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陽泉的歷史

陽泉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7:05:47

1. 陽泉歷史悠久,早在多少年前,大約舊時代中期就有人類繁衍

0年之前的 的的 的 額

2. 陽泉從古到今有那些變化

歷史的陽泉:

陽泉,古稱「漾泉」。陽泉市境內棗煙等地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距今約10萬年前)是迄今發現的陽泉歷史的發端。境域最早見諸史籍是《韓非子》、《呂氏春秋》等關於春秋時期建於盂城盆地的仇猶國的記述。從西漢起,境內曾先後設置過上艾縣(後改稱石艾縣、廣陽縣、平定縣)、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葦澤縣,還設置過受州、承天軍、平定軍、平定州、盂州和平定直隸州。

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陽泉,平定縣貧苦農民數千人加入起義軍。清順冶年間,盂縣北鄉農民數千人在其領袖李化龍的帶領下,圍困盂縣城,給清兵以重創,李化龍壯烈犧牲。此後10餘年間,農民軍余部輾轉隱蔽,繼續反清。1860年(清咸豐十年),盂縣後川一帶農民在80高齡的貧苦農民劉紹發的帶領下進行了抗稅斗爭,迫使統治者作出了有關減役、減稅的讓步,並立起了「整飭弊政碑「。199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前後,境內出現義和團運動,平定義和團焚毀韋泊教堂,驅走洋教士,開展了扶清滅清的斗爭。清末,陽泉人民興起反侵略爭礦權的斗爭,自1905——1908年,境內紳民與渠本翹等一道反抗英國祖國公司掠奪礦山的斗爭得到了全省各界人民和山西留日同鄉會的支持,取得了勝利,開創了全國收回礦權斗爭的新篇章。辛亥革命勝利後,山西政權落下閻錫山之手,陽泉人民仍然生活在貧困中。1913年(民國二年),盂縣東鄉萬余名村民在張龔保、楊培玉、梁振全等率領下起義,兩次圍攻縣城,斗爭持續1年之久。1922年(民國十二年)12月,境內鐵路工人建立了正太鐵路總工會陽泉分工會。1926年,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在陽泉建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陽泉黨組織在艱難曲折的環境中仍堅持斗爭,並於1931年輕月配合山西省特委發動和領導了「平定兵變」,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抗日戰爭爆發後,陽泉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晉東領導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展開了廣泛的抗日斗爭。陽泉地區中共黨組織配合八路軍一二師、一二九師,廣泛宣傳動員民眾,組織抗日武裝,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分屬晉察冀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堅持敵後旅遊南昌戰爭,配合八路軍主力,取得了七亘大捷和百團大戰的勝利(市區西南側的獅腦山曾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給了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境內解放區的人民在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同時,又進行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的斗爭,積極生產手榴彈殼、地雷、炮彈殼、炮彈葉等軍用產品並踴躍參戰支前。1947年正太戰役中,僅平定(路南)縣就有41500名民兵支前。翌年6月,平定縣在組織2000名民兵支援晉中戰役中,於9月調集11761名民工、民兵支援太原戰役,11月又送走1800餘名優秀青年入伍參軍。1947年5月,陽泉全境解放。陽泉市的前身是平定縣的陽泉鎮。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平定解放後,陽泉鎮從平定縣境劃出設為市。

現在的陽泉:

行政區劃

陽泉是山西省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面積4452平方公里,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素有「煤鐵之鄉」的稱譽。現轄城、礦、郊三區和平定縣、盂縣,總人口116萬。

歷史淵源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地理資源

陽泉物產資源豐富,黑(煤)、白(鋁礬土)、黃(硫鐵礦)被譽為陽泉「三寶」。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現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等共52種,其中開采價值較大的有32種,尤其是陽泉的煤、鋁礬土、硫鐵礦以其儲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而馳名國內外。陽泉煤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儲量127億噸。煤炭質地優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發熱量達7000大卡左右。鋁礬土和耐火粘土儲量達數十億噸,礦石品位高,雜質少,結構嚴密,耐火度高達1750度,在國內外市場久負盛名。硫鐵礦分布面積49平方公里,儲量25億噸,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質),易碎不粘爐等特點。建材資源更是遍及全市,業已同「黑、白、黃」一起,成為陽泉的四大優勢資源。陽泉盛產玉米、穀子、小麥、高梁等農作物和200餘種中葯材。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核桃、花椒、蜂蜜、凍兔肉等,平定的黃瓜乾和砂貨、鐵貨飲譽中外,古有「黃瓜幹上貢品,龍字砂鍋悅帝心」的美稱。

風景名勝

陽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秀麗宜人,古跡名勝聞名遐邇。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趙簡子修建古城遺址,漢淮陰侯韓信駐軍遺址,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的遺址等。在平定境內南部的東浮山,相傳女媧在此築灶煉石補天,使整個東浮山的石頭呈褐紅色,投入水中後浮而不沉,至今遺灶尚存,還有明代陸深《浮山遺灶記》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傳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孤兒曾藏匿於此,有藏孤洞的傳說,藏山之名即演繹於此。除此,陽泉還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遺風的林里關帝廟正殿,金元以來的古建築群體等不少古文化遺址。還有193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定武裝起義的遺址,以及1940年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主戰場——獅腦山遺址。此外還有許多古剎廟宇、石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跡。具有醫療價值的梁家寨溫泉、葯林寺以及娘子關瀑布,北方罕見的大型鍾乳岩溶洞奇觀——蓮花洞、五華洞等,令人流連忘返。陽泉還是晉冀兩省旅遊區的連接點,從陽泉到太原晉祠、佛教聖地五台山、革命聖地西柏坡、左權八路軍總部舊址和黃崖洞、井陘蒼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觀園,均很便利。

陽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晉文化數二定」(平定、定襄)之說,歷史上曾有「文獻名邦」之美稱。陽泉歷代重教興學崇尚文化。據文獻記載,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呂公冠山書院在山西及華北名聲顯赫。明清兩代相繼建立名賢書院、高岑書院、懷音書院、崇尚書院。明代的喬宇,清代的竇瑸、張穆,近代史上的石評梅都是陽泉文化的傑出代表。

城市建設

「飆輪迎月入陽泉,燈電照明半壁天。爭贊渾如到香島,飛來彷彿遇桃源」。這是我國當代偉大詩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陽泉時,留下的光輝詩篇。如今30年已經過去了,陽泉變得更加風采多姿,氣象萬千。桃河從市中心穿過,寬闊的桃河大橋連接著市區南北,南山公園,依山而建;桃河公園,湖光瀲灧。經過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陽泉城市道路整潔、寬闊。「東水西調」使陽泉市日供水能力達23萬噸,昔日郭沫若游覽娘子關時留下的「回顧陡驚溶碧玉,倒流將見吸長虹」的想像變成了現實。城市居民煤氣化普及率達60%以上,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居民住宅面積的46%。經過舊城改造,陽泉市興建了興隆、賽魚、四季春三大集貿市場,新建了陽泉百貨大樓,興隆百貨大樓以及陽泉賓館、物資大廈、工商大廈、展覽館、青少年宮、體育館、陽泉火車站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新建了彩色音樂噴泉、水上世界等一大批游樂場所。今天的山城,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寬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夜幕降臨,路燈、彩燈、霓虹燈交相輝映,大街小巷燈火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交通通訊

陽泉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是晉東的交通樞紐。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復線——石太線橫穿市區,東接京廣線,西連同蒲線,南連陽涉線,境內設有10個車站,分射出32條支線或專用線。公路交通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干支交錯,布局合理,以城市為中心向兩縣三區輻射的公路網。東去河北,西到太原,南到長治,北上五台,四通八達。山西省第一條高等級出省公路——太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京深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相互貫通,大大改善了陽泉的投資環境,東出西進十分便利。目前的陽泉市,縣縣通柏油路,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機動車輛。公路交通正向著寬路基、大噸位、高速度的方向發展。郵電通訊發展迅速,陽泉在山西省第一家實現了程式控制聯網,到1994年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量已達40000門,實現了國內國際直撥。無線尋呼、磁卡電話、行動電話、傳真等通訊設施迅速普及,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訊條件。

工業體系

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陽泉已初步形成以能源為基礎,冶金、化工、機械、建材為支柱,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陽泉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所產無煙煤質量優、規格全,其年產量的70%銷往全國各地及歐洲和日本、美國。年產原煤400萬噸,並與洗選、熱電聯供「三同步」的貴石溝礦井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礦井。建設中的陽泉礦務局三礦新井,設施能力為年產原煤900萬噸,建成後將名列亞洲礦井之首。隨著能源基地的建設,陽泉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已建和再建的電力裝機容量可達200多萬千瓦。冶金工業在鞏固傳統產品的同時,已形成鋼鐵、制管、電解鋁、耐火材料四大主導產品。陽泉鋼鐵公司是冶金部的重點鐵合金企業,陽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華北地區較大規模的電解鋁生產企業,耐火產品品種全、質量優、檔次高,是全國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產品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化學工業從礦山採掘到深加工,正在形成硫鐵礦、煤化工、鈣化工、橡膠、火葯等多種化工產品鏈,陽泉硫酸是華北及中原地區的主要供應地。

商業流通

陽泉是晉東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國營商業為主體,集體和個體商業為補充的流通體制逐步形成,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山西省十大商場之一的陽泉百貨大樓及陽泉礦區百貨大樓、人民商場、興隆百貨大樓是陽泉市較大的購物中心。糧油果品、小商品、蔬菜批發市場遍布全市,有力促進了陽泉商業的蓬勃發展和晉東各縣的經濟繁榮。陽泉有裝飾典雅的陽泉賓館、迎賓飯店、沙江酒家、物資賓館、建設賓館、望月樓酒家等較大飲食服務單位百餘家,具有較高的接待服務能力。近年來,本地及全國各地傳統風味食品、西餐又得到了恢復、引進和發展。陽泉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已先後與英國的切斯菲爾德市,美國紐約州華倫市,以及國內的鎮江、淄博、濰坊、德陽等15個城市結成友好城市。省級技術開發區——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1984年以來,陽泉市已興辦三資企業53家,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日趨活躍。對外貿易在擴大傳統產品出口的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出口商品已達十大類50餘個品種。

科教文衛體

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已連續四年高考達線率居全省第一。擁有4所高等院校和5所中等專業學校。科技戰線成績喜人。1986年以來全市共有85項科研及星火技術項目獲省級以上獎勵。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現有專業劇團6個,各種文化活動場所遍及城鄉。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均達到80%以上。醫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陽泉現有醫療機構370多個,擁有床位5916張,已連續6年被山西省命名為愛國衛生紅旗城市。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陽泉體育場所達500多個,新建的多功能陽泉體育館還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大型比賽。

煤城面貌新,發展無止境。陽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將以奮發向上、爭創一流的精神,創造新的業績,把陽泉建設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的現代化城市。

3. 陽泉長治的歷史人物及其簡介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陽泉市歷史悠久,據20世紀50年代從平定西北棗煙、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證,舊石器時代中期,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西南舁村與五里庄村交界處曾經有人發現大量動物化石。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初,於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並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並州樂平郡、新興郡。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並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後全境屬東魏和北齊。隋時於今娘子關置葦澤縣,屬井州,後廢;於今盂縣境置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與石艾縣同屬遼州。唐初,市境屬受州,後受州廢,石艾、盂縣先後屬並州、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廣陽,徙縣治於廣陽村。五代歷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並州;之後,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金昇平定州、盂州,屬河東路、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盂州降為縣,與 平定州同屬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民國初為平定縣和盂縣,屬山西冀寧道,後直轄山西省。

4. 山西陽泉平定的由來是什麼

平定縣歷史沿革:
夏代天下分為九州,平定屬冀州。
西周初年,冀州分為幽、並二州,平定縣屬並州。周成王時,滅唐國,封其弟叔虞於唐地,平定縣地在唐國東境,至叔虞之子指晉水名國,平定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平定成為趙國屬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平定屬太原郡。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始置上艾縣,縣治今張庄鎮新城村,仍歸屬太原郡,後改為「石艾」。這是平定境內最早的設縣治所。
東漢末年,郡國並行,冀州之域分為三郡六國,平定屬常山國(今河北省元氏縣西北)。
三國時,屬並州樂平郡(今昔陽)。
北魏建國元年(386年),改上艾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又恢復上艾之名。
隋代初年,該縣屬遼州(今昔陽縣西南),不久劃歸並州太原郡。
唐代時,該縣曾為京畿道屬縣,武德三年(620年)歸遼州;武德六年(623年)劃歸受州(今陽泉市賽魚);貞觀八年(634年)廢受州,石艾直屬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更名廣陽,將縣治遷至廣陽村(今屬昔陽縣)。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連綿,廣陽先後為後梁、後唐、北漢所轄。五代時期,本縣屬北漢。
北宋初年,宋軍攻取北漢,首先攻下廣陽。公元979年,廣陽縣改為平定縣,並遷縣治於今上城,營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金代時,平定升為州,屬太原支郡,領平定、樂平二縣。
元代,平定州屬冀寧路太原府。
明代,冀寧路改為冀寧道,仍歸太原府。
清代,平定州升為直隸州,屬省轄,領壽陽、樂平、盂縣三縣。
民國初年,改直隸州為縣,屬冀寧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躪。鐵路、公路沿線駐有重兵。為抵抗日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根據地,平定開始一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路南以平遼公路為界,建成立了平東、平西兩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東、平西兩縣合並為平定(路南)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2日,平定縣全境解放,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路南、路北兩個縣政府合並,成立了平定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區。
1958年8月,平定縣撤銷,歸入陽泉市,稱為郊區。
1961年4月,又重新恢復平定縣建置,屬晉中專區。
1983年9月,平定縣改為陽泉市屬縣。
平定縣隸屬於山西省陽泉市,位於陽泉東、南部,太行山西麓,東鄰河北井陘,南接山西昔陽,西連壽陽,東北同盂縣接壤,西北與陽泉市郊區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6'~114°03』與北緯37°37'—38°04'之間。縣城距陽泉市區9千米,距省會太原127千米。面積1394平方公里(2013年),轄8鎮2鄉,人口33.68萬人(2011年)。.2011年,平定縣地區生產總值61.66億元。平定縣有娘子關、冠山、開河寺、固關長城等著名景點

5. 陽泉鋼鐵廠的歷史

我是陽泉本地人,我媽,他們就是陽剛的,聽說是日本人建的工廠,後來解放後歸我們中國了,顯示產鋼,產鋼發家後,我記的原來陽剛還有了,自己的幼兒園,就在現在泉美對面。醫院,在2中上面那,學校,小學,初中,高中都有了,現在也沒了,歸城區管了,醫院歸城區了,幼兒園了,現在陽泉規劃給拆了。說實話陽剛破產很可惜的,你知道陽剛到底有多大嗎???我可以告訴你,從現在冰河世紀城,也就是黑橋那開始到五度橋那全是陽鋼的工廠,其中還不包括幼兒園,醫院,等地方。 說起破產呀,這個也大概清楚一點,應為我媽,我姨,還有我2舅等都是陽鋼的, 是陽鋼從瑞典買什麼來,也是煉鋼的器材,花了上億了,不知道具體多少,聽說是領導從中吃回扣了,買回來2手貨,爛的不能用了,結果陽鋼給道了,領導是在是太貪了,不過現在也沒啥了,都完了,謝謝,回答完畢。

6. 山西陽泉市歷史

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公元前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

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

秦屬太原郡。西漢初,於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並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並州樂平郡、新興郡。

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並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並州;之後,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

1983年9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陽泉市成為由山西省直轄的下轄兩縣(平定、盂縣)三區(城、礦、郊)的城市。

(6)陽泉的歷史擴展閱讀:

陽泉特產:

1、西回小米

西回小米,產於陽泉市平定縣西回村,地處太行山中部。

西回村地處太行山中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小雜糧一直是村裡的傳統作物,並以口感好著稱。在當地「抬皇綱」的傳統文藝中,所抬皇貢中的小米是最重要的食品。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崔皇後是西回人氏,初到皇宮曾帶10擔小米為嫁妝。嬪妃見後爭相品嘗,數月後個個面色紅潤,深受皇帝的寵愛。崔皇後特傳旨:平定州西丹回村每年進貢小米。

後來西回人為紀念崔皇後,讓顏色金黃,口感極佳的西回小米命名為「金皇後」。經過西回人幾代人的努力,「金皇後」牌西回小米終於走出山村,走進了京城,成為食用米行業中的知名品牌。

2、盂縣花椒

盂縣花椒已有千餘年的栽培歷史,以果實圓潤均勻、顆粒大、出油率高而著稱。主要品種有大紅袍、小紅袍、黃金椒等。其特點是色澤鮮艷,外紅內黃,香味芬芳,當地人謂之「十里香」。

主要產品有:黃金椒、大黃袍等。 盂縣古名仇猶,歷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縣份之一,現屬陽泉市管轄。盂縣乃春秋晉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大盂鎮。因縣境山巒回合,中低如盂得名。

3、平定黃瓜干

平定黃瓜干,主要產於陽泉市平定縣後溝、河頭兩村,1368年-1398年(明洪武年間)開始生產。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清朝被定為進貢皇室的物品,享有「龍筋」之譽。

7. 陽泉的介紹

社會情況應該說是穩定的和其他的一般城市沒多大區別,人文教育總體水平偏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粉塵漫天藍藍的天好難見到,煤炭資源豐富,經濟以煤業為主線,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物價水平中等偏高

8. 陽泉市的概況

行政區劃

陽泉是山西省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面積4452平方公里,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素有「煤鐵之鄉」的稱譽。現轄城、礦、郊三區和平定縣、盂縣,總人口116萬。

歷史淵源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地理資源

陽泉物產資源豐富,黑(煤)、白(鋁礬土)、黃(硫鐵礦)被譽為陽泉「三寶」。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現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等共52種,其中開采價值較大的有32種,尤其是陽泉的煤、鋁礬土、硫鐵礦以其儲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而馳名國內外。陽泉煤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儲量127億噸。煤炭質地優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發熱量達7000大卡左右。鋁礬土和耐火粘土儲量達數十億噸,礦石品位高,雜質少,結構嚴密,耐火度高達1750度,在國內外市場久負盛名。硫鐵礦分布面積49平方公里,儲量25億噸,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質),易碎不粘爐等特點。建材資源更是遍及全市,業已同「黑、白、黃」一起,成為陽泉的四大優勢資源。陽泉盛產玉米、穀子、小麥、高梁等農作物和200餘種中葯材。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核桃、花椒、蜂蜜、凍兔肉等,平定的黃瓜乾和砂貨、鐵貨飲譽中外,古有「黃瓜幹上貢品,龍字砂鍋悅帝心」的美稱。

風景名勝

陽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秀麗宜人,古跡名勝聞名遐邇。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趙簡子修建古城遺址,漢淮陰侯韓信駐軍遺址,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的遺址等。在平定境內南部的東浮山,相傳女媧在此築灶煉石補天,使整個東浮山的石頭呈褐紅色,投入水中後浮而不沉,至今遺灶尚存,還有明代陸深《浮山遺灶記》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傳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孤兒曾藏匿於此,有藏孤洞的傳說,藏山之名即演繹於此。除此,陽泉還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遺風的林里關帝廟正殿,金元以來的古建築群體等不少古文化遺址。還有193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定武裝起義的遺址,以及1940年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主戰場——獅腦山遺址。此外還有許多古剎廟宇、石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跡。具有醫療價值的梁家寨溫泉、葯林寺以及娘子關瀑布,北方罕見的大型鍾乳岩溶洞奇觀——蓮花洞、五華洞等,令人流連忘返。陽泉還是晉冀兩省旅遊區的連接點,從陽泉到太原晉祠、佛教聖地五台山、革命聖地西柏坡、左權八路軍總部舊址和黃崖洞、井陘蒼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觀園,均很便利。

陽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晉文化數二定」(平定、定襄)之說,歷史上曾有「文獻名邦」之美稱。陽泉歷代重教興學崇尚文化。據文獻記載,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呂公冠山書院在山西及華北名聲顯赫。明清兩代相繼建立名賢書院、高岑書院、懷音書院、崇尚書院。明代的喬宇,清代的竇瑸、張穆,近代史上的石評梅都是陽泉文化的傑出代表。

城市建設

「飆輪迎月入陽泉,燈電照明半壁天。爭贊渾如到香島,飛來彷彿遇桃源」。這是我國當代偉大詩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陽泉時,留下的光輝詩篇。如今30年已經過去了,陽泉變得更加風采多姿,氣象萬千。桃河從市中心穿過,寬闊的桃河大橋連接著市區南北,南山公園,依山而建;桃河公園,湖光瀲灧。經過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陽泉城市道路整潔、寬闊。「東水西調」使陽泉市日供水能力達23萬噸,昔日郭沫若游覽娘子關時留下的「回顧陡驚溶碧玉,倒流將見吸長虹」的想像變成了現實。城市居民煤氣化普及率達60%以上,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居民住宅面積的46%。經過舊城改造,陽泉市興建了興隆、賽魚、四季春三大集貿市場,新建了陽泉百貨大樓,興隆百貨大樓以及陽泉賓館、物資大廈、工商大廈、展覽館、青少年宮、體育館、陽泉火車站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新建了彩色音樂噴泉、水上世界等一大批游樂場所。今天的山城,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寬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夜幕降臨,路燈、彩燈、霓虹燈交相輝映,大街小巷燈火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交通通訊

陽泉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是晉東的交通樞紐。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復線——石太線橫穿市區,東接京廣線,西連同蒲線,南連陽涉線,境內設有10個車站,分射出32條支線或專用線。公路交通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干支交錯,布局合理,以城市為中心向兩縣三區輻射的公路網。東去河北,西到太原,南到長治,北上五台,四通八達。山西省第一條高等級出省公路——太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京深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相互貫通,大大改善了陽泉的投資環境,東出西進十分便利。目前的陽泉市,縣縣通柏油路,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機動車輛。公路交通正向著寬路基、大噸位、高速度的方向發展。郵電通訊發展迅速,陽泉在山西省第一家實現了程式控制聯網,到1994年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量已達40000門,實現了國內國際直撥。無線尋呼、磁卡電話、行動電話、傳真等通訊設施迅速普及,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訊條件。

工業體系

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陽泉已初步形成以能源為基礎,冶金、化工、機械、建材為支柱,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陽泉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所產無煙煤質量優、規格全,其年產量的70%銷往全國各地及歐洲和日本、美國。年產原煤400萬噸,並與洗選、熱電聯供「三同步」的貴石溝礦井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礦井。建設中的陽泉礦務局三礦新井,設施能力為年產原煤900萬噸,建成後將名列亞洲礦井之首。隨著能源基地的建設,陽泉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已建和再建的電力裝機容量可達200多萬千瓦。冶金工業在鞏固傳統產品的同時,已形成鋼鐵、制管、電解鋁、耐火材料四大主導產品。陽泉鋼鐵公司是冶金部的重點鐵合金企業,陽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華北地區較大規模的電解鋁生產企業,耐火產品品種全、質量優、檔次高,是全國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產品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化學工業從礦山採掘到深加工,正在形成硫鐵礦、煤化工、鈣化工、橡膠、火葯等多種化工產品鏈,陽泉硫酸是華北及中原地區的主要供應地。

商業流通

陽泉是晉東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國營商業為主體,集體和個體商業為補充的流通體制逐步形成,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山西省十大商場之一的陽泉百貨大樓及陽泉礦區百貨大樓、人民商場、興隆百貨大樓是陽泉市較大的購物中心。糧油果品、小商品、蔬菜批發市場遍布全市,有力促進了陽泉商業的蓬勃發展和晉東各縣的經濟繁榮。陽泉有裝飾典雅的陽泉賓館、迎賓飯店、沙江酒家、物資賓館、建設賓館、望月樓酒家等較大飲食服務單位百餘家,具有較高的接待服務能力。近年來,本地及全國各地傳統風味食品、西餐又得到了恢復、引進和發展。陽泉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已先後與英國的切斯菲爾德市,美國紐約州華倫市,以及國內的鎮江、淄博、濰坊、德陽等15個城市結成友好城市。省級技術開發區——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1984年以來,陽泉市已興辦三資企業53家,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日趨活躍。對外貿易在擴大傳統產品出口的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出口商品已達十大類50餘個品種。

科教文衛體

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已連續四年高考達線率居全省第一。擁有4所高等院校和5所中等專業學校。科技戰線成績喜人。1986年以來全市共有85項科研及星火技術項目獲省級以上獎勵。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現有專業劇團6個,各種文化活動場所遍及城鄉。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均達到80%以上。醫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陽泉現有醫療機構370多個,擁有床位5916張,已連續6年被山西省命名為愛國衛生紅旗城市。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陽泉體育場所達500多個,新建的多功能陽泉體育館還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大型比賽。

煤城面貌新,發展無止境。陽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將以奮發向上、爭創一流的精神,創造新的業績,把陽泉建設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的現代化城市。

9. 陽泉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陽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秀麗宜人,古跡名勝聞名遐邇。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趙簡子修建古城遺址,漢淮陰侯韓信駐軍遺址,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的遺址等。在平定境內南部的東浮山,相傳女媧在此築灶煉石補天,使整個東浮山的石頭呈褐紅色,投入水中後浮而不沉,至今遺灶尚存,還有明代陸深《浮山遺灶記》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傳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孤兒曾藏匿於此,有藏孤洞的傳說,藏山之名即演繹於此。除此,陽泉還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遺風的林里關帝廟正殿,金元以來的古建築群體等不少古文化遺址。還有193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定武裝起義的遺址,以及1940年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主戰場——獅腦山遺址。此外還有許多古剎廟宇、石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跡。具有醫療價值的梁家寨溫泉、葯林寺以及娘子關瀑布,北方罕見的大型鍾乳岩溶洞奇觀——蓮花洞、五華洞等,令人流連忘返。陽泉還是晉冀兩省旅遊區的連接點,從陽泉到太原晉祠、佛教聖地五台山、革命聖地西柏坡、左權八路軍總部舊址和黃崖洞、井陘蒼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觀園,均很便利。
陽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晉文化數二定」(平定、定襄)之說,歷史上曾有「文獻名邦」之美稱。陽泉歷代重教興學崇尚文化。據文獻記載,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呂公冠山書院在山西及華北名聲顯赫。明清兩代相繼建立名賢書院、高岑書院、懷音書院、崇尚書院。明代的喬宇,清代的竇瑸、張穆,近代史上的石評梅都是陽泉文化的傑出代表。

10. 山西省陽泉市洪城河名稱的由來及歷史發展

共享超過80 ...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