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記憶
時間事件縱橫坐標法:以橫軸做為時間軸,縱軸做為事件軸。中心原點做為歷史公元元年。把從有人類起到現在的重大事件時間節點標注在時間軸上。把相應的事件寫在事件縱上。連線相應記憶。
歸納總結記憶法:把相關聯的或者相互有聯系的內容歸納總結到一塊,一起記憶。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再如武昌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它們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也可以朝代來歸納記憶,也可以經濟方化來歸納記憶。
承前啟後記憶法:如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我國科舉制度的誕生與滅亡?隋朝的誕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滅亡。
歷史大事年表記憶法:每冊歷史書後面都附有大事年表,可以按這個來記。也可以自己製作一個表格把同時期中外歷史發生的事都記下來記憶。
約公元前170萬年:元謀人,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約公元前70-20萬年:北京人,手腳分工明確、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2. 記憶還是遺忘:什麼是歷史
人們把記憶看成一項寶貴的社會和文化資源,也自覺地把記憶當作一項必須承擔的義務。然而,又有學者認為,遺忘的能力才應該被視為文化上的成就,如果記憶的過程充滿仇恨和報復,那麼只有遺忘才可能平息矛盾與沖突。國家、社會與個人都是歷史的產物,但有的被人銘記有的就被遺忘,在這之後積淀下來的東西被稱作「歷史」。
3. 歷史和記憶的關系
歷史記憶的觀念已然成為一種圖騰:它在公共認同和專業研究中都受到了人們的尊崇。對學者而言,它現在支配著闡釋、敘述和解釋等問題,歷史學科中或許沒有哪個術語與之相似。
學術界對記憶本身的興趣由來已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日漸積累的思想上的各種影響使記憶成為理解人類行為至關重要的觀念。
記憶的觀念之所以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與相關的歷史方法和主題所產生的影響有關。文化史成為歷史學家的一個占支配性地位的方法,與此同時,一個傳播開來的被稱作「文化研究」的研究領域也產生了影響,它通常關注的是認同問題(其中包括後殖民主義、性別研究等)。尤為重要的是一些研究民族性的新方法,它們將民族視為文化現象,是發明、社會工程和建構過去的產物。
歷史學家通過對記憶的關注,反思了而不僅僅只是描述了當代與過去的交鋒,對這一點作出強調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明顯存在於社會的所有階層、大眾文化、政府倡議、遺產與旅遊業、
4. 陳慎言的歷史的記憶
2003年10月18日晚,應美國方面邀請,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大型展覽《歷史的記憶》在回美國俄亥答俄州代頓的美國空軍博物館開幕。展覽用大量圖片和實物再現了二戰期間美國士兵與中國人民並肩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動人場面,重溫了中美兩國人民結下的深厚友誼。這次展覽分為3個主題,其中的1個主題就是中國人民冒死營救迫降美軍飛行員的「營救杜利特爾轟炸機隊」,詳細記載了當年慎言搶救美飛行員的史實。該展覽曾於2002年10月首次在美國華盛頓和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展出,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應美方要求,展覽於2003年2月底至3月中旬先後在美國國會兩院展出。10月18日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空軍博物館展出後,美方又提出了將展期從半年延長至一年的請求,於2004年6月25日才結束。恩澤醫院搶救美飛行員的史實,作為《歷史的記憶》展覽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家和浙江省對美宣傳的一個品牌、一張「名片」。
5. 學習初中歷史的幾種記憶方法,歷史其實不難記
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很多學生把准確記憶理解為死記硬背,歷史學科本來是有趣的,學生是喜歡的,並且也是學得懂的,他們擔心的是記不住,害怕的是考試。如果有好的記憶方法,讓他們能學得輕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學都會喜歡歷史。下面就介紹常見的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性的體驗一下。
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是把記憶的內容編成口訣、順口溜等來記憶。此法記憶時生動輕松、朗朗上口,久久難忘。特別適用於初一學生,因為初一學生理解記憶能力還比較欠缺,側重於機械記憶,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識編成順口溜、歌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課的內容總結為幾句順口溜,這種方法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機械記憶效果大有好處,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更為重要。
例如: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盤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數字歸納記憶法
數字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後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可歸納為「四三二一」來記憶。即:四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次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一條主線──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在「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學習中也可用七個「3」進行歸納總結。即:3個導火線:英格蘭人民起義(英)、波斯頓傾茶事件(美)、三級會議召開(法);3個革命開始標志性事件: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召開(英)、萊剋星頓的槍聲(美)、攻佔巴士底獄(法);3個重要文件:《權利法案》(英)、《獨立宣言》(美)、《人權宣言》(法);3個中心人物:克倫威爾(英)、華盛頓(美)、羅伯斯庇爾(法);3次政變:宮廷政變(英)、熱月政變(法)、霧月政變(法)。精簡濃縮法
精簡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
例如:隋朝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記憶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如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可將其簡化為「割三島、賠兩億、開四口、設工廠」。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然後將其還原為完整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便於記憶,又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串聯記憶法
串聯記憶法是將所記憶的幾項內容根據其各自的特徵和相互聯系串起來記憶。
例如:用串聯法記憶「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時間長了,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兩個,如果用串聯法記,就容易記牢。即:「近聞(晉文)齊桓采松香(宋襄),鋸斷秦木(秦穆)留楚樁(楚庄)」。用串聯法記憶「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可用串聯加諧音法記作:「七叔含煙找圍巾」。知識結構記憶法
此法適用於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專題復習、系統復習等各種各樣的復習。復習時畫知識結構樹,一邊回憶一邊畫,包括大標題、小標題、每一個小標題下的各項具體內容,就像畫一棵樹:樹干、樹枝和樹葉,記的時候先抓住枝幹,再添枝加葉。「知識點是零散的,就像滿地的珠子,如果我們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帶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新中國成立與鞏固》: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
例如: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摟一把(618)」。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可用諧音記作:「一拔就死」。「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劉伯承。用「劉葉煮粥喝」這五個幫助記憶,記起來就方便多了。歷史年代記憶法
記憶歷史年代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但有些年代學生又不得不記。那怎麼辦呢?孤立的數字是難記而易忘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易記而難忘,對此,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比較記憶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會,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舉行;「三國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222年,孫權稱吳王。世界近代歷史開始(1640年)和中國近代歷史開始(1840年)剛好相隔200年;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公元476年),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和中國戊戌變法(1898年)。對於這樣的時間,只要記住一個,另外兩個也就記住了。
(2)尾數相同的事件。如:以「9」為例的歷史事件。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49年,新中國誕生……
(3)歸納同一個年代發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總理衙門設立,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開始。又如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共產黨人領導了三次武裝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等。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但記憶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琢磨,上面的幾種方法我們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們靈活掌握。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
6. 歷史記憶口訣啊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補充五胡十六國口訣:
前後南三燕,西秦南涼鮮卑建;
前西二涼和北燕,政權仍為漢族建;
前趙北涼夏匈奴;前秦後涼漢(成漢)氐建;
羯後趙,羌後秦,十六小國長混戰。
▲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
盤古三皇五帝更,
7. 記憶和歷史的區別
記憶是個人的,歷史范圍比較大,是社會,世界的.記憶是有主觀色彩的,而歷史是公平的,公正的.記憶只是一小段意識,歷史是記載在史冊上流傳的.
8. 歷史記憶的載體有哪些
城市的歷史,最直觀地反映在它的建築上,建築是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的載體,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反應了不同的建築文化,也是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遺存。其中蘇式建築就是這樣一個特殊年代和風格的「紅色建築」的代表。
蘇聯式建築簡稱蘇式建築,典型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一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二是有三段式結構,三段指是檐部、牆身、勒腳三個部分。
9. 歷史記憶方法
「練」,好的記憶力都是練出來的,包括世界級的記憶大師們也都是靠後天訓練培養出來的超級記憶力,一般的,比較有效地訓練方法有三個:
(1)速讀法(又叫全腦速讀記憶):速讀法是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訓練的,實際上,兩者是同時進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別以為閱讀速度快了記憶就差了,因為這里靠的不是左腦意識的邏輯記憶,而是右腦潛意識的圖像記憶,後者比前者強100萬倍。
通過速讀記憶訓練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記憶越好,詳細學習資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站」學習,下載軟體練習。
(2)圖像法(又叫聯結記憶術):圖像法也是運用右腦的圖像記憶功能,發揮右腦想像力來聯結不同圖像之間的關系,從而變成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來實現超大容量的記憶,關於聯結記憶術,「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也有訓練,這個方法是很多記憶大師都在使用的方法。
(3)導圖法(又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
(4)、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
10.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