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的詩
⑴ 關於古詩的歷史故事
荊軻刺秦
荊軻(? - 前227)
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元君游說,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將衛元君遷至野王(今河南泌陽),成為秦的附庸。荊軻於是到四方游歷,結識了許多豪傑志士。在榆次,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他就揚長而去。在邯鄲,他與魯句踐奕棋賭博,爭棋路,魯句踐對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隨後,荊軻來到燕國,與當地的狗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荊軻喜好喝酒,整天與狗屠夫、高漸離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後,高漸離擊築,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田光也與荊軻成為至交,知道他並非等閑之輩。
田光決定以自己的生命來激勵荊軻為太子丹效力,對荊軻講了將他推薦給太子丹的事,希望他能很快到太子宮去,說完就自殺而亡。荊軻見太子丹,告訴他田光已死。太子丹再三跪拜,淚流滿面,後悔不迭。太子丹對荊軻說:「秦王要兼並天下之地,臣服海內之人,貪婪至極。現在,秦國已經滅了韓國,又南伐楚,北討趙。趙國支持不住,肯定要降秦,接下來就是燕國了。燕國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而各諸侯國害怕秦王,又不敢合縱。我私下以為,如果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國,以重利相誘,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歸還諸侯的土地,那當然最好不過了。如若不行,乾脆殺了他,然後乘其內亂,諸侯合縱,一定能打敗秦人。只是我至今還不知道派誰合適,請荊軻幫我留意。」荊軻思忖再三,回答道:「這是國家大事,我才幹鴛駑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丹急忙叩頭,再三請求他不要推辭。荊軻終於答應了,太子丹馬上尊荊軻為上卿,安排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去問安,供給他三牲具備的飲食,送給他各種珍寶,車騎美女由他隨意享受。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將王翦率兵破邯鄲,俘趙王遷,隨即北進,兵臨易水,作攻燕的准備。太子丹見情況已萬分危急,就催促荊軻上路。荊軻說:「要到秦國去,必須有信物,否則秦王不會相信。秦國以金千斤和邑萬家懸賞緝拿樊將軍,希望給我樊將軍的首級與燕國督亢的地圖,拿去進獻,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我這才能實現計劃。」太子丹說:「樊將軍在危難之際來投奔,我不忍心殺他,請你另想辦法。」荊軻見此,就自己去見樊於期,說:「秦國也太狠毒了,把將軍的父母宗族都戮沒,又以重金大邑求購將軍的首級,將軍怎麼辦?」樊於期仰天長嘆,流著淚說:「我恨透了秦王,只是不知怎麼辦。」荊軻就說:「我有辦法既能為將軍報仇,又能解燕國的憂患。」「什麼辦法?」「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頭顱,拿去獻給秦王,在秦王見臣時,臣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刀刺進他的胸膛。將軍覺得如何?」樊於期知道自己的仇能報了,毅然自刎。太子丹聽到消息,急忙趕來,伏屍痛哭,然後將樊於期的頭顱裝進一隻匣子里。
荊軻帶了一把塗滿劇毒葯物的匕首,以十三歲就殺人不眨眼的勇士秦舞陽作為副使,從薊都(今北京)出發。太子丹和賓客都穿了白衣服為他送行。到了易水邊上,祭了道路之神,就要上道了,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築聲唱起了變征之歌,人們無不涕淚交加,痛切異常。
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樂調由凄厲變為悲壯,送行的人都怒發沖冠、熱血沸騰。荊軻毅然登車西去。
到秦以後,荊軻給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迭了千金的厚禮,請其向秦王稟報燕使前來進獻樊於期頭和督亢地圖的消息。秦王政大喜,穿了朝服,設九賓的隆重禮節,在咸陽宮接見燕使者。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走了進來。到了宮殿台階前,秦舞陽突然嚇得變了臉色,大臣們都感到奇怪。荊軻笑著看了秦舞陽一眼,說道:「北方蠻夷小人,從來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了。請大王原諒。」秦王對荊軻說:「把秦舞陽捧的地圖拿來。」荊軻送上地圖,秦王打開地圖,一把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胸部刺去。秦王一驚,站了起來,掙斷了衣袖。秦王想拔劍,劍太長,又硬,一下子拔不出來。荊軻追刺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大臣們一時都驚愕得不知所措,而帶有武器的侍衛郎中又都在殿下,沒有詔諭不能上殿。情況太突然,來不及召郎中上殿,所以荊軻還在追逐秦王。侍醫夏無且首先清醒過來,提起手上的葯袋就向荊軻砸去,其它人叫喊道:「大王背劍!」秦王猛地將劍轉到背後,拔出劍就將荊軻的左腿砍斷。荊軻跪在地上,將匕首用力投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嵌在了銅柱上。秦王將荊軻連砍八劍。荊軻倚著柱子大笑,說:「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生擒你,以迫使你將諸侯的土地退還。」郎中們沖上殿,將荊軻殺死。
秦王政憤怒地下詔,增兵遣將,由王翦統帥伐燕。二十一年(前226),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顱獻給秦,但秦軍並沒有停止進攻。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http://www.qiluo.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4&id=3984
⑵ 附帶歷史故事的古詩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據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那麼,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
從修辭上講這是一種移覺手法,也叫通感。風一般只能以聽覺和感覺辨別,但春天卻是惠風和暢,吹面不寒,過耳無聲的。現在用「綠」去描寫它,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而為視覺,即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後江南水鄉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⑶ 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相關的詩詞(包括與之相關的人物)
1、項羽:四面楚歌
《垓下歌》兩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釋義: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賓士。烏騅馬不前進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2、周瑜:火燒赤壁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釋義: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3、王昭君:昭君和番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釋義:
其一:
明妃當時初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濕桃花春風面鬢腳微微亦低垂。低頭回看身影間周圍無有此顏色,還讓我君王的感情都難以控制。離別歸來卻怪罪丹青畫圖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實未曾見有。天仙意態由自生畫筆難以描摹成,當時冤枉殺死畫工毛延壽。
從此一離去心知更不能回歸,可憐還不能穿盡漢朝皇城之宮衣。萬里寄語欲相問塞南遙遠家鄉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鴻雁往南飛。家人雖然在萬里傳來親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氈城不要常將家相憶。您還不曾見近在咫尺長門里幽幽阿嬌被鎖閉,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
明妃當初嫁給胡人的時候,身旁上百兩的氈車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個人說話但無處可說,只能把心語寄託於琵琶聲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彈出美妙聲音的手撥動黃金做的桿撥,彈起琵琶仰望空中飛鴻勸著胡酒。
隨嫁的漢宮侍女暗中垂淚,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國者頻頻回首。漢朝之恩實在是淺薄啊,胡人之恩還要更深,人生的歡樂在於心與心相知。可憐王昭君的青冢已經荒蕪埋沒,還是有悲哀的樂曲流傳至今。
4、諸葛亮:三顧茅廬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釋義:
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5、荊軻:荊軻刺秦
《荊軻歌 / 渡易水歌》先秦:佚名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還 一作:復反)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此句疑為後人補作)
釋義:
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一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
⑷ 有關歷史典故的詩句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3: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⑸ 有哪些運用歷史典故的詩句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⑹ 歷史故事詩句
.
引用歷史典故抄。 如辛棄疾《永遇樂·襲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幾個歷史人物及他們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壯志難酬的慨嘆。 此外,經常入典的歷史故事有:...
2.
引用神話傳說。 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
3.
引用、化用前人語句。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牆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
⑺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⑻ 有那些書帶有歷史典故還帶有詩詞歌賦的,典故詩詞主要在宋朝前
⑼ 帶有歷史典故的詩句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名人名家較多,名句名詩如恆河沙數不勝枚舉,以古代詩文的典故
起名的例子也很多。
如:著名美學家王朝聞,「朝聞」語出《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馬三立:著名相聲演員,「三立」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動,
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
謝冰心,現代著名作家,「冰心」出自王昌齡詩句:「洛陽好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魯迅:原名周樹人,「樹人」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
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薄至清:「至清」取自《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而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浩然出自《孟子》:「君子善養浩然之氣。」
傅楚:語出《孟子· 文公下》:「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善與?欲其子之齊語也,
則使齊語也,則使齊傅諸?使楚人傅諾?
馬千里:又名馬良驥,四川書法家,語出唐韓愈《雜說·馬說》:「左之有千里馬。」
易家言:「家言」出自《史記·大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為《太史公書》序路,以拾遺補缺,成一家言。」
孔學思:「學思」語出《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雨殆。」
孫三省:「三省」語出《荀子·勸學篇》:「吾日三省吾身」。
徐竹心:「竹心」出自鄭板橋詩句,取虛心節高之意。「徐」與「虛」諧音,徐竹心即虛竹心。
張馳:語出《孔記·雜記下》:「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弛雨不張,文、武弗為也: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斐沖天:「沖天」出自《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則驚人。」
韓三友:語出左詩「推李杏疾風一家,松竹梅歲寒三夜。」
李宗仁:字德鄰,取自《論語》「里仁之為美」、「德不孤,必有鄰。」
肖春暉:「春暉」出自唐代孟效《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溫知新:出自《論語》「溫故而知新」。
2、利用古代人名、地名中的典故
根據人名地名,或表示自己出生於此,或為了紀念自己與此地有關的事情
⑽ 古詩詞中常用的歷史典故
我們欣賞古典詩歌的時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我們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詩詞中典故的運用,按其來源來說一般可分為三種。一、引用歷史典故。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幾個歷史人物及他們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壯志難酬的慨嘆。此外,經常入典的歷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對大將武功的推崇;「新豐客」「新豐」,抒發懷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輿」,喻不滿現實、佯狂處世的隱士,用來抒發牢騷,或表示甘於隱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來描寫塞外景色,抒發徵人悲壯凄涼的情懷;「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歸雲」「五湖煙水」,表示功成名就後便激流勇退,遨遊江湖,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羈絆的正義之士,或指詩人身陷囹圄;「王謝堂前燕」,以王謝家族盛衰為喻,寄託弔古傷今的情懷;「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在才學、技藝方面的互相了解與合作。二、引用神話傳說。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鳥」,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專為她傳遞音信。詩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遠隔萬重的仙境,與會無期,怎不令人愁絲縈懷?只好請「青鳥」去殷勤問候,表達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內心的無限惆悵。借用神話傳說入典的,常見的還有:「滄海桑田」,比喻時局變化和人事變遷;「爛柯人」暗示了在外時間的長久,又表現出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回雁峰」,相傳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達返回故國的願望;「桂魄」「蟾桂」,代稱月亮;「化鶴」「歸鶴」,表示人生變幻,反映一種消極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現尋仙訪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鵲橋」「星橋」「牽牛織女」等,常用來寫男女愛情的忠貞;「巫山神女」「雲雨巫山」「雲雨」,多用來詠懷與巫峽有關的古跡,或寫男女戀情;「天狼」,表示有戰事;「折桂」,指登科及第。三、引用、化用前人語句。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早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就用「心若懷冰」來比擬心靈的純潔,後來鮑照《白頭吟》中用「清如玉壺冰」比喻清白高潔的品格,再後來唐人用「冰壺」比喻為官清廉高潔。這樣,在王昌齡的這兩句詩句中,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更能表達自己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引用前人詩句入典,常見的還有:「玉樹後庭花」「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製作的樂曲,這靡靡之音使陳朝走向滅亡,後人用這首曲表淫靡之音、亡國之音;「陽春白雪」,用來稱贊那些不容易被大眾接受的高雅的藝術作品;「關山」「關山月」,是邊地音樂,表達遠離家鄉、戍守邊關的將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二毛」,指人屆中年,頭發斑白,表示年歲漸長,日見衰老;「山陽聞笛」「聞笛」,表示追念故友,緬懷友誼;「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隱士,或高人隱士隱居之地;「採薇」,表示隱退之志,以示高潔;「式微」,表示國勢或門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歸隱田園;「登樓」,表示登高遠眺,千里江山盡收眼底的情景,同時又喚起思家念鄉,懷念故國的憂傷情緒;「魯叟」,孔子的代稱,有時也比喻老儒,常藉此感嘆道之不行,個人不得施展其抱負;「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躍的思想、不羈的性格;「新亭淚」「新亭風景」,表示對國勢衰頹、山河變色的感傷,寄寓愛國憂時的情懷等。總之,了解典故的出處,懂得典故中的意蘊,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