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玉屏歷史

玉屏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20:50:57

㈠ 玉器歷史

中華玉器文明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采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采,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例如《山海經》記述的東北地區醫巫閭山產質仡峋,千百年後,這個地名依舊未變,現在遼寧營口,出產滑石。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後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㈡ 玉屏侗族自治縣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

以下兩位仁兄都在玉屏縣當過知縣~~~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省金壇人。清代著名文學訓詁家、經學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鄉試,入都會試,屢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後又為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經10年,稱疾告歸鄉里。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姚鼐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訓詁方面的貢獻極大。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段玉裁篤嗜經術,喜訓詁考訂,窮微極博。段玉裁所著書,要推《說文解字注》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詩文,有《經韻樓集》十二卷、《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 》及《經韻樓集》等書,亦頗雅贍。段玉裁紀念館建於1984年,位於金壇市城南風景區的愚池。

張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學者,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

張澍年幼喪母,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進步頗快。19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代理廣順州(今貴州長順縣)知州,四川省屏山縣知縣,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江西省永新縣知縣,代理臨江府(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通判,滬溪縣(今江西省資溪縣)知縣。張澎性格剛直不阿,工作一絲不苟,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在仕途中並不順利。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國、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1830年,張澍引疾辭職,結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內和樂巷,從此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後來患眼疾,最終失明。《清史稿·文苑列傳》有傳。

張澍一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志》、《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志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一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一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五涼舊聞》等20餘種,均是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著作,後世已經佚失,而經張澍輯錄而成。張澍的這些工作,可以了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渤影響的學者之一。

張澍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情代初年,顧亭林開一代考據學風,學術思想為之一變。然而西北學者多抱殘守缺,不能順應學術潮流。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西北學者只有張澍精通經史,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網羅散失,考證尋研,從事輯佚考據工作,與全國著名學者如孫星衍、任大春、俞曲園等並駕齊驅,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㈢ 玉屏簫笛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據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的鄭維藩所創,玉笛則始創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簫玉笛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茅台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志》:"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於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群眾中流傳著這么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古時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雲游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並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采來一根竹子,將它製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游他鄉,便把製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後,鄭家就開始自製自銷簫。從那以後,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製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並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製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曆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咸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糊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後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鋪三十餘家,從業者八十餘人。 明、清兩朝,玉屏簫笛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間,人們往往以之寄託純潔的情懷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徵。玉屏簫笛上雕刻的龍鳳圖案,據說就是取材於蕭史弄玉吹簫引友鳳的愛情神話故事。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委。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

㈣ 歷史上有玉屏山紅娘子真實故事嗎

沒有,導演編的。

㈤ 貴州省玉屏縣白門橋有了多少年的歷史

我就是玉屏人 好像是八幾年修的吧.哪次我出門給你看看 那石碑!

㈥ 陳玉屏的介紹

陳玉屏 男,漢族,1946年2月生於重慶市,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共黨員。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陳玉屏同志現擔任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四川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副會長等職,同時還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成員、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評獎委員會委員。2004年入選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㈦ 貴州銅仁有多少年的歷史

銅仁歷史悠久。溯其淵源,元時有漁者沒入水底,得銅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這里設置縣已有1300多年。元置銅仁大小江等處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使。明永樂十一年置銅仁府。明萬曆二十六年置銅仁縣。1949年11月銅仁解放仍置縣。1958年10月銅仁、江口、玉屏三縣並為銅仁縣。1961年7月又按原建置三縣分開。1987年8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㈧ 玉屏是哪個省的,請介紹當地的情況

玉屏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
玉屏侗族自治縣是貴州省轄縣。
位於中國貴州省東部,銅仁地區南部,為黔東門戶,為貴州省的東大門。面積517平方千米。2003年人口14.16萬,有18個民族。政府駐平溪鎮。轄4個鎮、2個鄉。
玉屏侗族自治縣地處東經108°47′~109°9′,北緯27°7′~27°31′,面積517平方千 玉屏侗族自治縣
米。2003年人口14.16萬,少數民族人口佔67.8%。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玉屏古名平溪。宋置平溪峒。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設平溪衛。清雍正五年(1727)改玉屏縣。1983年撤玉屏縣,建玉屏侗族自治縣。 玉屏侗族自治縣轄4個鎮、2個鄉(平溪鎮、大龍鎮、朱家場鎮、田坪鎮、新店鄉、亞魚鄉)、84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

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縣。縣城位於舞陽河南岸。縣以舞陽河水清似玉,隔河山 玉屏侗族自治縣
峰聳立如屏,故名。1983年改自治縣 元為平溪等處蠻夷長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平溪衛,屬湖廣都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還隸湖廣。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溪衛改隸貴州;同年改平溪衛為玉屏縣,屬思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於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三十年(1941年)將省溪縣部分並入;三十二年(1943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銅仁專區,1958年撤銷玉屏縣,並入銅仁縣,1961年恢復玉屏縣,1983年改設玉屏侗族自治縣。

屬平壩、丘陵、山區兼有地形,一般海拔400m~600m,最高950m,最低315 玉屏侗族自治縣
m,縣域地處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傾斜的過渡地帶,低山多丘陵間有平地,海拔多在400--600米之間,位於北緯低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4度,年極端最高氣溫34.3度,年極端最低氣溫-10.4度,七月為最熱月,其平均氣溫23.9度;一月為最冷月,其平均氣溫2.0度;年較差21.9度。年平均日照1227.8小時,風速20米/秒,風向常年為東北方向,偏東風最多,無霜期平均為297天,平均降雨量為1200-16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多低溫陰雨,夏季降雨集中,盛夏多伏旱,無霜期較長,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宜發展種、養殖業。

概述
玉屏素有「黔東門戶」之稱,是貴州「東聯」發展戰略的「橋頭堡」,是中南與西南的交通結合部。
鐵路交通狀況
玉屏是銅仁地區最早通鐵路的縣,湘黔鐵路復線穿境而過,玉屏火車站是二級客運站,也是成都鐵路局與廣州鐵路局之間的拆返段,大龍貨運站是湘黔鐵路貴州段的三大貨站之一,年貨物吞吐量達150萬噸以上,承接了毗鄰三省五地十七個縣(市)貨物吞吐任務,使玉屏成為黔東、湘西的物資集散地。
公路交通狀況
320國道、201省道穿境而過,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與320國道並行的境內高速公路、201省道高等級公路在2002年已投入營運,玉三高速公路已於2006年3月20日建成通車。

玉屏是全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之一,具有濃郁的民族民俗和民族風情,主要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築、居住環境和風情及趕坳、侗族民歌、侗族儺技為主。朝陽、丙溪、大灣三個村寨,是較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築、環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戶與戶之間既有距離,又相距不遠,依山坡地形排列,層層疊疊,房屋周圍被綠樹團團圍住,環境幽美。其建築物為木結構、小青瓦、吊腳樓,外環廊式,吊腳樓有的二層,多的三層,並有面積較大的院壩。每戶或者兩戶要建迎賓門,他們稱之為「八字彩門」。從公路上觀看只見林木,不見房屋,侗族人民在這里世世代代安居樂業。趕坳是侗族的一種傳統習俗和民族歌會。每次趕坳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要身穿盛裝,成群結隊地趕來參加。趕坳的人數少則幾千,多則萬余,青年們唱歌傳情、交結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觀看賽馬、斗畫眉烏和儺技表演。 玉屏侗族自治縣
玉屏風景名勝計有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二大類,其中自然景源分三個中類十二小類;人文景源分四中類加二小類,計景物景觀54個。即自然景物景觀30個,人文景物景觀24個。以相對集中為原則,劃分為四個片區、兩個獨立景點和一個人文景源。如下: 1、朝陽民族風情片區:本片區是北侗民族聚居地之一,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築、居住環境和風情為主,並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獨具特色的民俗區。 (1)民族村寨:朝陽、丙溪、大灣三個村寨,是較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築、環境等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居依山坡地形而建,層層疊疊,周圍綠樹環繞,環境幽美。 (2)北侗民居:朝陽片區的北侗民居建築是較為標準的典型的北侗民居,其建築物為木結構、小青瓦、吊腳樓,外環廊式、吊腳樓一般二至三層,並根據地形留有院壩,建有迎賓門,他們稱之為「八字彩門」。這里的民居具有典型的北侗民居建築特色。 (3)民族風情:以趕坳、侗族民歌、侗族儺技獨具特色。趕坳是侗族的一種傳統習俗和民族歌會。每次趕坳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相聚。青年們唱歌傳情、交結朋友,自主婚姻,人們觀看斗畫眉和儺技表演。地點主要在沖首坳、尖坡坳。 (4)新店--朝陽森林帶:位於新店到朝陽村公路兩側。林木茂盛、古木參天、空氣清新。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樹、楓香、油桐、油茶、香樟、麻櫟、青岡、棕櫚等,這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森林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觀賞游覽價值。 2、平江--卓林坡片區:主要由平江河和卓林坡組成。平江河從縣城至賀家灘電站, 玉屏侗族自治縣
長約5公里,其特點是河面寬闊,河水平緩、清澈,兩岸丘陵翠綠,田園風光誘人,奇峰眾多,山勢雄壯、秀美。卓嶺坡位於混寨、卓嶺坡一帶,距縣城3公里,這里樹木茂密,藤繞枝纏、景色宜人,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 (1)萬卷書崖:橫亘江左,俯視江水西來,懸岩峭壁,疊石千層,高十餘丈,寬四十餘丈,片石層層,如萬冊書籍堆疊一起,懸岩上有筆峰,下有硯洲、墨潭,對岸有紙坪,形成了萬卷書岩配文房四寶的奇特景觀。 (2)石蓮漾月:石蓮峰橫亘江右與萬卷書岩隔江對峙,峰頂形似蓮花七瓣,向下俯視澄沏江水,明月盪漾,水光山色,回環掩映,風景幽勝。 (3)八仙子廟:位於「石蓮峰」山腰,相傳張三豐等八仙曾修煉其上,並教給玉屏人許多生活技能,其中包括教給鄭氏家人製作簫笛的技能,現在到廟里朝拜進香的人較多,廟宇造型雄偉、壯觀。 (4)五馬叩槽:在平江下游(石蓮峰下游)轉彎處右岸,巨大懸崖直伸江中,形成酷似五匹戰馬,剛從戰場凱旋而歸,路過這里正在河邊飲水,顧名五馬叩槽,具有奇特的形象景觀。 (5)北浦魚歌:位於沙灣一帶,平江流至此曲折迂緩,深潭碧綠,積沙一片,渚清沙白。 村人以捕魚為業,白日結網修舟,每當夕陽西下,漁火映江,歌聲響答,引得文人韻客,踏月以聽。 (6)賀家灘電站:位於賀家灘大橋下游,在玉溪鎮境內,裝機容量2X 3200千瓦,其景觀是以雄為主的現代構築物。 (7)天馬騰霄:天馬山山勢聳空而起,形如天馬奔騰。 (8)七星疊秀:由黎平、天柱發脈,蜿蜒而來,至縣城南特聳七峰,層疊而下,俯瞰平江,對峙簧宮,逶迤起伏,嚴如星象。 (9)獅子山陵園:位於萬卷書岩背面,1972年建。東與天馬山相連,南鄰館驛古渡,西面懸崖絕壁,平江水北繞,山勢險峻。 玉屏侗族自治縣
(10)混寨跌水瀑布:上部跌水流入形似大石硯內,下部是高40-50米,寬30米的瀑布,形成跌水瀑布組合。枯水季節水流層層疊疊,似珍珠翻滾跌落,豐水季節,水流一瀉千里,似簾如錦,水花四濺,瀑聲隆隆十分壯觀。 (11)江西會館:位於混寨,原為清代中興寺,現已改為混寨小學,內有百年銀杏數株。 (12)苗圃基地:位於卓嶺坡一帶,面積一千多畝,既是苗木的生產基地,又是各種苗木植物的觀賞園。 (13)大板栗基地:位於卓嶺坡一帶,面積三百多畝,樹木高大,枝葉稠密,樹冠呈扁球形,秋季,碩大果實掛滿枝頭,景觀壯美。 (14)許升墓:位於卓嶺坡南麓。為明平溪衛指揮同知鎮國將軍許升墓。1981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5)白水洞瀑布:位於安坪村,高約20米,寬15米。春夏飛瀑似錦,秋冬懸白如練,十分壯觀。 3、鐵柱山片區:本片區位於朱家場鎮境內,近鄰龍鰲河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鐵柱山片區的特點是:山形獨特、古樹參天、有紅軍紀念地,牛市繁榮。本片區具有景點多處,面積約4平方公里。 (1)紅軍紀念地:朱家場東面,紅軍長征進入貴州玉屏縣後,賀龍部隊曾在這里駐扎、辦公,並保留有四座烈士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朱家場鎮中心小學,校園內有高大的百年古香樟十五株,排列整齊,最大的直徑約2.5-3.0米。樟樹群旁邊,存有江西會館遺址,其部份建築已作鎮中心小學教室,遺址保存完好。 (2)卧佛山:位於朱家場的東南部,山形酷似仰卧的大佛,額頭、眼、鼻、咀和下額喉節都十分清晰,特別是下額非常逼真。 (3)鐵柱山:與卧佛山緊緊相連,一巨大岩石從一山丘上凸起,酷似頂天立地的鐵柱,故名鐵柱山。岩石旁有一石洞,洞中清泉四時不竭。 (4)牛市:朱家場牛市是全省三大耕牛市場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趕場天市場繁榮,年上市量達三萬多頭,成交量40%,是很有特色的耕牛市場景觀。 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
4、車壩河片區:以車壩河為主要資源,車壩河經田坪鎮與大龍鎮交界處,在撫溪和大河坡一帶匯入舞陽河,河流兩岸多為懸崖絕壁,溶洞瀑布,在河流中段有一座紅軍長征經過的紅軍橋。該片區主要景點3處。其中,車壩河峽谷兩岸壁立千仞,奇岩險峰,人跡罕至,雲霧升騰。具有雄、奇、險、秀的景觀特色。 小穿洞瀑布群:位於車壩河與白岩河交會處,地形復雜,落差近百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大小溶洞相互交錯,洞中泉水涌流成瀑。最大的瀑布高20多米,寬15米左右,最小的瀑布也有7—8米高。 5、化石山(獨立景點):在田坪鎮境內黃泥塘、報日壠一帶的山上,漫山遍野分布著無脊椎動物化石,形象清晰,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分布范圍約4.5平方公里。 6、飛鳳山(獨立景點):位於平溪鎮境內,縣城西部2公里。其山群峰環聚,中間高聳一峰,旁邊兩翼舒展,如鳳凰展翅飛翔雲中,山上茂林修竹,左下石壁如削,瀑泉飛白,野雞河水繞流其山下,風景極為秀美。山下,有飛鳳橋橫跨野雞河。 7、縣城人文景源 (1)玉屏簫笛:玉屏簫笛名揚海外,在中國樂器中獨樹一幟,始創於明萬曆年間,為宮廷貢品,深受皇室垂青,是中國著名樂器之一。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銀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解放後在國內多次獲獎,產品遠銷日本、美國等地。 (2)古城牆: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修築平溪衛城,城呈正方形。東抵文水河,南倚南門坡,西迄紫氣山,北臨舞陽河。城牆長4522米,高6.7米。現尚存北面城牆及北門---拱宸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印山書院:清道光七年(1827)建於城中印山,為縣屬生員「敬德修業、以應科舉」之所。書院布局嚴謹,格調和諧,古色古香,文化韻味突出,是保存完好的古書院。現已改為「印山民族小學」。 玉屏侗族自治縣
(4)七眼橋:石質七孔拱橋,康熙九年(1607)修建於城西,橫跨於匯入舞陽河的野雞河上;橋左右分別是獅子頭與象鼻山,景象萬千,為玉屏的「古八景」之一,景名為「玉虹飲澗」;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先後又有四座鐵路公路橋梁位其左右,形成獨特的橋群,展示玉屏歷史變遷的滄桑。

㈨ 玉屏簫的歷史發展

玉屏簫的製作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在1896年和1973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玉屏簫採用玉屏和鄰近鎮無、耀山等地所產的小水竹製作。這種竹子生長於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溪水與岩石交錯之處,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是制簫的良好材料。
《黔南叢書·黔語》載:「去玉屏十五里曰羊坪,產美竹。有鄭氏辨其雌雄,製成簫材,含吐宮徵,清越微妙,是以天下之言簫必首鄭氏。」清人田榕編纂的《玉屏縣志》也說:「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不減鳳笙。」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在1896年和1913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

㈩ 玉屏侗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縣。縣城位於舞陽河南岸。縣以舞陽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聳立如屏,故名。
元為平溪等處蠻夷長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平溪衛,屬湖廣都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還隸湖廣。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溪衛改隸貴州;同年改平溪衛為玉屏縣,屬思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於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三十年(1941年)將省溪縣部分並入;三十二年(1943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銅仁專區,1958年撤銷玉屏縣,並入銅仁縣,1961年恢復玉屏縣,1984年11月7日成立玉屏侗族自治縣。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