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上海歷史地圖

上海歷史地圖

發布時間: 2021-08-02 19:54:00

『壹』 上海以前有過城牆嗎

上海在城牆方面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城市,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鎮升格為縣後,縣署就設在原方浜(今方浜中路)南岸與老城隍廟隔浜相望。按我國封建制度的常規,建縣後一般都要修築城牆,但上海卻不同,建縣後的262年中一直未築城牆,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建城牆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因為沒有高牆是吃了不少的苦頭。建議砌牆的顧從禮是個掌邦國酒醴和膳饈之事的光祿寺卿,既為國家張羅吃的,也為自己和百姓想著住的安全。上海官民奮起築城,僅用三個月(9-11月)便築起了一座周長九華里,高二丈四尺的城牆(古稱),開設6座城門,4座水門,環城開掘城壕,外與黃浦江、內與大小河浜全線貫通,通接湖汐。上海城牆初步形成。

幾年後,倭寇被平定了,官紳在城牆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廟:大境建關帝殿,振武供真武大帝成了真武台,制勝建觀音閣,萬軍建丹鳳樓。後人將這四處合稱為「殿、台、樓、閣」。至清代,這「殿、台、樓、閣」屢經改建、裝飾,成為上海名勝,一年四季,遊人不絕。其中兩處還被選入「滬城八景」:「鳳樓遠眺」(丹鳳樓)、「勝景煙霞」(大境關帝殿)。

到了清朝,隨著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南北市,上海以前有個「南市區」,現在被黃浦區所兼並了,但那個地名還存在,在上海市區要找明清兩代的遺跡,也只有在南市老城廂才能找的到。南市的位置,其實並不在上海市區的南面。它得名於19世紀的60年代,因1843年開埠後,英租界和法租界位於當時上海的北部,其地被稱為「北市」;而十六鋪以南華界的地方,就被叫做了「南市」。

有了南北市後,城牆阻礙了日常往來的需要。最早提出拆牆動議是在清同治年間。到了1905年的清光緒三十一年,又有地方紳士三十餘人向上海道提出拆牆。可上海道不敢決斷,引出了一場全民大辯論,形成了拆牆、不拆牆和中立的三派。反拆牆派提出五大理由。最後還是反對派得勢,城牆巋然不動。但為改變擁堵狀況,就在城牆上,新開了拱宸門(小北門)、尚文門(小西門)和福佑門(小東門)。

到了民國,又提拆牆一事。當時的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是個拆牆派,他揮筆批示:「為商業一方面論,固須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風氣、人民衛生兩項論,尤當及早拆除。」1912年1月,拆牆啟動;到1914年冬天才算搞定。具有361年歷史的城牆被拆,標志著上海走上個新台階。從此,上海舊城內華界與租界聯成一片,近代上海城市新格局定型。

在現在的上海市區,有一條中華路和人民路互相連接的柏油馬路,即是原上海城牆和城壕填沒而成的,當初拆城時,將城牆的磚石,填進護城河中,最終在護城河上築出了兩條路,分別命名為「中華路」、「民國路」,取「中華民國」之意。上海解放之後,「民國路」改為「人民路」,取「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意。在這個區域內,上海俗稱「老城廂」,也就是上海的「南市」,著名的城隍廟、豫園都坐落於老城廂內。

在拆城過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古城牆大境閣段。這里原來是一座箭台,明末萬曆年間大境箭台廢後建廟,附庸於城牆,內供關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閣。清嘉靖年間改建為三層閣,並加築了熙春台。據說,冬日雪後拾級登閣,遠眺吳淞江(蘇州河)南岸,銀裝素裹,映襯著麗日藍天,蔚為壯觀,故得「江皋霽雪」之美名,列為明清兩代「滬城八景」之一。如今的古城牆30餘米殘段上,保留了大境閣與熙春台兩座飛檐重脊,高約20米的樓閣,大境閣內重又供奉了關帝塑像,閣前城牆上贊頌關帝的「信義千秋」石匾仍是當年的原物;而熙春台中,則設立了「上海老城廂史跡展」。

今天再登上大境閣當然再也望不到蘇州河岸了。但那竹叢里還隱隱透出清雅的氣息,斑駁的城磚里猶暗暗蘊藏著歷史的沉重,關帝殿中回盪著抗倭將士的凜凜豪氣。這,便是古城牆,一處後人尋覓上海前史的珍貴所在。

指點

地理:大境閣位於老城廂西北角的人民路上,也就是淮海東路的末端附近。

●停車:自駕車去的話,在大境閣附近的青蓮路可以停車的,可以從人民路轉入。

●大境閣:門票5元,大門設在大境路上。如今的古城牆30餘米殘段上,保留了大境閣與熙春台兩座飛檐重脊,高約20米的樓閣,大境閣供奉了關帝威風凜凜的塑像,閣前城牆上贊頌關帝的「信義千秋」石匾仍是當年的原物。這段城牆原是箭台,成「凸」字型。在當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級花崗岩石階,都是明代遺物,有的磚上至今還有「上海城磚」字樣的鈐記。可以依次游覽城樓、關帝殿、熙春台,在外部看大境閣佔地面積非常大,但真正參觀其間,可參觀的容量非常狹小,主要的參觀對象似乎都是外國遊客。站在城樓上,看著那城牆,總覺得很新,似乎新造的。

●真正的城牆:位於人民路849號施工工地里,人民路和淮海東路附近。這段城牆高約3米,長約20米,由於年代久遠微微向南傾斜,但城磚基本完好。歷史資料顯示,這段老城牆建於明代。目前被保留的城牆部分已由施工方搭建活動板房實施保護,目前的這段城牆的保留段地上部分有20多米,還設置了「地圈樑」實施保護牆體基礎,地下基礎部分保存完好。因為這座城牆在工地內,對外不開放,為了不影響工地的正常工作,也請喜愛城牆或者拍客沒有必要去打擾「這段城牆」。

●周邊:在大境閣的旁邊就是白雲觀。又稱海上白雲觀,不僅滬上名剎,也是聞名於海內外的道教宮觀。

『貳』 上海以前的各租界位於現在那個區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並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虹口區和閘北區。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興學辦報。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租界也成了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個窗口。 (上海公共租界旗。在圓圈中央是各個國家的國旗:左上方為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右上方為俄國、丹麥、義大利、葡萄牙,下方為瑞典、奧地利、西班牙、荷蘭的國旗)

『叄』 上海的歷史背景誰知道啊

打開世界地圖,您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位於太平洋西岸,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的入海口以及中國海岸線的中部。面向海洋、聯接內陸的區位優勢造就了這座城市海納百川、交匯中西的獨特氣質。

上海已有700多年的建城歷史,曾經是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抓住開發開放浦東的歷史性機遇,國民經濟、社會事業和城市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上海現有陸域面積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萬,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十一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有100多個國家(地區)的外商在上海投資近3萬個項目,涉及金融保險、貿易服務、現代物流、微電子、汽車、化工、鋼鐵製造業等領域。上海港擁有萬噸級深水泊位74個、國際集裝箱碼頭20個,還在興建洋山國際集裝箱運輸深水港。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的航班通往29個國家(地區)的141個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在這里集聚與輻射,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上海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黃浦江兩岸風光秀麗,素有近代西洋建築博覽之稱的外灘,與新樓林立的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隔江相望。城內豫園、龍華寺等歷代園林古跡引人入勝。上海國際藝術節、國際服裝文化節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目不暇接。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商城等商業中心人流如織,流動著最時尚的風景線。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將吸引海內外參觀旅遊者7500萬人次。

『肆』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
勾吳時期(商-周)
上海(嘉定、閔行、奉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吳的時候。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偕弟仲雍,東奔江南,築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了吳國歷史。吳滅後,上海地區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申城時期(周-唐)
春申君名叫黃歇(——公元前238年),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人,著名政治家、軍 春申君——黃歇
事家,官至楚相,戰國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來吳國的地方。《越絕書》記載他在吳地(今天蘇州一帶)興修水利,當地人對他很尊重。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稱作「黃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黃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區,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鎮,又稱為「申城」。這是上海地區建城的開始。 秦滅楚以後,在申城設立了海鹽縣,歸會稽郡管轄。後來海鹽縣治幾經變遷,申城也幾經興廢。到了三國時期,海鹽縣北部的華亭鎮(今松江區)逐漸開始發展起來,逐漸成為海鹽縣北部重鎮。這樣,上海地區的發展從原來的申城轉移到了華亭鎮,並逐漸地穩定了下來。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滬,也成了華亭地區的地名之一。東晉永嘉南渡,晉室南遷,江南地區的經濟社會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到了隋朝的時候,華亭地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規模。終於在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今松江)。
華亭城時期(唐-元)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華亭縣北部的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1068一1077年),貿易中心由青龍鎮轉移到華亭縣東北地區的上海浦,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上海鎮逐漸取代了青龍鎮,成為華亭縣最大的市鎮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鎮為中心,析華亭縣部分,建「上海縣」,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市區建城的開始。華亭、上海兩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成為元代上海地區的雙子城。
雙子城時期(明-清)
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轄。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松江府地區,成了明代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經濟發達,農業興旺。有「蘇松稅賦半天下」之稱。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逐漸超過松江府的華亭縣。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設蘇松道(相當於今天副省級),駐松江府上海縣,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為蘇松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或稱蘇松太倉道,因駐地在上海縣並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
十里洋場時期(清末)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辟為五 舊上海主體:租界與華界劃分圖
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居留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應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要求,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新關」、「洋關」),辦理向外輪徵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咸豐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惡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佔領部份上海的戰役。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此後,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黃浦、靜安和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黃浦、徐匯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而閘北和南市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里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為時至今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舊都市時期(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新勢力尚且稚嫩,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無序混亂。上海的租界卻如國中之國獨享平和,甚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1912年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階段。民國初,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今黃浦區興業路76號召開,1922年7月23號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顧正紅),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引發全國性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開始了國共分裂。 1928年 典雅浦西,萬國建築
4月1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成為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於楊樹浦引翔港的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閘北區激烈的軍事沖突持續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遷洛陽。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調動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大部分精銳),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全國1/3兵員),但最終裝備占優的日軍仍然擊敗了中國軍隊,佔領上海除租界外全部地區。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斗爭 。淞滬會戰期間,公共租界的北區及東區(今虹口、楊浦)作為日軍防區和勢力范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區及西區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佔領。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1943年初美英與重慶國民政府改訂新的條約,放棄在華租界,標志著具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復存在。1945年上海光復,到1949年5月,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軍後控制上海全境,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歷史綜述
鴉片戰爭後上 上海行政劃分圖
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租界以南的華界被稱為南市,同時,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19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1914年,上海改城為市,蒲松鎮也改為蒲松市,另設閘北市、洋涇市,合稱19市鄉。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1930年又改特別市為市,轄吳淞、引翔、閘北、法華、滬南、塘橋等17個區,全市面積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蘇南、蘇北行暑,後由 上海市中心擴大圖
江蘇省管轄。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撤消新成、江寧設立靜安區;撤消提籃橋區、榆林區並分別並入虹口、楊浦兩區;析上海縣置閔行區,析寶山縣置吳淞區,次年又撤消浦東縣。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 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合設新的閔行區。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2001年奉賢縣和南匯縣撤縣建區。上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設立新的黃浦區。時至今日,上海全市共轄16個區、1個縣,共109個鎮,2個鄉,99個街道辦事處,3661個居民委員會和1704個村民委員會。

『伍』 上海的發展歷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共18張
中華民國至今的上海地圖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18]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陸』 1920年代上海市的地圖,什麼書上可能找到呢。麻煩各位知道的童鞋,拜託了。急用。

『柒』 2020年上海中考歷史可以帶地圖冊嗎

如果是開卷考的就可以帶

『捌』 在歷史地圖上可以有崇明島嗎

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長江口外海面上東沙西沙兩島開始出露。以後許多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崇明大島。公元 696年(唐朝萬歲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島上居住。公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設天賜鹽場,隸通州。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隸揚州路。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為縣,先隸揚州路,後隸蘇州府,兼隸太倉州。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江蘇南通、松江。解放後,隸屬江蘇南通專區。1958年 12月1日起改隸上海市,目前是上海十九個區縣中唯一的縣。

由此可得 你在700年後的地圖上 可以標有崇明島 但是似乎不能畫成"崇明大島 " 至於之前的. 應該不能標出 畢竟以前什麼渤海海岸線都是畫的當時的嘛

『玖』 到哪裡能找到上海的老地圖呢最好有每個階段,比較有歷史感的

http://www.mhlib.sh.cn/Dsn/index.asp
這里有秦至今的上海歷史地圖,很連貫,很直觀

『拾』 有什麼比較權威的(前輩)寫的歷史地圖冊,請盡量告訴我!

譚其驤
http://lib.verycd.com/2005/05/19/0000051071.html
http://blog.163.com/muxiang37/album/prevAlbumAll.do?host=muxiang37
http://www.zzmap.cn/Html/lishi/index.html

本書作者:譚其驤主編

合 作 者: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

出版單位: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獲得獎項: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特等獎(1984年)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79-1985) 特等獎(1986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特別獎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以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同類地圖中質量最高、內容最詳、印製最精的一種。由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數十位學者歷時三十餘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華地圖學社名義出版內部試行本;1980年決定進行修訂後公開發行;1982-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繁體字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本書出版後在國內外均受到關注和好評,其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疆域遼闊的統一政權,但由於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也由於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多未得到足夠的記載和研究,以往的歷史地圖集只畫中原王朝或漢族政權,抹煞了少數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圖集》以充分反映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事實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的基本范圍,各歷史時期所有在此范圍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無論是漢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顯示。一些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突厥、吐蕃等也盡量選用它們的極盛疆域的年代。《圖集》既反對只承認漢族政權、中原王朝為主的謬論,也否定了把少數民族政權、邊疆地區政權都當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錯誤觀點,有利於正確了解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

2.以前的歷史地圖集大多以文獻資料為定點上圖的依據,而歷史記載極為浩繁,編者精力有限,錯漏很多。在文獻記載本身錯誤的情況下,地圖上的差異更難避免。《閣集》盡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用於核實校正文獻記載。邊區圖的編繪還吸收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參考國外研究成果,因而內容更加精確完整。對基本靠文獻確定的點線,也組織認真研究,盡可能糾正前人的錯誤。

3.我國以往的歷史地圖,一般都以一個朝代為一幅全圖,內容非常簡略,地名位置也不準確。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才採用了將全國分解為數十幅圖的方法,但因所有圖幅採用同一比例尺,而歷史時期各地區開發程度和記載的詳略極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區往往地名過密,幾乎難以辨認,而邊疆地區卻顯得空白過多。同時這種平均分割往往將同一政區分屬不同圖幅,查閱十分不便。《圖集》在總結了楊圖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以各歷史時期大行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分幅,按內容密度確定不同比例尺,徹底解決了問題。由於採用高精度地圖為底圖,古今對照更為精確,科學性強,便於查閱。

4.歷史上疆域、政區、地名變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權時期內屢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對時間斷限一般不夠重視,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後相差數十、百餘年。《圖集》無論總圖或分幅圖,都確定標准年代(個別無法確定的,盡量確定一較短的標准時期),各時期盡量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建置。對時間較長的朝代,使用多幅總圖顯示不同年代的形勢。

5.《圖集》編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線等歷史上變化較大的自然要素的處理上,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傳統的錯誤說法,如雲夢澤、洞庭湖、郡陽湖、黃河、長江、海河的變遷過程都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採用了新結論。這對於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進行國土整治的長遠規劃都具有積極意義。

《圖集》不愧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一項重大成果,不僅是以往歷史地理研究和歷史地圖製作的科學總結,也為今後進行編繪反映歷史時期各種地理要素及其動態變化的專門地圖和綜合地圖奠定了基礎。

由於《圖集》內部本的定稿正值「文化革命」期間,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在修訂本中己盡可能作了增改,但限於時間,尚未能完全清除。另外,大多數地名主要根據文獻資料定位,與實際情況不免有所距離;古代水道的復原更難十分准確;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有的只能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補充和修正。

《圖集》出版後,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高度評價,中央領導胡喬木等稱之為建國以來最重大的兩項社科成果之一。新華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及港台報刊均有報道,《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歷史地理》、《讀書》等刊物先後發表多篇評論,一致認為《圖集》集中反映了我國歷史地理學和相關學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圖集》在歷史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得到廣泛運用,目前在學術著作、工具書中的各種歷史地圖,基本上都以《圖集》為底圖,或據《圖集》中有關圖幅改編,絕大多數《圖集》的畫法和相應的依據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各類教學掛圖基本都據《圖集》中地圖改編。

譚其驤先生在《圖集》的《前言》中指出:

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地圖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繪制技術所能達到的水平。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部用現代制圖技術繪制的詳細而精確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然而為什麼直到解放以前,始終沒有出過一部這樣的圖集呢?這主要是由於:一、詳細而精確的今地圖是製作詳細而精確的歷史地圖的先決條件,而解放前的中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財力上都無法提供這種保證;二、歷代疆界、政區、城邑、水系等各項地理要素的變遷極為復雜頻繁,而文獻記載或不夠明確,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訂清楚,並在圖上正確定位、定點、定線,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學者、專家的通力合作,這在解放前的中國自然是很難做到的。本世紀二十年代顧頡剛先生倡導成立的禹貢學會,曾經把繪制這種圖集作為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可是限於經費和人力,經過三年多的時間,連用作底圖的今地圖還沒有畫全,就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斷,編繪歷史地圖的計劃,終成泡影。實踐證明,這一良好的願望只有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才能實現。

很顯然,政府的重視、經費和人員的保證,是《圖集》這樣一項大型研究和應用項目得以完成的前提。

只有健全的主編負責制才能保證學術權威能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文化革命」期間,主編負責制受到批判,紅衛兵、工宣隊一度決定一切,對《圖集》造成很大破壞,雖經修訂,至今還留下隱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主編負責制,使修訂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

《圖集》從開編至公開發行本出全,歷時三十多年。但實際上,政治因素造成的方案一改再改,多次推倒重來,特別是「文革」期間的破壞,浪費了大量時間。只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得到恢復,才通過了尊重歷史事實、講究科學性的修訂方案,並在修訂工作中得到貫徹。國家的安定、黨的路線的正確是社會科學研究能夠正常開展蓬勃發展的基本保證。

熱點內容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