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酶
㈠ 關於微生物的酶
用基本培養基和含該酶底物的培養基培養,分別檢測是否含有該種酶,若都有,則為組成酶。
㈡ 什麼是實驗性的微生物酶包括什麼啊
限制性內切酶 蛋白酶K 聚合酶 等
㈢ 微生物是酶嗎
不是,微生物指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生物,如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酶是活細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成分大多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特徵的,是生物.而酶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是較為復雜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
㈣ 微生物酶和酵素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酵素」一詞是「酶」的舊譯,來源於日語。現在日語中把酶仍然叫做「酵素」。換句話說,酵素就是酶,酶也可以稱為酵素,二者沒有區別。
那麼,產自微生物的酶就是微生物酶了。
㈤ 請敘述臨床上常用的微生物酶有哪些
一、物理方法
1、溫度
利用溫度進行滅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高溫可使微生物細胞內的蛋白質和酶類發生變性而失活,從而起滅菌作用,低溫通常起抑菌作用。
1)乾熱滅菌法:
a.灼燒滅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燒死。此法徹底可靠,滅菌迅速,但易焚毀物品,所以使用范圍有限,只適合於接種針、環、試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實驗動物的屍體等的滅菌。
b.乾熱空氣滅菌法:這是實驗室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即把待滅菌的物品均勻地放入烘箱中,升溫至160°C,恆溫1小時即可。此法適用於玻璃皿、金屬用具等的滅菌。
2)濕熱滅菌法:
在同樣的溫度下,濕熱滅菌的效果比乾熱滅菌好,這是因為一方面細胞內蛋白質含水量高,容易變性。另一方面高溫水蒸汽對蛋白質有高度的穿透力,從而加速蛋白質變性而迅速死亡。
a.巴氏消毒法:有些食物會因高溫破壞營養成分或影響質量,如牛奶、醬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較低的溫度來殺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這樣既保持食物的營養和風味,又進行了消毒,保證了食品衛生。該法一般在62°C,30分鍾既可達到消毒目的。此法為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創,故名為巴氏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直接將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清水中,煮沸15分鍾,即可殺死細菌的全部營養和部分芽孢。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鈉或2%的石炭酸,則效果更好。此法適用於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
c.間歇滅菌法:上述兩種方法在常壓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難做到完全無菌。若採用間歇滅菌的方法,就能殺滅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具體做法是:將待滅菌的物品加熱至100°C,15~30分鍾,殺死其中的營養體。然後冷卻,放入37°C恆溫箱中過夜,讓殘留的芽孢萌發成營養體。第2天再重復上述步驟,三次左右,就可達到滅菌的目的。此法不需加壓滅菌鍋,適於推廣,但操作麻煩,所需時間長。
d. 加壓蒸汽滅菌法:這是發酵工業、醫療保健、食品檢測和微生物學實驗室中最常用的一種滅菌方法。它適用於各種耐熱、體積大的培養基的滅菌,也適用於玻璃器皿、工作服等物品的滅菌。
加壓蒸汽滅菌是把待滅菌的物品放在一個可密閉的加壓蒸汽滅菌鍋中進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壓力升高。由於蒸汽壓的上升,水的沸點也隨之提高。在蒸汽壓達到1.055公斤/厘米2時,加壓蒸汽滅菌鍋內的溫度可達到121°C。在這種情況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分鍾便會被殺死,而達到滅菌目的。如滅菌的對象是砂土、石蠟油等面積大、含菌多、傳熱差的物品,則應適當延長滅菌時間。
在加壓蒸汽滅菌中,要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恆壓之前,一定要排盡滅菌鍋中的冷空氣,否則表上的蒸汽壓與蒸汽溫度之間不具對應關系,這樣會大大降低滅菌效果。
3)影響滅菌的因素
a.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種微生物的不同菌齡對高溫的敏感性不同。多數微生物的營養體和病毒在50~65°C,10分鍾就會被殺死;但各種孢子、特別是芽孢最能抗熱,其中抗熱性最強的是嗜熱脂肪芽孢桿菌,要在121°C,12分鍾才被殺死。對同種微生物來講,幼齡菌比老齡菌對熱更敏感。
b.微生物的數量多少顯然會影響滅菌的效果,數量越多,熱死時間越長。
c.培養基的成分與組成也會影響滅菌效果。一般地講,蛋白質、糖或脂肪存在,則提高抗熱性,pH在7附近,抗熱性最強,偏向兩極,則抗熱能力下降,而不同的鹽類可能對滅菌產生不同的影響;固體培養基要比液體培養基滅菌時間長。
4)滅菌對培養基成分的影響
a.pH值普遍下降。
b.產生混濁或沉澱,這主要是由於一些離子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混濁或沉澱。例如Ca+2與PO4-3化合,就會產生磷酸鈣沉澱。
c.不少培養基顏色加深。
d.體積和濃度有所變化。
e.營養成分有時受到破壞。
2、輻射
利用輻射進行滅菌消毒,可以避免高溫滅菌或化學葯劑消毒的缺點,所以應用越來越廣,目前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接種室、手術室、食品、葯物包裝室常應用紫外線殺菌。
2)應用β射線作食品表面殺菌,γ射線用於食品內部殺菌。經輻射後的食品,因大量微生物被殺滅,再用冷凍保藏,可使保存期延長。
3、過濾
採用機械方法,設計一種濾孔比細菌還小的篩子,做成各種過濾器。通過過濾,只讓液體培養基從篩子中流下,而把各種微生物菌體留在篩子上面,從而達到除菌的目的。這種滅菌方法適用於一些對熱不穩定的體積小的液體培養基的滅菌以及氣體的滅菌。它的最大優點是不破壞培養基中各種物質的化學成分。但是比細菌還小的病毒仍然能留在液體培養基內,有時會給實驗帶來一定的麻煩。
二、化學方法
一般化學葯劑無法殺死所有的微生物,而只能殺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是起消毒劑的作用,而不是滅菌劑。
能迅速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葯物,稱為消毒劑。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葯物,稱為防腐劑。但是一種化學葯物是殺菌還是抑菌,常不易嚴格區分。消毒劑在低濃度時也能殺菌(如1:1000硫柳汞)。由於消毒防腐劑沒有選擇性,因此對一切活細胞都有毒性,不僅能殺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對人體組織細胞也有損傷作用,所以只能用於體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石碳酸、來蘇水(甲醛溶液)、氯化汞、碘酒、酒精等。
㈥ 微生物和酶的區別
不是,微生物指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生物,如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酶是活細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成分大多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特徵的,是生物.而酶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是較為復雜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
㈦ 微生物中的酶有哪些作用
微生物產生的酶已經製成多種產品,廣泛用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例如用於製造葡萄糖的糖化酶,加在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目前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的雙歧桿菌增殖因子或其他低熱值的甜味劑,就是用酶分解澱粉或其他糖類原料生產的。由於微生物容易培養,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細胞,所以人們一直把微生物作為酶的主要來源,尤其是現在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其他生物中的酶轉移到微生物中,這就更提高了微生物在酶的應用上的價值。
㈧ 什麼是微生物酶制劑
以微生物酶為主體的酶制劑工業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其中工業用酶50~60種,治療和診斷用酶120多種,酶試劑300多種,已涉及食品、醫葯、發酵、日用化工、輕紡、製革、水產、木材、造紙、能源、農業、環保等經濟部門。因此,人們把酶制劑工業稱為工業領域中的「醫學金礦」。國際上酶制劑的年產量已超過10萬噸,其來源有動物、植物與微生物。微生物酶制劑是工業酶制劑的主體。由於酶制劑主要作為催化劑與添加劑使用,它帶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在實際使用中,酶的消費很少,而由它輻射出的實際經濟收益卻很大。固定化酶,就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將酶固定到某種大分子上面。這種大分子通常是一些不溶性的固體物質。酶和大分子之間可以通過吸附而固定,也可以通過化學反應使酶分子之間或者酶分子跟載體(大分子物質)之間相互聯結起來。 此外,可用半透膜或有網眼的凝膠將酶分子包裹起來。由於酶的固定化,不僅增加了穩定性,而且還可將酶裝成管式或柱式,有利於酶的催化作用連續化、管道化和自動化。20世紀60年代後,固定化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1969年,日本的千火田博士首先將固定化酶應用於工業生產,開創了固定化酶工業應用的新紀元。 酶存在於動物的臟器和植物的莖、葉、果中,但從這些原料中去提取人們所需要的酶,所得微乎其微。生物學家們在微生物中發現了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的酶,微生物繁殖非常迅速,細菌每隔20分鍾即能1個變成2個,24小時內能繁殖72代,要是一個也不死,重量可達4722噸。利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可以實施酶生產的工廠化。微生物培養易於控制,微生物本身也容易改造。基因工程的崛起,不僅能使微生物產生酶的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還能使經過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產出動、植物的酶。 例如有一種α澱粉酶,本是地衣芽孢桿菌生產的,而通過基因工程的辦法卻可使枯草桿菌生產α澱粉酶,這使澱粉酶的產量提高了2500倍。又如有一種人尿激酶,本來只存在於人的腎臟中,無法提取,但從人的腎臟中分離出人尿激酶基因,將這種基因與質粒PBR322進行重組後,就能使大腸桿菌生產人的尿激酶。
㈨ 微生物產酶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1. 資源豐富,可從不同生態環境篩選相關菌株,獲特色酶。如耐酸鹼、高或低溫等。
2. 易於克隆相關基因,開展酶工程、遺傳工程、發酵工程等研究;
3. 易於誘變育種,提高產量;
4. 易於生產、分離純化,成本低。
缺點:酶本身的缺點,穩定性不好。需做成特定劑型使用。
㈩ 微生物酶的介紹
微生物酶是指起著催化作生物體系中特定反應的、由微生物活細胞產生的蛋白質。作為催化劑的微生物酶,它可以加速三種反應:水解反應、氧化反應和合成反應。微生物酶可以在活細胞內進行催化作用,也可以透過細胞作用細胞外的物質;前者稱內酶,後者稱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