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四
① 高二歷史必修三第四課宋明理學中程朱理學有何發展
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對後世影響深遠,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不利於,思想文化的發展。
② 求高二政治必修4(人教版,生活與哲學)復習要點
辯證唯物論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 〖反對〗:在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是主觀主義。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 〖反對〗: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或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 〖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 〖反對〗: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4、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 〖反對〗: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 〖反對〗: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乾的主觀主義。
6、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 〖反對〗: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 〖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8、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恆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 〖方法論〗: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 〖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9、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 〖原理內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 〖方法論〗:要求我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善待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方法論〗: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 〖反對〗:反對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形而上學孤立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 〖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方法論〗: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 〖反對〗:反對否定事物的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 〖方法論〗:我們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 〖反對〗:反對以一種聯系概括事物之間多種多樣的不同聯系,否認聯系的多樣性。
4、聯系的條件性原理
• 〖原理內容〗:任何具體的聯系都依賴於一定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因素之間的聯系的性質、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 〖方法論〗: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聯系的條件性。
• 〖反對〗:反對忽視聯系的條件性,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是錯誤的。
5、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兩者相互轉化。
•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 〖反對〗:注意既要反對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對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於不顧,把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的傾向。
6、系統和要素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 〖方法論〗: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對這一事物的完整准確的認識。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原理(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 〖方法論〗: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 〖反對〗:反對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靜止觀點(反對用形而上學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於現狀的舊觀念。
2、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發展的原因)-----------------了解
•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把內外因結合起來。
• 〖反對〗:反對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作用。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或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 〖反對〗:既要反對把事物的發展看成是一帆風順的盲目樂觀主義;又要反對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觀失望思想。
4、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發展的狀態)
•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 〖方法論〗:即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促成質的飛躍;堅持適度原則;學會優化結構
• 〖反對〗:反對忽視量的積累,急於求成,盲目亂干;反對忽視質的飛躍,條件具備時優柔寡斷,畏縮不前。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
1、矛盾即對立統一原理
• 〖原理內容〗:矛盾即對立統一。
• 〖方法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的相互轉變。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 〖原理內容〗: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要堅持一分為二,兩分法。
• 〖反對〗:要反對迴避、否認和掩蓋矛盾,遇見矛盾繞著走的做法,又要反對片面地看問題的觀點(一點論,絕對化,片面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方法論〗: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反對〗:反對對具體事物不作具體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種方法解決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對把理論當成不變的教條,生搬硬套。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兩者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 〖方法論〗: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 〖反對〗:注意既要反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視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反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萬事萬物的聯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方法論〗:辦事情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
• 〖反對〗:既要反對辦事情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又要反對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單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方法論〗: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
• 〖反對〗: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甚至顛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質的做法。
7、 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兩分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
創新
1、辯證的否定原理
•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 〖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於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 〖反對〗:反對把否定理解為外力作用的結果,要麼肯定一切,要麼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 〖原理內容〗: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也就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 〖方法論〗: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 〖反對〗: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思想僵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觀念和行為。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包括實踐觀和真理觀)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不符合事實本質規律的錯誤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還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特別是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反對〗:反對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反對把人們的思想觀點作為檢驗認識的標准;反對不以認識為指導的盲目的實踐。反對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認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 〖原理內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方法論〗: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追求真理需要一個過程原理;人和真理的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 〖方法論〗: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認識過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 〖方法論〗:要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 〖反對〗:反對機械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 〖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 〖方法論〗: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矛盾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 〖方法論〗:樹立群眾觀點和走群眾路線
• 〖反對〗:反對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宣揚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價值觀、人生觀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 〖方法論〗: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2、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辯證關系原理
• 〖原理內容〗: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社會價值);同時自己也獲得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自我價值)。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3、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原理
• 〖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 〖方法論〗: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 〖反對〗:在日常生活中,反對超脫社會,企圖孤立於社會的個人英雄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社會條件、社會環境而無所作為的觀念和做法。
4、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
• 〖原理內容〗: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
•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個人素質,埋頭苦幹,要有頑強奮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觀條件。
5、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
〖原理內容〗:人生價值的含義(貢獻和索取),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這是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把以上原理背透,保你高考哲學沒問題*******祝你成功
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生活: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都具體包含哪些知識點
馬哲的每一部分涉及三個概念
辯證唯物論:物質、意識、規律
辯證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群眾觀、價值觀
思想政治學科《生活與哲學》核心知識
(一)辯證唯物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心理和精神狀態)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在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或: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唯物辯證法
兩大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實質與核心:矛盾的觀點
1.聯系的觀點
①聯系的含義(要處理好事物間,各環節、各個部分的聯系)
②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割裂事物的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虛假的聯系);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修橋、路,網路,貿易等);聯系具有條件性和多樣性,要分析條件(或者積極主動創造條件),把握事物的聯系。
③整體居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對整體性能狀態的變化起決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動整體的發展。
④系統和要素的關系要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考慮,優化組合。(例:優化經濟結構)
2.發展的觀點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
②發展的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又要作好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3.矛盾的觀點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堅持「一分為二」法,全面看問題。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居安思危,物極必反)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④要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體現主要矛盾的常見詞有:重點、中心、關鍵、重中之重、核心,主線,以……為主,首要、第一、根本舉措(任務)、著重、更加註重、優先,突出(最突出)問題、首位等)(著重於做事情)
⑥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質;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不能忽視支流。(體現矛盾主要方面的常見詞有:主流、方向、性質或本質、主體、優劣、總的來說(看)、總趨勢、潮流等)(側重於看問題)
⑦辨證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樹立創新意識,立足實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⑤⑥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辯證認識論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意:理解並能結合實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基礎、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人們對既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對於特定的過程、條件和范圍才是真理,否則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4.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補充:(注意:一般不當哲學觀點來用) 創新的社會作用:①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注意: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發展的觀點,要於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要樹立創新意識,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四)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意:注意區分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不同。並能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分析社會現象如:網路名詞的出現,以及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規律)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注意:能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如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重要性等。
(1)堅持群眾觀點
①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堅持群眾路線
①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人生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5.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注意:能結合原理分析如低碳理念對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6.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1)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補充理解:(1)價值沖突的原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評價標准: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①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②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
注意;運用這一考點分析長江大學學生手拉著手組成人梯救人英勇獻身值不值得?
7.人生價值的實現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補充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第二: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附: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注意:能結合 「雙百「的評選、感動中國任務分析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④ 高中人教版歷史有必修四嗎
沒有、必修是三本、政治經濟文化 然後是個專題的選修、選修不全講只將部分的。
⑤ 高中必修四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阿房宮賦》杜牧、《滕王閣序》王勃、《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蘇武傳》班固、《張衡傳》范曄、《六國論》蘇洵
主要講述內容:
《阿房宮賦 》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杜牧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蘇武傳》是《漢書·李廣蘇建傳》里「蘇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國人感動,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著對後來很多封建王朝對待「北狄」蠻族的垂範作用——對單於和酋長們「以禮諭之」、「以節斥之」,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
《張衡傳》 為傳統名篇,選自《後漢書》,作者范曄(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⑥ 我想問一下高中歷史有必修四嗎
沒有,只有必修一至必修三。其他的都是選修了。
⑦ 求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整理
《生活與哲學》原理及方法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辯證唯物論)
(1)含義(是什麼):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為什麼:A.哲學依據:物質決定意識
B.意義: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麼辦:A.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A.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B.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要求我們(1)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辯證唯物論)
(1)〖原理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2)〖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錯誤傾向〗: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6、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立足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論有指導作用。要求我們要堅持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7、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8、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9、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0、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方法論〗: A、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B、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11、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2)〖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1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
(1)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2)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13、發展的觀點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發展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14、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2)〖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15、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求我們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反對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註: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由於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2)〖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方法論〗:方法論要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籌兼顧。
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1)〖原理內容〗: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方法論〗:要著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視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唯物辯證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22、辯證否定觀原理及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註:辯證否定的實質)
★2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尊重社會實際。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我們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
★2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
(註:理解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地位,內容和意義)
★25、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6、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准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27、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28、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
1.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3.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
(1)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生活與哲學》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
一、(辯證)唯物論
1.××(人、政府或國家)根據(針對)××(客觀情況)制定××(政策、方案)。——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產生影響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思想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人(經過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上三者均可結合「十二五」規劃,嫦娥二號,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等重大時政)
4.人做什麼事情失敗了,或者受到懲罰。——人沒有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違背了客觀規律。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人經歷過××事情(實踐)才第一次懂得了什麼道理(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人經過××事情(實踐),以前的認識進一步完善(發展)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人經過××事情(實踐),已有的認識得到了證實。——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4.以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識(而且是正確的),後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確理論。——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唯物)辯證法
1.××影響了(導致了)××。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殃及中國」——聯系
如果前後兩個主體之間有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則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比如:「民族團結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利益,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實力」。
2.雖然承認××與××之間的聯系,但這種聯系是本來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數字」違背——聯系的客觀性(重大工程,科學實驗等認識利用了聯系的客觀性)
3.不僅承認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且看到了多個事物對一個事物的影響(或一事物對多個事物產生了影響)。——聯系的多樣性
4.現在的客觀情況(認識)與過去相比進步了(深化了)。——發展
5.發展過程不平坦、很艱難有波折,當與過去相比,事物還是向前發展的。——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事物一直在變化、在進步,但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
7.題目中出現一對反義詞,比如:驕傲使人落後(「先進」與「落後」)、亂生於治(「亂」與「治」)——矛盾的含義,即「對立統一」;矛盾的主次方面
8.××既具備同類事物的共同點,有具備自身特有的東西。比如:國慶遊行江蘇彩車「吉祥如意」、新疆彩車「天山祝福」既體現了中國元素(例如:紅色)又體現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觀(揚州五亭橋)先試點再推廣經驗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9.要做好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有好多任務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決也會受到影響)。——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關鍵。比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牽牛要牽牛鼻子;當務之急是……
10.在認識或評價某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個方面是主要的。——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比如:2009年的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於弊;總的來說……黨對 「十一五」分析等
11.不一刀切,根據事物各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於參加「打砸搶燒」事件的人員的處理要區別對待,有的通過教育改造,有的要通過專政打擊。
四、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
1.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客觀的事件,才有了與之相應的社會思想;社會生活中的客觀事件發生了變化,社會思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比如:2009年出現了「樓脆脆」「欺實馬」2010年出現「神馬」「給力」「浮雲」等流行語。
2.在某種社會思想的指導下,社會發生了客觀的變化。——社會意識的反作用。
3.黨和政府關心群眾,向群眾徵求意見,制定或採取有利於群眾的政策或措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4.××人為他人或社會做了貢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贊揚,獲得××榮譽稱號。——①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③應該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④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⑧ 現在高中的歷史必修教材共有幾本
歷史必修三本 政治文明歷程 經濟文明歷程 思想文明歷程政治必修四本 經濟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與哲學 文化與生活地理必修三本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區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