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歷史
⑴ 安徽省明光市有多少個鎮
安徽省明光市有12個鎮:張八嶺鎮、三界鎮、管店鎮、自來橋鎮、澗溪鎮、石壩鎮、蘇巷鎮、橋頭鎮、女山湖鎮、古沛鎮、潘村鎮、柳巷鎮。
張八嶺鎮
張八嶺鎮位於明光市最南部,地處江淮風水嶺脊背。境內交通便捷,104國道、京滬鐵路、蚌寧高速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明顯,與南京相距不到80公里,被劃為南京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人口2.2萬人。鎮境內動、植物資源及以絹雲母為主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絹雲母已探明儲量200萬噸,遠景儲量在1000萬噸以上。
三界鎮
三界鎮隸屬於安徽省滁州明光市,於1992年撤區設鎮。其中三界村為老嘉山縣政府所在地。位於明光市南部40公里處,面積135.6平方公里,東臨張八嶺鎮、白米山農場,西與定遠拂曉、管店交界,南部與南京訓練靶場為鄰,北與管店、原三關接壤。
管店鎮
管店鎮位於明光市南部,歷史上因管姓開店故曰「管店」。1999年被省命名為中心鎮,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該鎮的總體規劃由安徽省城規劃設計院編制完畢,並通過省建設廳組織的專家評審,2005年7月,該規劃經明光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該規劃給管店鎮定位:全國重點鎮,省中心鎮,工貿旅遊小城鎮。
自來橋鎮
自來橋鎮位於明光市的東南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18046 34-118038 36,北緯32036 07-32044 07,地處兩省(安徽、江蘇)四縣(市、區)交界處,東與江蘇省眙盱縣、安徽省來安縣接壤,南部與南譙區相毗鄰。北部與澇口鄉、西部與嘉山集鄉搭界。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110個自然村莊,12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00人),鎮域面積86.4平方公里(其中街道2平方公里,人口5000人),現有耕地面積23514畝,其中旱田面積15114畝,水田面積8400畝。鎮內宜林山場面積近三萬畝。
澗溪鎮
澗溪鎮地處安徽省明光市東部,與江蘇省盱眙縣毗鄰。經省政府批准於2007年5月前由原澗溪鎮、白沙王鄉、官山鄉、魯山鄉陸續撤並而成,總面積230平方公里,人口5.5萬,全鎮轄12個行政村(2008年進行了區劃調整)和一個鎮辦賴山林場,318個村民組,37個機關單位。
石壩鎮
石壩鎮位於明光城東10公里處,鎮域距寧洛高速明光東入口僅4公里,104國道、309省道穿鎮而過。東接躍龍湖,南依老嘉山,西連棲鳳湖,北臨七里湖,中嵌石壩水庫,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捷,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青山綠水環繞,景色宜人。全鎮轄13個行政村,295個村民組,總人口5.2萬人,行政區域面積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1萬畝,面積位居全市鄉鎮之首。特色農產品有:水蜜桃、薄殼山核桃、小磨麻油、紫甘薯、非洲菊、甜葉菊、黑瓜子、花生等。
蘇巷鎮
蘇巷鎮位於東經118°04′,北偉32°53′,明光市東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屬丘陵地帶,是典型的「兩湖夾一丘」地形,中部為南北分水嶺,地勢高低不平,境內地面高程一般在15—55米之間,地面高低相差40多米之多。蘇巷鎮背靠女山湖十三公里,腹內有石壩河流經蘇巷鎮十二公里,南抵七里湖與石壩鎮隔河相望,西部與明東街道為鄰,明舊公路橫穿境內。
橋頭鎮
橋頭鎮位於明光市西北部16公里處,東接女山湖,南鄰明西辦事處,西連鳳陽、五河,北部與古沛鎮接壤。鎮域南北跨度近15公里,東西跨約24公里,區域面積152平方公里,有9個行政村、人口3.3541萬人,21個黨支部,535名黨員。全鎮下設9個工作部門,共有工作人員45名,其中黨政領導10名。鎮區距蚌寧高速公路入口僅7公里,104國道和明徐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教育、醫療、招商引資和小城鎮建設取得新突破。
女山湖鎮
位於明光市東北部,距明光城三十四公里,女山湖鎮東臨淮河,南托七里湖,西、北依女山湖,與江蘇隔湖相望。是明光市唯一轄管水域的水上鎮,也是皖東聞名遐邇的水鄉古鎮。 總面積186.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13.3 平方公里(2萬畝),占總面積的7%;水面17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占明光40萬畝水面的65%,是明光市唯一的水上集鎮,也是皖東地區重要水網地帶。全鎮八個行政村(其中五個漁業專業村)、一個水上運輸公司、三大漁場和三十家企事業單位,總人口1.3萬人。該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基礎設施完善,同時旅遊資源也待開發。
古沛鎮
古沛鎮位於安徽明光市。明光市古沛鎮認真宣傳執行於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協助動員能人、大戶依法設立農民專業組織。該鎮已依法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3個,占明光市的三分之一。
潘村鎮
潘村鎮位於明光市東北部,東、北距淮河均為6千米,距蚌寧高速公路入口35公里,為明光市北部重鎮,集鎮貿易輻射兩省(蘇皖)三縣,同時集鎮也是國營潘村湖農場場部所在地。
柳巷鎮
柳巷鎮位於明光市北部、淮河南岸,與江蘇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縣毗鄰。面積近55平方公里。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分別為:丁壩、陶橋、淮寧、浮山、義集、桃溪、里澗、柳巷,面積分別為(公頃):554.89,1176.90,543.44,887.04,632.52,435.82,763.46,452.85,共計5446.92公頃。共有35個自然村,現住宅用地704.6公頃,耕地3424.06公頃。總人口32000人。
⑵ 安徽滁州的歷史
滁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風光絢麗。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歷史文化名城1個,國家級重點對外開放寺院2處。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畫、古關、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精粹可概括為:(1)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鳳陽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雲湖、卧牛湖、高郵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禪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歐陽修、吳敬梓)、名亭(醉翁亭、豐樂亭)、名祠(陽明祠、陳鐸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記》);(5)四古:古關(清流關)、古寺(琅琊寺、龍興寺、護國寺、禪窟寺、普濟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鍾離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天長市近年來發掘的西漢三角圩古墓群,屬國內罕見,出土文物價值連城
⑶ 明光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夏、商、周時期,明光分屬揚州、徐州、青州,周代後期為徐國等方國領地。
春秋時期,為吳國善道地,是吳、越、楚爭峙場所。戰國時期,越滅吳,屬越國;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居於「吳頭楚尾」。
秦漢時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天下,稱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置郡縣,始有盱眙縣(治今盱眙縣城北)、淮陵縣(治今女山湖鎮邵崗境內),明光為盱眙、淮陵兩縣轄地,先後屬泗水郡、東海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國)(治古邳鎮),仍設淮陵縣(仍治故淮陵城)。後期淪為棄地。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晉代魏,仍之。淮陵縣(仍治故淮陵城)仍屬徐州(仍治彭城。元康年間,改治下邳,今古邳鎮)下邳國(都古邳鎮)。太康元年(280年),改屬徐州臨淮郡。元康初(約291年),分臨淮郡淮陵縣置淮陵郡(仍治淮陵,淮陵故城),設淮陵縣。永寧元年(301年),設臨淮國(仍治淮陵故城),仍屬徐州。永興元年(304年),又僑置堂邑郡(治淮陵故城),後廢。永嘉亂後,荒廢。
東晉大興三年(320年),僑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鎮,原稱舊縣集),屬北徐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後廢。南朝梁中興二年(502年)四月,蕭梁代南齊。初屬南兗州(治廣陵縣,今揚州市),後改屬淮州(治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淮河南岸)淮陽郡(治淮陵僑縣,今明光市女山湖鎮,原舊縣集),設淮陵縣(僑治舊縣集);盱眙郡(治盱眙,今縣城東北)設陽城縣(今明光市故淮陵城)。又屬北徐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濟陽郡(治睢陵僑縣,今女山湖鎮),設睢陵縣。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復名睢陵縣。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齊,逐漸恢復舊制。北徐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濟陰郡(治睢陵,由東魏濟陽郡改,縣由北齊池南改,今女山湖鎮)設睢陵縣。陽城縣(治淮陵城)仍屬南兗州(治廣陵縣,今揚州市)盱眙郡(仍治盱眙故城。太建五年九月戊子,改屬譙州。七年三月辛未,改屬南兗州)。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設置有:西楚州(由徐州改。治鍾離縣,今鳳陽縣)濟陰郡(治昭義,今女山湖鎮。同時改陳睢陵縣為招義縣,又寫成「昭義」)。吳州(改陳東廣州為吳州,仍治廣陵,今揚州市)盱眙郡(治盱眙故城)設陽城縣(仍治故淮陵城)。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為隋取代。
隋唐時期,隋朝開皇元年(581年)仍沿襲舊制。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撤銷陽城縣,改昭義縣為招義縣(仍治女山湖鎮),改屬濠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大業元年(605年),改招義縣為化明縣(《太平寰宇記》稱,開皇二年,以光德太子名昭,改招義縣為化明縣)。大業三年四月,改濠州為鍾離郡(治鍾離縣,今鳳陽縣),化明縣改屬揚州刺史部鍾離郡。隋末,縣民馬薄據縣,改置化州,分置濟陰縣,共設2個縣,屬之。大業十四年四月為唐取代。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析置睢陵縣(仍治淮陵故城),濟陰、睢陵、化明3個縣屬化州(仍治今女山湖鎮)。三年,撤銷濟陰、睢陵縣、化州,改化明縣為招義縣(仍治今女山湖鎮),改屬濠州(治鍾離,今鳳陽縣)。士人楊益曾於武德二年自據招義縣化州,四年歸國。貞觀元年(627年),濠州屬淮南道(地理區域)。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為一級政區(治揚州,今為市)。天寶元年(742年),濠州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改為濠州。安史之亂後,濠州改屬武寧軍節度,又叫徐泗節度感化軍(治徐州)。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朝滅亡。
宋元時期,北宋時招義縣(仍治女山湖鎮)屬濠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初屬淮南道。乾德元年(963年),招義縣改屬泗州。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招義縣為招信縣,仍屬泗州(治盱眙,今同)。至道三年(997年),泗州改為淮南路(治揚州),屬之。熙寧五年(1072年),泗州改屬淮南東路(仍治揚州)。金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滅亡,同年五月一日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置招信軍,屬淮南東路(仍治揚州)泗州。建炎四年(1130年),招信縣改屬淮南西路(治廬州,今合肥)濠州(仍治西古城)。紹興四年(1134年),招信縣改屬泗州。七年,泗州改屬淮南東路(仍治揚州)。十二年正月,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縣和招信縣改屬淮東路天長軍。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轄招信、天長兩縣。年底,改屬招信軍(治盱眙,今同)。紹興二十一年,入金。後復,仍之。元朝初年,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至元十四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招信縣(仍治女山湖鎮)改屬江淮行省(治揚州,後升為路)淮東道(治揚州路)昭信路,又稱招信路(仍治盱眙,今為縣)。十五年,招信縣所隸招信軍改屬臨淮府。二十年,撤銷招信縣,並入盱眙縣,同時在招信縣治設立百戶打捕所,後人稱這里為舊縣。從此,今明光市境內分屬滁州、來安、盱眙、定遠4個縣。至設縣前,今明光市境內無建置。盱眙縣改屬淮安路(治山陽,今江蘇淮安)泗州(治臨淮,故泗州城,清沒入洪澤湖)。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改屬泗州。二十八年十二月,今明光市境主屬河南江北行省(改治汴梁路,今開封市)江北淮東道(仍治揚州路)泗州(仍治故泗州城)盱眙縣等4個縣。至正十二年(1352年),盱眙縣改屬淮南江北行省江北淮東道(均治揚州路)淮安路(治山陽,今江蘇淮安楚州區)泗州(治泗州故城)。
明清時期,明光市境內無建置,仍為4個州、縣邊緣地區。洪武元年(1368年)盱眙縣屬臨濠府(治今鳳陽縣)泗州,次年盱眙縣直屬中書省,洪武五年改屬鳳陽府(治今鳳陽縣)泗州,清雍正年間升泗州為直隸州,並在今女山湖鎮設立「舊縣巡檢司」。清順治二年(1644年),盱眙屬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設江蘇、安徽兩省,盱眙屬安徽省鳳陽府。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泗州州治移至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安徽省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鳳陽府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統治時代,定遠、來安、滁縣、盱眙4個縣均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原盱眙縣三界士紳邵樹谷、吳敬業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請求變更行政區劃,設縣分治」,國民黨為加強當時盱、來、滁、定4個縣邊區統治,決定同意設立嘉山縣。11月15日,經國民政府內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從滁縣劃出馬垣牆、樊山寺、江寧後、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張八嶺)6個保;從來安縣劃出嘉山集、尹家集、張鋪營3個保;從定遠縣劃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橫山堡)、潘家營、三和集、槐墟院6個保;從盱眙縣西南部劃出自來橋、烏石山、黃寨、魯山、鳳賢集、羅家嶺、大越、管店、劉家集、石壩、明光集、許家河、馬家崗、紅廟集、查家埠、西永興、愛棠鎮17個保,計32個保組成新設的嘉山縣行政區域。
民國21年11月初,創嘉山縣(治三界鎮),屬安徽省第五專區(專員駐滁縣,今滁州市區)。民國27年7月,嘉山縣改屬第六專區(專員駐泗縣)。二十九年二月二日,撤銷皖北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將仇集、澗溪、舊縣、潘村、古沛、泊崗一帶劃給嘉山縣。七月,將嘉山縣改屬第九專區,潘村、古沛等地於九月份劃歸盱鳳嘉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日,日軍再次攻陷嘉山縣城三界鎮,縱火燒毀整個縣城。於二月中旬,在明光鎮組建「維持會」漢奸政權。七月十二日,嘉山縣偽政權改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安徽省」(駐蚌埠)。十月二十八日,「安徽省維新政府」正式成立。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安徽省維新政府」並入南京汪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九月二十日,汪偽「安徽省政府」(仍駐蚌埠)成立。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汪偽「嘉山縣政府」改屬「安徽省第三專區」(專員及縣政府均駐明光鎮)。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偽嘉山縣政府也草草收場。日偽政權控制明光、張公嶺、三界、管店、三和集等地被國民政府接收。
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權。抗日戰爭期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共產黨領導的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山鎮自來橋成立,汪道涵(海峽兩岸對話關系開創者,曾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中顧委委員,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擔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隸屬於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津浦路東專員公署(駐盱眙縣時家集)。民國三十二年三月,與盱眙抗日民主政府合並為盱嘉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又分設。另外,明光市境內還有盱鳳嘉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至1945年設)。這些抗日政權於三十四年十一月後並為嘉山縣,改屬蘇皖邊區第三行政區,直至三十五年九月北撤取消。解放戰爭期間,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了江淮行署。六月四日後調整的嘉山縣屬第一專區。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嘉山縣城明光鎮。二月,先後成立嘉山縣人民政府和明光市政府。四月,改明光市為明光區。四月十五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嘉山縣改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縣專區。 明光市礦產資源豐富,明光市地處著名的郯廬大斷裂帶,地質條件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素有山巒藏寶、阡陌流金之譽,目前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20餘種,如鐵礦、凹凸棒石粘土、石英石、浮石、玄武岩、花崗石、大理石、鉀長石、絹雲母、石油等,尤其是非金屬礦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凹凸棒石粘土是重要的稀有非金屬礦,具有良好的吸附、脫色、熱穩定、抗鹽、造漿及作為添加劑等功能,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建材、造紙、醫葯、食品等行業。我市已探明儲量達2220萬噸,居全國之冠,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目前海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
玄武岩礦是生產鑄石的主要原料,鑄石具有耐化學腐蝕、機械強度大等性能,廣泛應用於化工、冶金、煤炭、建材、紡織等工業,同時,玄武岩又是生產石灰、水泥、裝飾板材、人造纖維的原料。明光市的鑄石玄武岩儲量居全國第三位。
石英砂(硅石礦),具有耐熱、耐酸等性能,主要用途是生產石英玻璃、硅磚、耐火材料和冶煉各種金屬的熔劑,並應用於醫葯、化纖等行業。全市探明儲量達700多萬噸,屬於大型礦床。
絹雲母是一種主要用於造紙、保溫絕緣材料、建築陶瓷及磨擦材料等生產領域的原料,超細絹雲母還廣泛應用於油漆、橡膠、防水材料、醫葯、化妝品、顏料等。絹雲母主要產於以明光南大門著稱的張八嶺鎮,儲量大,品質優,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
花崗岩用於建築材料、鐵路道渣生產,優質花崗石是重要的裝飾板材原料。全市花崗岩儲量約1億立方米,主要分布於管店、橫山、自來橋等鄉鎮,開采利用前景較好。
另外,明光市的黃砂資源十分豐富,且質地優良,素以清水砂著稱,作為建築材料,行銷華東地區。其他如嘉山集的伊利石;司巷、古沛的鐵礦;澗溪、自來橋、招信等地礦泉水、膨潤土;女山的彩石、浮石;明光東北部一帶發現的石油等,都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歡迎社會各界、海內外人士前來投資開發。 水庫4個:林東、分水嶺、石壩、燕子灣。
湖泊3個:女山湖、七里湖、花園湖。
河流:淮河、池河、白沙河、南沙河、澗溪河、泊崗引河。淮河過境56.7公里,池河過境75公里。 土地面積構成:(1)淮河流域2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60平方公里,丘陵1160平方公里,平原232平方公里,湖泊12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89%(山區佔24%、丘陵佔50%、平原佔10%、湖泊佔5%)。(2)長江流域256平方公里為山區,占總面積11%。
耕地面積:省屬48557畝,佔17.5%(其中潘村湖32230畝、白米山16372畝),旱地4209畝含軍事用地;市屬耕地面積803352畝(其中水田380581畝,旱地422771畝)。
⑷ 出生在明光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明光市,人傑地靈,名人志士輩出,既有一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又有晚清封疆大吏四川總督吳棠;既有仰慕抗倭名將戚繼光而獻身"八·一三"淞滬抗戰英雄吳繼光,又有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飛行員蔣道平;既有開玉米雜交先河的著名遺傳育種專家吳紹睽,又有馳騁乒壇的世界冠軍刁文元;更有享譽海內外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原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古往今來,他們在明光市的歷史上,都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⑸ 明光市行政區劃
1、郵編:239400 代碼:341182 區號:0550 拼音:Míng Guāng Shì 英譯:Mingguang City
明光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居江淮分水嶺北側。南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北臨淮河,與五河縣接壤;東與江蘇省盱眙、泗洪等縣相鄰;西鄰定遠、鳳陽兩縣。總面積2335平方千米。總人口63.56萬人(2013年)
2、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明光全市轄4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明西街道、明南街道、明東街道、明光街道、張八嶺鎮、三界鎮、管店鎮、自來橋鎮、澗溪鎮、石壩鎮、蘇巷鎮、橋頭鎮、女山湖鎮、古沛鎮、潘村鎮、柳巷鎮、泊崗鄉。市政府駐明光街道花園東路。
⑹ 明光以前叫什麼
明光市原為嘉山縣,漢代始置縣,為盱眙、淮陵二縣地,屬臨淮郡。
南朝時,宋僑置睢陵縣。北魏改睢陵為濟陽,北齊改為池南縣,南陳復名睢陵縣,北周初改為招義縣,後又改為化明縣,屬鍾離郡。
唐朝時復名招義,屬濠州,宋朝改為招信縣,元朝並招信縣入盱眙,明朝屬鳳陽府,清朝直隸泗州。
據《泗州志》記:"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時有光灼天,因賜名。"可知明光得名已有六百餘年歷史。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劃盱眙南17個保、滁縣北6個保、定遠東6個保、來安西3個保,合並新置嘉山縣,縣治三界鎮(老三界)。
1940年,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政府設在自來橋鎮,原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同志即為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
1994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1997年成為對外開放城市
⑺ 安徽省明光市從古至今出現過那些名人
明光市,人傑地靈,名人志士輩出,既有一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又有晚回清封疆大吏四川總督吳棠;既有答仰慕抗倭名將戚繼光而獻身"八·一三"淞滬抗戰英雄吳繼光,又有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飛行員蔣道平;既有開玉米雜交先河的著名遺傳育種專家吳紹睽,又有馳騁乒壇的世界冠軍刁文元;更有享譽海內外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原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古往今來,他們在明光市的歷史上,都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⑻ 安徵明光有那些歷史人物
吳棠(1813年8月19日-1876年7月20日),字仲宣,號棣華,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三界市(今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鎮老三界行政村)人。 相傳吳棠少時「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恆在雪光月明之下」。吳棠不僅是位能力非凡的漕運總督,也是晚清時非常有名的清廉吏。
汪道涵(1915年3月27日-2005年12月24日),原名汪導淮,安徽蕪湖人,同盟會元老汪雨相之子。曾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等重要職務。為海峽倆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⑼ 安徽省明光市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朱元璋 汪道涵 吳棠
⑽ 安徽明光的由來
秦漢時期,明光為盱眙、淮陵兩縣轄地,先後屬泗水郡、東海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國)(治古邳鎮),仍設淮陵縣(仍治故淮陵城)。後期淪為棄地。
東晉大興三年(320年),僑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鎮,原稱舊縣集),屬北徐州(治鍾離縣,今鳳陽縣),後廢。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復名睢陵縣;明清時期,明光市境內無建置,仍為4個州、縣邊緣地區。
1992年12月20日,嘉山縣改屬省轄地級滁州市。1994年5月31日,撤銷嘉山縣,改設省直屬行政區縣級明光市,由省委委託滁州市代管。
(10)明光市歷史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明光市轄4個街道13個鄉鎮,135個村、15個社區,韓山社區、女山路社區、龍山社區、交通路社區、中心路社區、市府社區、黃郢社區、花園社區及南大寺社區、濱湖社區。
地理位置
明光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邊緣,居江淮分水嶺北側,地處東經117°至119°,北緯32°至34°之間,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北臨淮河,與五河縣接壤;東與江蘇省盱眙、泗洪等縣相鄰;西鄰安徽省定遠、鳳陽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