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學背景
Ⅰ 研究區元素地球化學背景
研究採用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法了解研究區化學元素分布及某些對人體必須、有用元素和有害元素的背景狀況。設計兩條穿越山區—丘陵—平原和食管癌高發區到食管癌中、低發區的土壤剖面:一條從涉縣的關防—磁縣北賈壁—峰峰礦區—磁縣城關—臨漳縣城關—魏縣城關,全長90km;另一條剖面從涉縣與磁縣交界的合漳開始,經觀台,到講武城,長約40km。
表4-5、6是兩條剖面不同土壤類型化學元素分析結果的平均值。下面根據表中數據,結合野外調查及地質、地理特點對一些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做簡要評述。
(一)硒
除丘陵砂岩區發育的土壤硒較高(0.48μg/g)外,所有山區、丘陵和平原區土壤硒都低於或略低於全國A層土壤硒平均值(0.29μg/g),但與譚見安(1989)劃分的硒土壤類型對比,本區土壤大多不屬低硒類型,而應屬於低硒邊緣—硒正常類型,也有部分屬於低硒土壤類型。因此土壤硒的分布比較復雜。但整體上看,硒具有高—低—高—低的分布趨勢,即山區高,丘陵低,平原與丘陵交接處高,平原低。
(二)鉬
南剖面Ⅰ離漳河較遠,鉬的含量整體偏高;北剖面Ⅱ緊鄰漳河,鉬的含量整體偏低,基本上<0.9μg/g,而這里也是食管癌的高發帶。二剖面的共同特點是丘陵地帶的鉬最低,石灰岩形成的殘積土含鉬高,沖洪積土鉬最低。這是符合事實的,因為石灰岩發育的土壤pH值高,土壤中鉬的可給性大,而我國的黃土及其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全鉬和有效態鉬含量都偏低(黎鈞耀,1993)。研究區的鉬含量低於全國A層土壤和流水沖積沉積。
(三)碘
二個剖面的土壤碘基本相同,除黃土和殘坡積土略高外,其餘土都較低,所有土碘都低於我國A層土壤,大部分低於流水沖積沉積。與其它國家及我國同類土壤比較,碘也偏低(表4-7)。
表4-7表土碘含量對比μg/g
國家資料引用賈永平,1989。
(四)鋅、銅
南邊剖面I中山區鋅大大低於丘陵與平原地區,而在北邊剖面Ⅱ沒有(表4-6)這種規律,但土壤的鋅基本都低於全國A層土壤。銅在剖面Ⅱ的含量高於剖面Ⅰ,尤其在平原及丘陵紅土中,另外銅的豐度還與母質和土壤類型有關,原地堆積土和殘坡積土中銅最低,粘土和亞砂土含銅較高。
(五)鐵、鈷、鎳
此三元素由於化學性質相近,在剖面上的變化也很一致,隨著土壤類型和母質而波動,鐵在全國A層土壤背景值上下變化,鈷、鎳在丘陵和平原區略低或略高於全國A層土壤背景值,山區出現較低的值。它們比中國黃土鈷、鎳低。
(六)鈣、鎂、鉀、鈉
鈣含量在本區較高,和石灰岩廣泛發育有關,在山區石灰岩原地堆積土中鈣可達27.3%,鎂含量也偏高,除個別外,都高於中國A層土壤和流水沖積沉積。
鉀在兩個土壤剖面的含量也不相同,剖面I的含量高於剖面Ⅱ。殘坡積土中鉀最高,但也低於流水沖積沉積。鈉在剖面Ⅰ的含量低於剖面Ⅱ。平原區的黃色砂質粘土中最高,其它土壤比流水沖積沉積低不少。
(七)鍶、釩
土壤中鍶的含量總體偏低,尤其是石灰岩、砂質頁岩為母岩的土壤鍶比流水沖積沉積物少一半有餘。土壤剖面中表土AB層的Sr略小於C層。兩個剖面的土壤與其它國家同類土壤鍶相比偏低(表4-8)。釩在山區較低,丘陵和平原地帶上升,接近或超過全國A層土壤背景值及流水沖積沉積。
表4-8表土鍶含量對比μg/g
國家資料引用賈永平,1989。
(八)鉻
兩剖面的平均值為47.71μg/g,大多數值都高於流水沖積沉積,但比河北省A層土壤背景值(68.3μg/g)低,比黃土母質(59.0μg/g)略低,在平原黃色砂質粘土中Cr的含量較穩定。
(九)鉛、鎘
剖面Ⅱ的鉛高於剖面Ⅰ,都大於全國A層土壤背景值及流水沖積沉積,剖面Ⅱ的有些值高出幾倍。
土壤鎘有一些超高的值(表4-5),令人難以置信,可以肯定有些地方土壤鎘過量。
(十)汞、砷
汞在兩剖面的含量除砂岩原地風化土,都在中國A層土壤背景值以下,兩剖面有些差別。砷的分布在兩剖面相反,剖面I是山區砷低,丘陵和平原偏高,剖面Ⅱ是山區、丘陵的砷高於平原。
(十一)pH值
從7.9變化到8.9,屬於偏鹼性土壤。
土壤元素的化學分析反映出本區土壤處於低鉬、鍶、碘、鋅,高鎘、鉛、弱鹼性環境,而且越往食管癌高發區這一趨勢越明顯。而硒總體上呈山區—丘陵—平原降低趨勢。
Ⅱ 什麼是「地球化學背景值」
地下水化學背景值是指未受人類活動的直 接影響或未受污染原生環境的本真組成與特徵結 構.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活動影響 遍及全球,環境污染幾乎波及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要 尋求絕對未受污染的區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水環境 地球化學背景值 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只是代表 相對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環境要素的平均化學組 分.主要包括當地地下水水位,是否受污染,PH值,水硬度,水中微生物含量等具體化學結構和性質化驗指標.
Ⅲ 什麼是「地球化學背景值」
地下水化學背景值是指未受人類活動的直 接影響或未受污染原生環境的本真組成與特徵結 構。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活動影響 遍及全球,環境污染幾乎波及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要 尋求絕對未受污染的區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水環境 地球化學背景值 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只是代表 相對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環境要素的平均化學組 分。主要包括當地地下水水位,是否受污染,PH值,水硬度,水中微生物含量等具體化學結構和性質化驗指標。
Ⅳ 成礦元素地球化學背景
地層的地球化學特徵是決定成礦條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加里東運動使廣西大部分地區上升為陸,泥盆系是加里東褶皺基底上的第一個蓋層,也是大廠地區的主要賦礦地層。基底應屬於下古生界至前寒武系。陳毓川(1993)對桂北地區各時代地層單元,按照同類岩石中成礦元素出現高背景含量的頻率比較,總結出在桂北地區下泥盆統富集W,Sn,Au,As,Pb,Th,V;中泥盆統納標組富集V,Ni,Sb,Zn;上泥盆統榴江組富集Sn,Cu,Au,Sb,V,Th,Mn,P(表5-1);而基底四堡群中富集W,Sn,V,Fe,Mn,Co;丹州群富集Th,Fe,Cr,Co;寒武系富集Th,P,Au,As,Sn,Pb;下奧陶統富集Cu,Ni,Mo,V。據此認為,基底地層具有向上覆地層提供成礦物質的條件。
表5-1 桂北地區泥盆系主要成礦元素含量(wB/10-6)
大廠礦區位於丹池成礦帶的中部,蔡宏淵等(1985)、李孝全等(1988)等對大廠外圍以及礦區泥盆系中微量及礦化元素的分析結果見表5-2,從中反映:
1)礦區外圍整個泥盆系均富含成礦元素,但在不同地層中其豐度是有差別的。如泥質岩中含量較高,其次是炭質頁岩和碳酸鹽岩,硅質岩中含量相對較低。在泥盆系賦礦地層中各成礦元素的富集程度不一致,如Zn在下泥盆統塘丁組和中泥盆統羅富組(尤其是羅富組)中最為富集,到上泥盆統富集程度減弱;Sn含量與桂北背景值相比,上泥盆統五指山組與區域背景值接近,而在下泥盆統和中泥盆統含量明顯低於背景值;Cu在中泥盆統納標組、羅富組以及上泥盆統底部榴江組中較為富集,高出桂北背景值1.5~2倍,而在下泥盆統塘丁組和上泥盆統細條帶灰岩及扁豆灰岩中含量低於背景值(圖5-1)。
表5-2 大廠礦區及其外圍元素含量(wB)對比
(據蔡宏淵等,1985;李孝全等,1988)
圖5-1 大廠礦區外圍和礦區賦礦地層主要成礦元素對比
2)礦區內成礦元素Sn,Pb,Cu,W,As,Sb,Ag等含量高出礦區外圍及桂北背景值一倍至數倍,尤其是富含S和有機碳。與礦區外圍相比,礦區內元素含量變化在不同地層單元是不完全一致的。塘丁組Sn,Zn,Cu,As,Ag,Mn含量普遍增高,而Pb,Ba,As,Sb等減少;納標組Sn,Pb,Ag,As,Sb,Mn升高,而Cu,Zn,W,Ni,Co,Ba,Sr,P降低;羅富組Zn含量為區內最高值,平均達212.05×10-6,與外圍平均值一致,Sn,Cu,W,Rb,Sr,As,S含量升高,而Pb,Ba,Hg等含量低於外圍;硅質岩中除了Ba,P,F含量降低外,其他主要元素Sn,Cu,Pb,Zn,Ag,Sr,Ba等含量增高;而到了上泥盆統中部五指山組Zn的含量明顯較低,且低於外圍背景值,其他元素含量雖高於外圍相應元素,但增加幅度有差異,如Sn的含量高於中泥盆統羅富組及上泥盆統下部榴江組。
3)礦區內主要成礦元素含量與礦區外圍及桂北背景值的對比明顯偏高,這可能與富含成礦元素的流體遷移過程有關。原始的地層不可能有成礦物質的高度富集,地層中元素的高含量可能是由於富含成礦元素的成礦流體在有利的地質條件下,充填或充填交代有利的地層造成的。
Ⅳ 地球化學背景和異常
16.4.1 地球化學背景
狹義的地球化學背景是對地球化學而言的,主要是根據受礦化作用影響與否來建立的。地球化學找礦教科書有定義:「不受礦化作用影響或沒有礦石碎屑混入的地區中,化學元素的一般含量和一般變動幅度」。礦化作用影響的明顯標志是礦田、礦床、礦點及礦化異常等。針對某一礦化元素而言,排除了礦化作用影響和其他污染作用的正常地區的礦化元素的一般含量和變化范圍,可作地球化學背景。
廣義的地球化學背景則是對勘查地球化學而言的,其概念要根據研究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如農業地球化學勘查、環境地球化學勘查等的地球化學背景就不是以礦化元素為對象,而是以土壤肥料化學元素或污染物化學元素為研究對象。一般來說,勘查地球化學的背景值的確定是以所要解決的問題的關鍵性化學元素為依據對象。「凡是調查對象的影響范圍以外的地區,就叫背景區。那裡的化學元素的一般含量及一般變化幅度就叫背景值。」這就是廣義地球化學背景的概念。
地球化學背景值的概念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取決於研究內容和研究地區(范圍)等因素。從研究內容來看,不同的研究對象在同一地區其地球化學背景的含義和背景值是不相同的。從研究地區來看,相同的研究對象在不同地區其地球化學背景的含義和背景值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有全球背景、大構造圈背景、區域背景等等之分。另外,在研究地區,地球化學背景值不是惟一確定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圍內不規則的波動和變化值。一個地區如果沒有發現地球化學異常,並不能說明該異常元素在該地區缺失或不存在,而是由於該化學元素的含量被地球化學背景的波動值所掩蓋。如果採用合理的數據處理方法,常常可以揭示一些被掩蓋的地球化學異常,這是地球化學背景的相對性的另一表現形式。
16.4.2 地球化學異常及其分類
地球化學異常是相對於地球化學背景的對應概念。地球化學異常區是指與地球化學背景區有顯著差異的元素含量富集區或貧化區。在異常區內各種自然介質中,元素的含量與周圍背景區有明顯差異,該元素的含量值稱為地球化學異常值,簡稱異常。地球化學異常主要根據異常特徵、異常的成因、異常的賦存介質等原則來分類。
按異常特徵可作如下分類。
(1)正異常。異常區內異常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高於周圍背景區。這樣的異常往往是該元素在該區被帶入,以元素的富集作用為特徵。
(2)負異常。異常區內異常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低於周圍背景區。這樣的異常往往是該元素在該區被帶出,以分散作用為特徵。
按異常的成因可作如下分類。
(1)原生異常。狹義的原生異常的涵義是內生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異常,主要是指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氣成作用,熱液作用等內生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地球化學異常。廣義原生異常還包括有沉積岩中的地球化學異常,指的是賦存於固化岩石中的地球化學異常。
(2)次生異常。次生異常是指表生作用中所形成的地球化學異常。這類異常賦存於地表的疏鬆覆蓋物、水系沉積物、水、空氣和生物體等介質中。
次生異常可按異常的賦存介質再細分。
(1)殘積-坡積異常。這類異常是在殘積-坡積物形成過程中同時形成的,賦存於基岩或礦體上方的殘積-坡積物中。
(2)分散流異常。該類異常沿異常源所在匯水盆地的水系分布,賦存於水系沉積物中。
(3)水文地球化學異常。該類異常賦存於地表水和地下水中。
(4)生物地球化學異常。該類異常賦存於生物體(主要是植物)中。
(5)氣體異常。以氣體狀態賦存於地表上方的大氣中,亦存在於岩石與土壤的孔隙中。
16.4.3 地球化學異常的主要參數
地球化學異常的主要參數值有:異常下限、異常襯度、異常強度、異常面積、異常規模、異常濃度分帶性和綜合異常組分特徵等。
16.4.3.1 異常下限
又稱背景上限,它是劃分異常與背景的臨界值。大於或等於此值者為異常,小於此值者為背景。
在背景范圍內,在一定的信度(例如信度α=0.05)下,異常下限T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背景平均值Cb和標准離差值Sb可分別由以下統計公式求出:
勘查技術工程學
式中N為參與統計計算的數據個數;Ci為第i個樣品的含量值。
16.4.3.2 異常襯度
異常襯度CI(或對比襯度、對比值)是指某一指示元素所形成的異常含量平均值CA與異常所在區域該元素的背景平均值Cb(或異常下限值T)的比值:
勘查技術工程學
或
勘查技術工程學
16.4.3.3 異常強度
它是指指示元素含量值的大小。可用該指示元素異常含量平均值CA來度量。如果異常多為高含量值組成,也可用異常的最高含量值度量。
16.4.3.4 異常面積
以異常下限值所圈定的異常范圍。
16.4.3.5 異常規模
綜合了異常強度與面積(或寬度)而提出的參數值。往往用異常線金屬量或異常面金屬量度量。
(1)異常線金屬量是為了對比各剖面異常的規模大小而設定的。
當測線上采樣點是等間距時
勘查技術工程學
是第i 條測線上的金屬量,單位為 m×10-6;C A是第 i 條測線上的異常含量平均值,單位為10-6;Cb是異常外圍的背景平均值,單位為10-6;Li 是第i 條測線上的異常寬度,單位為 m;θ是第i 條測線與異常長軸方向的交角。
當測線上采樣點是不等間距時
勘查技術工程學
Lj是第i條測線上某一端點至第j個采樣點的距離,單位為m;0.5[Lj+1-Lj-1]是第j個采樣點所控制的實際距離,單位為 m;是第j 個采樣點的異常含量值,單位為 10-6;其他符號同前。
(2)計算異常面金屬量值應用如下的公式:
勘查技術工程學
PS為異常面金屬量值,單位為m2×10-6;CA是異常范圍異常含量平均值,單位為10-6;Cb是異常外圍的背景平均值,單位為10-6;S是異常面積,單位為m2。
(3)標准化異常面金屬量值
勘查技術工程學
或
勘查技術工程學
NAP為標准化異常面金屬量值,單位為m2×10-6;CA、Cb、T、S分別為異常含量平均值、背景平均值、異常下限值和異常面積。
16.4.3.6 異常濃度分帶性
也稱為異常濃度梯度。異常濃度梯度值越大,說明元素所形成的異常具有很好的分帶性;異常濃度梯度值越小,說明元素所形成的異常分帶性越差;異常濃度梯度值趨於零時,元素異常不具分帶性。
16.4.3.7 綜合異常組分特徵
是由多個指示元素組合反映出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Ⅵ 重要區段地球化學元素背景特徵
表3-2-2列出了安徽東南部地區各成礦區段內微量元素的平均值、背景值、區域濃集系數及變化系數。由表3-2-1和表3-2-2可以看出,與全省水系沉積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較,5個主要成礦區段亦表現出不同的富集特徵,其中:太平-涇縣成礦區段富集的元素為Ag、As、Bi、Cd、Hg、Mo、Sb、Pb、Sn、W、Zn等,且Bi、Cd、W、Mo呈現出顯著富集特徵;黟縣-績溪成礦區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Au、Cd、Cu、Hg、Mn、Sb、Sn、W、Zn等,且Hg、As、Sb元素呈顯著富集特徵;平里-漳前成礦區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Au、Cd、Cu、Hg、Pb、Sb、Sn、W、Zn等,且Sn、W、As、Hg元素呈現顯著富集;小賀-璜尖-古祝區段As、Bi、Cd、Hg、Mo、Pb、Sb、Sn、W、Zn等元素富集,且As、Cd、Sn、W呈現出顯著富集特徵;嶺腳-逍遙-仙霞區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d、Cu、Hg、Mo、Pb、Sb、Sn、W、Zn等,且As、Cd、Sb、Sn呈現出顯著富集特徵。
表3-2-1 安徽東南地區與全省、全國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參數對比表
表3-2-2 主要成礦區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參數表
續表
Ⅶ 地球化學背景
由於地殼中化學元素在區域分布上的差異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學背景及異常。
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或一定的地質體內,一些特徵的成礦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處於正常狀態,這些區域地質體則稱為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區。這里所說的正常狀態,主要是指沒有受到礦化影響的情況下,一些特徵的成礦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變化處於「原始」狀態。在背景區內,某些特徵元素的平均含量值,稱作這些元素的區域背景平均值,簡稱背景值。
為求得某一地區或某一地質體內某一元素的背景值,取樣應該避開礦區或礦化帶。在統計計算時,必須將那些過高含量或過低含量值剔去。
背景值既然是指某一特定的區域某一地質體內化學元素的正常含量,因此,不同的區域或不同的地質體中某一化學元素的背景值不一定相同,甚至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求取元素的背景時,要按不同的區域與不同地質體,分別統計計算。
背景含量是在一定范圍內元素含量變化的一系列數值。而背景平均值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值,它與參加統計計算的數據個數、樣品分析方法的精度以及計算方法的選擇等都有著密切關系。也可以說是這些因素的概率函數值。
在地球化學找礦中,背景值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劃分異常區與背景區的基礎,而僅僅用克拉克值尚不足以將兩者區別開。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試舉一例。
表 3 1 為華南地區不同時代花崗岩中 Sn 的平均含量值。該表顯示,華南地區花崗岩中 Sn 的含量平均值即背景值,均高於全球花崗岩的平均含量值。假如事先工作者不了解華南地區不同時代花崗岩中 Sn 的含量分布特徵,並未計算其背景值,那麼,僅僅用全球花崗岩中 Sn 的含量平均值(3 ×10- 6)作為區分異常區和背景區的標准,勢必將 Sn 平均含量高於3 ×10- 6的花崗岩體劃作 Sn 的異常區。如表 3 1 所示,這樣有可能將加里東晚期、華力西 -印支期及燕山期的花崗岩體均作為 Sn 的異常區。事實上,這些時代的花崗岩體中的 Sn 含量盡管為酸性岩體中 Sn 的平均含量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但仍然屬於背景的范圍。
表3-1 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中 Sn 的平均含量
如前所述,地球化學背景往往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起伏的一系列數值。這個變化范圍有一個最高值、一個最低值和一個平均值: ①地球化學背景起伏變化的最高值稱為背景上限; ②地球化學背景起伏變化的最低值稱為背景下限; ③地球化學背景起伏變化的平均值稱為背景值。
地球化學背景和背景值隨研究范圍的不同,有全球性的、地球化學省的、區域性的和局部性的(圖 3 1)。
圖3-1 各種地球化學背景值
Ⅷ 區域地球化學背景
區內19幅1∶20萬圖幅相續進行過區域化探掃面工作,在認真查閱大量的成果後,整理了下面一組數據,作為藏東地區遙感綜合找礦預測依據之一(圖9-1)。
圖9-1 研究區化探異常分布圖
1.公布-阿色金找礦遠景區
2.囊多金多金屬找礦靶區
3.綽堂-力亞章鄉郭玉多金屬找礦遠景區
4.秀格山-木協-塞巴公金、銀遠景區
5.翁君-低達多金屬遠景區
6.狼阿有者Au、Cu找礦靶區
7.江喏Hg、Sb找礦靶區
8.Cu、Mo馬查拉—桑木若組合找礦遠景區
9.鍾達 Cu、Pb、Zn組合找礦遠景區
10.類烏齊Au、Cu、PbZn、U組合找礦遠景區
11.Au、As、Sb、Hg找礦遠景區
12.Au、Ag、Mo、Bi然度海、拉榮、波馬奔堆3個靶區
13.Mo、Cu下材卡、西壩找礦遠景區
14.(麥稀樹、達日阿、打麻過若)確子壓桶地區Sn、W、Mo、Au找礦遠景區
15.略覺—本果Fe、Au多金屬找礦遠景區
16.栗東—貢布卓卡銅-鉬-鎢找礦遠景區
17.拉九、徐鄉-木水銅、金、銻找礦靶區
18.玉曲河/玉曲江找礦遠景區
19.打達臘卡金找礦遠景區
20.怒江大拐彎金、汞找礦遠景區
21.格拉曲(大海龍)金找礦遠景區
22.納寫-收瓦塘錫多金屬遠景區
23.馬牧普多金屬遠景區
24.莽嶺-馬熱銅、金多金屬遠景區
25.我卡地、中捷馬鉛、銀、汞遠景區
26.莽總銅、鉬、金、銀、鉛、鋅、鎘成礦帶
27.妥壩鉛、鋅、銀、鉬、汞、砷、銻、鋇成礦帶
28.小日通金、砷靶區
29.俄洛橋金、汞遠景區
30.若美-吉塘汞、銻、砷、鎘成礦帶
31.阿朗-剛沱汞、銻、金、鉛成礦帶
32.類烏齊-吉塘錫、鉍、鉛、銀、鋅、鎘、砷、銻、汞、金成礦帶
33.思達銻、鈾、砷、鉍預研究區
34.阿朗-剛沱汞、銻、金、鉛成礦帶
35.德呷鄉汞靶區(洛隆汞、砷成礦帶)
36.加吉拉-雪拉鉻、鎳、鈷、鉑族金屬等成礦帶
37.林青、貢拉、稀土、錫、鎢放射性金屬找礦遠景區
38.竹瓦根鎢、錫、金找礦遠景區
39.俄玉-達供村金、銅遠景區
40.滿總-麥巴銅、鉬、金多金屬遠景區
41.雪果-修扎日稀有、稀土放射性金屬找礦遠景區
42.日通銅多金屬靶區
43.恆星措銅多金屬找礦靶區
44.夏日多銅多金屬找礦靶區
45.德登—字嘎銅、金遠景區
Ⅸ 區域地球化學元素背景特徵
表3-2-1列出了依據安徽省1:20萬區域化探數據(安徽物化探院,1987)統計計算出的全省與研究區內微量元素的平均值、背景值、區域濃集系數及變化系數。以濃集系數XRCC>1.2來劃定富集元素,以XRCC>1.5來判定顯著富集特徵。從表3-2-1中對比可以看出:
(1)與中國水系沉積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較,安徽省水系沉積物中Cd、Mo、As、Sb、Bi等元素含量偏低,屬貧化的元素,而Au、Hg、Sn等元素含量相對較高,屬富集的元素,其餘元素的含量與全國水系沉積物中相應元素的含量基本相接近。
(2)與全省水系沉積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較,研究區以Au、Ag、Cu、Pb、Zn、As、Sb、Bi、Hg、W、Sn、Mo、Mn、Cd等多元素富集為特徵,且Sn、W、Cd元素呈顯著富集,亦顯示出區內W、Sn元素具良好的成礦前景。
Ⅹ 區域地球化學背景值
根據以25個礦床(點)為單元的微量元素背景,統計出山東乳山各金礦帶背景的幾何均值(表3-1)。
(1)山東乳山金礦帶中微量元素幾何均值高於地殼元素豐度的元素只有Au、Bi、W,其他元素都低。
(2)山東乳山金礦帶中微量元素幾何均值高於中國二長花崗岩的元素豐度的元素是Au、Sb、Hg、B、Ag、Bi、W,山東乳山金礦帶背景以高Au、Sb、Hg、B、Ag、Bi、W,低Zn、Co、Ni、V、Ti、Sn,部分地段高As、Cu、Pb、Mo、Mn為特點;其背景特徵為山東乳山金礦帶的構造疊加暈的濃度分帶提供了依據。
(3)25個礦床(點)的微量元素背景有一定差別:Au在馬台石金礦點中背景含量最高;As、Sb、Cu、Bi、Mn、Co、Ni、V、Ti在英格庄大型金礦中背景含量最高;Hg在閉牛山金礦點中背景含量最高;B在石城小型金礦中背景含量最高;Ag、Pb在銅錫山中小型金礦中背景含量最高;Zn在胡家口小型金礦中背景含量最高;Mo、Sn在金牛山大型金礦中背景含量最高;W在馬台石金礦點中背景含量最高。
表3-1山東乳山金礦帶及各礦床(點)背景的幾何均值一覽表
A. 中國二長花崗岩元素豐度,鄢明才和遲清華,1997;含量單位:Hg,10-9;其他元素,10-6。
B. 地殼豐度, 黎彤,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