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8-02 21:53:52

什麼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以前沒得心理,社會。也就是說疾病的發生是這三者綜合造成的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⑶ 什麼是心理學中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GL)在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⑷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擴大了預防醫學的視野,豐富了預防醫學的內涵,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對疾病的病因分析、診斷與治療,而且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健康促進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在思考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時候,無論是致病、治病、預防及康復,都應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作用特點,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機械地分割開。

(4)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⑸ 現代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是恩格爾提出來的。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O.L.Engel)在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⑹ 關於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正確答案:E
解析: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它是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的醫學模式,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志
。這種現代醫學模式已經演變為醫學臨床活動和醫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醫學模式應該是醫學實踐的反映,也是醫學理論的概括
。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德修養及醫德教育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尚不能視為最全面的認識

⑺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

一般認為,在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可作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代表。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⑻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理解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種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張在已有生物醫學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研究和調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方法。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後代、關心社會。

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

把人理解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種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在已有生物醫學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研究和調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

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方法。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後代、關心社會。

(9)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擴展閱讀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生背景:

1、疾病譜和死因譜的改變凸顯心理和社會因素的作用

人類的疾病與死因結構發生了改變。

世界各國先後出現了以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占據疾病譜和死因譜主要位置的變化趨勢。例如,影響我國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已由過去的傳染病為主而逐步轉變為以非傳染病為主。

2、對保護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認識深化

隨著人們對保護健康、防治疾病的經驗積累,認識也有了深刻的變化。對人的屬性的認識,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會經濟人。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由生物層次深入到心理與社會層次。對健康的思維也日趨全方位、多層次。

3、醫學發展史證明,醫學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人類保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經不單是個人的活動,而成為整個社會性活動。只有動員全社會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

4、人們對衛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增加。人們對衛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體好,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熱點內容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