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留步---,你知道什麼叫「母語」嗎你。。。。。。。
母語(漢語)就是自己民族所用的第一語言。
比如:漢族的母語是漢語,藏族的母語就是藏語等等。
並不是所有中國人的母語都是漢語。
漢語歷史
最早記錄了漢語文字的,是甲骨文。這種殷商時期記載占卜祭祀的文字,是今人了解早期漢語語法與其他一些特徵的重要材料。從當時的卜辭例來看,商朝的漢語詞序已具有與現在漢語相同的"主--謂"或"主-謂-賓"形式。但當時的漢語文法簡單,卜辭所用的,多是一些簡單句。各詞類的界限也不%lCc]5
如今天來的那麼精細。另外,商人所使用的漢語,其詞彙量相當有限,又由於受到思維水平D
的限制,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彙所佔的比例就要比表形象概念的小很多。[KqoD^
從殷商至今的3000多年間,漢語無論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都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x8
現代語言學家將漢語發展史劃分為四個階段:兩晉以前的上古時期,從南北朝到北宋的中古時*pnS:
期,從南宋到清前期的近古時期,以及從清中後期到現在的現代時期。在這每一個階段的發展`?%s
中,漢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都會發生革新。但我們應該注意,這些變化絕不是雜亂的,無序的。相反,漢語的發展是很有規律的。正是這種規律性,使得今人試圖了解我們母語的.Nh3)
發展史成為可能。bj
先談談語音。a<dQ
利用諧聲字的聲符來考證早期漢語的語音,是第一種要介紹的研究手段。清代的著名學者段u
玉載通過研究《說文解字》中的諧聲字,得出了"同諧聲字必同部"的結論。舉個例子,ex;p;
"攻,紅,江,項,扛,訌"等字的現代讀音是不同的,但它們的聲符都是"工",因此在}
這些字被造出的上古時代,其讀音應該是相同或者極其相近的。所以如果我們有條理的歸納m
沒一類同一聲符的字,就可以較為准確的對早期造字時期漢語的語音系統有一個大致印象。"|I
到了稍後一些的春秋中葉,中國出現了最早的韻文集《詩經》。拋開書中詩的文學價值不論,VSS
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它們的押韻情況上。可以很輕易的發現,當時的一首押韻詩,放在現在看,;0T
很可能就有問題了。毫無疑問這些詩在被作出的時候是符合押韻原則的,所以唯一的解釋就uF/[nd
是某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詩經》時代,即春秋時期,漢語的聲調與現在或中古時代==
不同。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古時期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H^z9`
在《詩經》誕生的上古期,四聲卻是平身,上身,長入身與短入聲。所謂"入聲",即是指~
發聲時只作勢而不爆破的音。例如,"急"讀成"gieb","滅"讀成"miad"。^
長入聲在發展中漸漸變成了去聲,而短入聲則成為中古時的入聲。A[#
上古漢語的聲母比諸後來的唐,宋,也有一些明顯的區別,當然與現代漢語相比,差異就更e`yU
明顯了。漢語史上有所謂"古無輕唇音"之說,這說的,也是上古聲母系統的一大特點。1S$pk
唇音指的是發音時從雙唇或唇齒部分發出的音,現代漢語中的"f",就是一個唇齒音。cHv
而輕唇音,指的就是類似"f"這樣的唇齒音。相應的,雙唇音如"b",就是一個重唇音。「古無輕唇音」就意味著上古漢語中不存在「f」,「v」這樣的音。所以在上古時代,「負」m8
讀如「背」,「附」讀如「部」,「佛」讀如「弼」,「逢」也成了「蓬」---所有的輕|n
唇音都以重唇音發出。這也是為什麼「阿房宮」會被記作「阿旁宮」,「汾水」會被寫作$i^
「盆水」。直到今天,南方的一些方言如上海話,依然保留了輕唇音讀如重唇音的特點。xAZ]
普通話的「孵(fu)」在上海話中被讀作「bu」,「防(fang)」被讀做.Ug
「bang」。另外,朝鮮語作為一門接受了部分上古漢語詞彙的外語,也保留了一些這方面跡象。所以,是的,只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是上古漢語的特色。A@
晉代以前漢語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沒有舌上音。舌上音的發音部位近似現代漢語中的4BvnD
翹舌音,如「zh」,「ch」。傳統的音韻學用「知」,「徹」,「澄」等字的聲母來C#f
表示舌上音。可是在中古以前,這些以舌上音發出的聲母,卻是讀作舌頭音的。舌頭音是9
像「d」,「t」這樣的舌尖塞音。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解釋舌頭音與中古舌上a
音的區別。生活在春秋時的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實際上,在當時他應該是這樣讀的「爹爹為爹爹,不爹為不爹,是爹也」。現代閩地方言還保留了上古舌音的一些特點。在閩方言中,知被讀做「di」,「豬」則讀做「dv」。英國人稱他們用9BC
來稱呼茶的單詞「tea」是引自中國,實際這個發音正是借自具有古舌音特點的閩方言。mc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中古時代漢語語音系統的特點。MVZ
反切注音,是漢語在中古時代初期發展中的一項奇妙的發明。反切就是選取兩個漢字,前一個稱為反切上字,後一個稱為反切下字,取反切上字之聲母,反切下字之聲調和QL$
韻母,合二為一,就一個拼出一個新的聲,韻,調俱全的音。比如「同泰」,「泰同」切"
「大通」,而「通大」又切「同泰」。這種注音法興起於漢魏佛教興起之際,受拼音文字3
的梵文啟發,人民對漢語的音節結構有了新的認識。現代學者再運用反切法,就可測估出*P,O*
中古早期南北朝到唐初時,漢語的語音。而進行這種研究時的參考資料,正是當是所著的*(
韻書,其中很突出的一部,就是北宋真宗時期成書的《廣韻》。《廣韻》實際上是隋朝成yFhF!
書,後失傳的《切韻》各增訂本的集成,因此它雖然著於宋,描寫的卻是隋代中古前期的o
語音。拿《廣韻》與上古漢語語音比對,就可以發現,在隋唐之交,本來是長入聲的「歲」I!0ty
,「害」,「試」,「易」等字都已經變成了去聲。本來是平聲的如「上」,這時也改為Adp
去聲。7
中古時代本身前後約有七百多年,這么漫長的時間里,語音系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在《廣韻》里,因為成書的北宋時代語音與唐初相比已有了一定的變化,所以UM?^
一些新的注音方式都已經被提到。很幸運的,一個叫守溫的生活在唐末的和尚,發明了一種(G0
對漢語語言史研究很有幫助的注音法。^
守溫和尚在總結漢語反切上字的基礎上,結合梵文的一些字音,創造出了漢語三十字母,後經五代和北宋學者增訂,成為三十六個字母。守溫三十六字母事實上是唐末到宋初Rj
漢語聲母情況的很好總結。在守溫注音法誕生的年代,前面提到過的舌上音和輕唇音已經產生。例如「發」原來的聲母「b」,這時已經演變成了輕唇音「f」,由於沒有舌上音而被EF5)
念作「tiao」的「超」,也變得比較近似現代的「ch」。4}G
但是必須要指出,讀守溫字母時,仍然不能用現代漢語去理解。因為漢字的音畢竟e
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見,溪,群」等字,在當時還都是舌根音。如「見」表示的是"&&|
「g」,「溪」表示的,則是「k」。這在今天的一些方言,如廣東話稱牛為「ngiu」Mc
上海話稱牙齒為「nga」中,仍有保留。^E
從該字母表可以看出,中古時代漢語的聲母仍像上古漢語一樣,有清濁之分,而不像現代漢語,已經捨去了濁音。所以中古時代後期的漢語,因為有了輕唇音和舌上音而擁有比上古時期更多的聲母,又因為仍然有清濁之分而使得聲母多於近古和現代。換句話說,中古時代的漢語,其聲母和韻母系統,是各時期中最復雜的。 &&:?
保護
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學習
『貳』 談談你對母語的認識
母語,亦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母語為何物?母語是泥,凝結後形成堅固的壁壘,讓數學、物理、生物等在自己的身上築起大廈;母語是燈,點燃後放出燦爛的光芒,讓鰥(guan)寡孤獨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穩健;母語是車,起動後生成萬千馬力,讓喜、怒、哀、樂等在豪華的車廂里迷倒眾生。所以誰不承認母語天生重要?誰敢忽視母語教育?我們每個人都重視母語,熱愛母語,不僅是使母語得到良好傳承的需要,也是個人建構各種知識平台的重要保證。所以我們要學習好母語,運用好母語! 於漪先生說:「母語是父母給的,母語是家給的。家給的語言,是一種有形無形、有聲無息的存在,是歷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寬厚地孕育涵養著每一個子民。母語教育絕不是識多少字,背多少詞,做多少練習,寫幾篇文章,而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結的感染。古人雲:文以載道。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於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發揚民族文化有極強的凝聚作用。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它本身就是文化。語文學科從事的是母語教育,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天然優勢,當然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任。我們學習的母語大體上就是語文,因為我們所以的書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漢語文字編寫成的,學習不好語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學科,所以語文是其他學科的載體,我們要學習好語文。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認為母語和「本族語」是同一概念,是個民族領域的概念,反映的是個人或民族成員對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它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語。
『叄』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人天生就會說母語
不是天生的,因為一出生第一聲聽到的就是母語,現在許多中國人出生在外國,連中國話都不會了.
『肆』 國際母語日的發展歷史
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同當年孟加拉國爭取獨立有關。1952年,當孟加拉還屬於巴基斯坦時,民眾為爭取把孟加拉語列為官方語文之一進行示威。2月21日當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開槍,有五名示威者被殺。孟加拉獨立後,為這幾位「語言烈士」 (Language Martyrs) 建立紀念碑。
其中三位是:
1、Abul Barkat: 1927年出生,他是達卡(University of Dhaka)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2、Rafiquddin Ahmed,出生與1926年10月30日,他是Manikgonj Debandra 學院的學生。
3、Shafiur Rahman: 1918年1月24日出生,他是達卡高級法院會計部職員。
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Bengali)和烏爾都語(Ur) 同時作為國語。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般性大會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伍』 用漢語做母語的國家,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
用漢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只有中國。另外,新加坡將我國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是不是這個國家的母語。

『陸』 中國的母語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實施的
『柒』 母語的認識
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也是最難學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漢語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的高級語言。(韓文和日語也是的吧)韓文不是啊,韓文是拼音文字
中文是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根據生活中事物的形象,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他的優點在於沒學過中文的人也可以根據字的樣子而猜出字的意思。(哎,我這種人就很笨,猜不出來)
首先從歷史上來說,最早的漢字甲骨文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而現在的一些有研究的學士還可以解讀它。到了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隸書,有興趣或有一定學識得人都人可以認識許多。而到了南北朝時候的楷書,則是大家都可認識的了。埃及文字雖比我們早了2000多年,但現在卻無人能解讀古埃及的文字了。再就是現在廣泛流行的英文,300年前沙翁的作品一般的本科生都是看不懂的。這首先就說明了中文的生命力和他遠大的發展前景。(我挺)
中文的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思維面廣闊。阮次山在一次"大時代,小故事"中談到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但在邏輯思維方面還是拼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沖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
好的話,就選我的做最佳答案吧````!!!!!
『捌』 世界母語日的來歷
把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同當年孟加拉國爭取獨立有關。1952年,當孟加拉還屬於巴基斯坦時,民眾為爭取把孟加拉語列為官方語文之一進行示威。2月21日當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開槍,有五名示威者被殺。孟加拉獨立後,為這幾位「語文烈士」 (Language Martyrs) 建立紀念碑。其中三位是:
1. Abul Barkat: 1927年出生,他是達卡(University of Dhaka)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2. Rafiquddin Ahmed,出生與1926年10月30日,他是Manikgonj Debandra 學院的學生。
3. Shafiur Rahman: 1918年1月24日出生,他是達卡高級法院會計部職員。
自1953至今,2月21日都是孟加拉英雄紀念日。對這些語言烈士的熱愛和尊敬喚醒了人們的孟加拉語和和孟加拉文化的意識,並最終奠定了孟加拉國獨立解放的基石。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Bengali)和烏爾都語(Ur) 同時作為國語。
『玖』 哪些國家的母語是從漢語演變而來
母語的有台灣、港澳…
第二語言的有新加坡…新加坡使用與中國大陸完全一致的簡體漢字
參考資料: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所以說中國簡體字和新加坡的簡體字是沒區別的,倒是台灣的網站硬要將兩者區別開來.
其他東南亞國家如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都有用漢語的地方…其他一些國家只要有漢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那裡肯定用的著漢語…而且歐洲國家普通家庭學習漢語的其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