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
A. 中國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
「考證」的方法有兩種:
1,靠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非常遺憾,這種方式非常不準,而且有各種因素限制,例如,出土文物中必須包含植物製品。
2,靠文字記錄。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外,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
所以,西方國家大多靠考古來挖掘他們的歷史。因此,他們挖著什麼,就用碳十四測定一下,然後推算年代。往往相差數十年或上百年。而且也不一定跟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系,更不會考證出什麼歷史事件了。因為出土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特別詳細,那是作者瞎編的;要麼非常籠統,靠主觀推斷,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
中國靠歷史記錄。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決定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可靠。所以,根據歷史記錄,中國文明在黃帝時期定型,有大概4000多年的歷史。(別問我具體多少年,世界上歷史年代只有從共和元年開始,才能確定。歐洲則在近代,才能確定年代)由於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以敘述事件為主,籠統的東西不寫。
PS:黃帝以及他子孫的的事件,被記錄在上古史料中,司馬遷根據這些史料和到實地考察,寫了《五帝本紀》。
B. 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幾千年文化
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但是國際公認的是從殷商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17世紀,這樣算起來也就是3700多年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到現在加上三皇5帝5000年夠了「考證」的方法有兩種:1,靠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非常遺憾,這種方式非常不準,而且有各種因素限制,例如,出土文物中必須包含植物製品。2,靠文字記錄。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外,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所以,西方國家大多靠考古來挖掘他們的歷史。因此,他們挖著什麼,就用碳十四測定一下,然後推算年代。往往相差數十年或上百年。而且也不一定跟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系,更不會考證出什麼歷史事件了。因為出土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特別詳細,那是作者瞎編的;要麼非常籠統,靠主觀推斷,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中國靠歷史記錄。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決定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可靠。所以,根據歷史記錄,中國文明在黃帝時期定型,有大概4000多年的歷史。(別問我具體多少年,世界上歷史年代只有從共和元年開始,才能確定。歐洲則在近代,才能確定年代)由於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以敘述事件為主,籠統的東西不寫。
C. 中華上下到底共有幾千年的歷史
其實還不止5000千年呢。傳說時代中的三皇五帝算上去起碼就8000年了〔因為據說三皇五帝至少在夏之前4000年〕。傳說時代之所以稱其為傳說時代是因為其歷史是口口相傳的。另,黃帝軒轅氏前2697—前2599。這樣看來也有4700年的歷史了吧。所以可稱「上下五千年」
中國國內和國外間都有爭論
西方一般認為中國的歷史只能算到 商朝
因為夏朝的直接考古證據太少
如此中國文明就是3500年左右
中國國內甚至也有認為是7000年的
但是通用一般是5000年
考古發展一直在不斷進行著,我們人類已知的數據會不斷的更新中
D. 中國有幾千年歷史
居,,史書中記載的,可以查到的.一共有,4000多年..
不過,為了方便等等原因..
一般我們說,華夏5000年歷史!
E. 中國歷史文化有幾千年了
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但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並且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外界普遍認知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漢文化。
(5)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炎帝、 黃帝兩部落融合成的「 華夏民族」多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古人認為該 民族居住在中央位置、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 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 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 鮮卑、蒙古人、 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 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 古埃及、 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與「 漢文化圈」。
F. 中國歷史到底有幾千年文化
國際公認的是從殷商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17世紀,這樣算起來也就是3700多年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到現在 加上三皇5帝 5000年夠了
「考證」的方法有兩種:
1,靠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非常遺憾,這種方式非常不準,而且有各種因素限制,例如,出土文物中必須包含植物製品。
2,靠文字記錄。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外,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
所以,西方國家大多靠考古來挖掘他們的歷史。因此,他們挖著什麼,就用碳十四測定一下,然後推算年代。往往相差數十年或上百年。而且也不一定跟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系,更不會考證出什麼歷史事件了。因為出土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特別詳細,那是作者瞎編的;要麼非常籠統,靠主觀推斷,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
中國靠歷史記錄。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決定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可靠。所以,根據歷史記錄,中國文明在黃帝時期定型,有大概4000 多年的歷史。(別問我具體多少年,世界上歷史年代只有從共和元年開始,才能確定。歐洲則在近代,才能確定年代)由於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以敘述事件為主,籠統的東西不寫。
G. 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7)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的歷史: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後出現的鍾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於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東漢末期,楷書出現,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東漢時出現了第一部書法專著《草書勢》。
過去常講漢字始於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實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漢字應該存在一段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
「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
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說明。
H. 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幾千年文化
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但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並且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外界普遍認知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漢文化。
(8)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