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上海外灘歷史建築

上海外灘歷史建築

發布時間: 2021-08-11 06:27:09

① 求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築,並附其歷史故事

外灘是上海的風景線,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點。好些第一流的建築師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留下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優美建築,使外灘有「外國建築博覽」之稱。本書詳細介紹了這些歷史建築,此處選摘三節,以饗同好。 匯豐銀行大樓 20世紀初,匯豐銀行成為外資在華最大的銀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它正式開始考慮重建自己的銀行建築了。 匯豐銀行新大樓由公和洋行主管威爾遜建築師設計。大樓於1921年農歷五月初五擇時奠基,1923年6月封頂。據當時的小報記載,匯豐銀行還請了中國的風水先生擇定奠基的日期和時辰,確定第一鏟從何方位動土,還在奠基石下按中國的傳統埋下了中國的壓勝錢,以及世界各國的各種銀幣。同樣,當建築封頂時,匯豐也定製了許多鐫有中文的「上樑錢」,分散藏在建築的暗角上。這些故事有多少真實性,只有等若干年後,匯豐銀行大樓大修或拆除重建時才能知道了。 新匯豐銀行大樓佔地約15畝,分主建築和副建築,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其佔地面積與建築面積,均居當時外灘建築的首位。 匯豐銀行的主樓,一般認為是一幢仿復古主義的商業建築。大樓高五層,中部七層,另外還有地下室一層半。建築以正大門與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主軸線,兩側形成嚴格的對稱,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最基本的特徵,在視覺上能造成一種對稱和均衡,從而產生一種典雅而豪華的直感。大樓的外立面設計,就是西方建築史上所講的「三段式」,底層獨立形成一個立面,正大門設計成羅門拱券,外牆全部用大石塊作貼面,給人以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覺,從而使儲戶產生安全和放心感,這正是銀行建築最希望達到的目的。二層至四層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設計了六根愛粵尼亞復合柱作支撐,其中四根為雙柱,從而使原本簡單的平面變得變化多端,增加了建築的立體感。五層以上為「上段」,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希臘穹頂,明顯地成為建築的標志,挑出了建築的主軸線。 匯豐大樓是一幢近代的銀行建築,因此,在設計上又更多地考慮到銀行建築應有的功能及特點。比如,在外灘12號的大門口處,裝了三扇轉門,以供出入。進門後就是一個八角亭,這是大門與後面營業廳的緩沖設計,供客戶稍事休息後進入營業廳,當營業廳中客戶較多時,也可以在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後就是面積足有15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廳的牆沿及暗角,設計有暖氣設備與冷排風系統,屋頂設計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塊厚玻璃鑲拼,牢度足以頂住千磅的沖擊。從天棚透過來的日光,不僅提供了日間工作的陽光,更使客戶感到溫馨、和睦。 在匯豐銀行主大樓與副樓之間是一塊空地,這是供停車用的,除了銀行職員的車輛外,運鈔車也在這里裝卸。這個空場中另外還造了一幢房子,是銀行警衛的用房。入夜後,這幢建築就把主樓的營業用房與副樓的庫房完全隔離開來,一旦發生警事,警衛也可以及時抵達報警點,從而確保銀行的安全。 在大樓興建時,銀行專誠委託英國的藝術家特別雕塑了一對銅獅子。獅子是英國人最喜歡的猛獸,也是匯豐銀行的行標。「文革」期間,這對銅獅子被上海市文管會及時轉移到當時設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劇團倉庫內,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筆者將其運了出來,現陳列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大廳里。 這幢大樓一度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上海市府遷往新址後,該樓即通過房地產置換的方式,成為浦東發展銀行產業。 江海北關的變遷 上海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幅《三姑戲弈圖》,該圖系道光時畫師曹亭史臨摹前人的作品,此畫的主題是取與江海關相近的、位於上海東北城牆上的「丹鳳樓」,這是上海天後宮的主樓,天後則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航海保護女神。關於天後的俗身,民間至少有將近十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說認為天後由「一後二妃」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說,她們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稱「三姑戲弈」。從圖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關,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驗關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的那一天,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上海道宮慕久就在外灘沿江設立了盤驗所,實際上這只是江海關臨時派出的驗關機構。這個盤驗所的位置應當在今外灘13號江海關大樓對面的黃浦江邊。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簽訂後不久與英租界剛建立時,根據《章程》規定,租界將成為外國人的居住區和貿易區,許多外輪將停靠在黃浦江邊,許多貨物也將在這里上岸,於是宮慕久立即撥款,在原盤驗所的對面,征地建立「專司各國商船稅務」的新關。由於這個關在原江海大關的北面,故被稱為「江海北關」。 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衙署建築。建築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門向東開在外灘馬路上。轅門採用傳統的中國牌樓頂,門楣上書「江海北關」四字,據說是出於兩江總督怡良之手筆。 開埠後的上海,經濟發展增長極快,二十年後,江海北關的年征稅額就超過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的總和,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貿、商業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開埠50周年紀念日,工部局計劃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活動。新的江海北關大樓於1891年破土興建,1893年落成,趕上了上海開埠50周年大慶。新江海北關大樓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是英國15世紀最常見的市政建築模式,正中為鍾樓。江海北關的建築樣式由傳統的中國衙署建築向西洋建築的變化,從某種角度講,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攏。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在滬的外資企業又計劃翻新或重建他們的公司建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大規模的建設活動開始實施了。 在江海北關的周圍建造了許多體態龐大、造型美觀的新大樓,原來總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關建築已稱不上大樓,在眾多華屋中,顯得蒼老陳舊,帶有幾分可憐相。1925年,海關決定再建新樓,大樓的設計曾出過幾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後由公和洋行老闆、匯豐的設計者威爾遜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他認為,根據現實情況,江海關新樓難以與貼鄰的匯豐銀行大樓匹敵,不如在設計上盡可能使之與匯豐做到統一,使兩幢樓成為統一的整體。威爾遜的提議獲得贊許,隨後就確定由他承擔大樓的設計。 新的海關大樓高十一層,層次和總高均超過匯豐一倍。從建築外觀的總體講,該建築仍為復古主義風格建築,興許考慮到海關是國家對外貿易的管理機關,正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的神廟形式,四根經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撐起龐大的建築,使人感到這里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時也讓人體會到建築的陽剛之美。大堂的頂部天花,用中國最傳統的青紅相間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國船隻形狀,表明這是中國的主權機構。而鐵拉門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鑰匙和鐵錨組成的海關標志,其寓意則是:中國海關已加入世界海關的行列。大樓的頂部設計有四層高的鍾樓,裝有從英國定製的四面巨鍾,直徑達五米,每根指針重達120公斤,該鍾每15分鍾自動報時一次,站在浦東,可以看清時針,悠揚的鍾聲可飄達數里之遙。 20世紀20年代也是世界建築發展的騰飛時期,隨著鋼筋水泥等先進的建築材料和升降機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建築逐漸向高度發展;對講究實惠的商人來講,他們不主張將很多的錢花在只有觀賞效果而無實際使用價值的非功能性裝飾上,設計師們也就更追求現代派的線條美,以替代復古主義的繁瑣哲學。所以,在江海關大樓的建築立面上,已看不到多餘的非功能性裝飾。因此也可將該建築作為上海近現代派作品的先聲,它在上海近現代建築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外灘氣象信號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郎懷仁和江南主教谷振聲在上海徐家匯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江南科學委員會」。該委員會下轄四個分支機構,其中一個機構就是由司鐸高鎬鼎組織領導的氣象台,並在徐家匯建立一座天文台,將氣象記錄和觀察資料編一本雜志,在上海出版,並寄往歐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這個簡陋的建築成為中國近代出現的第一個氣象預測和預報機構。由於氣象預測對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業務——直接向海關提供氣象信息。 起先,由海關出資,將氣象信息刊登在當日出版的報紙上。但當時報紙發行的范圍很小,大多數船員及市民很難獲得這些信息。大約在1884年,由海關出資,在法租界外灘建造了一個木結構的氣象信號台,每日最新的氣象預報就通過在該建築上掛不同的旗幟,以向外公布。《點石齋畫報》當時就以「日之方中」為題,繪了一幅畫,其文字是這樣寫的: 本埠法租界外灘外洋涇橋堍,於秋間新制驗時球與報風旗,按旗於每日上午十點鍾扯起,遞報吳淞口外風信,其視風之所向或大或細或晴或雨,隨時改懸傳報至球,則每日十一點三刻鍾時升起半桿,十一點五十五分鍾時升至桿頂,至十二點鍾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驗對時刻。允稱奇制。旗無定形、定色,視風之趨向、力量以為准。 從《點石齋畫報》所繪的圖中可以看到,該氣象信號台主建築上有一木桿,頂端安裝風向儀和風速儀,風速儀下有一隻大球,它是報時用的;正桿旁有數根繩索,是扯報風旗的。雖然這個氣象信號台十分簡單,但它確實成了上海最早的氣象預報台及標准時間對時鍾。 隨著上海的進步和發展,外灘的建築逐漸升高,對氣象准確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該氣象信號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後的信號台高50米,成為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築物,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遠鏡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種信號旗,以決定是否起航,所以這個信號台對上海航運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到20世紀20年代後,隨著電台廣播事業的發展,氣象預報可以更及時地傳送到更遠的地方,信號台的報時、報氣象作用逐漸減小,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為外灘保存下來的一件歷史建築物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灘改造及建延安東路過江隧道時,在不動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將其整體向南移動26米,創下了上海建築史上將大型建築整體移動的記錄。現在,這一信號台內辟有「外灘歷史陳列室」,遊客可入內參觀並登高眺望。 摘自《外灘的歷史和建築》薛理勇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匯報2002/7/5

② 上海外灘建築群的介紹

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③ 上海外灘的歐式老建築各自的背景歷史是怎樣的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70524/userobject1ai70450.html

建築選介

外灘建築群薈萃著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多種建築樣式。有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風格、近現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灘多數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是在一座建築中,把歷史上各時期的建築詞彙並列在一起。這一風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西方。外灘建築群大多定型於本世紀初,受到該風格的強烈影響,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1989年外灘的原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匯豐銀行、江海關、匯中飯店、沙遜大廈、中國銀行、恰和洋行、東方匯理銀行9幢優秀近代建築,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亞細亞大樓

民國5年(1916年)大樓建成。它是繼上海總會之後另一幢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建築,它的成功設計和營造,對以後外灘近代建築向更高層次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大樓是一座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外觀採用巴洛克風格輔以愛奧尼克柱式,巴洛克風格用曲面、曲線、斷折、疏密等多種手法,突出立面與空間的凹凸起伏和運動感,講究視覺效果,使建築外貌雄奇華麗。大樓的大門直豎4根大立柱,門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視覺產生縱深感,門券是拱形結構,採用半突圓浮雕花紋,使大門外形線條富於變化。門楣上是巴洛克式斷山花雕塑,3~5層有巴洛克廊式陽台,大樓東南面的牆角做成凹弧形,給建築增加了立體效果和旋渦形變化。建築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樓猶如井壁,每層樓面外側四面為辦公室,內側為寬敞走廊,安有2米高鋼窗採光通風,使空氣對流暢通光線明亮,這種回字形結構,是外灘建築中僅見的。該樓初建時共7層,民國28年加蓋1層。

二、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

上海總會(Shanshai C1ub)也譯作上海俱樂部,又稱英國總會、皇家總會。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時是一座英國式古典建築,3層磚木結構,外牆用紅磚鑲砌。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樓,首次採用以水泥為主的膠凝材料,打破了當時外灘建築群千篇一律的磚木結構。新樓兼容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它的橫直線條處理得體,尤其是橫線條,給人平衡、勻稱、和諧感覺。底層以正門為主軸線,形成兩側對稱的圖案,2~3層之間有6根貫通的愛奧尼克柱式,頂層南北兩端各建1個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頂,成為該建築物的特殊標記。

新樓內設備考究。地下室為地滾球場,底層有長達34米的酒吧,為當時遠東最長的酒吧(現已拆除)。樓內有能容納2000多人的大宴會廳,300平方米的大廳內沒有一根柱子,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1956年後曾辟為國際海員俱樂部。

三、有利銀行大樓(今有利大樓)

大樓建於民國5年,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的樓。建築風格總體看來似乎屬新古典主義,但比例失調,轉角處又有巴洛克式的塔樓。正門以及兩側的窗格,廣泛採納巴洛克藝術富於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因此大樓建築風格更接近於折衷主義。

四、匯中銀行(今市府大樓)

匯豐銀行大樓於民國12年6月建成。該樓為鋼框架結構.高5層,中部高突部位為7層,是外灘佔地最廣、門面最寬、體積最大的建築。為外灘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之一。新古典主義吸取了古代希臘、羅馬建築藝術風格的特點,用變換柱式和增加雕塑的手法給建築增添典雅和莊重。大樓以正門和中部高突的圓頂連成的縱線為軸,形成兩邊對稱,橫向立面分三段處理,底層3扇大門採用羅馬石拱券,外牆用巨石貼敷,給人以粗曠、堅固、穩定的感覺,2~4層中段,由6根科林斯柱式支撐,建築中央類似羅馬萬神廟穹頂,明顯挑出了建築的主軸線,使建築增加了宏偉的氣勢。

該樓營業大廳裝飾華麗,中央鋪高級柚木拼花地板,四周地坪是鑲嵌美麗圖案的各色大理石,大廳兩側排列2人合抱大理石立柱,其中4根是整塊大理石雕成。大廳上端的藻井式天花板,顯得富麗堂皇。樓上辦公室有柚木雕花台度及門框,地板則用優質細木條拼成。大理石的樓梯有紫銅扶手。樓內裝有冷暖氣設備,自備柴油發電機和2口每小時可供水28000加侖的深井以及數台抽水泵,屋頂有蓄水池。大樓內有13部電梯,當時英人稱其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

五、江海關(今海關大樓)

該大樓民國16年12月第三次重建。為鋼框架結構。立面有現代派痕跡,大樓正面外牆全部用花崗石壘砌,入口處為希臘陶立克柱式門廊,門楣由四根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柱頂為四方形,它既是建築的承重部件,又給人以莊重的感覺。巨柱前有6扇拉門,上端有4堵窗間牆直至6樓,中間每層均有窗口,窗口間用一塊澆有花紋的輕鋁板相連。底層和6樓都有較寬的塑有石雕的屋檐,頂端建有4層高四方形鍾樓一座,該鍾之大為當時亞洲之最,整幢建築體現了希臘古典式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大樓共有電梯12部。

六、字林大樓(今桂林大樓)

大樓於民國12年建成作字林西報館址。是一座後期文藝復興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高8層,為當時外灘最高的樓房。大樓以正門為主軸線,形成兩面嚴格對稱。橫截面底層和2層用大石塊作建築貼面,給人粗獷質朴的感覺。3~7層是排列整齊的窗格,中間有古典柱式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浮雕,8層兩邊穹形券窗,中間雙柱式支撐的內陽台加上頂層塔頂,顯出了建築的變化。限於佔地空間,建築的高度和寬度的比例打破了常規,但處理方法是簡潔的,又表現出近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徵。

七、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

飯店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館股份有限公司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投資興建。該樓總體上為仿文藝復興式建築,嚴格對稱,用白磚砌清水外牆,每層以紅磚勾勒腰線,建築裝飾較多地採用巴洛克樣式,如門窗的設計變化多端,既有圓弧拱,又有平拱,屋頂原有花園,東西兩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風格的涼亭,民國3年大火將屋頂裝飾燒毀遂改為平台。當時,匯中飯店是上海最高的建築,電梯設施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該飯店有客房120套,底層有可容300人同時就餐的大廳,必要時撤去餐桌可供千餘人集會。辛亥革命成功後,上海各界人士就是假座這里,歡迎孫中山先生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的。

八、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北樓)

該樓於民國18年建成。鋼框架結構,10層(部分13層),大樓壯麗雄偉屬早期現代派風格。建築外觀以垂直線條處理,簡潔明朗。外牆除第九層及頂層採用泰山石面磚外,其餘均採用花崗石砌築,是外灘較早用花崗石砌築的大樓,腰線及檐部處飾有花紋雕刻。大廈東立面用擬金字塔的19米高的方錐形紫銅屋頂,既增加建築高度,又增強美觀效果。

該樓裝飾精緻,豪華客房分別以中、英、法、意、德、美、印、日、西班牙等國風格裝飾。

九、中國銀行(中行大樓)

原址為德國總會,民國25年拆除,建中國銀行大樓。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共17層(地下2層),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設計師陸謙受共同設計,立面是早期現代派風格,以垂直線條勾勒建築輪廓,又溶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外牆用國產花崗石砌成,屋頂採用平緩的四方鑽尖形蓋綠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裝飾,欄桿花紋及窗格也採用傳統裝飾,每層兩側有鏤空「壽形圖案。大門上方飾有孔子周遊列國石雕(現已毀),門外有9級石階,配以2扇紫銅圖案雕飾大門。廳內天花板兩側有八仙過海雕飾(現已毀)。大樓設備精良,地下建有先進的保險庫。大樓內裝有電梯14部,還有一套子母鍾,確保計時准確一致。

十、怡和洋行(今外貿大樓)

該行自開埠初設此,現大樓是民國9年第三次建造。建築仿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將1~2層為一組,3~5層為另一組,形成水平狀建築標線,1~2層的門窗全部採用半圓拱式,配以粗獷大塊面花崗石作建築貼面,具有濃厚羅馬大建築風采。3樓有石欄桿陽台,3~5樓圓柱外側各有石雕窗框。大樓裝飾精緻,窗口四周有多種雕飾,正門兩旁有一對大壁燈,2樓中央有一個羊頭雕飾。整個建築給人以典雅、簡朴、明朗的感覺。1983年加建2層。

十一、東方匯理銀行(今東方大樓)

大樓建於宣統三年。建築物以正門為主軸線,形成兩邊對稱,外牆用石塊貼面勾勒平整的線條。2根愛奧尼亞巨柱貫通2層,明顯地表現了橫三段式劃分,底層的基座層和上面的標准層比例和諧,使整幢建築平衡、勻稱,顯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徵;同時大樓又採用許多巴洛克手法:2樓的廊式陽台,窗架上密布的裝飾,頂部出檐有精緻雕刻,入口處拱門上方有曲線狀折斷山花雕飾等。和諧、勻稱、美麗、端莊是該建築的突出優點。

十二、英國領事館

原英領署辦公樓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毀,現樓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為目前外灘建築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樓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建築。文藝復興式建築強調水平劃分,在建築輪廓上講究整齊,統一和條理性。形成和諧、勻稱、明朗、簡朴的風格。英國領事館的橫線條就給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圍,使整幢建築顯得平衡、勻稱、端莊、厚實。

④ 上海外灘有那些著名建築急!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 外灘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號稱遠東最長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在英國造好後到上海組裝,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18號:建於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建於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mào)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7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⑤ 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分別是什麼風格的建築,用處是什麼怎樣才能進去參觀

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是上海的標志建築群,不少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時間:全天,門票價格:免費。

萬國建築群優秀建築有:亞細亞大樓、有利大樓、日清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電報大樓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是百年上海的一個影子,也是舊上海資本主義的寫照。鱗次櫛比地矗立著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南樓北樓、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

(5)上海外灘歷史建築擴展閱讀:

相關歷史;

1、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這一片建築位於南京路的東端接外灘,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歷史,都是上海的優秀典型建築,多為20世紀初的折衷主義風格和巴洛克風格。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2、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對外開放。外灘舊景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

3、1849年法國也在英租界的南側劃得986畝土地為法租界。但臨江而立的巍峨參差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是到上世紀初,特別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來的。

⑥ 上海外灘建築的特點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便成為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浦發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

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一片建築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外灘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外灘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6)上海外灘歷史建築擴展閱讀

主要建築

歷史建築

外灘共有33座建築, 一部分仍為一些單位機構徵用,比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灘13號海關大樓,仍然是上海海關的駐地;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是外灘最年輕的一座建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由上海總工會使用。

另外一些則為各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高級賓館,比如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築;匯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造;

英國總會,一層樓酒吧間的110.7英尺的酒吧櫃號稱東方最長,如今則是東風飯店;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今天為和平飯店;外灘22號沙遜大廈,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灘上最高的建築,今天也屬於和平飯店。3號、6號、18號被整修開發為高檔消閑購物娛樂場所,為上海奢侈消費的坐標。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該樓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採用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該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擁有一排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尖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

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曾在此辦公。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由英國喬伊斯公司造好後到上海組裝,

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另兩座是英國議會大本鍾和俄羅斯紅場斯巴斯克大鍾),原來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4號:現為上海市總工會,由鴻達洋行設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記營造廠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幢樓。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清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

《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和金色馬賽克穹廬頂。

18號: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自1955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2004年11月20日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來自200年前義大利的Tuscani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

大堂的二24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清咸豐四年(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⑦ 外灘周圍老建築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上海地標建築

外灘建築群薈萃著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多種建築樣式。有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風格、近現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灘多數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是在一座建築中,把歷史上各時期的建築詞彙並列在一起。這一風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西方。外灘建築群大多定型於本世紀初,受到該風格的強烈影響,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先將外灘周圍老建築及地標建築的歷史背景等一並介紹如下:

一、概況

外灘周圍老建築主要有9幢198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他們分別是原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匯豐銀行、江海關、匯中飯店、沙遜大廈、中國銀行、恰和洋行、東方匯理銀行。

上海大劇院位於市中心人民廣場,南臨人民大道,西沿黃陂北路,東臨市政大廈,佔地面積約為2.1公頃,建築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它成為上海又一個標志性建築,使人民廣場成為上海名副其實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大劇院由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公司設計,總建築面積為62803平方米,總高度為40米,分地下2層,地面6層,頂部2層,共計10層。其建築風格新穎別致,融匯了東西方的文化韻味。白色弧形拱頂和具有光感的玻璃幕牆有機結合,在燈光的烘托下,宛如一個水晶般的宮殿。

20、上海新錦江大酒店


上海新錦江大酒店位於上海市中心,毗鄰繁華商業街――淮海路。其建築雄偉,設施完善,服務優良,一座現代化的五星級商務型酒店。酒店曾被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授予「五星鑽石獎」,並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酒店擁有包括中、西式總統套房,豪華行政套房在內的各類客房共648間(套)。客房設施齊全,並配備寬頻和無線上網設施,實現客房內即可享受精彩資訊世界。酒店內設有各類中西式餐廳、酒吧和多功能廳。其中位於四十一樓的藍天旋轉餐廳是目前遠東地區最大的旋轉餐廳,提供中、西、日式自助餐。賓客登高遠眺,飽覽申城美景。

酒店自開業來已接待包括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法國總統、德國總統、英國首相等在內的三百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承辦了多項重大外事接待任務,是上海地區外事活動、商務旅遊的重要場所。

位於酒店41樓的藍天旋轉餐廳是遠東最大、華夏最高的旋轉餐廳。300多位國家元首曾光顧這里。餐廳提供中、西、日式自助餐,您能用最短的時間從最佳的角度俯瞰申城,品嘗特色佳餚。


21、上海體育場(上海八萬人體育場)

位於上海西南部要脈--地鐵1號線和內環線交匯下的上海體育場,是市重大工程之一,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在數十個有關單位的鼎力配合下,幾千名建設者經過三年的艱苦拼搏,耗資十億余元,終於在1997年9月竣工。

上海體育場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7萬平方米,配套綠化面積7.7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呈直徑300米圓型,總標高70餘米,巨型的馬鞍型建築氣貫長虹,是集體育比賽,文體表演,健身娛樂,住宿,商務辦公和購物展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22、浦東國際機場

浦東國際機場位於上海浦東長江入海口南岸的濱海地帶,佔地40多平方公里,距上海市中心約30公里,距虹橋機場約40公里。

⑧ 上海外灘有什麼著名的建築

中山東一路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號稱遠東最長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在英國造好後到上海組裝,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18號:建於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建於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美麗的外灘(11張)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mào)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7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熱點內容
累並快樂著師德師風演講 發布:2025-07-23 10:39:15 瀏覽:192
安徽大學歷史學考研 發布:2025-07-23 10:38:31 瀏覽:24
鼓浪嶼的歷史 發布:2025-07-23 10:06:32 瀏覽:379
石排暑期培訓班 發布:2025-07-23 09:47:50 瀏覽:383
五年級英語練習題 發布:2025-07-23 09:06:22 瀏覽:751
2017會考歷史題 發布:2025-07-23 08:39:57 瀏覽:280
優秀生物微課 發布:2025-07-23 07:29:11 瀏覽:17
物理學歷史 發布:2025-07-23 04:52:45 瀏覽:572
生物防治措施 發布:2025-07-23 04:49:55 瀏覽:841
教育考試中心網 發布:2025-07-23 04:48:50 瀏覽:868