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反應器
穩住DO,加大排泥量,應該會很快恢復的
2. 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有什麼用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
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工藝中,硝化與反硝化反應在同一個反應器中同時完成,目前對SND生物脫氮的機理還有待進一步地認識與了解,但已經初步形成三種解釋:即宏觀環境解釋、微環境理論和生物學解釋。(1)宏觀環境解釋由於生物反應器的混合形態不均,可在生物反應器內形成缺氧及厭氧段,此為生物反應器的大壞境,即宏觀環境。例如,在生物膜反應器中,生物膜內可以存在缺氧區,硝化反應在有氧的生物膜上發生,反硝化反應則同時在缺氧的生物膜上發生。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不太可能使整個反應器均處於完全均勻混合狀態的情況,所以SND也就有可能發生。(2)微環境理論解釋微環境理論認為:由於氧擴散的限制,在微生物絮體內產生DO梯度從而導致微環境的SND。微環境理論是從物理學角度對SND進行解釋,該理論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由於氧擴散的限制,在微生物絮體內產生DO梯度。微生物絮體的外表面溶解氧較高,以好氧菌、硝化菌為主;深入絮體內部,氧傳遞受阻及外部氧的大量消耗,產生缺氧區,反硝化菌占優勢。將反應器內DO控制在較低水平,將可能提高缺氧、厭氧微環境所佔比例,從而促進反硝化作用。(3)生物學解釋生物學解釋有別於傳統的脫氮理論。傳統的脫氮理論認為,硝化反應是由自養型好氧微生物完成的,稱為硝化菌。而反硝化反應是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由反硝化菌完成的。但最近幾年,已有報道發現了許多異養微生物能夠對有機及無機含氮化合物進行硝化作用。與自養硝化菌相比,異養硝化菌生長快,產量高,能忍受較低的溶解氧濃度和更酸的環境。研究表明,許多好氧反硝化菌同時也是異養硝化菌,能夠直接把氨氮轉化為最終氣態產物而逸出,所以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3. 生物膜反應器設計與運行手冊怎麼樣,好不好
上海岩征實驗儀器為您解答:
書有沒有用,自己看了才知道,而且這本書有電子版的,你可以先在網上看看,覺得有用在買
4. 設計生物反應器應該考慮哪些方面
生物反應器是利用生物催化劑進行生化反應的設備。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分類:
按使用的催化劑:酶反應器和細胞反應器。
按操作方式:間歇操作、連續操作和半間歇或半連續操作。
按反應器的結構特徵:按釜式、管式、塔式及膜式等反應器。
按反應器所需能量的輸入方式:機械攪拌、氣升式及液體循環等生化反應器。
按生物催化劑在反應器中的分布方式:生物團塊反應器和生物膜反應器。
按反應物系在反應器內的流動和混合狀態:活塞流反應器和全混流反應器。
生物反應器的基本設計方程:最基本的內容有:
選擇合適的反應器型式,根據反應及物料的特性和生產工藝特徵,確定反應器的操作方式、結構類型、傳遞和流動方式等。
確定最佳操作條件及其控制方式,如溫度、壓力、物料流量及通氣量等。
計算出所需反應器的體積,設計各種結構參數等。
生化反應器設計的基本方程
描述濃度變化的物料衡算方程。
描述溫度變化的能量衡算方程。
描述壓力變化的動量衡算方程
建立這三類方程的依據是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
建立方程之前,首先要確定變數和控制體積。
變數分為因變數和自變數。在反應器設計和分析中,建立物料衡算式時通常以反應組分的濃度或某組分的轉化率作為因變數;能量衡算方程和動量衡算方程式則分別以反應物系的溫度和壓力作為因變數。自變數有時間自變數和空間自變數兩種。對於定態過程,由於因變數與時間無關,因此建立衡算方程時就不須考慮時間變數,非定態過程則兩種自變數均要考慮。考慮空間自變數時,一般只限於一維—以反應器的軸向距離為空間自變數。
所謂控制體積是指建立衡算式的空間范圍,即在多大的范圍內進行衡算。其選擇的原則是能把反應速率視作定值的最大空間范圍。例如,假定反應區內濃度均勻和溫度均一的反應器,就可取整個反應區體積作為控制體積,因為此時反應區內任何位置的反應速率都是一樣的。如果不是這樣,則只能取一微元體積作為控制體積,所謂的微元體是指一微分體積,它應能反映出可能發生的全部過程和現象。
為了建立反應器設計的基本方程,還應包括反應動力學方程,熱力學計算式和各種參數的計算式。
詳細過程243720589 加我我用qq給你
5. 自曝氣三相生物膜反應器類似的工藝有哪些
他倆原理不一樣,生物膜反應器可以是UASB還可以是EGSB各種,主要是將生物附著在載體上形成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傳統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去除,而微生物燃料電池(MFC)他是形成電流催化,在陽極降解簡單有機物發生氧化反應,在陰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降低物質的氧化還原點位,進而達到還原的作用,同時對系統的電能進行收集,是廢物資源化的一種技術。還可以改成MEC和MDC等不同的裝置!
6. 關於設計厭氧與好氧生物膜反應器串聯的系統
生物模,反應器
串聯
的系統
工程
7.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的優缺點有哪些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也是城市污水二級生物處理的一種常用方法,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生物膜對污水水質、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管理方便,不會發生污泥膨脹。
二是微生物固著在載體表面、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也能增殖,生物相對更為豐富、穩定,產生的剩餘污泥少。三是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的不足之處在於生物膜載體增加了系統的投資;載體材料的比表面積小,反應裝置容積有限、空間效率低,在處理城市污水時處理效率比活性污泥法低;附著於固體表面的微生物量較難控制,操作伸縮性差;靠自然通風供氧,不如活性污泥供氧充足,容易產生厭氧。
8. 求助MBR膜和生物膜是一個概念嗎
2020.5.30感覺說膜生物反應器和生物膜反應器的區別似乎更好一些。
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
生物膜反應器(採用生物膜法的反應器的統稱,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曝氣生物濾池等)
因為名字相近,我們特別容易把它們混淆。
其他一些原因加深了這種錯誤印象。比如,兩類反應器優勢相近,都包含:剩餘污泥量少;SRT與HRT(污泥停留時間與水力停留時間)無關;世代周期長的硝化細菌可以存留。
還有,兩類反應器都面臨著堵塞問題。
不過,這僅僅是「形似」,實際上兩者有本質區別。
下面,我會針對上述易混淆的特徵分步解釋。首先,MBR屬於活性污泥法的改進工藝。活性污泥法,微生物懸浮生長,在二沉池容易出現污泥難沉降的問題。MBR另闢蹊徑,通過在二沉池中加膜單元,完全避開重力分離帶來的缺陷,以膜兩側壓差為動力,篩分不同直徑的水中微粒;水分子透過膜得到收集,污泥因為較大,無法通過。這樣,MBR的污泥停留時間的長短完全依靠定期排泥;如果每次排泥少,則泥停留時間長,硝化菌可以保留,污泥分解徹底,相應的泥量就少了。
生物膜反應器與此截然不同。基於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所有生物膜反應器的微生物都附著在填料上生長,形成生物膜;生物膜老化後充滿氣泡,從填料上脫落,依靠重力作用下沉,達到泥水分離。附著生長的優勢是生物豐富多樣,食物鏈長。食物鏈長,隱含了細菌吃污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原生動物吃細菌的「演替」環節。原生動物廣泛存在的污泥,易於沉降,並且量少。這種方法,硝化細菌自然生長與生物膜的內層而得到保存,污泥停留時間取決於生物膜老化速率,與污水停留時間無干。
兩者都會堵塞,但形成不同,因此應對方法也不同。MBR膜單元可以簡單理解為篩子,篩分泥水,堵塞可以理解為和篩孔差不多大的物質卡在篩子上,造成水流不暢,解決辦法是反沖洗。而生物膜反應器通過預處理除去大部分進水中的固體顆粒,反應器主要處理溶解性有機物,其堵塞通常是因為生物膜老化脫落過於集中;常用的處理手段是調控進水濃度、進水水力負荷、改善填料孔隙度。(不過,曝氣生物濾池也採用反沖洗,說明解決堵塞的方法也不是固定的,要視具體反應器而定。)
說了這么一大堆,我覺得,本質還是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的區別,抓住這一點就好了。
9. 污水處理中MBBR工藝(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為什麼不需要污泥迴流和反沖洗
生物膜本身可以截留活性污泥,所以不需要迴流
通過曝氣可以讓膜表面進行湍流更新,老化的污泥沉降排出系統
反沖洗或者浸泡洗在有些工藝是必須的,否則時間長了膜就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