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農耕歷史

中國農耕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9 03:43:07

1.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2.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美滿的,不會因為要交稅而擔心這。

3.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4. 中國農業發展史

第一節 原始農業與粗放農業階段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二、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
一,農業生產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製的耒耜,石刀,蚌鐮等.
2,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秦漢傳到嶺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現牛耕,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耦犁,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發明曲轅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國馬鈞發明翻車;唐朝出現筒車.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是手工業工具)
5,播種工具:西漢使用耬車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經有原始水利;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戰國有都江堰,鄭國渠.2,漢:西漢六輔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3,三國:魏在淮河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蜀維護都江堰;
4,五代十國:吳越修築錢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開灌渠.
▲(秦的靈渠;隋,元的大運河以航運為主)

三,農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業:
母系氏族:半坡:豬,狗,牛,羊,雞;河姆渡:豬,狗,水牛.
商朝:豬,狗,牛,羊,馬
北魏:《齊民要術》介紹禽,畜和魚類飼養.
唐朝:吐蕃飼養氂牛,馬,豬,獨峰駝;靺鞨放牧豬群

五,耕地,糧食,人口
隋唐:大量墾荒,糧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長,唐玄宗時是太宗時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裡,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長.

5. 中國農耕文明起源

中國農耕文明起源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 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如前方所述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

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

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5)中國農耕歷史擴展閱讀:

農耕文明的特點: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栗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農耕文化

網路-農耕文明

6. 中國農耕文明歷史是七千年還是五千年

根據考古研究,中國發現了在中國一萬多年前就有栽培農作物的遺跡,這么說來應該是七千年。

7.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講解

原始農耕的發展人工栽培水稻: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國家.栽培粟: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原始農業發展:由最初...

8. 中國農耕

在中國歷史上,農耕生產依賴土地,農耕民族對土地的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形成了於農耕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與倫理習尚。游牧生產依靠於水草,游牧民族為著水草的肥美而終年遷徒,形成了流動性的社會組織和簡潔意重的禮俗。中國歷史上周邊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往來,實際上是
游牧與農耕兩種不同社會經濟的碰撞,兩種不同社會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社會經濟與文化的交往和互補。
農耕生產是一種完全依賴於土地的生產。農耕民族在土地上播撒種子,護理著從土地上長出的幼苗,收獲著在土地上成熟的莊稼。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農耕民族都必須守留在土地之上,從不輕意離開,因為他們懂得土地的價值,失去土地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意外的自然災害,沒有巨大的社會變革,沒有家破人亡,農耕民族將會世世代代都居住和繁衍於一定地域之上。因為,農耕民族需要始終如一地看護著種植於土地上的莊稼,不需要遷徙,不需要賓士。恰好相反,為了最終的農耕收獲,農耕民族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安定。背井離鄉,離開世代勞作的故土,是農耕民族所不情願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農耕民族大多居處中原。中原大地有黃河的滋潤,土質松軟,氣候四季分明,沒有酷暑暴寒,宜於農耕。良好的自然環境保障了農耕生產的穩定性。為農耕民族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使農耕經濟成為中世紀中國最為穩定的社會經濟。與游牧民族相比,農耕民族的生活和性格就顯得十分的安逸和恬靜。
於農耕民族依賴土地,要終年守候種植在土地上的莊稼,需要在土地上掘穴築屋,建築長久性居所,從而就形成農耕民族的定居生活。由於生活的定居化,也就形成了村落,形成了鄰里。帝王 君主便可依土地劃分和管理國民,依土地修建城池,依土地進行分封,依土地建邦立國,依土地劃分州、郡、縣、鄉、亭、里,依土地征稅納賦。在中國古代,由於土地權力的高度集中,地域的緊密相連,便形成了中央控制的「大一統」政權,形成駕馭宇內的封建王朝,形成天下獨尊的封建皇帝。由於土地的相連性,使得在這一土地上發生的政治與軍事的紛爭,不管這種紛爭所造成的分裂歷時多長,最終都必將歸於統一。
對於農耕民族,土地就意味著財富,佔有土地就是佔有財富。因此,佔有更多的土地,便是農耕民族一生的渴望。在中國歷史上,為了佔有土地,出現過激烈的土地兼並:為了佔有土地,即使做了高官,成了富賈,也要返鄉買田置地,建立田莊。這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理想和追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一大特點。
耕民族在農作物生長的時節,有較多的空暇,加上農耕經濟能提供較為穩定和豐富的食物,農耕民族的生活就顯得輕松和悠閑,可以有時間更多地進行人際交往。農耕民族密切的地緣關系,又使人際間的接觸與交往更為頻繁和深入。隨著人們交往關系的發展和規范化,就形成具有體系性的禮俗。這種植根於農耕經濟的禮俗,在中國古代便是以孔孟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禮儀。與農耕民族不同的是,游牧民族所從事的生產是一種以水草為根本、帶有流動性的生產,即使在生產的空閑季節,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常常因為水草的遠離而天各一方。因而,游牧民族的交往稀疏而情深,簡潔而意重,而且沒有農耕民族那樣的繁文縟節。

農耕是一種不需要付出劇烈體力的勞動生產活動,不論青、壯、老年人都能參與其事,而且老年人長期積累的勞作經驗,在青年人的農耕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老年人在農耕民族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農耕民族對老年人有著特殊的感情。從幼小無知到長大成人都目睹父輩起早貪黑的農耕民族,將孝敬老人作為民族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倫理。

萬物周載的土地給了農耕民族以衣食,成了農耕民族的終生依賴。因此,農耕民族對於土地有著特殊的理解和認識。在他們看來,土地給予他們衣食,是他們的生命所在,也將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在百年之後,只有將屍骨埋入土地,才感到得以安穩。「入土為安」是農耕民族的最終宿願。而對於游牧民族,更為崇敬的乃是草原,因為只有草原才奉給他們肥壯的牛羊。游牧民族魂系草原,認為百年後的屍骨只有返回草原,才重得其樂。

9.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農業大國,華夏的農耕文明有多少年歷史

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從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也是這樣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個就種植水稻的國家就是中國,先民們 勤勤懇懇的勞作在土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平凡的日子。在歷史的故事裡,神農氏是農耕文明的創造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民們秉持著最樸素的想法,自強不息,嚮往和平以及奮斗的理念。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在生活里才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熱點內容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