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歷史
㈠ 廣東省惠州市有著怎樣的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先秦時期屬百粵(越)范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羅「縛婁」族居地置傅羅縣後,今市境為南海郡傅羅縣(後稱博羅縣)的一部分。西漢前期近百年間,處於趙氏南越國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漢武帝統一嶺南,結束南越國統治。東晉析南海郡置東官郡,博羅縣先後析置海豐、欣樂、安懷3縣,博羅、欣樂兩縣隸南海郡,而安懷縣隸東官郡。南宋,安懷、欣樂兩縣隸東官郡,博羅縣隸南海郡。至南齊,安懷縣改名懷安縣,博羅縣析置羅陽縣隸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監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設郡治於梁化屯。懷安縣並入欣樂縣,羅陽縣並入博羅縣。博羅縣與欣樂縣同隸梁化郡。588年(陳禎明二年),欣樂縣改名歸善縣。
惠州589年(隋開皇九年),廢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業三年),循州改稱龍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鄉郡、海豐郡。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改置禎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稱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為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設立龍門縣,隸廣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歸善縣改名惠陽縣。1914年6月,惠陽、博羅兩縣屬潮循道,龍門縣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後,先後隸東區善後督辦處或綏靖處(臨時政區)。1925年7月,隸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區。1932年1月,隸屬東綏靖區。1936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1949年(民國38年)2月後,惠陽、博羅兩縣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龍門縣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惠州新中國成立後,市境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1975年3月龍門縣劃歸廣州市。
㈡ 惠州有多少年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㈢ 惠東,「平山」這個名稱的由來,歷史
洪武元年(1368年)改惠州為府,設平山驛站。 洪武九年(1376年)歸善縣在平山和吉隆兩地建立平山驛和平政驛。 1958年設惠東縣,因在惠陽縣東,故名。 2000年,惠東縣轄22個鎮。總人口713141人,各鎮人口:平山鎮118466大嶺鎮105674白花鎮57757梁化鎮40736稔山鎮64338鐵涌鎮30312平海鎮32259港口鎮24414巽寮鎮6997吉隆鎮41066黃埠鎮36436鹽洲鎮14194增光鎮20590多祝鎮47635新庵鎮5203安墩鎮25495松坑鎮6768石塘鎮5016高潭鎮9450馬山鎮7094寶口鎮5785白盆珠鎮745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惠東縣轄22個鎮(平山、大嶺、安墩、寶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黃埠、鹽洲、稔山、鐵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石塘、松坑、馬山、新庵、巽寮、白盆珠),247個村委會、36個居委會。 2005年5月,惠東縣轄20個鎮(平山、大嶺、安墩、寶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黃埠、鹽洲、稔山、鐵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松坑、馬山、新庵、白盆珠)。 2005年12月9日,粵民區[2005]61號批准惠東縣撤銷平山鎮,設立平山街道辦事處,並將原大嶺鎮蕉田居委會和陳塘、碧山、坣陂、光明、譚公、鶴樓、下聯、星合、大布、六德、三聯等11個村委會劃歸平山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黃埠鎮、鹽洲鎮,並入吉隆鎮;撤銷港口鎮,並入平海鎮;撤銷馬山鎮,並入寶口鎮;撤銷新庵鎮,並入白盆珠鎮;撤銷增光鎮,並入多祝鎮;撤銷松坑鎮,將元嶺、河南、河北、上村、石溪、大徑6個村委會並入多祝鎮,白沙村委會並入安墩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東縣轄1個街道(平山)、12個鎮(大嶺、安墩、寶口、高潭、多祝、吉隆、稔山、鐵涌、平海、白花、梁化、白盆珠)。
秦 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後,置傅羅縣隸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惠東縣梁化鎮梁化屯。
三 國
吳甘露元年(265年) 傅羅縣改稱博羅縣,縣治仍在梁化屯。
南 朝
梁天監二年(503年) 南海郡析置梁化郡,郡治在今惠東縣梁化屯。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崗(今博羅縣城羅陽鎮)。 禎明三年(589年) 建立歸善縣,今惠東縣、惠陽市屬歸善縣地。
隋 朝
開皇十一年(591年) 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府治在今惠城區。後大業初,廢循州總管府,設置龍川總管府,惠東屬龍川總管府。
唐 朝
武德五年(622年) 復置循州總管府,轄潮州、循州。
宋 朝
天禧五年(1021年) 改禎州為惠州。 寧九年(1076年) 設淡水鹽場,管理鹽務事宜。場址設在今平海鎮內(一說在今惠陽市淡水,後移於平海)。 祥興元年(1278年)六月 抗元英雄文天祥從海豐麗江浦(今海豐縣馬宮鎮境內)移軍船澳(今屬惠東縣稔山鎮管轄),招兵屯糧,擴大實力,發展到7000多人;十一月,從船澳移駐潮陽。 是年 潮州、陸豐一帶漁民開始遷入港口居住,建新寮村。 是年 宋末皇帝「昺」被元兵追殺,曾避進稔山亞婆角長沙灣東側一個洞里(當地人稱「鍋劇」)住了20多天,後到巽寮再乘船到香港、九龍,幾經輾轉,幼帝沉於伶仃洋。
明 朝
洪武元年(1368年) 改惠州為府,設平山驛站。 洪武九年(1376年) 歸善縣在平山和吉隆兩地建立平山驛和平政驛。 洪武十八年(1385年) 楊勛等人奉旨來歸善縣平海築城,防懲海盜,歷時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池。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設平海(今惠東縣平海鎮城區)守御千戶所,駐守兵丁442名,隸屬惠州衛(一說屬碣石衛)。 建文一年(1399年) 平海古城始建龍船庵(又名獅岩寺),建文四年建成。 成化一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年) 平海東岳廟(位於今惠東縣平海鎮城東側平海戲院後山)始建於成化年間。近年重修一新。 弘治一年至十八年(1488~1505年) 建平海城榜山寺。曾多次重修。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歸善縣在今惠東境內山區普遍生產鐵礦,地方開爐眾多,從原來二座增至二十三座。為籌集軍餉,布政司決定,每爐增銀5兩,並原餉共15兩。 萬曆七年(1579年) 知縣林民止創建歸善縣淡水鹽場大使署,署址設在平海城,管轄縣內鹽鈔(稅收)。 天啟三年(1623年) 設平海左營三哨,駐軍官兵360人,護衛平海;另調派閩兵600名,駐守平海、魚後 門、大鵬等地海防。 崇禎五年(1632年) 同知黃朝選倡議捐資修平山金斗水橋。 是年 白雲(今稔山鎮白雲管理區)駐兵嘩變,左營的精兵響應附從,突襲平山。派兵擒獲叛軍頭目劉祿、賴爵,斬首示眾。
清 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 歸善下大雪,雪深三、四寸,為歸 善縣歷史罕見。 清初(1644年)起 沿海港灣漁民開始以海水養殖,中期始養蚶,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養蚝。 康熙元年(1662年) 興建梁化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歸善縣於蘇祠側邊、府城、碧甲、水東、平山、平政、欣樂、內外管等地共七處設立義學。每季一次考試,每月上課,並給嘗錢。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設粵海關,惠州設總口,在平海設分口,負責征稅。 梁化建就四座古廟(宮)—東岳廟、馬王廟、倉聖廟、文昌宮。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 平山遭遇強台風和大洪水之災。水仙爺渡一棵百年古榕樹被沖倒入水,隨波漂流,民房倒塌無數。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1704—1715年) 大鵬守備協標右營移駐平山後,轉駐飯羅崗(今惠東縣稔山鎮范和管理區),及至乾隆八年(1743年),為歸善縣城守營,共有官兵584人。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順德協標游擊左營移駐平海,集官兵838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歸善縣在平海設置鹽課司駐平海所,並改鹽場商辦為平海所督收鹽斤與征解鹽鈔。 是年 由總督楊琳親自勘測,在大星山島東西各建炮台。重修平海城,城牆周圍八十九丈三尺,內駐千總一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 歸善颶風,後繼淫雨,覆沉商船、漁船282艘,溺死20餘人,夜半海水泛濫,浪高數丈,瀕 海居民漂沒無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重修大星山炮台、營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歸善知縣孫能寬在平山東岳廟創辦「西江書舍」,免費招收西枝江一帶窮人子弟入學,有「西江義學」之稱。 是年 平海設義學。 雍正八年(1730年) 設平山巡司衙。 是年 歸善縣在平海城設立鹽課司,並設駐巡檢一員、皂隸(衙役)二名。同年,官府奉旨免繳全年錢糧。 雍正十年(1732年) 歸善縣平海鹽課司改歸淡水(時駐今平海鎮)場鹽管轄,並派大使謝應翰為大洲柵、碧甲柵(場鹽)委員。 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 歸善縣丞移駐惠州府城,欣樂司巡檢官移駐三棟圩,內外二司巡檢官移駐梁化圩。 雍正十三年(1735年) 歸善縣開征海港捕魚水稅(縣境只就平海徑設卡徵收)。征起稅銀80兩,平海所徵收地租銀6.96兩,捷勝所徑征地租銀4.25兩,鹽牙餉銀起征31.5兩,以及契稅等稅捐項目。同年,歸善縣僅有安墩洋烏潭鐵爐一座,爐商張玉磷納餉銀53兩。及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山光礦盡,詳奉咨准,豁除餉銀無征。 乾隆元年(1736年) 免十年前所欠舊糧,給60歲以上老者發布匹和糧食。歸善知縣私立陋規,增加額征十數倍,鄰縣效仿,悉數豁免。 乾隆四年(1739年) 平山西江書舍改名為西江書院,實行義學興教,凡有志求學上進的西枝江沿岸青年,經考試錄取後,均可得到經濟上的資助。 乾隆五年(1740年) 碧甲(鹽)柵由淡水場分出委員管理。 乾隆十九年(1754年) 平海司古灶村(今港口鎮)村民開始築海堤圍墾鹽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大洲(鹽)柵,由大洲場分出委員管理鹽務。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 歸善縣遭大水災之禍。西江(今西枝江)、淡水、平山、多祝等處從山上地下涌瀑出水,水甚寒冷,水勢橫注合山門,倒瀉橫瀝,合東江泛濫入城,一晝夜漲高三、四丈,舟從城垛出入者五日,直至縣堂。倉庫之谷被淹者數千石;兩江水相互洶涌沖壓,漂沒田廬無數;房屋坍塌六七百間。當年洪峰較之清雍正丙午(1726年)水位高三尺余。稱為癸巳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歸善鹽場,從前商辦;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裁場商發帑收鹽,改鹽課司,駐平海城督收鹽斤。至雍正十年(1732年)又改鹽課司為淡水場鹽大使。自謝應翰始,大洲柵、碧甲柵皆委員。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裁大洲(鹽)柵,仍歸屬大洲(鹽)場。 道光四年(1824年) 建梁化育嬰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 惠州大旱,處處竹花結實。夏,歸善縣西枝江沿岸諸鄉續旱,早稻田禾普遍枯死。 是年 多祝讀光村(今增光鎮屬)因農民爭山,引起亂砍林木,將其石狹坑的樹木砍光,造成連年水土流失。 咸豐二年(1852年) 清代文人學士傅維為巽寮鳳池小島(今惠東縣名勝古跡保護點之一)題詞:「日暖鳳池」。 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三十一日 許李先、羅亞添等,聚眾拜盟,名「三點會」,集千餘人,在梁化大禾洞等地駐營。六月占據平山,七月,在平潭三角湖與翟火姑會合。 是年 平山圩內發生一場大火災,洪堂市(今平山鎮餅街)店鋪民居數十家均毀於大火。 咸豐七年(1857年)春、夏兩季 歸善等縣出現嚴重飢荒。惠州一斗米價值一千文,貧民賣兒賣女,逃荒乞食,常有人餓死路邊。 同治年間(1862—1874年) 首次在山區石湖壩(今惠東縣石塘鎮)開採石灰石,當地農民把石灰石製成肥料施用,取得良好效果。 同治七年(1868年) 梁化分別於甘竹河岸、黎光、齊眉塘三處建造寶塔三座。 同治八年(1869年) 平海巡政廳羅澤高在位於平海城郊的龍泉寺(今平海中學後山)題寫鐫刻的《龍泉》兩字,高3.5米,寬2.3米。 光緒年間(約1875年) 英國人在今惠東石塘田子尾銀山瀝開采錫礦,歷經十多年。後由藍塘林鄧(資本家)接連開采。其時,流傳盛名一時的老錫榮瓶,就是從該處開採的錫礦煉制而成的。至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派工兵在仙女峰山麓石塘子開采過銻礦,後因窿洞崩塌 ,約於1890年而停止開采。 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 外地人余得萌串聯平山、馬鞍等地黨徒,准備在平潭合山門揭竽而起,事因泄密,余得萌被捕殺而黨徒潰散。 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一日 稔山「三點會」聚眾數千人,抗拒軍官。惠州協副將王榮武、參將范幫達帶隊前往查辦,歷戰受傷,二人均暫革職,留營效力。知縣鄒之麟未能預防,被撤職。 光緒二十年(1894年) 清政府向日本宣戰,派黑旗軍頭目劉永福赴台南作戰。因台北清軍不戰而潰,黑旗軍孤軍無援,餉盡彈絕,劉永福與師爺劉雲階(惠東多祝籍)於次年10月化裝成平民,乘外輪逃到廈門,再輾轉回到惠東三多祝劉雲階家閑居一年。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白花鄉發生天花疫病,死亡2000餘人;隨後平海、港口、吉隆、黃埠、稔山、鐵涌、多祝、梁化、平山等地均有天花流行。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在今惠東域內的平山、稔山、平海、白花、新庵、雙金等地鼠疫流行,死亡人數眾多。平海中心街原保豐商店有8名工人,因患此病死亡7人,僅1人倖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 孫中山在惠陽三洲田村舉行起義,反抗清朝封建統治。鄭仕良率領起義軍奪取新田(今寶安縣城),轉戰麻溪、三棟、永湖、新圩、鎮隆、平潭、梁化、黃沙洋(今多祝黃獅)等地,後進駐多祝。是時,起義軍達2萬之眾。 是月 孫中山派日本人山田良政從香港到多祝(今惠東縣多祝鎮),向起義軍首領鄭仕良傳達命令。山田良政在撤退的戰斗中迷路,後遭清軍捕殺於多祝圩下西門草坪。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歸善縣鹽司官進稔山(時稱碧甲場)向鹽民追逼官鹽,規定按鹽田成數攤派稅鹽,由於當年鹽產失收,鹽民無法納稅,鹽司官即帶捕丁(衙役)到鹽村捕人;一時激起鹽民群起反抗,把鹽司官的官轎砸爛,拖鹽司官下轎,並與之據理力爭。後來,鹽司官懾於群眾力量,只好減征稅鹽。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 建立惠州郵務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鼠疫在平山、稔山、平海等地流行。平山死亡200多人,稔山死亡400多人,平海死亡80多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 霍亂疫病在平山大流行,患病者1000多人,死亡700餘人。
謝謝了,請給分吧
㈣ 關於惠州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秦朝為南海郡傅羅(或作博羅)縣
東晉為南海郡博羅、酉平、欣樂三縣
南北朝劉宋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酉平、安懷、欣樂四縣南齊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羅陽、酉平、懷安(即安懷並改為東官郡治)、欣樂(現在的羅陽鎮)五縣梁、陳王朝--梁朝時設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區),梁化郡(轄懷安、歸善縣--由欣樂縣改,今惠陽縣地),博羅、羅陽二縣
隋朝隋朝地方政區分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制廣東同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大業年間改為南海郡、龍川郡(轄歸善--郡治,現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羅、興寧、海豐五縣)
唐朝唐朝地方政區分道、州、縣三級循州,隋之龍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貞觀二年廢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無元年復改為循州。轄歸善(州治)、博羅、河源、海豐、興寧、雷鄉(今龍川地)六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五代十國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轄歸善(州治)、海豐、博羅、河源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宋朝宋朝地方政區分路、州(府、軍)、縣三級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轄歸善(州治)、海豐、河源、博羅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元朝元朝地方政區分省、道、路(府、州)、縣四級,小省無道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四縣,路治現惠州府城
明朝明朝地方政區分司、府(州)、縣三級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轄歸善(府治)、博羅、長寧(今興寧)、永安(禽紫金山)、海豐、龍川、長樂(今新豐)、興寧、連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清朝清朝地方政區分道、府(州)、縣(州、廳)三級惠州府,清初領連平州和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龍川、長樂、興寧、河源、和平10縣。雍正九年(1731年)從海豐縣分設陸豐縣,十一年改長樂、興寧二縣歸嘉應直妹州。共為一州9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民國1912年惠州府與歸善縣合並改名為惠陽縣1915年--屬潮循道,潮循道即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應直隸州,共25縣,道治先設於潮州,後遷到澄海縣屬的汕頭1936年--改為第四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海豐8縣。區治現惠州府城1947年--改為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龍門、海豐7縣。區治現惠州府城
共和國1949年--東江專區,轄惠陽(專區駐地)、增城、紫金、連平、和平、陸豐、博羅、龍門、河源、龍川、海豐,共11縣1958年--設惠州縣級市,4月設惠東縣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並入佛山、韶關、3汕頭個專區。撤銷惠州市,改為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惠東縣並入惠陽縣;龍門縣並入增城縣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寶安、東莞、增城、龍門6縣1964年--10月恢復惠州市(縣級)1970年--惠陽專區改為惠陽地區1975年--11月,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劃歸廣州市管轄1979年--3月,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地級)1984年--惠陽地區,轄惠州市(縣級)惠陽、紫金、各平、連平、河源、博羅、東莞、惠東、龍川、陸豐、海豐,共1市11縣1988年--經國務院元月7日批准,撤銷惠陽地區,改稱惠州市(地級),原惠州市改稱惠城區。惠州市轄惠城區、惠東縣、惠陽縣、博羅縣、龍門縣,共一區4縣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惠陽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惠陽撤市設區。至此惠州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
㈤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惠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縛婁古國在羅浮山下的東江之畔開創嶺南文化之風氣。
市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先秦時期屬南越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
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
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國」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21世紀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兩千年來,先後有400 多位歷史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這其中包括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中國古代醫學家、化學家、將道家學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蘇軾等等。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此領導過革命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在此指揮過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現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先驅,以及中國現代音樂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輔叔等文化名人。
(5)惠東歷史擴展閱讀:
惠州歷史名人:
1、葉夢熊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廣東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
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2、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人(現廣東省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3、葉挺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
㈥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的吉隆鎮有多少年的歷史
吉隆鎮建制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
㈦ 惠安的歷史資料
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市東北部介於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台灣海峽,西接專洛江區,北鄰屬泉港區,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北緯24°49′-25°15′,東經118°38′-119°05′。總面積646.7平方千米。
惠安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之一,土地面積668 平方公里,人口91 萬人,轄15 個鄉鎮。全縣總人口921794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29396人。漢族為主,還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通用閩南方言
縣人民政府駐螺城鎮,距泉州市中心24.5千米。全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螺城鎮、螺陽鎮、黃塘鎮、紫山鎮、洛陽鎮、東園鎮、張坂鎮、崇武鎮、山霞鎮、塗寨鎮、東嶺鎮、東橋鎮、凈峰鎮、小岝鎮、輞川鎮、百崎回族鄉。共有11個社區,284個村委會
惠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層狀傾斜,以丘陵台地為主。最高山峰為大霧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淺,多獨流放
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7℃,2月份平均氣溫11.2℃,8月平均氣溫27.7℃。年降水量1022mm。
㈧ 惠東女鞋的惠東女鞋基地的歷史由來
「榮譽來之不易,這是惠東人打拚20多年的結果,是惠東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做大做強惠東鞋業是我們的執著追求的目標,努力下去終將實現。」2006年8月22日,廣東惠東縣在北京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的稱號,面對榮譽,惠東縣委書記朱挺青這樣說。
1981年,港商李炳好帶著在香港學會的製鞋手藝和一些設備,回到家鄉惠東縣黃埠鎮辦起了首家手工作坊式生產的鞋廠。當時製鞋工藝較簡單,這批工人掌握整套製鞋工藝後,李炳好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全力幫助,甚至把廠里的機器搬出去讓新廠使用,領著家鄉人辦起了一家又一家個體、私營鞋廠。隨後,黃埠人爭相仿效,民辦鞋廠成倍增長,並輻射帶動吉隆、平山、大嶺等鎮,使惠東製鞋業蓬勃發展。目前,該縣鞋業企業已發展到3186家,其中女裝製鞋企業佔98%,從業人員24萬人,擁有自動化製鞋流水生產線322條,逐步形成了原料供應、模具加工、成型組裝、產品銷售一條龍的鞋業產業發展格局。 家鄉人沒有忘記李炳好。現在,年近八旬的李炳好被當地人稱為製鞋「祖師爺」,2002年惠州市鞋業商會成立後,李炳好被聘為名譽會長。談起辦鞋廠的初衷,李炳好感慨地說:「家鄉人學會一門手藝,告別貧困,走上致富道路,我心滿意足了。」
㈨ 惠東 民俗文化有那些
惠東,指的是福建省惠安縣東部,地域臨海的祟武,小乍、山霞,凈峰,東嶺、輞川,塗寨等七個鄉鎮.面積約佔全縣的37%,人口約佔全縣的40%。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特別的民俗,頗為世人注意.
他們的族屬是少數民族或漢族?這些習俗為什麼會被長期保,留下來?解放前本地區已有學者提出一些見解.自80年代以來,全國乃至海外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及電影藝術家……紛至沓來。許多學者深入後,已寫出不少學術報告』,提出各種學術見解。就目前所見的調查報告,對惠東民俗大多偏重於婦女服飾和長住娘家婚俗,而忽略惠東男子和生態環境的調查,因此,難以全面反映惠東的民俗民風及其存在的歷史原因。
筆者先祖自明以來,世居崇武城東門內外祖家業漁,住城牆外與大昨村毗鄰的港IQ村,母親是地道的惠東女.身為惠東人,對於存在的這些習俗,早巳是司空見慣」,很少考慮其深層原因,真是『熟視罔思」.今應學會邀約及諸多學者啟發,試圖作一探源,就其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闡述於下:
(一)海洋性格
惠東這一三角形地帶,曲對日夜不息波濤滾滾的海洋,鑄造了區域的海洋人文、生態環境所形成的性格.女人在家務農,照顧家庭.男子主要職業為外出捕撈,他們時時要過耕風犁浪的風險生活,一出港有長達三,五個月的,短的也有三、五天的.熬著腥紅的雙眼歸來,常要大塊肉大碗酒補充.消除疲勞後,每喜聽清婉幽雅的南膏或從事一些武術性的文娛活動.所謂「拳頭、燒酒,曲』的三大樂趣,熏染了他們雄豪而多情的海洋性格.
他們那駕馭驚濤駭浪的矯捷強健的體格,那剛強、勇敢、無畏的氣魄,那豪邁的俠肝義膽、相互救助的同舟共濟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的特徵。
(二)特別服飾
現在惠東人的服飾,男子巳沒有特點.但是在清水民國時期,男性漁民多著紅柴汁(赤絳色)衣褲,這是用荔樹木煉汁染白龍頭細布而成的.為便於操作,褲頭寬大,褲筒長只過膝蓋,稱「攏褲」;上衣開左衽(女性開右衽).問者漁民開左衽的道理,是岡右衽在海上作業頂風.真是「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戰國策·趙策二》)。
至於女性的服飾,向為民俗研究者的熱題。「惠東女」已成為今日福建省五大旅遊品牌之一。這里不作細描,只是這些特別的服飾是有其傳統性和延續性的,並非一夜春風,花開刀樹。筆者外祖母是滿清後期的人,母親則是清水民初而至八十年代的.她們那一代是一派緇色的衣服,頭上羊角似的棚狀的遮蓋,烏料巾、貼背、腰巾,搭鏈(俗稱「插么」,起著現代人小提包的作用)。上衣並不太短,褲 筒則寬。小昨女人上衣腰身直形,大乍女則為大圓形.而如今,黃斗笠,花頭巾、短袖、寬褲、藍(綠)的弧形上衣與天空、大海,山巒,田野、沙灘諧和,真是「風回海色上衣冠」 (明,黃吾野詩),海風吹拂,飄飄欲仙,令人悅目舒心,而聞名海內外。
惠東人的服飾已歷經幾次重大改革與變化,但至今還存著明顯的獨特之處,她們穿這種服飾的依據是:實用與美觀.如漁船進港,協助搬運魚貨,或出港挑水送糧,寬褲便於涉海,短袖便於操作.黃斗笠頂炎口,花頭巾御風沙。而頭巾的花卉圖案和顏色,是美的選擇,增加了女性的豐采、神韻.她們每人都有幾—卜條,甚至幾百條的頭巾.
服飾是文化因素,是群居生活的認同.同一色調,同一線條,同一體式,作有規律組合,是她們共同的審美觀,合乎自己形體和當地時尚,是自己的位置和職業的需要,這也可能是同族群共有的標志.服飾是隨生活要求和時代變化而推進的,其形成與演變是歷史的延續.所以說,今日惠東女服飾的亮麗鮮明是今日社會亮麗鮮明的折射。民、清以及明、元、宋以前,也有與當時社會特點和生活需要相適應的服飾。鑒古論今,惠東女的服飾,不能不說是一種特別的服飾.
(三)長住娘家
惠東,除崇武緘內之外的農村,均流行嬌後仍住娘家,逢年過節始凹夫家的習俗。有的學者認為,這因為男子長年出海,或外出打工常不在家,而過去女子嬌齡一般只有五六歲,要應付大家親人和陌生人群,須過一段時期才能適應.男性也可能認為自己長期外出打下,午輕的妻子和父母居住,他們會比較放心.
惠東女即使到夫家,初期也極少與丈夫同床,只有懷孕生子或夫家花錢抱養個小孩,才在夫家長住下來。
對於這種婚俗的由來,不少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林惠樣教授從古代婚姻史推測,認為這是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的遺俗。蔣炳釗教授認為是閩越族的遺留.而香港喬健教授則認為這種婚俗,實不失為一種最照顧多方面需要的辦法.同時他認為「不落夫家」是因為受非漢族的影響,或深受非漢的涵化,或者本身是非漢的後裔。
因解放後同姓可婚,而漁村多同一姓,已可就村取親,相見容易.況且時代推進,新風吹入,此婚俗也在逐漸變化了.
(四)文身
許多民族在早期發展階段,每每存在一種風尚,即用針在人體全身或局部刺下自然物或幾何圖形,有染色亦有不染色的。研究者認為,文身可歸納為:勇美壯武男子的標志:部落祖先的圖騰:水上生產避蚊龍的一種習俗;享有成婚權利的標志。總之,文身一般作為圖膊的標志,有的民族藉以表示等級身份或作社會秘密記號.直到現代,有些少數民族還保留此俗。
惠東男子和女子,至今也有沿襲少—俗。小乍女多喜把自己名字文在皮膚上.男青年則有發現刺小龍小蛇或兩個四邊形的。現全球風靡一種「紋彩」,這「紋彩」不同於文身.文身系剖刺後染色.「紋彩」卻是先抹轉色油於膚上,然後復以圖案紙,再細描輪廊,將一種特殊顏色塗抹其上。文身永不褪色,「紋彩,只可保持一至三周.「紋彩」被現代青年作為終生貼身的飾品,是彰顯自我的生活情趣和需求,充分體現藝術和科學,激情與動感相結合的現代人的審美觀.
古代的文身與現代「紋影」。各有不同的內涵,但其意向都是為了引人注目。
(五)飾齒
惠東女(男性偶見)至今沿襲飾齒鑲牙的風俗,婚前在兩個門牙鑲上金屬或黃銅做的牙套。這是古代鑿齒的遺風.
台灣《彰化縣志》載: 「高山族女有夫,斷其旁二齒授男,其某日就婦婚終身住婦人處.」高山族的女斷齒授男,男就婦室婚,可見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習俗.
(六)赤足
惠東的男女過去每多赤足,稱為「粗腳」.清朝及民國初時,賒祟武械內女人纏足,城外村落的女人都是天足一雙,在沙灘、田野奔跑勞作.即使到了共和國,處處還可看見赤足或穿木履的人.隨著生活提高,時代進化,他們逐漸轉穿海綿或塑制的拖鞋,而後發展到命-鞋、皮鞋.這種「衣著卉服,赤足行走,便於用舟。」自是古代先民的生活習慣.
此外,還有男女分別的組織,如少女的「姐妹伴」、青年男子的「少年伴」,以及俗鬼、祭神、巫術、「夫人媽」、「房頭神」、「頭目公」等等奇異的風俗和信仰,這與當地的生活特點也應有密切的關系。
惠東目前還存在的這些奇特的習俗,顯然不是漢人入遷時帶來的,應是本地區先民的文化遺存.
據民族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證實,福建土著民族為閩越族。史書記載,閩越族顯著的文化特徵是——在物質文化方面有:水稻種植,喜食異物及蛤、螺、蚌等水產品動物,發達的葛麻紡織業,使用石錛和有段石錛,精良的鑄劍術,善於用舟,慣於水戰,營造「干欄」建築,大量燒用幾何印紋陶器和原始青瓷器等.
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操有鮮明特點語言,流行斷發、文身和拔牙習俗,保留濃厚的原始嬌俗,崇拜鬼神和蛇圖騰,實行崖葬等.
文化特徵的形成與當地生存環境和人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惠東今日存在的這些習俗,似乎可以或多或少找到其先民文化遺存的答案.
印紋陶文化產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發達於商周,衰弱於秦漢,它與百越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的歷史是相符合的,故這種文化被認為是百越民族典型文化特徵.閩越為百越民族的一類,幾何印紋陶,同樣構成先秦時期閩越文化的特徵,故認為福建古代民族是有根據的。惠東古代群亦屬閩越族分布區之一.
據考古資料證明,惠東開始有人類在十地上聚居、生息,開發的歷史已相當悠久.祟武的大乍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岩石土坡間的40X30米的范圍內散露多種陶片及已風化的屬於人類食後拋棄的蚧蜊殼,文化堆積層厚約1米.遺址在1985年山省文化管會和縣聯合進行文物普查發現,採集了石刀、殘石錛和不少陶片,此後又得陶片百餘件,可辨的器形有斧 缸、罐等, 陶質多為紅、橙紅、黑色陶,紋飾有籃紋、繩紋、斜線紋、雲霄蚊和附加堆紋等。經鑒定分析屬「閩越文化型」,說明閩越族的人,曾居住在祟武海域這一帶。而這一族群是今日惠東人,今日惠東人是古代閩越的遺民。
此外,如前文提到,大海提供了惠東一帶漁民的衣食之源,他們在與大風大糧的搏鬥中,練就駕馭的本領和勇敢的性格,這與古代越人「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如出一轍.文身、鑿牙顯然已發生了變化,這也是歷史發展所必然的.但其遺風尚存,目前惠東民俗中最有明顯特色的是:顯性歷史文化即服飾:隱性文化即為婦女長住娘家的婚俗。
探討惠東人的族屬,從考古資料和民俗資料看,大多學者都認為閩惠古代住良為閩越人,在這方面已取得較多的共識.現在從民俗學來探討族源,應有古代和現代之分。古代越族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已有很大的變化,百越族人在漢代已開始清失,大最溶入漢人之中,福建情況也不例外,惠東情況亦是如此。古代閩越人已成為今口福建漢人中的一個主要來源。
可是人們不禁要問:如果說惠東人是漢族,為什麼鄰近如北邊淵州灣上的仙游、莆出;南邊泉州灣下的晉江、南安,他們也是漢族,但並不見有如惠東人這些特別的習俗?
這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有汁劃地深層地再發掘再發現地下更多具體歷史資料和實物,對其習俗進行分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