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的化學名
Ⅰ 糞便主要化學成分
糞便的成分中3/4為水,1/4為固體;固體中30%為死細菌,10%~20%為脂肪內,2%~3%為蛋白質,容10%~20%為無機鹽,30%為未消化的殘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體成分如脫落的上皮細胞。糞便的黃色是由膽紅色的衍生物糞膽色素和尿膽色素形成的。氣味則由細菌作用的產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糞臭素、硫醇和硫氫化物。通常人每天約排糞0.5千克;排尿量約為1500毫升,含有腎臟由血漿中清除的各種物質,正常尿液成分為(克/升):鈉3、鉀0.19、鎂0.36、氯4.69、碳酸根0.84、磷酸根5、尿素18、肌酸酐1.96。
作用
燃料
潮濕糞便燃燒時產生的煙很多,因此中國部分史書稱古代烽火台以燃燒糞便(狼糞)的濃煙來表達訊息。
乾牛糞是很好的燃料,亦可以用於建房築牆,「撿牛糞」在早期的鄉村是一種工作。
糞便可以用於製造甲烷,一種可以用於工業或民用的可燃氣體。
還可以作葯
Ⅱ 糞便的化學名稱是什麼
你想問大便的成份嗎? 這就要看是誰製造的,你要吃什麼東西,經過消化系統一大堆處理,才知道會生出什麼大便來嘛!不溶於水纖維含量多的食物, 像麥糠及全谷類,無吸收水份的性能,會 縮短通過胃腸管道的時間,同時由於在大腸無法完全消化,會增加大便的 份。相反的水溶性的纖維,像乳膠或膠素,可及收水份而膨大,在胃腸形 成凝膠,延遲胃的排空時間以及通過小腸的速度。水溶性纖維,由於可被 大腸完全消化,所以對大便的份量沒有影響。水溶性纖維在形成凝膠之後 ,如同形成膠層過濾系統,可以阻擋消化酵素與食物的接觸,以及大分子 養成份的出入,因此可以延緩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人體內相當重要 離子,像鈣、鐵、鎂及鋅等,由於被吸附在細胞壁的纖維,因此從大便排 出的量會增加。木質素或其他植物纖維可與膽汁鹽結合,使得後者從糞便 的排泄量增加。另外纖維素會減少腸壁與促癌物質與細菌性毒素的接觸, 因此減低形成大腸癌的機會。植物性的纖維,除木質素外,其餘在大腸或 多或少會被消化,所以只有少數的纖維出現於糞便。如果纖維的攝取量增 加會妨礙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因此脂肪及氮(構成蛋白質的成份)的排泄 就會增加。少許增加纖維的攝取,可以促進相當熱量的排泄,有人報告食 用糠制的餅干從每天十四公克增加為廿七公克時,那麼每天從大使排出的 熱量從一百零八卡增加為一百六十卡。
大便的成分與品質 正視大便
大便是健康的測量計
水分佔65-70%,固體成分佔30-35%
1。食物殘渣
2。細菌佔20-30%
3。消化道粘膜脫落物,分泌物
4。細菌分解代謝物
包括食物中不被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
其中,2~30%是含氮物質,如胺、氨、吲哚(indole)、亞硝胺,臭糞素等腐敗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汞),10~20%是脂肪,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糞膽素和尿膽素,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
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
在大腸內菌群的細菌約有100種共計100兆個,如果將所有細菌首尾相接其長度可繞地球兩周。排泄的大便中細菌量約佔大便總量的20-30%。大腸內細菌可分為有益菌,機會菌及有害菌三類。由於機會菌如大腸桿菌等,在機體正常情況下不會致病,但是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或者腸道菌群平衡失調的情況下也會致病,因此也可將其歸於有害菌類。有益菌的典型菌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其中以雙歧桿菌為主。有害菌種類很多,如威爾斯菌、梭狀芽孢桿菌、葡萄球菌、綠膿菌等許多種類的細菌。新生兒腸內無菌,嬰兒期主要為雙歧桿菌,腸內食物不會被有害菌分解腐化,因此,嬰兒的大便為黃色略帶酸味,不臭。隨著年齡增長或機體功能的下降,有益菌所佔的比例降低,而有害菌則隨之增加。
大便為什麼有臭味?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
因為硫化氫,臭糞素,氨等。
大便為什麼有害身心健康?
因為胺,氨,硫化氫,尿素,細菌毒素等,會導致身體老化,肝損傷,早老性痴呆症,抑鬱症,抑制免疫等等。
大便為什麼會致癌?
因為吲哚(indole)、亞硝胺,酚,膽汁酸誘導體,雌激素等,可引起大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等等。
Ⅲ 屎有什麼成分組成化學式是什麼
你想問大便的成份嗎? 這就要看是誰製造的,你要吃什麼東西,經過消化系統一大堆處理,才知道會生出什麼大便來嘛!不溶於水纖維含量多的食物, 像麥糠及全谷類,無吸收水份的性能,會 縮短通過胃腸管道的時間,同時由於在大腸無法完全消化,會增加大便的 份。相反的水溶性的纖維,像乳膠或膠素,可及收水份而膨大,在胃腸形 成凝膠,延遲胃的排空時間以及通過小腸的速度。水溶性纖維,由於可被 大腸完全消化,所以對大便的份量沒有影響。水溶性纖維在形成凝膠之後 ,如同形成膠層過濾系統,可以阻擋消化酵素與食物的接觸,以及大分子 養成份的出入,因此可以延緩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人體內相當重要 離子,像鈣、鐵、鎂及鋅等,由於被吸附在細胞壁的纖維,因此從大便排 出的量會增加。木質素或其他植物纖維可與膽汁鹽結合,使得後者從糞便 的排泄量增加。另外纖維素會減少腸壁與促癌物質與細菌性毒素的接觸, 因此減低形成大腸癌的機會。植物性的纖維,除木質素外,其餘在大腸或 多或少會被消化,所以只有少數的纖維出現於糞便。如果纖維的攝取量增 加會妨礙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因此脂肪及氮(構成蛋白質的成份)的排泄 就會增加。少許增加纖維的攝取,可以促進相當熱量的排泄,有人報告食 用糠制的餅干從每天十四公克增加為廿七公克時,那麼每天從大使排出的 熱量從一百零八卡增加為一百六十卡。
Ⅳ 糞便里的化學成分.
糞便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黏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糞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細菌,還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類食物,糞便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體35%。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總量的1/3-1/2,當排出糞便時,大部分細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質,10%-20%的無機鹽,如鈣、鐵、鎂鹽。脂肪佔10%-20%,一種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種是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中性脂肪,還有少量的膽固醇、嘌呤基和維生素。正常排出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cm,直徑2-4cm,重量100-200g。正常糞便為鹼性,其鹼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鹼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一般正常糞便呈棕色,這是由於糞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因吃食物不同,糞便亦有改變,如吃含蛋白蛋豐富食物的糞便,有臭味、稍硬、成塊,色稍淡呈棕黃或淺黃色,含細菌以革蘭陽性細菌為多。吃碳水化合物豐富食物的糞便,呈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細菌以革蘭陰性細菌居多。某些葯物也可改變糞便顏色,如口服利福平後糞便顏色可變紅。
Ⅳ 屎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正常大便中水分佔3/4,固體物佔l/4。後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細菌(30%),未消專化的和不消化的食屬物殘渣及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碎片、黏液、膽色素(30%),脂肪(10%~20%,主要由細菌分解食物產生及來自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無機鹽(10%。20%)和少量蛋白質(2%一3%)等。由於大便的大部分是非飲食成分,其組分受飲食改變的影響較小,因此在較長時間未進食的情況下仍然可有大便排出。在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中,大部分是食物中的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各種樹膠、果膠等;通常人每天約排糞0.5千克。
Ⅵ 大便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麼
糞便的成分中3/4為水,抄1/4為固體;固體中30%為死細菌,10%~20%為脂肪,2%~3%為蛋白質,10%~20%為無機鹽,30%為未消化的殘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體成分如脫落的上皮細胞。糞便的黃色是由膽紅色的衍生物糞膽色素和尿膽色素形成的。氣味則由細菌作用的產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糞臭素、硫醇和硫氫化物。通常人每天約排糞0.5千克;排尿量約為1500毫升,含有腎臟由血漿中清除的各種物質,正常尿液成分為(克/升):鈉3、鉀0.19、鎂0.36、氯4.69、碳酸根0.84、磷酸根5、尿素18、肌酸酐1.96。
Ⅶ 糞便的化學成份是什麼
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系,禁食和正常喂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只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一樣。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佔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葯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Ⅷ 動物的屎味化學名稱怎麼說
參照H2S描述為刺激性臭雞蛋氣味,那麼動物屎可以描述為熏人性屁味
Ⅸ 屎的化學成分
糞便的成分中3/4為水,1/4為固體;固體中30%為死細菌,10%~20%為脂肪,2%~3%為蛋白質,10%~20%為無機鹽,30%為未消化的殘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體成分如脫落的上皮細胞。糞便的黃色是由膽紅色的衍生物糞膽色素和尿膽色素形成的。氣味則由細菌作用的產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糞臭素、硫醇和硫氫化物。通常人每天約排糞0.5千克;排尿量約為1500毫升,含有腎臟由血漿中清除的各種物質,正常尿液成分為(克/升):鈉3、鉀0.19、鎂0.36、氯4.69、碳酸根0.84、磷酸根5、尿素18、肌酸酐1.96。
Ⅹ 屎的成分是什麼
糞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餘大多是蛋白質、無機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脫了水的消化液殘余、以及從腸道脫落的細胞和死掉的細菌,還有維生素K、維生素B。
糞便,俗稱「大便」、「屎」、「便便」、「㞎㞎」等,對於農民來說,糞便可以作為較好的莊稼的有機肥料。
(10)屎的化學名擴展閱讀:
糞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腸道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
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₁、B₂、維生素H、維生素B₁₂、B₆、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
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葯物。
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