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矩化學
Ⅰ 什麼叫磁矩
磁矩是磁鐵的一種物理性質。
處於外磁場的磁鐵,會感受到力矩,促使其磁矩沿外磁場的磁場線方向排列。磁矩可以用矢量表示。磁鐵的磁矩方向是從磁鐵的指南極指向指北極,磁矩的大小取決於磁鐵的磁性與量值。不只是磁鐵具有磁矩,載流迴路、電子、分子或行星等等,都具有磁矩。
在原子中,電子因繞原子核運動而具有軌道磁矩;電子因自旋具有自旋磁矩;原子核、質子、中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也都具有各自的自旋磁矩。
(1)磁矩化學擴展閱讀:
各類磁矩
載流迴路磁矩,在一個載流迴路中,磁矩大小是電流乘以迴路面積:u=I×S;其中,u為磁矩,I 為電流,S 為面積。
基本粒子磁矩
許多基本粒子(例如電子)都有內稟磁矩,這種磁矩和經典物理的磁矩不同,必須使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它,和粒子的自旋有關。
Ⅱ 請問什麼是磁矩
電子磁矩
電子是發現較早的一種基本粒子,存在於原子核外。各種化學元素便是根據該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目,也就是該元素原子在非電離的正常狀態下的原子核外的電子數目決定的。原子中的電子磁性有由電子的自旋產生的自旋磁矩和電子環繞原子核作軌道運動產生的軌道磁矩。對於不處於原子中的自由電子說來,就只有自旋磁矩,是電子具有的內稟磁性,常簡稱電子磁矩。一般電子學只考慮運動電子的電荷所產生的電流,但是在上個世紀(20世紀)末,由於現代磁學和高新技術的發展,誕生了磁學與電子學交叉的稱為磁電子學、又稱自旋電子學的新的交叉磁學或稱邊緣磁學。這樣在磁電子學中電子電流和電子磁矩(自旋)都得到研究和應用。
電子磁矩研究的一項很重要又很有意義的成果是對電子磁矩的精密測量和理論計算。這表現在20世紀中期的30年研究中,對應用於電子磁矩與電子角動量關系的電子g因數的反常因數(簡稱g反常因數) α的精密測量和理論計算上。按早期的理論研究,g因素g=2,即g反常因數α=0,但是在長期的越來越精密的實驗研究中卻表明,α並不等於0,如表1中所示,在1948~1978的30年實驗研究中,α的實驗測量值從3位有效數字增加到10位有效數字。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對g反常因數α的理論計算,在考慮了多種對電子磁矩的影響因素後,得到的理論計算值也達到10位有效數字和很高的精度(很低的不確定度)。還值得注意的是,g反常因數α的實驗測量值和理論計算值在10位有效數字中竟有8位有效數字相同,這些都從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總的說來,關於電子(自旋)磁矩的實驗測量和理論計算達到這樣高的有效位數,而實驗測量值與理論計算值達到這樣高的符合程度,在磁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表1 電子g反常因數α=0.5*(g-2)的實驗測量值和理論計算
年 代
α的實驗測量值
α的測量不確定度
1948
119×10-5
±5×10-5
1948
116×10-5
±12×10-6
1952
1146×10-6
±5×10-6
1956
1168×10-6
±300×10-9
1958
1159660×10-9
±35×10-10
1971
11596567×10-10
±200×10-12
1976-1978
1159652410×10-12
±400×10-12
a的理論計算值1159652400×10-12
Ⅲ 化學 磁矩計算的是什麼
1、許多電機和電學儀表的工作原理即基於此。磁矩描述的是載流線圈或微觀粒子磁性的物理量。在均勻外磁場中,平面載流線圈所受合力為零而所受力矩不為零,該力矩使線圈的磁矩m轉向外磁場B的方向;在均勻徑向分布外磁場中,平面載流線圈受力矩偏轉。
2、許多電機和電學儀表的工作原理即基於磁矩。磁鐵的磁矩方向是從磁鐵的指南極指向指北極,磁矩的大小取決於磁鐵的磁性與量值。
(3)磁矩化學擴展閱讀
兩種磁源:
在任何物理系統里,磁矩最基本的源頭有兩種:
1、電荷的運動,像電流,會產生磁矩。只要知道物理系統內全部的電流密度分布(或者所有的電荷的位置和速度),理論上就可以計算出磁矩。
2、像電子、質子一類的基本粒子會因自旋而產生磁矩。每一種基本粒子的內稟磁矩的大小都是常數,可以用理論推導出來,得到的結果也已經通過做實驗核對至高准確度。例如,電子磁矩的測量值是−9.284764×10焦耳/特斯拉。
磁矩的方向完全決定於粒子的自旋方向(電子磁矩的測量值是負值,這意味著電子的磁矩與自旋呈相反方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磁矩
Ⅳ 無機化學磁矩問題
答案是c,至於原理,有請原理哥來回答吧
Ⅳ 無機化學中磁距什麼意思
因磁所起的力矩稱為磁矩。
磁距的產生是因為一條電子軌道中只有一個電子,電子的單向運動產生電流,再由電流產生異於地球磁場的磁場,而磁距為0的則是一條軌道由兩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有效電流為0,則所產生的磁場方向相反,互相抵消。
通過這種原理就可以測得分子或原子中有多少個成單電子。
無機化學中磁距:
μ=根號[(N+2)N]
N=未成對電子數
(5)磁矩化學擴展閱讀:
磁距的產生是因為一條電子軌道中只有一個電子,電子的單向運動產生電流,再由電流產生異於地球磁場的磁場,而磁距為0的則是一條軌道由兩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有效電流為0,則所產生的磁場方向相反,互相抵消。
通過這種原理就可以測得分子或原子中有多少個成單電子。
由實驗得知,兩磁極間有相吸或相斥之力,稱為磁力。因此由力的測量,可以得知磁的大小。有力就會有力矩,因磁所起的力矩稱為磁矩(magnetic moment)。
早期科學家(例如法拉第、居里等人)嘗試在磁場內測量物質所含磁矩之大小及其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從而發現不同物質的不同反應。一物體所含磁矩的量稱為「磁化量」。
單位磁場所能引起的磁化量稱為」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由磁化率對溫度的定量關系,我們便可定義反磁性、順磁性及強磁性等的不同。
若將磁鐵一再分割,每一新得之顆粒皆為一新的磁鐵,具有南、北(S 、N)極,分割到最小而仍會保有N、S兩極的即為磁矩。目前,我們已知電子自旋或公轉,就造成此種最小單位(好比電流繞線圈流動造成磁場)。換句話說,磁矩就是電子運動(公轉、自轉),未被抵消的凈量,亦即為磁陀之凈值。
Ⅵ 化學中配合物磁矩μ=√n(n+2)B·M。算出磁矩後怎麼判斷是內軌還是外軌
通過原來離子的價電子構型來判斷。一般通過實驗測得磁矩來計算配位化合物的n值,也就是單價電子數。例如[Fe(CN)6]3-和[FeF6]3-的磁矩分別是1.7BM和5.9BM表明前者Fe單電子數約為1,後者約為5,即可判斷出形成配離子後前者Fe的d軌道被CN-占據,是內軌;而後者的d軌道被5個單電子占據,F-占據s p和d軌道,即是外軌。
Ⅶ 磁矩公式的n是什麼意思
選B
公式u=根號下n(n+2)只考慮了電子自旋磁矩,沒有考慮到軌道磁矩.第二第三過渡系元素,尤其是稀土金屬,軌道角動量沒有完全淬滅(這個是用群論方法推導的),都存在較大的軌道磁矩,因此這個公式會有較大偏差.
A項錯是因為只要有成單電子,就有自旋磁矩
D項錯是因為抗磁性對影響磁化率的影響非常小
Ⅷ 一個化學問題,關於配合物穩定常數和磁矩的。
[Ni(NH3)4]2+
中心Ni2+
sp3雜化,外軌型配合物
穩定性<
[Ni(CN)4]2-
中心Ni2+
dsp2雜化,
內軌型配合物((n-1)d
軌道參與成鍵,能量較低,較穩定)
穩定常數[Ni(NH3)4]2+
<
[Ni(NH3)4]2-
Ni2+
核外價電子排布為3d8,有兩個末成對電子,順磁性.
Zn2+
核外價電子排布為3d10,d軌道全滿,沒有末成對電子,磁矩=0
磁矩
[Ni(NH3)4]2+
>
[Zn(NH3)4]2+
Ⅸ 化學中的磁距咋算的
你好,我為你解答:
公式 是μ=根號[(N+2)N]
N=未成對電子數
懂了嗎?不懂請追問。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Ⅹ 化學磁矩有什麼用,在計算中用來做什麼它與n有什麼關系與配合物空間構型又有什麼關系
磁矩:描述載流線圈或微觀粒子磁性的物理量。平面載流線圈的磁矩定義為m=iSn式中i電流強度;S為線圈面積;n為與電流方向成右手螺旋關系的單位矢量。在疇壁中磁矩分布示意圖均勻外磁場中,平面載流線圈所受合力為零而所受力矩不為零,該力矩使線圈的磁矩m轉向外磁場B的方向;在均勻徑向分布外磁場中,平面載流線圈受力矩偏轉。許多電機和電學儀表的工作原理即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