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歷史
❶ 恆山得歷史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游記》中。 古人由此贊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 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恆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恆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恆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徵。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岩巒疊萬重,鬼恆浩難測」,點出了恆山的地貌特徵。登上恆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岩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滿意請採納
❷ 恆山名字的由來
尚書·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北嶽即指古北嶽的恆山。《尚書·禹貢·導山》記載秦始皇東巡時過「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秦始皇走太行、恆山到碣石,時至今日,太行、恆山的名稱依然如此,說明北嶽之山恆亘綿長。《禹貢》曰「太行恆山」。 恆山景色
《周禮·職方氏》記載:當時天下「九州各有鎮山,恆山,正北並州鎮山」。《爾雅·積山》也有關於五嶽的記載,且稱「恆山為北嶽」。《漢書·地理志·常山郡》載:「恆山北谷,《禹貢》恆水所出,東入滱(今唐河)」。這一記載准確說明了漢代北嶽恆山與相關河流的關系。秦漢時期設恆山郡,就是因北嶽恆山在其轄區內而得名,而且由於皇帝文化中的「避諱」制度,把「恆山」改作「常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描寫恆山:「恆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由東北至西南走向,它西控雁門雄關,東跨冀北原野,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連綿數百里。當年古人登臨此山,可以俯視河北、山西兩省,山勢蒼茫,氣象萬千」。又說:「古者天子巡狩,常以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不還,巡獰禮廢,邑郭仍從。秦罷井田,因以立縣,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 據《恆山志·序》記載:「考帝舜紹堯之後,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蓋每州必封袁山之高大者,以為一州鎮……」。《周禮》這樣的稱謂:「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恆山」。《通典》載:「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恆山」, 「秦始皇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中華十二山的出處,在《漢書·地理志》解釋是這樣的:「堯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各州各有鎮山」。所以,在這里恆山為第二也就好理解了。《巍巍北嶽大茂山》稱:歷史上所說的恆山,泛指河北西部連綿不絕的太行山。現在,地理學把河北唐縣、淶源、阜平直到山西渾源一帶的山脈稱為恆山山脈。對於北嶽恆山的史料記載零零星星,隱藏在書海之中。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大海撈針,對此進行過整理研究,清代顧炎武先生的《北嶽辯》尤為突出。《北嶽辯》指出:考之《虞書》:十有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周禮》:並州其山鎮曰恆;《爾雅》:恆山為北嶽,注並指為上曲陽。三代以上雖無其跡,而《史記》雲: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邦。《漢書》雲:常山之祠於上曲陽。應劭《風俗通》雲:廟在中山上曲陽縣。《後漢書》:章帝元和三年春三月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嶽於上曲陽。《郡國志》:中山國上曲陽故屬常山,恆山在西北,則其來久矣。《水經注》乃謂此為恆山下廟。漢末喪亂,山道不通,而祭之於此。則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詔太常,非漢末也。《魏書》: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東巡,遣使祭恆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鄴,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嶽;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車駕至於恆山之陽,詔有司刊石勒銘;十一月冬十一月南征,經恆山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過恆岳,禮其神而返;明年南巡,過石門,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禮恆岳。夫魏都平城在恆山之北,而必南祭於曲陽。遵古先之命,祀而不變者猶之。《隋書》大業四年秋八月辛酉帝親祀恆岳。《唐書》定州曲陽縣元和十五年更恆岳曰鎮岳,有岳祠。……自唐以上征於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於碑者如此,於是知北嶽之祭於上曲陽也,自古然矣。 顧炎武先生《北嶽辯》的面世,是他以治學的理念公諸於世的一篇論文。顧先生在歸納史實的基礎上證明恆山地名由來已久,地望清晰,自古使然。
❸ 北嶽恆山的變遷史
我在上世紀80年代,因考證古北嶽恆山的確切位置,在歷史地理學界留下了很得意的一筆,按說,說起這個話題,我該自豪,但如今,我卻感到沉重,因為古北嶽至今仍沒得到重視,古北嶽的文化資產仍被棄之如破履,豈不悲哉!
一、 從曲陽北嶽廟引發的思考
1981年,我「大三」就開始關注歷史地理。一次到曲陽縣北嶽廟,看到一系列碑刻,發現原來北嶽廟是古代帝王祭祀北嶽恆山的廟宇,應該與岱廟、南嶽廟具有同等地位,而曲陽人卻稱「竇王殿」,傳說是竇建德的皇宮。回來之後,我百思不得其解,決議要弄個明白。
第二年,我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是太行山第四紀地質,多次到曲陽、阜平等地考察,專程到北嶽廟抄錄碑刻,搜集資料,回來後研究分析。
畢業後從事地方誌工作,開始鑽研歷代史籍。查閱《二十五史》的歷代地理志,終於發現,原來歷代正史中,都明確記載恆山一直在河北曲陽縣境內,曲陽北嶽廟,確實是與岱廟、南嶽廟、中嶽廟一樣祭祀五嶽的廟宇之一。而山西渾源的「北嶽恆山」,戰國、秦漢時期,名叫「高氏山」,也名山享(山字旁一個享,拼在一起)山,跟北嶽毫無關系。
在此基礎上,查閱《辭海》、《辭源》、《中國歷史地圖集》、《宗教詞典》、《中國名勝詞典》、《中國網路全書》等權威工具書,還自費購買大量跟五嶽文化相關的書籍,翻閱了《元和郡縣圖志》、《天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元、明、清一統志,檢索歷代相關的官牘、檔案文獻。終於弄清了一個學術界公認的史實――就是明代以前北嶽恆山一直在曲陽境內,清代開始改在山西渾源。
但是,各家工具書在表述北嶽恆山變遷歷史方面自相矛盾,很難自圓其說。
為什麼清朝順治十七年要改北嶽於渾源?而當年曲陽北嶽究竟是現在的那一座山?這些工具書眾說不一。看來,考證古北嶽的確切地望及其變遷的歷史,是河北乃至中國歷史地理學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決心研究到底。
二、實地考察,理性分析。
要想突破這個歷史難題,必須學習歷史地理前輩的研究方法,將文獻考證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從文獻、地理空間、考古文物三個方面尋找鐵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家工具書存在的疑問,匡正謬誤。我自費深入曲陽、阜平、唐縣一帶山中,進村走訪,探訪文物碑刻,終於找到文獻之外的考古證據和地理空間上的證據。
首先,唐代河北籍地理學家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北嶽恆山,在曲陽縣北一百四十里」。按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對唐代度量衡的計算,唐140里,摺合130華里,65公里,這個距離已超出今曲陽縣北部邊界,而在阜平、唐縣邊界。
1980年版《辭海》:「恆山,古山名,在今河北曲陽西北與山西接壤處。……唐宋一名大茂山。」 1981年版《宗教詞典》:「恆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明定山西渾源縣之玄武山為恆山,清始開祀北嶽於渾源,此後曲陽之恆山通稱大茂山。」
看看地圖就知道,今曲陽縣西北距山西邊界有數十公里,根本與山西不接壤,而與河北阜平縣接壤。而且,在今曲陽西北根本沒有大茂山。
❹ 天下聞名的北嶽恆山,流傳著怎樣的神奇傳說
白明宇覺得張侗對那個紫衣女子很是在心,就讓紫衣女子去陪張侗。劉知遠的女兒聽說後,下嫁張侗之心更加堅定。她說:“張侗家貧,我寧願和他一起吃糠咽菜,同甘共苦;張侗若是去尋仙訪道,我情願在家伺候婆母,決不再嫁!”張侗被女子的賢惠和摯愛所感動,便同意了這門親事。擇了個吉日把女子迎娶到家。過了兩年,張侗的母親去世了。張侗的妻子賣了嫁妝,用來安葬了婆母,張侗對她更加敬愛。
一天,張侗對妻子說:“你如此賢惠,我還有什麼後顧之憂,我思念,一人得道,全家成仙。我將遠去,恐怕難以回來,家裡的一切都交給你打理了。”妻子坦然回答:“我不會阻攔你,郎君盡管前去,好生保重自己!”數年後小夢德漸漸長大,聰慧過人,十四歲便以神童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十五歲就被朝廷點為翰林。
一次回家,夢德問母親:“我父親現在究竟在何處?”母親便把張侗尋仙訪道之事全都告訴了夢德。夢德說:“我寧肯不做官,也要設法把父親找到。”母親說:“你父親出家尋仙,至今已經十多年了,想必他已經成仙,你去哪裡找呢?”夢德一聽只好作罷。
後來,夢德奉旨到渾源州巡查,走至途中,遇到一夥蟊賊攔路搶劫。正在危急之中,只見一個長髯道人手執寶劍沖來,殺得蟊賊紛紛敗退。夢德得救,非常感激那個道人,便拿出金子酬謝,道人卻不接受。只見道人從身上取出一封信說:“我有一個親人與大人同鄉,煩勞代我致以問候。”夢德問道人的親人的姓名,道人說叫王林。夢德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出來,就說:“我們村裡也沒有一個叫王林的人呀!”道人說:“草野之人,貴官自然不認識。”臨別時,道人又取出一隻金手鐲,說:“這是閨房之物,我拾到後無所可用,貴官為我代勞沒啥可奉報的,我將此物送給你吧!”夢德接過一看,只見金手鐲鑲刻的十分精美,放進懷中,與道人告別。
夢德一到家便設法到處打聽王林,可是問遍全村所有的人,誰也不知道這個名字。無奈,他只好拆開信函,見上面寫著:夫妻三年,分拆各天,葬母教子,全靠你賢。無以報德,奉葯一丸,剖而食之,可以成仙。後邊一行小字寫著:琳娘夫人妝次。讀畢,仍不解其意。於是夢德便把信函拿給母親看。母親手執信函看後,不由淚如泉涌。她說:“這是你父親的家信呀,琳是我的小名。”夢德聽母親一說,方才恍然大悟,原來王林是“琳”字的拆字!他悔恨不已。隨即拿出金手鐲讓母親看,母親一看,便說:“這是你生母的遺物,你父親在家時,經常拿出來讓我看。”夢德又取出葯丸,只見像黃豆那麼大,就高興地對母親說:“我父親已成仙人,吃了此葯,必定能長生不老。”母親把葯拿在手中,不肯馬上服下,只是將葯丸珍藏起來。
過了一年,村子裡突然遭了火災,眼看大火就要燒到自己家,夢德全家急的不知所措。這時,父親送給他的那隻金手鐲突然發出一聲巨響,循聲望去,只見金手鐲變得有好幾畝大,覆蓋了整個宅院,形狀如同圓月,金手鐲的接縫處向著東南,看得清清楚楚。不一會,火勢自西邊來,快燒到金手鐲時,忽然繞過宅院向東燒去,等到火勢遠去以後,夢德全家人正在疑惑,忽見紅光一閃,金手鐲當啷一聲墜落。這一場大火全村許多人家房屋都被燒成灰燼,唯有夢德家安然無恙。全家人手額稱慶,隨即朝恆山方向頂禮膜拜!
❺ 恆山懸空寺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抄後期,距今約1400年,398年,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就是要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開始建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終於建成了這座奇特的懸空寺。歷代都對懸空寺有過重修,但是都沒有改變原來的結構。只是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為歷年河床淤積,現在僅剩58米。
❻ 恆山有什麼歷史典故
相傳古代渾源城裡有一個美麗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得病,少女就和嫂子一道上恆山為母親 采葯。不料剛走進幽深樹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只見惡狼張開血盆大口,朝她們撲過來。就在這危急 時刻,有一個年輕 人聽見姑嫂二人的呼叫聲,就從後面趕來 ,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 道謝。言談之中得知這個青年 是在恆山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干練,不由產生了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就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誰知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縣的少爺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娶她為妾。而少女的父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縣太爺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著女兒進火坑。少女無法忍受,連夜逃離家門,上恆山去尋找畫匠。賢惠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忙跟隨上山, 暗中保護小姑。然而,不幸的是, 少女跑遍了恆山山嶺,也不見畫匠的身影。這時, 知縣的少爺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 近,少女心一橫,就從這萬刃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四處尋找,不料一失足也跌入崖下。姑嫂二人的事跡感動了北嶽山神。北嶽山神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嫂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凄涼的叫聲不絕於耳。「捨身崖」便由此得名。
❼ 恆山區的歷史沿革
恆山一帶,清末屬密山府管轄。
民國五年(1916年)初,奉天商人袁大璋募集13家股東籌資於黃泥河子北山建立密西煤礦,屬密山縣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強行人股經營裕邊煤礦,改稱雞西煤礦,並於此設立恆山街。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劃歸雞寧縣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置恆山區。
1950 年7月改為雞西縣第四區。
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置恆山鎮。
1957年3月,撤銷恆山鎮,正式設置恆山區,隸屬雞西市管轄。
❽ 恆山從古至今的影響
北嶽移祀
恆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經多次爭辨,又曲陽之古北嶽明末因邯鄲大地震軸射於曲陽,曲陽北嶽廟多數毀壞,於明末改封渾源天峰嶺為北嶽恆山,改封後一直未舉行祭祀。至到清入關,順治帝正式祭祀於渾源北嶽廟。
第一次爭論: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書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嶽河北恆山於山西渾源。禮部尚書倪岳則上疏予以反對。朝廷議定「仍祀曲陽,循依舊理」。
第二次爭論: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再次上疏,請改祀北嶽於山西渾源。復議期間,禮部尚書倪岳又一次給以駁斥。皇帝對禮部的復議批復:「詔從之。」
第三次爭論: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戶科河南陳公上奏章請罷曲陽之祀,又被朝廷否決。
第四次爭論:明萬曆十四年(1586),山西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嶽於渾源。禮部禮臣沈鯉表示反對。
第五次爭論: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鋒之後,朝廷改封山西渾源玄岳山為北嶽,稱恆山。但這只是改封了北嶽恆山的主峰,國家秩典祭祀仍確定在河北曲陽。明後期遂出現「兩個恆山」之說。
第六次爭論: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科給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觀點與明代馬文升一致,但這次順治帝卻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自後再不見反對此事的奏摺。
主張改祀到渾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嶽恆山和祭祀北嶽的地點應在國都北方,而當時祭祀北嶽的恆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點在曲陽北嶽廟,均在國都之南,與京城方位不符;改祀到山西渾源,是因渾源曾為恆陰,為恆山陰面,恆陽、恆陰「皆指恆山」,渾源又比曲陽在國都偏北;還有交通不便及官宦個人意願。反對改祀的一派,主張仍在河曲陽北嶽廟祭祀。強調既然「恆陽、恆陰,皆指恆山」,何必改祀。他們運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歷史事實,並引經據典地對改祀派給予反駁,以維持幾千年歷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歷史慣例。
從明代開始的改祭爭論一直延續到清初順治年間,祭祀北嶽的地點才由河北曲陽移至山西渾源,封祀合一爭論就此落幕。從此山西渾源就成了國家祭祀北嶽恆山的地方,享受曾經古北嶽(今河北)時的政治待遇。。
❾ 恆山的概述
我國名山五嶽之中的北嶽是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而古北嶽恆山則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也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阜平縣大茂山。 從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歷史中,歷朝皇帝祭祀的恆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這些都有史書記載,無可爭辯。自秦代至明代,北嶽恆山一直在曲陽(後來行政區劃有所變更),直到如今曲陽縣還保留有北嶽廟,歷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嶽。直到明朝後期才把北嶽恆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渾源,清代才開始在山西的恆山祭祀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