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龍說
❶ 扶桑是什麼意思
1
扶桑木可以成為別的植物名稱。扶桑國可以成為日本的別稱,但在上古時代,其所指為中美洲。
扶桑決不是日本,這是可以肯定的。幾乎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對日本的正式稱呼都是「倭國」。如《山海經》的《海內北經》早就寫著:「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當時所謂「帶方」即今之朝鮮平壤西南地區,漢代為帶方郡。後來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書》、《南史》等都在內,也一概稱日本為「倭國」,與「扶桑國」區別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這些史書的《東夷列傳》中,「倭國」和「扶桑國」都分開立傳,顯然是兩個國家。
從地理位置上說,這兩個國家的距離也很遠。倭國的位置,只是「在帶方東大海內」;而扶桑國的位置,則是「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查《南史》載,大漢國是「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又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這樣算來,扶桑國距離中國共有三萬多里,比日本遠得多了。
有一個材料說,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個學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國人,他已經根據《梁書》的記載,指出扶桑國是北美洲的墨西哥,並且認為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以中國人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個學者名叫威寧,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張,認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弗雷爾也發表論文,提出與威寧相同的主張。但是在帝國主義國家,這種意見當然不能流傳,而逐漸被淹沒了。
看了這些材料之後,我更加相信這個判斷是可以站住腳的。因為那些外國人也證明《梁書》記載的扶桑國物產和風俗,大體上與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
據說,所謂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謂「龍舌蘭」。它到處生長,高達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飲食和衣料等,無不仰給於這種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區,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長。這同樣符合於《梁書》的記載。
至於有人說,古代墨西哥沒有葡萄,只是後來歐洲人到達了美洲,葡萄的種子才從歐洲輸入美洲。威寧等人卻證明,在歐洲人未到美洲以前,美洲已經有野生的葡萄,就是《梁書》說的蒲桃。法國人房龍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中,也說歐洲人初到美洲時,稱美洲為「外因蘭」,意思就是「葡萄洲」,因為那裡出產一種葡萄,可以用來釀造美酒。
還有的人說,美洲沒有馬,後來西班牙人才把馬運到美洲去。但是,動物學家根據地下挖掘的動物骨骼,證明美洲在遠古時期曾有馬類生存。可能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以前一千年的慧深時代,墨西哥一帶仍然有馬也未可知。
在墨西哥出土的許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與我國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還有的石碑有一個大龜,高八英尺,重二十噸以上,雕著許多象形文字。據考古家判斷,這些顯然都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蘇聯科學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書,還證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魯等地,「會熔煉金、銀、白金、銅以及銅和鉛的合金——青銅,卻沒有發現任何地方會煉鐵的」。這一點與《梁書》的記載也完全相符。
《梁書》上面本來還有一段文字寫道:「其國法有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重罪者入北獄。有赦則赦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生女九歲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貴人有罪,國乃大會,坐罪人於坑,對之宴飲,分訣若死別焉,以灰繞之。」前次我刪節了這一段文字。現在看了威寧的材料,才知道墨西哥的風俗恰恰也是這樣。
最後恐怕有人會問,當時人們往來到底是走哪一條路呢?這正如房龍說的:「他們是由太平洋北部窄狹的地方航行來的呢?還是由白令海峽的冰上走過來的呢?還是遠在美亞兩洲間尚有陸地相連的時代便過來的呢?——這些我們全不知道。」然而,他實際上做了三種可能的假設。或許古代的中國和扶桑國之間的交通是三種情形都有,這也未可知。
❷ 推薦一本介紹美國地理的書,最好中英文的
房龍說地理
❸ 扶桑是什麼意思扶桑究竟是日本還是墨西哥
1 扶桑木可以成為別的植物名稱。扶桑國可以成為日本的別稱,但在上古時代,其所指為中美洲。
扶桑決不是日本,這是可以肯定的。幾乎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對日本的正式稱呼都是「倭國」。如《山海經》的《海內北經》早就寫著:「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當時所謂「帶方」即今之朝鮮平壤西南地區,漢代為帶方郡。後來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書》、《南史》等都在內,也一概稱日本為「倭國」,與「扶桑國」區別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這些史書的《東夷列傳》中,「倭國」和「扶桑國」都分開立傳,顯然是兩個國家。
從地理位置上說,這兩個國家的距離也很遠。倭國的位置,只是「在帶方東大海內」;而扶桑國的位置,則是「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查《南史》載,大漢國是「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又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這樣算來,扶桑國距離中國共有三萬多里,比日本遠得多了。
有一個材料說,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個學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國人,他已經根據《梁書》的記載,指出扶桑國是北美洲的墨西哥,並且認為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以中國人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個學者名叫威寧,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張,認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弗雷爾也發表論文,提出與威寧相同的主張。但是在帝國主義國家,這種意見當然不能流傳,而逐漸被淹沒了。
看了這些材料之後,我更加相信這個判斷是可以站住腳的。因為那些外國人也證明《梁書》記載的扶桑國物產和風俗,大體上與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
據說,所謂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謂「龍舌蘭」。它到處生長,高達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飲食和衣料等,無不仰給於這種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區,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長。這同樣符合於《梁書》的記載。
至於有人說,古代墨西哥沒有葡萄,只是後來歐洲人到達了美洲,葡萄的種子才從歐洲輸入美洲。威寧等人卻證明,在歐洲人未到美洲以前,美洲已經有野生的葡萄,就是《梁書》說的蒲桃。法國人房龍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中,也說歐洲人初到美洲時,稱美洲為「外因蘭」,意思就是「葡萄洲」,因為那裡出產一種葡萄,可以用來釀造美酒。
還有的人說,美洲沒有馬,後來西班牙人才把馬運到美洲去。但是,動物學家根據地下挖掘的動物骨骼,證明美洲在遠古時期曾有馬類生存。可能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以前一千年的慧深時代,墨西哥一帶仍然有馬也未可知。
在墨西哥出土的許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與我國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還有的石碑有一個大龜,高八英尺,重二十噸以上,雕著許多象形文字。據考古家判斷,這些顯然都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蘇聯科學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書,還證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魯等地,「會熔煉金、銀、白金、銅以及銅和鉛的合金——青銅,卻沒有發現任何地方會煉鐵的」。這一點與《梁書》的記載也完全相符。
《梁書》上面本來還有一段文字寫道:「其國法有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重罪者入北獄。有赦則赦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生女九歲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貴人有罪,國乃大會,坐罪人於坑,對之宴飲,分訣若死別焉,以灰繞之。」前次我刪節了這一段文字。現在看了威寧的材料,才知道墨西哥的風俗恰恰也是這樣。
最後恐怕有人會問,當時人們往來到底是走哪一條路呢?這正如房龍說的:「他們是由太平洋北部窄狹的地方航行來的呢?還是由白令海峽的冰上走過來的呢?還是遠在美亞兩洲間尚有陸地相連的時代便過來的呢?——這些我們全不知道。」然而,他實際上做了三種可能的假設。或許古代的中國和扶桑國之間的交通是三種情形都有,這也未可知。
❹ 《自然地理》人為什麼控制不了氣候人為什麼控制不了天氣人為什麼能人工控制氣候
認識控制不了的,只能是後知後覺
❺ 房龍在地理的故事一書中說西方沒有文明,所謂西方文明全部起源於東方!真的是這樣嗎
錯,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無論是建築,文化,還是科學的發展,都各不相同,最多隻能說互相交流而已
❻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沒有龍,是歷史虛構的。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拓展資料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❼ 蟠虺紋的《談龍說鳳》
裘士京先生認為:「(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
馬承源先生認為:「蟠虺紋就是盤曲的小蛇的紋飾。」
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記作『虺』。《詩·小雅·正月》:「胡為虺蜴」,歷代注家均認為即蜥蜴。可見,『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傳說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來是蜥蜴。
何新先生《談龍說鳳》一書中認為:「龍的原型來自遠古的灣鱷,及蜥蜴類動物,並且得到文獻與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證據的支持,在此基礎上還通過語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獻中的活語言,即口語資料),來構建新的理解和解釋方法。此學說已被相當多的人所接受。隨後何新先生古生物學的證據,古歷史地理學的材料,以及古文獻的記載,提出:「古中國的大陸及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動物,它其實就是上古傳說中所謂的『龍』的生物學原理。換句話說,『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馬來鱷」,「海灣鱷」,「灣鱷」。
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巨鱷一直被稱作「蛟龍」,它與蜥蜴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由此,我們方可理解《述異記》中的如下一段傳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這一傳說的真實涵義應該是:古人認為蜥蜴五百年後可以長成為蛟龍,而蛟龍一千年後可以長成為巨龍。
❽ 房龍地理讀書筆記
地理,從來就不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我也不曾關注。「地理學」字面上的解釋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
《房龍地理》通過優美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將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與人類的生活貫穿,地理和歷社在房龍這位美國著名人文主義文學大師筆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使人在掩卷之際有不一樣的啟迪和感受。整本書生動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在瀏覽了目錄後,我腦海中有這樣幾個問題:希臘的興衰與地理環境有關嗎?人們說:歐洲是上帝的後花園,是上帝最眷戀的地方,那麼歐洲的地理環境有哪些特點?中國在房龍這位世界級的地理大師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位置?
在《第二十八章 中國》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稱得上是泱泱大國」。看到這句話,心裡當然挺高興。但是隨後,書中寫的就是中國被世界各大國侵略、蹂躪的歷史。威海衛被英國佔領,旅順被俄羅斯佔領,隨後,日本又從俄國人手中搶來了旅順,德國也不甘示弱,侵佔了青島港和膠州灣,到的八國聯軍,中國的歷史從未平坦過。在這一章中,房龍客觀地講述了中國被侵略的主要原因:在大清帝國統治時期,中國幾乎與世隔絕了,還盲目樂觀。房龍說:「所有試圖排外的國家最終只能誤國。」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只有與世界交流、溝通、共同進步,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文中還提到了孔子、孟子、老子的精神思想,並於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進行了對比。孔子、孟子、老子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基督教認為這種觀點太俗世化、物質化。房龍認為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與基督教相比有利有弊,我想,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必定會有弊的一面。到了結尾部分,房龍寫道:「我無法預測中國在未來的10~15年中會出現什麼情況,但如果他們有朝一日趕上我們,那就請上帝憐憫我們吧!」這本書是20世紀三十年代寫的,我不得不說房龍的預測能力有多麼強,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世界大國,我們不再是那個無限容忍歐洲列強的得寸進尺和政府的卑躬屈膝的弱小國家了,中國崛起了!
《房龍地理》這本書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圍坐在一位一個世紀前的老者周圍,聽著他關於那個世界的歷史的碎念。出於對長者的尊重,我們並不會指出他在許多知識上的偏差,也不會因其老古董式的偏見而爭執;我們只是會心一笑,讓歷史成為歷史。
一個世紀的時間可以讓人覺得很久遠,久遠到我們對身邊世界的認知已非那時可比,而那時的見識於今甚至顯得有些可笑;而一個世紀的時間又可以讓人覺得很短暫,短暫到那時的警示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重視,那時的偏見在今天仍然泛濫,彷彿時間從來沒有向前。
不妨對人類作一個大膽的設想:舊愛社每一個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寬,1英尺厚,那麼只要用一個長、寬、高各半英里的巨型集裝箱就能夠像裝沙丁魚一樣,把所有的人口全部裝進去。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但只要約加計算,就會發現這個答案是很精確的
……
人類的集裝箱一路砸書碾石,從山崖上一直朝谷底滾落,隨著最後一聲巨響,人類撞進科羅拉多河的懷抱之中,集裝箱濺起一片極大的浪花。
一切復歸於沉寂,萬事如過眼雲煙。
很快地,世界就會把墓穴中的沙丁人類遺忘掉,好像一且都從未發生過一樣。任由月圓月缺,而大峽谷將依舊永遠地與風雨相伴,與霜雪游戲。
而在這個神秘秘的宇宙間,這個星球將繼續沿著它既定的軌道遨遊著。
對地球上發生的這個變化,星際間人類的遠親近鄰,還有哪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學家,即使天天觀察天空都不會注意到。
100年之後,也許那個小小的青冢,依然層層覆蓋著綠色植被,就是人類曾經存在過的唯一證物。
到了這個時候人類的故事就徐徐落下了帷幕。
我知道,把不可一世的人類貶抑到這樣微若塵芥的地步,當讀者看到之後,因為它傷害了人類的自尊,大多數人都會氣憤不已,並對這個故事勝出一股厭惡之感。
當然,從看問題的角度上來說,卧於這些讀者是不同的。人類是身體贏弱而數量微小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人類就能夠產生一種深刻而毫不矯飾的自豪來。
……
簡言之,人類使自己成為這個星球上每一塊土地不容置疑的主人,只用了2000個世紀。而且大氣和海洋眼下又將被人類納入自己的版圖。如此顯赫的業績,記憶人類成員就創造出來了,但是,除了神奇的理性之外,人類所具有的優勢並不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多。
……
人類的進步就變成了一個這樣奇怪而踟躕的進程。不管大家斗爭得多麼努力,但真正的先鋒只能在成千上萬的芸芸眾生中出現一個。
人類前行的步伐會自身引向何方呢?這誰也無法預料到,盡管人類從祖先那兒傳承下來的野性,是人類之間的殺戮比人類對動物或樹木更加殘暴,但在往日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導下,人類還是能夠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未來。
……
而且,這在人類犯下的許多錯誤中還不是最為嚴重的。對大自然的法則,人類還在以另一種方式違忤著:在現存的物種中,敵視同類的唯一生靈只有人類。狗不吃狗,虎不食虎,甚至最兇殘的鬣狗也能與同胞相安無事。可是,人類卻是互相仇恨,人類卻是互相殺害。今日世界為了屠殺鄰國而做出最快的反應,這就是每個國家的頭等大事。
同類之間和平共處,友善相待,這是大自然的首要法則。人類卻公然為抗這個法則,是我們不得不憂心忡忡,人類有可能面臨種族滅絕的噩耗,因為人類生存競爭中的敵人在時刻覬覦著。假如人類不願意或無力繼續主宰這個世界,那麼,將有成千上萬的候選者等待把人類打倒……
……
需要時日,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需要循序漸進、緩慢而痛苦的自我教育歷程,才能尋找出真正的自救之路。人類將會覺悟到:在這同一個星球上,大家都是同行者,都是鄰居,都是旅伴,更是朋友。當我們明白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共同的家園,除此之外,再無其餘的棲身之地時,我們就會像火車或者輪船上的遊客,學會互相尊重。我們是同一個星球上的旅伴,應該榮辱與共,同舟共濟。
或許相比時有錯誤的數據和史實,作者胸懷的普世意識才更能讓百年之後的你我覺得充滿稚趣。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整個歐洲尚未癒合的傷口仍然在湧出汨汨鮮血,人們為歐洲中心地位的動搖而非即將到來的更大災難而惴惴不安。在這樣的時候,作者帶著對過去沉重的反思,對現狀沉重的慨嘆,為未來鳴響了沉重的警鍾。這警鍾為全人類而鳴,一百多年前是,悲哀的是如今仍然是。
一百年過去了,我們果真像房龍所預測的那樣征服了大氣層,我們甚至跨越了大氣層將我們的足跡留在了他書中並未提及的月球,然而全人類所面臨的大敵卻仍然環伺,並且沒有人真正接受他所大聲疾呼的那些普世價值。
我們無從考證在當時這樣的提法是否入時,但於今看來房龍對全人類的勸告顯然過於天真頗具稚趣。於是我們會心一笑,認定這老派過時的思想只該在博物館里方能覓見,和我們一百年來的先輩一樣,並不真正去想,倘若我們都願意相信這位老者的喋喋不休,倘若我們都願意相信這些夢囈似的舊派價值,那麼世界會是怎樣?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會是一個新的所在,一個更好的家園……
❾ 房龍說:「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它賦予地理時間與意義。」這句話怎麼理解
你不要死鑽牛角尖,
「第四維」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句,
前三維是人們根據歷史或想像製成的動漫、圖片等~ 但是歷史與地理的結合卻遠遠高於前三維所達到的效果,具有前三維無法比擬的歷史真實性
因此,用高於前三維、未被人們開發出來的第四維進行比喻。
如果某一天,第四維被開發出來,那這句話也就需要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