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學實錄
『壹』 《詠雪》文章內容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一門,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的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優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詠雪》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貳』 幼兒園古詩《雪》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准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像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麼?帶著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叄』 小班科學雪花不見了教案
活動目標
1、觀察下雪的場影和雪花的特徵,感受下雪的樂趣。
2、了解雪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流程:
1、觀看雪景的照片,問幼兒圖片里是什麼天氣,下雪了,你們有沒有見過下雪啊?下雪是非常好玩的,也會非常冷,我們來看看下雪我們可以做些做游戲(出示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摔跤)
2、下雪這么好玩,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場影啊?播放下雪視頻。
3、小朋友們看過下雪了,你們知道雪是什麼顏色的嗎?雪花像什麼?摸起來會怎麼樣?踩在上面會怎麼樣?
4、你們想不想看一下真的雪花啊?拿出瓶子裝的雪花,讓每個幼兒親手摸一摸,問幼兒有什麼感覺?(顏色、溫度等)
5、一段時間後,請幼兒觀察雪花有沒有融化現象,提醒幼兒注意到當雪花不見時會有水產生,最後全部融化,變成了透明的水。
總結:當溫度升高時,雪花會融化成水慢慢的消失了。
『肆』 七年級上《雨的四季》教學實錄
《雨的四季》教學實錄
過程:
一、導入
師:(屏顯相關詩句)先請大家一起念這些詩句——
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師:這些詩句的共同點是——
生:都是寫雨的。
師:那雪?
生:雨雪相連,雪由雨變來,雪是雨的精靈。
師:是啊,雨是古代墨客筆下寵兒,雨也是現代文人眼中風情。這堂課,咱們要閱讀當代詩人劉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屏顯並板書課題)
二、配樂朗讀
師:課前咱們已經預習此文,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美文美讀,現在咱們師生合作進行配樂朗讀,文章有七段,第一二兩段老師讀,第三段葉丹丹讀,第四段馬曉玙讀,第五段趙婷婷讀,第六七段盧燊佳讀。其他同學靜聽,感受雨之美。
(在肖邦的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聲中師生朗讀,對學生有讀錯的字,師隨機在黑板上書寫:獷、邈、蒞)
師:大家總體上讀得不錯,彷彿讓我們在雨中洗淋了一遍,讀的時候也有暇疵,看黑板上,這些字該怎麼讀?
生:guǎng、miǎo、lì。
師:除這些字以外,還有哪些字的讀音和寫法必須得關注呢?請同學們自行在黑板上書寫出來,咱們共同來解決。
(生紛紛上黑板書寫:花苞、嬌媚、棱鏡、粗獷、靜謐、高邈、蒞臨、吝嗇、草垛、咄咄逼人。)
師:看來此文中出現的生疏詞語還不少呢,咱們用好詞語手冊吧,翻到詞語手冊第三課,把其中的注音字好好讀讀。
(生讀上兩三遍)
師:再把黑板上的詞語讀一讀。
(生齊讀)
三、總體理解
師:通讀過課文,很顯然,文章的.主要內容寫——
生:雨的四季。
生:四季的雨。
師:兩種聲音,引發我們的好奇:「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一樣嗎?
生:又一樣,又不一樣。
師:請作出一定的闡述。
生:一樣的是,都寫雨,都寫春夏秋冬的雨;不一樣的是,感覺上,「雨的四季」,把雨當人來看,有關雨的種種,顯得靈動,富有情趣,富有詩意,而「四季的雨」就顯得呆板、僵化。
師:就文章結構而言,具體寫雨的四季情況的是哪幾段?
生:第二至第五段。
師:那咱先來看看第一段在表達什麼,一起讀。
(生齊讀第一段)
師:一個段落兩個句子,第一句的核心詞是——
生:喜歡。
師:第二句的核心詞是——
生:美。
師:喜歡雨,因為雨美,開篇點題,領起全文。咱再來看最後的第六七兩段,也一起來讀——
(生讀第六七兩段)
師:感覺到了嗎,這兩段和前面的第一段什麼關系?
生:前後呼應。
師:渾然一體。不過,呼應可不是簡單的重復,大家說,在對雨的感情上,哪一部分更濃烈?
生:第六七兩段。
師:就六七兩段而言,尤其是——
生:第六段更濃,都濃到用第二人稱了。
師: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到這一段改稱「你」。用第二人稱,更親切,更直接,更能表達作者的思情感情。那麼,作者的愛雨之情何以變得如此強烈呢?現在我們要走進春夏秋冬,走進雨的四季,領略雨的風采。我們把同學們分為四組:春雨組、夏雨組、秋雨組,冬雨組,分頭閱讀,讀出各個季節里雨的特點。
(生分頭閱讀,師巡視)
師:現在各組同學把自己的閱讀成果與其他組分享。
生:春雨的特點是綠。
師:綠?唔,沒錯,雨一下,葉一抽,綠了。春雨的特點似乎沒有現成的詞語供我們選擇,但我們還是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得到春雨的特點的。
生:春雨嬌美,春雨美麗。(師板書:春雨 嬌美 美麗)
師:夏雨呢?
生:熱烈而粗獷。
師:這有現成的一句話。(師板書:夏雨 熱烈 粗獷)秋雨呢?
生:端莊而又沉靜。
師:也有一句現成的話。(師板書:秋雨 端莊 沉靜)冬雨呢?
生:自然、平靜。(師板書:冬雨 自然 平靜)
四、品文賞景
師:優美的寫景散文常常用飽含感情的、細膩生動的筆墨,把景物描寫得分外美麗,分外靈動。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四季之雨,讓我們親近雨,體會雨的不同情致與風韻。請看例句(屏顯: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這就是一段飽含感情、細膩生動的筆墨。(屏顯: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雨後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課文中這樣的精彩語句還有很多,再找出一些來,朗讀並細細品味。每個人至少找出一處,先作上記號,自己品味,再學習小組里交流,然後在班上交流。
(生自找自品,師巡視,約兩分鍾)
(小組內交流,師巡視,約三分鍾)
師:現在咱們在班上來交流,各小組推薦一位講得最好的同學來發言。
生:……
生:……
生:……
五、課堂小結
師:
六、作業布置
《全程助學》中的本課練習。
『伍』 古詩文教學實錄
古詩文是我們語文必需學習的知識點,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怎麼對古詩文展開教學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古詩文教學實錄,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學習目標】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預習導學】
一、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著名詩人。
二、背景
三、學生自學古詩,注意重點字詞的意思
1.北郭:這里指城牆以北.2.白水:明凈的水.
3.為別:分別4.孤蓬:又名飛蓬,枯後根斷,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5.征:遠行.6.浮雲:漂浮的雲.7.遊子:離家遠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陽一樣挽留不住.9.自茲:從此
10.蕭蕭:馬的叫聲.11.班馬:離群的馬.
四、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
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課堂研討】
一、導入課文: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的苦痛是每個人都曾經歷的感情,發之於心而言之於外,就成了送別詩。古代交通很不發達,相知的朋友一旦分手,有可能終身不會再重逢,(唐)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因而離別在古人那裡變得鄭重而飽含深情,友誼也因此顯得彌足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它就是李白的《送友人》。看一看同樣是送別詩,李白是不是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悲傷和凄婉。
二、教師出示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並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三、師:我們以前在回憶詩歌學習時是分幾個過程學習的?
生:1.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和詩歌的寫作背景。
2.弄懂詩詞的字面意思。
3.仔細品味全詩。(包括重點字的使用方法,以及意象意境的分析)
4.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像和聯想,深入體會詩的意境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裡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範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學生自由讀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
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一系列事物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有關這些事物的例子?
學生1:「青山依舊在」 中的「青山」。學生2「青山獨歸遠」 中的「青山」。
學生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的「青山」
老師:好在哪裡?
學生1:白水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學生2:「抽刀斷水水更流」中的「水」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學生3:老師我能舉一個關於「落日」的例子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雲」、「落日」、「斑馬」、「遊子」。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鍾)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雲、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遊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麼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麽,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於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裡?——(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後分別連接的是什麼詞。比如說「橫」,前後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後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託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裡?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於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麽,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於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裡?——(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後分別連接的是什麼詞。比如說「橫」,前後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後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託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總結: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台灣女詩人白靈說:將心情跟自然的景象放在一塊,讓自己跟外在的事物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系的時候,詩就在那裡!
四、李白除了這首送別詩,我們還學習過李白的哪些送別詩
《渡荊門送別 》《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對他們的美好祝願。這些詩中都表現的是一種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的感情基調,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風
五、回顧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秋浦歌》《獨坐敬亭山》《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六、李白詩風特點: 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是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當堂檢測】
一、填空題
1.詩中的「郭」意思是指 外城
2.「白水」的意思是 明凈的水
3.「為別」意思是 送別
4.「孤蓬」是指 此詩中比喻遠行的朋友。
5.「蕭蕭」的意思是 馬的嘶叫聲。
6. 「浮雲」在此指 飄動的雲.
7.本詩的作者是 唐 (朝代) 李白 (人名)。
8.「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運用了 比喻 的修辭手法,它的表達作用是 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
二、選擇題
1.下列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C
A.「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橫」字寫出了青山的靜,「繞」字寫出了白水的動。
B. 「孤蓬萬里征」中詩人用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遠行的友人。
C. 「揮手自茲去」寫的是既然離別已成定局,那就用瀟灑一揮手來對待吧。
D. 「蕭蕭班馬鳴」一句是借馬的鳴聲來寄託詩人和友人的離別之情。
(C選項中的「那就用瀟灑一揮手來對待吧」有錯誤,應該是「依然不捨得離別。」)
2.對這首詩理解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D
A.「送」字統領了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
B.「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詩人眼中離別的友人。
C.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既點出告別的地點,又飽含著綿綿的離情。
D.這首詩將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塊,其感情基調是哀傷情調。
(D選項「其感情基調是哀傷情調」改成「其感情基調是濃濃的依戀不舍之情」。)
3.對這首詩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 整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B.「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點明了詩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限傷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來限制,准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D.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運用了對偶、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關切之情。
(B選項「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限傷感之情。」改成「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和依戀不舍之情」。)
2009(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20—21題。(4分)
湖 上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20.說說詩中使用「亂」字的好處。(2分)
「亂」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互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
21.全詩寫出了遊人怎樣的心情?(2分)
【答案】寫出了遊人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