食堂餐廳設施一流。
H. 庄浪歷史名人
劉滬
I. 庄浪縣歷史
庄浪縣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傳說中伏羲氏、女媧氏的活動區域之一。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
西周時期
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春秋中期,歸秦國版圖。
秦始皇滅六國,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庄浪地區為涼州刺史部(州治隴城,今秦安縣隴城鎮)下的天水郡所轄。縣域分屬天水郡之略陽道(治所今甘肅秦安縣)、街泉縣(治所今甘肅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成紀縣(治所今甘肅靜寧縣治平鄉)。縣城東北屬安定郡的涇陽縣(治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轄。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 」,還曾設阿陽郡,庄浪地區又分屬上述兩郡。東漢明帝永平17年(74),改涼州刺史部的天水郡為漢陽郡(今甘肅甘谷縣),廢街泉縣,並入略陽縣,庄浪又分屬略陽縣及阿陽兩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39),從漢陽郡中又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庄浪地區又分屬永陽郡的阿陽、街亭縣(縣治在今甘肅省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庄浪縣域屬曹魏雍州管轄。獻帝建安19 年(214),更永陽郡為廣魏郡(郡治臨渭,今甘肅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庄浪在那時屬廣魏郡略陽縣。
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又恢復廣魏郡為略陽郡。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氐、羌、鮮卑、羯等「五胡」相繼內遷,戰亂頻繁,民族政權林立。庄浪縣域 全部處於民族政權 之下。從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間,大體上先後統治我縣的少數民族政權 有 前趙、前秦、後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國。其中,前趙時庄浪屬略陽郡。前秦永興二年(385),皇帝苻豎置「平涼郡於高平鎮。」意欲平定涼國,此時庄浪縣北部之一小部分屬涇州平涼郡轄,北部的大部分 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陽郡轄。東晉安帝七年、乞伏乾歸更始三年(411),西秦乞伏乾歸攻後秦南安太守王璟於水洛城,這是庄浪現存地名見於史冊的最早記載。「水洛」之名在歷史潮流上延續 達1587年之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麝年間,庄浪縣北屬秦州略陽郡 阿陽縣,南屬隴城縣;東屬涇州平涼郡華亭縣。孝庄王元子攸永安三年(530),關隴起義軍領袖之一的王慶雲,曾稱帝於略陽郡 的水洛城,爾朱天光平水洛城,擒王慶雲,此段史料見於《北史》。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水洛城為水洛亭(亭在當時為地方基層組織也就是現在的村級機構)。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庄浪在魏時屬北秦州安陽郡 轄;北周改北秦州為交州,庄浪又屬交州安陽郡。隋初行州、郡 、縣三級;開皇三年罷郡 ,以郡統縣,大約在此時改秦州為天水郡。略陽郡於開皇二年廢郡 為縣,並改縣名為河陽縣;開皇六年又改名為隴城縣。
唐朝時期
唐初庄浪西南屬隴右道秦州(州治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隴城縣轄,東北屬關內道隴州(州治通渭,今陝西隴縣)華亭縣轄。寶應三年,吐蕃貴族率兵東侵,佔有今隴山地區,庄浪也陷入吐蕃之手,時庄浪境內生活著許多的吐蕃部落,唐的地方 行政建置被廢。大中三年(849),唐政府一度收復庄浪地區,大約30年之後的廣明元年(880)被又佔領。五代實際上是唐末方鎮政治的繼續和擴大。五代初梁朝時,「岐」為地方割據政權,都鳳翔府,庄浪由其保勝節度使管轄,後唐時庄浪西南由其雄武節度使、東北由彰義節度使兩鎮所轄。後晉時依後唐舊制。後漢時,庄浪西南被吐蕃佔領,東北仍屬彰義節度使轄。後周時曾收箸被陷的庄浪地區,仍分屬雄武和彰義兩節度使。北宋一代,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鳳路的德順軍之隴干縣所轄。這一時期,庄浪是北宋和西夏的邊界地區,又是渭州與秦州的聯絡點,軍事戰略地位較為重要,因而縣域內設有多處軍政性質的城、堡、寨等,如水洛城、通邊寨等。
元代時期
元初,庄浪隸屬陝西行省,在軍事上又隸屬鞏固便宜都總帥府。1227年,元太祖鐵木真南下攻靜寧、隆德、庄浪一帶,避暑六盤山,不久死於清水的薩里川,約在這時置庄浪路於南湖鎮,庄浪路是直屬於陝西行省的二級行政單位,但轄地較小,領有今天庄浪縣全部,靜寧以及隆德的一部分。「庄浪」之名從此開始,這是「庄浪」史載的最早記載,也是以「庄浪」命名地方 行政建置的第一次,距今近800年。元成宗大德八年二月改庄浪路為庄浪州,仍為隸屬於省的二級行政區域。因為元制旰隸於省的路、府、州、軍無屬於二級行政單位。
明代
明洪武二年(1369),庄浪由陝西布政使司轄,隸屬鳳翔府,仍稱庄浪州。明洪武八年,降州為縣,改隸靜寧州,屬鞏昌府。嘉靖二十八年又改隸平涼府。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在庄浪曾派任過縣知事。加外,明制把戶分為軍、民兩種,以府、州縣領民戶,以衛、所軍戶。時庄浪在以上時期民戶屬鳳翔府,軍戶直屬於陝西都指揮使司,兵備道屬涇分生命備道的平涼衛轄。
清代
清代統一全國後,庄浪於1648年歸清,時屬陝西行省。1667年從中分屬甘肅省,庄浪又屬甘肅省行省。史載,1778年裁庄浪歸並隆德縣。庄浪縣歸並隆德縣後,在庄浪縣治地設庄浪鄉,由隆德縣丞駐庄浪鄉(今庄浪南湖鎮)。
民國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復置庄浪縣,隸屬涇原道。1927年廢道直隸於此。1935年設甘肅省第二督察專員公署於平涼,管轄庄浪。
1949年8月4日,庄浪解放後,成立了庄浪縣人民政府,屬平涼專區,1950年5月25 日由平涼專區歸天水專區。1956年1月又由天水專區劃歸平涼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庄浪縣並入靜寧縣,1961年12月又恢復庄浪縣,仍屬平涼專區,1970年專區改地區。2002年9月。地區改市。庄浪縣屬平涼市至今未變。
J. 庄浪縣縣史
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傳說中伏羲氏、女媧氏的活動區域之一。三代時期,庄浪地屬不太明確。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春秋中期,秦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攻滅和臣服了十二個西戎部落,遂稱霸整個西戎地區,後秦孝公滅狟戎(在今武山縣一帶),秦昭王滅義渠戎(在今慶陽、平涼一帶)。至此,甘肅黃河 、洮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歸並秦國版圖。為了對這些地區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統治,秦國於公元前279年,首置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郡級行政區域隴西郡,並於公元 前272年置北地郡。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終秦一代,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隴西、北地、九原、上郡、內史)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
【歷史沿革】
早在秦漢時已有行政建制。公元十三世紀初元王朝創建時期設路,以吐蕃庄浪部族命名,延用已770年,在明、 清直至解放前幾經變遷,庄浪縣的建制才逐漸趨於穩定。1949年8月解放,1950年由平涼劃歸天水,1955年復歸平涼,1958年並入靜寧,1961年恢復庄浪縣至今。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對外開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