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再保險歷史

再保險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7:38:47

Ⅰ 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的建造歷史

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建在波羅的海交易所舊址的基礎上,該交易所是英國船舶和航運信息的全球市場銷售總部。1992年4月10日愛爾蘭共和軍在附近引爆炸彈,造成波羅的海交易所及附近建築的較大規模損壞。 當地人們希望能夠修繕交易所,但是損壞過於嚴重,於是在原有的舊址上進行了新建。新建成的大樓形似子彈,大樓的頂部穹形圓頂,就是按照舊交易所的樣式建造,也是對之前的遭襲擊事件的警醒和回顧。
1990年代末的倫敦,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開始在倫敦傳統城區的敏感地帶為瑞士再保險公司進行一項建築概念設計。 2002年起興建,2003年12月完成,2004年4月28日正式啟用,該建築徹底改變了倫敦的天際線。2007年該樓被出售後直接按地址改稱「聖瑪利艾克斯30號大樓」,成為當時英國最貴的辦公樓。 高達180米的「小黃瓜」是倫敦市中心戰後25年中建造的第一幢摩天樓。

Ⅱ 中國保險公司的發展史

新中國保險業演進史(1949~2007)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

1952年:外國保險公司完全退出中國保險市場。

1955年:完全廢除保險經紀人制度。

1958年:全面停辦國內保險業務。

1980年:回復財產保險業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復業。

1982年:回復人壽保險業務。

1984年:中國人民保險獲准成立投資公司,可用部分保險准備金投資。

1986年:交通銀行組建保險業務部(中國太保的前身),打破了中國人保獨家壟斷經營的局面。

1988年: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正式開業。

1991年: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為交通銀行保險業務部。

1992年:首家外資壽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成立,引進壽險代理人制度。

1994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引進外資入股。

1995年: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出台。

1996年:開始分業經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業務分拆,組成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
首家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中宏保險在上海成立。

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讀管理委員會成立。
太平洋安泰人壽,安聯大眾,金盛人壽等中外合資壽險公司成立。
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表》,規定自1999年7月1日起,所有新簽單業務條款中對殘疾程度的定義及保險金給付比例必須按照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表執行。

1999年:保險公司獲准通過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
大陸首次保險經紀人資格考試。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前身為1949年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1996年分立的中保人壽保險公司)。
光大永明,信誠(廣州),等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成立。
平安保險推出第一個投資連結型商品——世紀理財投資連結保險。

2000年: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恆安人壽等中資壽險公司成立。
中保康聯人壽,恆康天安人壽等中外合資壽險公司成立。
中國太保推出第一張萬能壽險商品——太平盛世長發兩全。

2001年:大陸獲准加入WTO ,美國紐約人壽,美國大都會,日本生命人壽三家外資公司獲得業務執照。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成立。

2002年:保監會取消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基金的資格,保險公司在境外運用資金等行政審批項目。
泰康人壽推出第一個「保底產品」——銀保「放心理財」投連險。

2003年:保監會允許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養老金/年金險業務,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的地域限制。

2004年:第一家專業年金保險公司——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准籌建。
平安保險在港交所上市。

2005年: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獲準直接入市。
新生命表獲得保監會評審通過。
截至2005年底,全國壽險公司近100家,外資公司達4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192個辦事處。
平安銀行在附件開業,標志著平安名下的金融控股集團初見雛形。

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6)第5 號」,對外匯管理政策進行重要調整,保險公司被允許用人民幣自有資金購買外匯,進行境外投資。

2007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07 年公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針對重大疾病保險所涉及的病種做出了統一的規范。

Ⅲ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淵源於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具有50餘年的經營歷史背景。
1996年,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再保部的基礎上,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組建而成,填補了新中國保險史上只有再保險業務卻沒有再保險公司的空白。
1999年3月18日,國家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成功實現了向現代商業再保險公司的歷史性轉變。
2003年12月22日,經過重組改制,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成立,開始了我國民族再保險業產壽險分體改制、集團化經營的嶄新一頁。
2007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復,中國保監會批准,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由國家注資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並於2007年10月30日揭牌成立。
2015年10月26日將在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股票號碼:1508

Ⅳ 國際再保險對中國再保險的借鑒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再集團」)由國家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責任有限公司發起設立,注冊資本為人民幣361.5億元,兩大股東各持14.5%和85.5%的股權,是目前中國惟一的再保險集團公司。
中再集團源於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96年,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再保險部的基礎上成立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填補了新中國保險史上沒有再保險公司的空白;1999年3月18日,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實現了向現代商業再保險公司的歷史性轉變;2003年12月22日,重組為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2007年10月,改制為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跨入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的全新時期。
目前,中再集團控股6家子公司: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華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擁有再保險、直接保險、資產管理、保險經紀、保險傳媒等完整保險產業鏈,形成了多元化和專業化的集團經營架構與管理格局。
歷經數次重大變革的中再集團,在培育中國再保險市場、促進直接保險市場發展、服務社會與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保險的保險」,中再集團在中國保險市場一直發揮再保險主渠道作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形成了多方面的優勢。通過多年的經營實踐,中再集團建立起一支包括精算、核保、核賠、風控、產品開發、戰略研發在內的高水準的業務管理隊伍,積累了大量的再保險業務數據以及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意義的技術資料,並在技術推廣培訓、自主開發技術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有效的工作。
作為中國再保險業的領軍企業,中再集團在國際再保險市場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再集團是中國核保險共同體主席成員與管理公司、中國航天保險聯合體副主席成員、亞非保險與再保險聯合會執委會成員。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再集團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再保險業務為戰略支柱,以直接保險和資產管理業務為戰略支持,圍繞集團化、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立足中國,引領亞洲,輻射全球,致力打造資本充足、內控嚴密、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再保險(金融)集團。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Ⅳ 保險的歷史

世界保險
人類社會從開始就面臨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擾,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古代人們就萌生了對付災害事故的保險思想和原始形態的保險方法。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命令僧侶、法官、村長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資金。古埃及的石匠成立了喪葬互助組織,用交付會費的方式解決收殮安葬的資金。古羅馬帝國時代的士兵組織,以集資的形式為陣亡將士的遺屬提供生活費,逐漸形成保險制度。隨著貿易的發展,大約在公元前1792年,正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代,商業繁榮,為了援助商業及保護商隊的騾馬和貨物損失補償,在漢謨拉比法典中,規定了共同分攤補償損失之條款。
公元前916年,在地中海的羅德島上,國王為了保證海上貿易的正常進行,制定了羅地安海商法,規定某位貨主遭受損失,由包括船主、所有該船貨物的貨主在內的受益人共同分擔,這是海上保險的濫觴。
在公元前260年-前146年間,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人為了解決軍事運輸問題,收取商人24-36%的費用作為後備基金,以補償船貨損失,這就是海上保險的起源。
公元前133年,在古羅馬成立的各雷基亞(共濟組織),向加入該組織的人收取100阿司,和一瓶敬人的清酒。另外每個月收取5阿司,積累起來成為公積金,用於喪葬的補助費,這是人壽保險的萌芽。
保險 源於海上借貸。到中世紀,義大利出現了冒險借貸,冒險借貸的利息類似於今天的保險費,但因其高額利息被教會禁止而衰落。1384年,比薩出現世界上第一張保險單,現代保險制度從此誕生。
保險從萌芽時期的互助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冒險借貸,發展到海上保險合約,發展到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和其他保險,並逐漸發展成為現代保險。
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後,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經過大規模的殖民掠奪,英國日益發展成為佔世界貿易和航運業壟斷優勢的大英帝國,為英國商人開展世界性的海上保險業務提供了條件。保險經紀人制度也隨之產生。十七世紀中葉,愛德華·勞埃德在泰晤士河畔開設了勞合咖啡館,成為人們交換航運信息,購買保險及交談商業新聞的場所。隨後在咖啡館開辦保險業務。1696年勞合咖啡館遷至倫敦金融中心,成為勞合社的前身。
現行火災保險制度起源於英國。1666年9月2日,倫敦發生巨大火災(參見倫敦大火),全城被燒毀一半以上,損失約1200萬英鎊,20萬人無家可歸。由於這次大火的教訓,保險思想逐漸深入人心。1667年,牙科醫生尼古拉·巴蓬在倫敦開辦個人保險,經營房屋火災保險,出現了第一家專營房屋火災保險的商行,火災保險公司逐漸增多,1861年-1911年間,英國登記在冊的火災保險公司達到567家。1909年,英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對火災保險進行制約和監督,促進了火災保險業務的正常發展。
英國在1688年建立的「寡婦年金制」和「孤寡保險會」等保險組織,使人壽保險企業化。。
中國保險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險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在國內、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多家分機構,成為當時我國保險市場上一家實力雄厚的民族保險公司。
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大型綜合國有保險公司的誕生。
1956年,太平停辦國內業務,專營境外業務。
1958年12月,全國財政會議正式決定全面停辦國內保險業務。
1979年11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停辦20多年的國內保險業務開始復業。中國保險學會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其中對財產保險合同作了原則規定,成為制訂相關法律的依據。
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升格為國務院直屬局級經濟實體,1984年1月1日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管理、監督和稽核。
1985年3月3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 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部對保險企業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8年5月28日,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當時的平安保險公司由招商局與中國工商銀行共同出資設立,是新中國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國內成立的第二家全國性商業保險公司,平安保險的成立與後來發展所創造的貢獻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91年5月13日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中國太保的成立形成了中國人民保險(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及中國再保險前身)、中國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國內數家大型保險企業並延續至今。
1991年9月,開始起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部保險法。
1993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引進美國摩根斯坦利和美國高盛集團兩大國際投資銀行入股平安13.7%的股份,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企業。
1994年10月,天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1995年1月,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公布實施,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邁進了法制建設的新時期。
1996年7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設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等子公司
1996年8月,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6年8月,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7年9月9日,13家全國性、區域性中資保險公司共同簽署我國第一個《全國保險行業公約》,並於10月1日起實施。
1998年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199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重組,集團公司撤銷,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繼承人保品牌,更名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1999年1月,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999年3月18日,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再保險公司。
2000年6月,國內首家保險經紀人——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綜合保險經紀公司。
2000年11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京宣告成立。
2000年11月20日,中國保監會批准成立4家人壽保險公司: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和恆安人壽。
2001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1929年始創於上海1956年移師香港專營海外業務近半個世紀的太平人壽 全面恢復經營國內人身保險業務,成為第六家全國性壽險公司。
2002年,中國人壽啟動了重組改制工作,2003年在紐約、香港成功上市。2003年,中國人保順利完成重組改制,人保財險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內地國有金融機構海外上市「第一股」。
2003年2月4日,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業重組,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組後更名為中國人保控股公司。
2003年6月30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重組,獨家發起設立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7月21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2003年由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控股的平安銀行成立,平安銀行是中國第一家由保險企業絕對控股的銀行。平安銀行前身為福建亞洲銀行,2003年被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收購。2006年11月中國平安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2007年6月深圳市商業銀行吸收合並原平安銀行更名為深圳平安銀行,2009年1月深圳平安銀行正式更名為平安銀行(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22日,經過重組改制,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成立。
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保險業已經全面對外開放。
2006年6月,《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稱國十條)正式發布。
2006年12月,由中國京安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高速公路投資建設發展公司等六家大中型企業發起,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登陸A股市場。泛華保險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
2007年6月,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復名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
2007年9月,美國上市公司ehealthinsurance旗下優保在廈門正式上線,意味著我國保險進入電子商務時代。
2009年6月3日,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
2009年12月23日,中國太保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與內地另兩大保險巨頭會師香江。
2011年12月15日、12月16日,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A+H同步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A+H股同步上市的保險公司,同時也是國內第四支保險股。
2012年3月,中國太平被列入中央直接管理金融企業。
2012年5月14日,網金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開心保網為該公司旗下網站,是中國技術領先的大型保險電子商務網站之一,同時也是網金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面向全國范圍內進行保險類產品銷售與服務提供的綜合性保險電子商務平台。
2013年6月7日,中國太平保險重組改制整體上市,將公司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整體上市。
2013年6月9日,保監會確定7月8日為「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加強社會大眾保障意識

Ⅵ 瑞士再保險公司的歷史

2009年4月2日,全球再保險業巨頭——瑞士再保險公司發表聲明說,未來一年內將裁減10%的員工,約1150人,以精簡機構,提高效率,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
瑞士再保險公司在聲明中說,該公司未來一年內將會把目前在全球僱用的11560名員工裁減10%,此舉將使公司在2010年底前節省運營成本4億瑞士法郎(1美元約合1.14瑞郎)。
瑞士再保險公司一名發言人宣布,裁減人員包括自然流動人員、重新派崗人員和提前退休人員,但也會解聘部分職員。
2009年2月,瑞士再保險公司公布年度財報說,該公司2008年虧損額達8.64億瑞郎,創歷史最高紀錄。到2008年底,該公司保險金總額降至205億瑞郎,縮減了三分之一。

Ⅶ 保險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現代意義上的保險的產生是由於海上運輸的需要。
遠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難時,為避免船隻和貨物同歸於盡,便往往拋棄一部分貨物,損失由各方分攤,形成「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共同海損分攤原則,成為海上保險的萌芽。
最早的保險單,是熱那亞商人勒克維倫於1347年10月23日開立的承擔「聖克維拉」號船從熱那亞馬喬卡的航程保險單。
1676年成立的漢堡火災保險社是最早的專營保險的組織。
18世紀後,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種類增加。到了19世紀,保險進入現代時期,保險對象和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而且擴展到生存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
最早在中國出現的保險機構,是英國商人於1805年在廣州開設的廣州保險公司。

Ⅷ 再保險的發展

再保險最早產生於歐洲海上貿易發展時期,從1370年7月在義大利熱內亞簽訂第一份再保險合同到1688年勞合社建立,再保險僅限於海上保險。
17、18世紀由於商品經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特別是1666年的倫敦大火,使保險業產生了巨災損失保障的需求,為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德國、瑞士、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再保險公司,辦理水險、航空險、火險、建築工程險以及責任保險的再保險業務,形成了龐大的國際再保險市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保險業隨著國家的獨立而蓬勃發展,使國際再保險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0世紀末,世界各國的保險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無論規模大小都要將其所承擔的風險責任依據大數法則及保險經營財務穩定性的需要,在整個同業中分散風險,再保險已成為保險總體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013年專業保險機構再保費收入1238億元,佔全球市場2%2014年原保險保費收入2.02萬億元

Ⅸ 求保險的歷史及典型事例

保險的本質是集合起大家的力量,一人有難大家相幫,也是人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現代意義上的保險,最初產生於海上運輸的需要。 遠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遇海難時,為避免船隻和貨物同歸於盡,便往往拋棄一部分貨物,損失由各方分攤,形成"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共同海損分攤原則,成為海上保險的萌芽。 最早的保險單,是熱那亞商人勒克維倫於1347年10月23日開立的承擔"聖克維拉"號船從熱那亞至馬喬卡的航程保險單。 1676年成立的漢堡火災保險社是最早的專營保險的組織。 18世紀後,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種類增加。到了19世紀,保險進入現代時期,保險對象和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而且擴展到生存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 最早在中國出現的保險機構,是英國商人於1805年在廣州開設的廣州保險公司。 最早的中國民族資本的保險公司是1885年由招商局設立的仁和、濟和兩家保險公司。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人壽保險公司,是曾經當過大總統的黎洪元開辦的華安合群保壽有限公司。 時至今日,在人類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保險公司已與銀行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人壽保險為人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確切的保障,從保障人的生命安全這個意義上說,保險公司比銀行更重要。 舊中國的保險業是自1835年英國人在廣州設立「於仁保險公司」開始的。那時,人們不知「保險」,只知「燕梳」。日本人從歐洲引入保險業後,譯作「保險」,我國文字中也恰好有這兩字。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了「修好條款」和「通商章程」,日本為了向我國擴張其經濟勢力,將保險隨同其他商業一起輸入我國,這才有了保險的正式稱呼。1876年,清政府的洋務派飭令招商局撥專款設立了「仁和保險公司」,1876年又成立了「濟和保險公司」,後來合並為「仁濟和保險公司」這時,保險作為一種商業名稱開始在我國流行起來。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廣州人把「燕梳」改叫「保險」。

Ⅹ 什麼是再保險

建設工程是指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各類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統稱。建設工程是人類有組織、有目的、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是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綜合生產能力或發揮工程效益的工程項目。建設工程是指建造新的或改造原有的固定資產。
從再保險關系形成過程來看,再保險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再保險的雙方都是經營直接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簡稱為直接保險公司,下同),一方將自己直接承攬的保險業務的一部分分給另一方。參與分保的雙方都是直接公司,前者是分出公司,後者是分入公司。
二是雙方都是直接保險公司,二者之間互相分出分入業務。這種分保活動稱為相互分保,雙方互為分出、分入公司。
三是參與分保活動的雙方,一方是直接保險公司,另一方是專門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再保險公司(即只能接受分保業務,不能從投保人處接受直接保險業務),前者把自己業務的一部分分給後者,後者則分入這部分業務。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保險公司是分出公司,再保險公司是分入公司。
四是參與分保業務的雙方,一方是直接保險公司,另一方是再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將自己分入的保險業務的一部分,再分給直接保險公司,直接保險公司則分入這部分業務。在這里,再保險公司為分出公司,而直接保險公司則為分入公司。
五是參與分保業務的雙方都是再保險公司,一方將自己分入的一部分保險業務再分給另一方,另一方則分入這部分業務。前者為分出公司,後者為分入公司。
六是兩個再保險公司之間相互分保,即相互轉分保。
以上各種分保業務形式,在各種類型的保險公司之間,互相滲透,錯綜復雜,范圍廣泛的保險經濟關系的網路和體系,使保險市場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