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發布時間: 2021-08-02 22:06:55

㈠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 歷史是靠什麼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㈡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該如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1、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知史明志,知史明理。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從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學會用歷史的思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

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基本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守正與明辨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首先要做到「守正」。「四史」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方向就是旗幟,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線,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與本質。

(2)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包含以下基本觀點:

一是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創立了科學的唯物史觀。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

二是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指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的過程」,即人類社會也同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和辯證發展的過程,具有自己的規律性。唯物史觀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

㈢ 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

從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類歷史看成是人運用自身的本質力量不斷地與外在自然界打交道、進而豐富和完善自身本質力量的活動過程。人類歷史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但肯定不是純粹的自然變化過程。人類歷史是人進行自覺選擇又受到諸多因素制約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著曲折和反復的不斷進步的過程。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人們都遵循由自己行動所構成的歷史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分肯定歷史過程對人來說的客觀性,同時高度重視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堅持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㈣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什麼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
一、社會歷史觀的含義和兩大派別
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變遷的根本看法、根本觀點。
社會歷史觀分為歷史唯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派別。歷史唯心主義簡稱唯心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簡稱唯物史觀。
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大方面。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大層次。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准。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理論,都屬於唯心史觀。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就屬於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各種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來研究人類社會,得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結論,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
三、確認社會歷史觀基本問題的邏輯根據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任何社會歷史理論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兩種歷史觀斗爭的焦點;如何回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誰決定誰(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准。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也是社會實踐中的根本問題。

㈤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否有繼承,恐怕大多數黨員自己都不清楚。至於發展,現在的中國發展進程似乎也脫離了馬克思主義。但這顯然是最造合中國國情的。

㈥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包括哪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包括: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史觀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4、作為上層建築主要形式的國家,表面看來彷彿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實際上卻是統治階級的各個個人藉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5、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6、實現共產主義絕對必需的前提。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

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㈦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內容 :
人與自然的關系
1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3 社會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5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反過來對生產關系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性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2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3 歷史時代是現實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統一。
階級、國家、革命
1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過渡。
2 國家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從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總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
4 人類社會從無階級、無國家發展到有階級、有國家,再到無階級、無國家。

㈧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具體指的是什麼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

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的公共權力,比起原始社會中的公共權力來,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社會公共權力組織,它的本質在於階級統治;國家是按地區來劃分其國民的;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機器。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基本內容: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民族是個歷史范疇;民族問題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關繫到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不分大小,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張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團結;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逐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在國際上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正義斗爭,維護世界和平。

3、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主要思想共有四種,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階級、國家、革命的關系。

4、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革命的進步的文化、科學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樣豐富的和諧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實踐中總是具體化為一系列文化方針政策。

5、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內容:宗教的本質;宗教的根源;宗教的發展;宗教的消亡;宗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

(8)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㈨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根本的觀點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根本的觀點即生產力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10)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擴展閱讀

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內在一致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這5年之所以能夠解難題辦大事,關鍵是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

可見,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徵和動力所在。

熱點內容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