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新聞

生物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8-02 20:35:35

⑴ 最近有關的生物的新聞!

可以看生物谷http://www.bioon.com/

⑵ 近期里關於生物的新聞事件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喜獲2010諾貝爾醫學獎

什麼軟體有生物界的大事新聞

下載騰訊新聞,這是一款實事派的新聞較件,打開軟體,搜索生物界大事,便可觀看了

⑷ 最近生物有什麼熱點或新聞

日本核泄漏,碘131輻射,基因突變(皮膚癌)。
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造成國內出現「搶鹽事件」。

SPS 一個新的技術開始人體臨床了。
生物富集現象(墨西哥漏油事件)。

⑸ 最近有什麼生物科技的新聞啊

中科院評選的2009生物科技新聞(2010-01-03 02:05:57)標簽:「無癌」嬰兒 中葯 艾滋病疫苗 雜談
1.基因篩選「無癌」嬰兒誕生

1月9日,一個名叫「天使」(Angel)的小女孩來到人世。她的誕生,除了給自己的父母帶來欣喜和寬慰之外,也同時在醫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她還有另外一個更為人熟知和公認的稱呼——「無癌」寶寶,這樣的身份註定她既是人類生育醫學的里程碑,也是一個人類生育倫理的挑戰者。

但孩子的父親相信,這是上天賜予的最好禮物,因為她的降臨終結了自己家族的噩夢:他的外祖母、母親和姐姐先後患上了乳腺癌,她們體內都有一個變異的BRCA1基因,這個基因可讓女性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幾率達到50%到80%,而他本人也是這種變異基因的攜帶者。由於擔心「我有可能把致癌基因遺傳給孩子」,這個不幸家庭不得已向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求助。

希望維系在一種被稱作「胚胎植入前診斷技術」(PGD)的醫學手段上。這項也被稱為「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技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選擇健康基因,放棄變異基因,那些具有遺傳自父系的變異BRCA1基因以及其他致病基因的胚胎被擯棄,一家人如願以償,得到一個「無癌」寶寶,逃離了病魔的陰影。

事實上,「無癌」寶寶並不是第一個PGD試管嬰兒。從1989年英國科學家發明該技術以來,在生育前針對某種遺傳性疾病進行PGD篩選就成為常見做法,至今已有千餘個健康寶寶出世。但此次胚胎篩選引發的爭論焦點在於,此前PGD技術只用於篩選幾種極為有限的100%遺傳的家族病,還沒有對只有50%到80%患病幾率的癌症基因進行篩選的先例,將僅僅只是有可能患上乳腺癌的胚胎排除,顯失公平。

很多人擔憂,這種首開先河的做法會不會讓今後胚胎篩選的底線逐漸放低,在生育前對孩子的相貌、智力、壽命等進行最佳基因組合,從而打開技術濫用的潘多拉之盒?現在,各類「設計嬰兒」的技術層出不窮,人造子宮、人造精子和卵子等相關實驗司空見慣,那麼,當越來越多的非疾病生理特徵相關基因被發現,當一個「定製嬰兒」易如反掌的時代到來,人類將何去何從?

2.甲流全球肆虐,中葯發揮獨特防治優勢

這是21世紀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40多年來全世界面臨的第一次全球疫情。

4月的墨西哥,緊急實施的封城行動與人人自危的白色口罩,重現2002年春夏之際因SARS引起的驚恐畫面。病人的血液樣本顯示,人類世界出現了一種新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拜全球化所賜,新病毒迅速波及5大洲20多個國家。6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甲流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級別6級。

另一場時間競賽也早已經悄然展開,全球4個實驗室爭分奪秒加緊研製相關疫苗。5月6日,加拿大宣布完成了對3個甲型H1N1流感病毒樣本的基因測序工作;5月底,墨西哥專家掌握了病毒的染色體序列;7月22日,應對疫苗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分別開始臨床試驗;10月,各國民眾相繼開始接種甲流疫苗。全球衛生體系成功完成了一次通力合作。

而且,中葯在甲流防治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首個與達菲對照進行循證醫學研究的葯物連花清瘟膠囊已被證實具有確切療效,其對甲流病毒轉陰率與達菲相當,退熱時間優於達菲,緩解咳嗽、肌肉酸痛、乏力、頭痛等症狀均明顯優於達菲,安全性高,而價格僅為達菲的1/8,在降低防治成本方面極有優勢,目前已列入國家醫保目錄。

但這遠遠不是最終的勝利。世衛組織的最新疫情通報說,截至12月20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1516人死亡。近兩個月來,多國都出現了甲流病毒變異病例和耐葯性病例,並且豬、貓和狗等與人類密切接觸的動物感染甲流的病例也先後發生,病毒基因變異或與其他病毒重組成為最大的擔憂,而跨物種間的病毒交叉感染則可能使疫情進一步擴大。

從SARS到禽流感,再到甲型H1N1流感,乃至12月在荷蘭最新暴發並已致2300多人感染、6人死亡的Q熱病(羊流感),短短幾年裡,警鍾一遍遍敲響。環境污染、養殖業盲目擴張、濫用抗生素,使以往只在動物身上傳播的病毒演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最終作繭自縛,自食其果的是人類自己。

3.艾滋病疫苗初現免疫效果

兩種獨立使用均無效果的疫苗,「雙劍合璧」之後,竟然給長達20餘年的艾滋病治療領域帶來了歷史性的突破:世界上第一種具有一定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誕生了。

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描述了這兩種疫苗協同作戰的策略,其一負責刺激免疫系統,使其做好攻擊艾滋病病毒的准備;其二則擔當「助攻手」,負責增強免疫反應。9月24日,研究人員宣布,1.6萬名志願者組成的世界最大的艾滋病疫苗試驗人群歷時6年的試驗結果顯示,新型「聯合疫苗」可使人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降低31%。這是科學界首次獲得具體證據證明,研發艾滋病疫苗是可行的。

而就在一年前,一種因在猴子試驗中獲得明顯成功而被認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人體試驗宣告無果而終,被醫學界稱為「災難性的失敗」。新型疫苗的突出表現,無疑向處於陰霾之中的艾滋病防疫投射了一絲亮光。一時之間,「分水嶺」、「里程碑」、「免疫效果從無到有的跨越」等眾多溢美之詞充斥著報章。

然而,31%這個數字固然令人振奮,但絕對無法讓人就此安心。

有效疫苗應該至少能將感染風險降低50%,但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遠未達到可以大規模進入臨床應用的標准。另外,新型疫苗的有效免疫期有多久?針對不同的艾滋病病毒,疫苗是否具有相同效果?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艾滋病防治工作也並沒有因此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疫苗研製依然任重而道遠。

果然,最新的打擊在12月14日出現。來自「第五屆非洲艾滋病疫苗項目論壇」的消息稱,另一項由非洲多國參與、針對一種艾滋病防護制劑的大規模試驗宣告失敗。

毫無疑問,艾滋病病毒復雜的變異性預示著人類還將同這一終極頑症進行漫長對抗。但是,新型疫苗的有限效果仍然為研發工作指明了一個方向,在這條路上的點滴進展,都是在一步步接近成功。

⑹ 關於生物科技的新聞

新聞不一定就是視頻 OK? 進展一: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製」出胚胎幹細胞。美國和日本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分別宣布,他們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幹細胞研究避開一直以來面臨的倫理爭議,從而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
幹細胞因為倫理問題而使其研究受到限制,這項成果使研究人員能夠通過對皮膚細胞的四個基因的操作,對其進行重新編排,變身為幹細胞。這種方法是幹細胞研究規避倫理限制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這條新聞被認為是2007年最重大的醫學研究突破,該項研究的美國研究組主要研究人員是北大學子俞君英博士。這項成果也成為了生物通主辦的2007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評選的候選內容,而俞君英博士也成為十大科技風雲人物的候選之一。 進展二:發現多種疾病的致病基因。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一項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中,又發現了約120種基因的變異與癌症有關。這一發現使已知的與癌症相關的基因從350種增加到約470種。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疾病與基因聯系在了一起,這項研究無疑是迄今為止發現致病基因效率最高的研究。疾病相關基因的確定不但有助於為疾病治療提供靶標,而且有助於提前預測到患病高風險人群,進而做好疾病的預防,防患於未然。 進展三:首次對活有機體實施「基因組移植」。美國馬里蘭州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一種細菌的基因組成功移植入另一種關系密切的細菌內,而且新植入的基因組開始取代原基因組運作。科學家計劃利用人工合成基因組進行類似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標志著一種人工合成生物的誕生。
被稱為科學怪人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組,號稱要創造出人造的細胞、甚至生命。2007年,他們向著這個目標邁進了重要一步,實現了首次基因組移植。克雷格?文特爾此前還表示將公布自己的首個雙倍體基因組序列。他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克雷格?文特爾的這項研究成果和他本人也分別入選了生物通舉辦的2007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和年度十大人物的候選。 進展四:發明DNA制動器。歐洲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基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轉換器,名為DNA制動器或分子發電機。科學家認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物納米技術制動器,它的研製成功為在活的生物有機體和計算機之間建立聯系架設了橋梁。
納米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正在滲入到基礎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的各個角落,是研究微觀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 進展五:能源新技術研發獲新進展。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化學工程專家設計出一種新工藝,可以大幅提高以玉米為原料生產乙醇的效率。這一成果將有助於推廣使用新型燃料乙醇汽油。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喬治亞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多糖製取氫的新技術,以這項技術為基礎,未來的氫動力汽車將攜帶易於存儲的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碳水化合物和水在特殊的酶作用下分解產生氫氣,然後通過燃料電池產生電力,驅動汽車前進。
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能源危機問題。各國政府都在給予生物質能源研究越來越大的支持力度。這種新能源不但可再生,而且比傳統石油能源更為清潔。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的重大進展,意味著向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前進了一步。 進展六:癌症治療研究獲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梁偉、杭海英領導的課題組,關於納米膠束搭載化療葯物直抵癌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7月4日《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關於發現癌症治療新靶點的研究成果。
直徑為10納米至20納米的納米膠束搭載化療葯物,可增強葯物抗腫瘤效果並降低毒性;新靶點研究為治療癌症提示了新的思路和靶點。 進展七:發現6.32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這一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化石的可靠記錄,將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6.32億年以前,將動物的化石記錄前推了5000萬年。 進展八: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我國科學家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大約8000萬年前沉積的岩石中發現一具巨型獸腳類化石,體長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形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體重約1400公斤。
我國科學家確認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 進展九:建成首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建成後的資源庫包括種子庫、植物離體種質庫、DNA庫、微生物種子庫等,將收集保存1.9萬種19萬份(株)種質資源。
該種質資源庫為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條件。 進展十:大豆新品種創畝產371.8公斤高產紀錄。
這是新世紀我國大豆的最高產紀錄,該品種含油量達23.45%。

⑺ 近期有關生物方面的新聞至少3則

1【農業部:沒足夠證據證明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雞直接傳播到人】農業部今天(1月29日)通報,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於活禽經營場點,至今沒有在養殖場檢出。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研究結果表明,截至目前,沒足夠證據證明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雞直接傳播到人。

2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課題組與日本宮崎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合作,對鼴科鼴族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分子系統學與進化》。

據介紹,我國是世界上鼴科哺乳動物(mammal;mammalian)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特別是我國西南復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極高的物種多樣性,但目前對該類群的了解十分有限。

為此,科研人員測定了鼴科線粒體和核基因的14個基因片段,並對該族群的系統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有力地支持我國北[ask.bbioo.com]方的麝鼴屬與南方的白尾鼴屬是姐妹群關系,首次從系統演化的角度解釋了兩個屬在中耳形態上的相似性。

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我國、東南亞的東方鼴物種與日本的本州鼴進化起源不同,後者很可能代表了一個新屬。研究還認為白尾鼴、東方鼴和缺齒鼴屬中仍存在未知的新物種。在未來的研究中,新物種的發現和命名將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報》 (2014-01-29 第4版 綜合)

3日前,記者從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由中科院院士賀福初領銜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目前陸續吸引了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科研機構的共同參與,開創了中國引領國[ask.bbioo.com]際大型科技合作計劃先河。

經過15年的努力,該計劃已成功構建了迄今國際上質量最高、規模最大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的表達譜、修飾譜、連鎖圖資料庫;首次實現了人類組織與器官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全面對接,在炎症誘發腫瘤等方面,發現了一批針對肝臟疾病、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等重大疾病的潛在葯靶及蛋白質葯物。(潘鋒 陳虎)

《中國科學報》 (2014-01-29 第4版 綜合)

⑻ 最近一則有關生物學的新聞

有「食人魚」出現在柳江河?沒錯,不僅有,而且還連傷了兩人。
2012年7月7日下午,柳州市的張先生在柳江河白沙二隊附近親水平台給小狗洗澡時,竟然被3條兇猛的魚攻擊,其中一條魚突然咬住張先生的手掌不放。張忍痛將魚摔上岸,才發現自己的手掌幾乎被啃掉一塊肉。

張先生之後將這條魚帶回了家,並在網上查詢其身世。經過上網比對查驗,張先生捕獲的這條魚竟然和產自南美洲的食人魚一模一樣。吃驚不已的張先生立即撥打電話給媒體,說有食人魚咬了他。起初還不太相信,趕到現場看到張先生那血肉模糊的手掌,才不由得不信。
之後,張先生的朋友吳某好奇,玩弄這條已經上了岸的魚,誰知這條食人魚不是吃素的,突然一口又將吳某的拇指咬傷,頓時鮮血直流。
一天之內,食人魚連傷兩人。這魚到底是什麼來頭?在網路上,查到了和這條魚一模一樣的食人魚的資料。這種食人魚(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可達40厘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據說能夠輕易咬斷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群可以在10分鍾內將一頭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

⑼ 最近的生物新聞,10條。 概括大意就行嘍~

1.來自中國科學院,浙江自然博物館,英國萊斯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成年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us)的化石以及一枚與其在一起的蛋,並對這種恐龍進行了雌雄兩性比較,從而為判別這些已滅絕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上周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
2. 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就利用這一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測序,並配合功能預測,和實驗驗證,揭示了線粒體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機制,從而提出了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候選基因的新策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3.近期來自中國、美國和韓國的科學家在miRNA研究領域又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和Cell雜志上,值得關注。
4.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力學生物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血管細胞分化與遷移的力學生物學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本年1月18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5.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肖磊課題組利用病毒載體在細胞中表達多種重編程因子,誘導綿羊成纖維細胞重編程轉化成誘導多能幹(iPS)細胞,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報道獲得的綿羊iPS細胞系。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11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6.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戈寶學課題組11月10日在免疫學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發表最新論文,該成果揭示了microRN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以及調控機制,並研究了這種作用在地塞米松抗炎症效應中的地位。
7.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就利用這一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測序,並配合功能預測,和實驗驗證,揭示了線粒體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機制,從而提出了一種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候選基因的新策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8.來自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首席科學家:Daniel A. Haber教授是一位在癌症研究領域從事多年科研工作的科學家,他曾獲得過多項癌症研究方面的新技術,比如高效地捕獲腫瘤細胞的CTC晶元、少量細胞多層次圖譜等。近期Haber教授又接連在Science,Nature,N Engl J Med等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解析癌症新技術。
9.英國科學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掃描器—一種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機器,可在人類的大腦在活動時進行掃描並拍攝相關圖像。從掃描器中不僅能夠看到大腦與皮、骨之間清晰圖像,甚至能觀察到了人類同情心等心理活動中大腦的運作過程。
10.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Lewis Thomas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重要的轉運因子的蛋白結構,這一結構由6個跨膜區域以之前未見報道的新折疊形式出現,這對於了解核黃素(維生素 B2)的運輸,以及進一步拓展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⑽ 最近的生物新聞

第二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在重慶召開
4月7日,第二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在重慶開幕。來自分子診斷相關領域的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6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將做大會學術報告。

據了解,目前分子診斷技術已成為臨床診斷各種技術產品中需求增長最快的生物技術之一。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其在提高臨床醫療質量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使檢驗醫學向疾病的預測、預防和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方面拓展。這次大會就旨在為學術界、臨床醫學屆、產業界搭建起分子診斷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橋梁,推動中國分子診斷技術緊跟國際前沿,同時探討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子診斷技術質量控制體系和標准。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